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中国人的姓氏有两个特点:一是源远流长,至今已经五千多年了;二是中国人的姓氏是按照父系传承的,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除了极为罕见的异常,一代代的只要是男性,就会一直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古人提倡同姓不婚)。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基因被逐渐地“稀释”。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19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最“成功”的是那些大姓,比如张、王、李、刘、赵、朱等,如今前3个姓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刘、李、赵、朱这几个大姓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同时,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了一份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不常见的小姓、奇姓,因为一个不常见姓的文化价值和生物学价值并不比大熊猫差。既然我们对濒危的野生动物那么关心,对野生动物一个物种的灭绝忧心忡忡,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稀有的姓氏的灭绝无动于衷呢?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在你想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社会姓氏”时,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秘,对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人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让外国非常羡慕的资源,因为它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更珍贵的是它稳定地通过男性一脉相传。它是Y染色体的标记,可以说它就是“姓氏基因”。如果今天现代文明对中国姓氏的延续有严重冲击的话,为“姓”申报世界遗产可能极有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小题1】下列对于“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姓氏的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用“姓”来给自己的家族命名。
B.中国人的姓氏按照父系传承,这一点恰恰与遗传学中的Y染色体的传递方式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
C.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这种现象不仅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D.姓氏除了传承,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竞争,如果把姓氏看作物种的话,那些消亡了的姓氏就可以看作是灭绝了的物种。
【小题2】下列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使皇权行使者自身的姓氏发展为大姓,中国所有的大姓都和姓氏发展中的“皇室效应”有关。
B.目前,有些小姓或奇姓正在消失或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只要国家制订了相关保护政策,就能避免其消亡。
C.中国人的姓氏,是一种让外国欣羡不已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称:姓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D.如果把姓氏看作一笔珍贵的资源,那么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它至少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
【小题3】下列不属于对“姓氏”作用的解说一项是:()
A.提醒人们在取得一个“社会姓氏”的同时,不忘记自己原有的“生物姓氏”可以阻止人们姓氏随意化的倾向。
B.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遗传素质、人类健康以及疾病,揭秘文化现象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C.姓氏不仅仅能够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尤为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D.一个人原有的“生物姓氏”对于研究和探索中国人的,揭示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意义无可估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1 09:4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周围岛屿以及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域(南大洋)。南极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通常所说的“南极”广义上指南极地区,狭义上则仅指南极大陆。
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形成的,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冰川和淡水资源,冰盖上许多地点冰体厚度超过4000米,平均厚度约2450米,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0%左右。据估算,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0米。南极冰盖底部地形复杂,有河流、湖泊,我们对其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知之甚少,水体对冰盖流动的影响也不清楚;约占南极冰盖面积10%的冰体流动到海洋,形成漂浮的冰架,冰架断裂形成冰山。每年南极海冰的范围在300万平方千米到1800万平方千米之间波动。冰盖、冰架、冰山、海冰组成的南极冰冻圈,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极为重大!
南大洋不仅仅是捕鱼和捕捞磷虾的场所,而且是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南大洋连接全球海洋,其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同时,表层海水溶解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南大洋表层海水酸化,影响着南大洋生态系统。
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需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研究表明,南极洲的生命进化、延续和多样性研究有了一些新认识;干燥、低温和稳定的大气层使南极成为天文学家观测空间和宇宙最理想的地点;此外,南极冰下湖泊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已经收集到的陨石则提供了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有些冰下湖可能自千万年前形成后一直封闭在巨厚冰层之下,其蕴藏的生物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科学价值。
1959年12月1日签署的南极条约,是南极考察历史和国际南极事务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目前,有四十多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
(节选自秦大河《南极的价值及考察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南极冰盖”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南极冰盖是由降雪不断堆积而形成的。
B.南极冰盖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淡水资源。
C.南极冰盖冰储量占全球冰川的90%。
D.南极冰盖融化与海平面上升是因为全球变暖。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冰山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
A.冰盖底部地形复杂。B.冰体流动到达海洋。
C.冰体形成漂浮冰架。D.冰架最后断开分裂。
【小题3】下列对“南极冰下湖泊”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模拟木星及其卫星的自然条件。
B.提供太阳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信息。
C.成为天文学家观测宇宙理想的地点。
D.蕴藏着能体现自然科学价值的信息。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科技飞速发达,所以我们对南极冰盖底部的河流、湖泊的动态、水质、水生生物等可以说是非常了解。
B.全球海洋的冷水驱动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将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输送到深海,调节和改变全球气候。
C.只要了解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结构及其如何影响这块超级大陆的形成和漂移,就能揭示南极洲的地质历史。
D.南极条约对促进南极地区科学考察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牛奶的老太太
刘庆邦
卖牛奶呀——
卖牛奶呀——
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便有一个叫卖牛奶的女声在这一带街区准时响起。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下大雪,还是刮大风,叫卖声从不间断。叫卖声高亢,嘹亮,穿透力相当强,连钢筋水泥墙都不可阻挡。叫卖声响起,方圆几里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有人评价过,有这么好的嗓音,卖牛奶真是瞎搭了,应该去当歌唱家才是。要是当歌唱家的话,起码应该是女高音。
及至看到卖牛奶者,人们一时没能把叫卖声和卖牛奶者对上号,不曾想卖牛奶的竟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把白发掖进一顶白色的卫生帽时,还是有白发从鬓角露了出来。看样子,老太太一定超过了七十岁,在向八十岁接近。不过老太太脸膛红红的,气色还不错。老太太推来的平板三轮车,停放在一处十字街口的西北角,平板车上放着两只塑料盒子,盒子里放着袋装新鲜牛奶。老太太一边卖牛奶,一边不忘继续吆喝。正买牛奶的人,耳膜被震得吱吱响,他们确认,叫卖声的确是从这个老太太喉咙里发出来的,她的嗓子比金嗓子还金嗓子啊!
一个在附近的某杂志社当编辑的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来到老太太摆放牛奶的平板车前,要买两袋牛奶。他没有把自行车的支架支起来,放在路边,而是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接老太太递过来的牛奶。他探着身子,伸手接老太太递给他的两袋牛奶时,觉得有两个人快速走过来,也是准备买牛奶的样子。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女的从牛奶盒子里拿起一袋牛奶看了看,又放回到盒子里。
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老太太的口气有些严厉。
你怎么知道我不买?
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
就冲你这态度,我也不买你的牛奶。女的嘁了一声,转身走了。那个男的也走了。
编辑把装进塑料袋的两袋牛奶放进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掏钱包付钱。他左肩上挎着一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钱包就放在挎包里。他一掏没掏着,再掏没掏着,赶紧掀开挎包的盖子往挎包里瞅,还是没有。
老太太问:钱包找不着了吧?
我的钱包明明放在包里,怎么没有了呢!
你的挎包没系上扣儿吧?
挎包外侧有两根布带,布带下面分别有两个铁扣,把布带穿进铁扣里,才能把挎包的盖子扣上。编辑说,他是忘了系扣。又说,他平常都不系扣。
老太太说:小偷儿的眼尖着呢,谁不小心,他们就偷谁。
编辑突然想起来了,刚才那两个突然走近他的人非常可疑,那个男的好像还碰了他一下,他问老太太:刚才那两个人是不是小偷儿?
老太太没有肯定那两个人就是小偷儿,她说的是:没准儿。又说:他们老在附近转悠。
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偷儿,为啥不提醒我一下呢?
你没听见我吵那个女的吗?!
编辑从老太太的话里判断出来了,老太太不但知道那两个人是小偷儿,还看见了小偷儿偷走了他的钱包而不加制止。这让编辑对老太太的看法很不好,觉得老太太太缺乏正义感,太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他说:我钱包里不光有一千多块钱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这一下全完了!
老太太又喊了一声卖牛奶呀,声音还是那么响亮。
编辑把两袋牛奶还给老太太,心想,以后再也不买这个老太太的牛奶了。
编辑和老太太同住一个居民小区,老太太是北京的老住户,编辑是外来户。过了一两年,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编辑下楼去买晚报,见老太太推着一辆儿童车,在小区的院子里一点一点挪动。儿童车里没有儿童,老太太显然是借助儿童车的支撑,在活动自己的身体。哦,怪不得好久没听见老太太高调叫卖牛奶的声音了,原来老太太生病了。看样子老太太病得还不轻,挪挪停停,每挪动一点都很吃重。编辑跟老太太打招呼:大妈,您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才说:我们家老头子死了,我也快不行了,该去爬烟囱了。
您还记得我吗?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您忘了,那次我买您的牛奶,小偷儿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丢钱包的多了,我哪里记得住!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那怪谁呢?
怪你自己呗!
(选自《上海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太太是一个招人嫌弃的人,叫卖声太大,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生病后又在院子里经常活动。
B.编辑认为老太太看见小偷偷他钱包却不制止,在心中有了不好的看法,就决定以后再也不理老太太。
C.文章用“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该去爬烟囱了”等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老太太的形象。
D.作者在叙述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太太戴卫生帽露白发、编辑是外来户、下楼去买晚报等,显得具体真实。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
(2)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小题3】有人说作者设置老太太生病这一情节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再贷款、贴息、专业化担保机制等措施支持发展绿色信货和绿色债券市场,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实行强制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碳金融市场等三十五条具体措施。《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明确政府政策支持、全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摘编自马骏主编《国际绿色金融发展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图表1银行家认为目前绿色金融开展存在的最大困难

图表2银行家认为完善绿色金融的重点

注:以上图表来自《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
材料三: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顶层设计”特征。中国模式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加剧了经济绿色化转型的迫切性;二是环保知识匮乏和环境道德缺失制约了私人部门环保行为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三是由于缺乏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力量,通过自下而上的自发模式推动绿色金融难度会很大,耗时较长。
实践证明,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赶超者,中国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明显实效,并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囯家乃至全球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益的借鉴。
但是,发展绿色金融仅仅依靠政策是不够的。中国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大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能力薄弱。要想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还需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绿色金融工具及产品开发等工作。
摘编自杨娉、马骏《中英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对比》)
材料四: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有一个明显差异。前者更重视市场化机制,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绿色金融,如更多地依靠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通过行使股东投票权、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司不予投资等手段,对企业的“绿化”施加影响。而后者由于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更多地依靠政府管理和金融监管,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实践中很难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特别是从长期效用来说,而且这两种模式也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如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改变金融市场可持续因素影响力偏低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是很困难的,必须加大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巴西、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政府推动下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银行监管规则的做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度行政干预的做法也开始受到质疑。人们认识到,主要靠行政力量推动的绿色金融是有缺陷的,政府应该在激励引导市场意愿、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方面下工夫,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避免过多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张承惠《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指导意见》明确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多项具体措施,表明了我国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有计划、有目标引导发展绿色金融的意图。
B.据“图表1”可知,银行家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最大困难的认识分歧较大,说明金融界对于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还缺乏足够的信心。
C.银行家普遍认为出台对“绿色金融”的扶持政策是完善绿色金融的重中之重,侧面反映政策引导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
D.建立并完善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受到银行家重点关注,可见绿色金融投资风险较大,而我国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尚且不够完善。
E. 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大政府的介入和引导对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可见从长期效用看,自上而下的模式优势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道”是什么?《辞源》上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方法与规律;《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上的解释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此百科全书还特别注明:庄子认为,“道”是终极本原,是无所不载、无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体。
这个说法或许会引起困惑,因为老子时期国人还不怎么讲世界或宇宙。没有关系,在老子这里,叫天地或万物万象也行。
当然,“道”这个词并非老子首创,《诗经》里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视“道”为价值之至尊。而老子还有庄子将“道”视为世界的终极本原、本质、本体,这是他们的独特思路。
老子应该是从世界、天地、万物、万象的共同性出发来寻找“道”的。不是寻找神——人,而是寻找神性终极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满足,他上升到“有”与“无”的概念。不管是天是地是人还是什么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无”。尤其是老子认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有”都生于“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会生出“有”来。“无”是“有”的“无”,“有”是“无”的“有”。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本来是无的人,压根没有出现过出生过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与讨论。例如我们不会讨论某个从来没有过的人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在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人以前,或无天无地无人之后,这个世界还有什么?
这又好比是寻找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长的时间,最早的起源,最远的距离一样。一个最大的数字是X,那么必须还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么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积累下去,扩大下去,肯定会产生出一个∞,即无限大或名无穷大来。
那么这个先于“有”而存在,先于“无”而存在,先于神与上帝与世界而存在的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无限恒久、无限根本的本体、本质、本原、规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么呢?老子说了,这个东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给它命名的话,它就是“道”。
具体的事物生生灭灭,“道”却永存。具体万物好比树叶,都有萌芽、生长、发育、枯萎、凋落,但道”是树,是树根,是看不见的、永远的与无限的大树。
这样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没有“道”这样一个驱动程序的存在,“无”与“有”,“天”与“地”与“人”,是永远也不会自行激活的。“无”是永远不会变成“有”的,“有”也是永远不会变成“无”,也就是没有这个“有”与“无”的区别的了,从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无”了。
(小题1)下列对“有”与“无”的关系说明最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无所谓有“有”,也无所谓有“无”。
B.本来就没有的人,不存在无了不无了的问题与讨论,即有人是问题讨论的前提。
C.“有”与“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互相统一,共同构成了宇宙本体。
D.“有”与“无”的转化与区别,都是“道”的驱动使然,无“道”即无“有”“无”。
 
(小题2)根据本文的阐述,下列对“道可道非常道”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的道是非常特殊的。
B.真正的道是难以言传的。
C.循道而行是真正值得称道的。
D.追求正义之道而非平常之道。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道”的学说并不是老子的首创,而是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
B.老子在寻求“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并深入到世界的终极本原。
C.“道”不因人事的消逝而消逝,换言之,即使在无天无地无人之前或之后,仍然还有“道”的存在。
D.我们难以找到最大的数字,因为在任何数字之上还有更大的数字,直到无穷大,其本质即是“道”。
 
(小题4)联系全文,理解画线句“大‘道’是树,是树根”的涵义。(3分)(不超过25字)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树
许仙
李正第三次被送入市人民医院抢救时,已是奄奄一息,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毫不犹豫地又把他送入市里最好的医院。
李正在高干病房几度昏迷,主治医生是该院副院长,卑微地对李赛白道:“李书记,非常抱歉,能做的我们都做了,您看是不是按老人家的意思回去吧,晚了怕……”昏迷的李正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
老伴抹着泪,对儿女说:“你爹想回家过年,你们就随他的心愿吧。”
李赛白和李赛红这才送父亲回家。
这天是年廿九,李赛白和李赛红回到老家就奔进奔出的,要给父亲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李赛红和母亲把家清扫干净,又准备红包、烟酒茶和糖果;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他们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家里亮堂堂的,飘出煮粽子和炒瓜子的香味,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
李正回家后神志反而清醒了,时不时地睁开眼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了一夜,见父亲病情平稳,也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李正忽然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身来,要看一看孙女和外孙子,瞧着孩子们跑进跑出的,枯槁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下午,李赛红和嫂子下厨,准备了一顿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父亲的床前,让李正靠在床上吃饭。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父亲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李正居然喝了一杯酒,还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
吃过年夜饭,饭桌撤走了,老伴和女儿、儿媳妇收拾干净后,再次回到他床前;李正伸出手来,吃力地比划着。
李赛红问母亲,爸爸说什么?“打树。”“打树?”李赛红问父亲,李正点点头。
儿媳妇愣愣的,但李赛红连忙朝父亲说:“好。打树。我们打树。”
打树是李家大年三十必备的传统节目。院子的围墙里种着两棵树,一棵梨树,一棵桃树,分别是李赛白和李赛红出生那天李正种的,如今已有四十岁和三十八岁了,是方圆百里以内两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令乡亲们羡慕不已。乡亲们但凡教育起后代来,必以李家儿女为榜样。
李赛白和李赛红自有记忆起,每年吃过年夜饭,父亲就操起门闩,李赛白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梨树后,李赛红也学哥哥样,躲在自己的桃树后。
李正借着几分酒力,先打梨树,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
李赛白就在树后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李赛白又答:“决不开谎花。”轮到桃树,也是这番打问与应答。
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都大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李正依旧热衷于打树,让两个成年人躲在树后,他边打边问:“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问:“我是梨树,怎么开红花结红果呢?”李正醉醺醺地说:“我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赛白就应:“来年开红花结红果。”李正又边打边问:“决不开黑花结黑果?”李赛白又答:“决不开黑花结黑果。”
再后来,李赛白和李赛红升职了,当官了,从商了,发达了,回家过年,李正还是热衷于打树,让两个大人躲在树后,还是边打边问……
孩子们不知道打树是怎么回事?好奇新鲜,吵吵闹闹的,院子可热闹了;李赛红将门闩交给哥哥李赛白,自己拉着侄女躲在梨树后,李赛白边打边问:“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红就教侄女应:“来年多开花多结果。”李赛白又边打边问:“决不开谎花?”她们又答:“决不开谎花。”接着是李赛红打树,李赛白拉着外甥躲在桃树后……卧室里,李正笑微微地望窗外,慢慢地合上老眼;他太累了,去那边休息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 ①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但儿女是极其孝顺的”一句,为下文写“李赛白和李赛红在父亲床前守护”及“移饭桌”“给父亲敬酒”张本。
B.昏迷的李正之所以“老眼潮湿”,是他意识到自己马上要离开亲人,很是舍不得;也为能回家看到自己的孙女和外孙而感到欣喜。
C.李赛白忙着张灯结彩,门是对联,窗是福字,大红灯笼挂檐下,还准备了宝烛、香、鞭炮和烟花等,是要给父亲过个热热闹闹的年。
D.这篇小说以“父亲”为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场面等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感人。
【小题2】李正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李家的“打树”教育给人以深刻启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