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消费产品”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消费情景”则是数字时代的另一个核心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用户价值公式发生了改变,从用户价值=价格+选择性+便利性的等式演变成:用户价值=价格(升级)+选择性(升级)+便利性(升级)+把控+体验。对于体验重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来十年,线上和线下的区分将会越发模糊。我们的调查显示,55%的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但这部分消费者并未放弃线下购物,相反在他们之中,频繁使用线下渠道消费的比例达到了80%。“两线买”的消费者会更看重购物过程中的全体验——既包括售前的信息推送、售中的服务环节和售后的维修护理,也包括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新奇的购物场景和更积极的购买互动(例如,45%的消费者希望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来体验将要购买的商品)。

(摘自余进《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

材料二:

(摘自埃森哲公司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报告——新消费,新力量》)

材料三:

消费异化让人只为了占有商品而去购买,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等,使人沉浸在虚假的需求里。人们为了虚假的需求,不断地设法获取金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异化的消费,在不断地辛苦过后,为了犒劳自己就开始追逐名牌和潮流还有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不会使人内心真正地快乐起来,而只是一时的兴奋,所以也出现了便当时代,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或是兴趣很快消失,人们不断地追求新的事物和刺激的事情,只顾贪图享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加剧了消费异化的情况。当人们迷失在恶性循环之中后,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享乐时光的到来,而且还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别人有的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的还要比别人更好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异化的消费便会扭曲人的幸福观,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一些本该有的情感也在渐渐的消失,生活不再丰富,追求变得单一并物质化。这样的生活让人对很多的事物都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此以往使人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幸福,最终完全迷失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个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还会提高社会犯罪率,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且还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摘编自高志昊《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异化及转变》)

材料四:

日本的经济评论家总结出“低欲望社会厌消费”的概念。对比中日两国的形态,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是共同的现象,日本的小确幸、宅文化和中国的佛系、丧文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网络舆论经常见到中国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这件事之所以惹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和就业,它一次次带领深陷经济困境的各国人民绝处逢生,走出黑暗。消费如果拉响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摘编自杨璐《我们的消费在升级还是降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消费情景”和“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数字时代有这样一种核心趋势,就是代替已经成为过去的“消费产品”模式的“消费情景”。
B.“消费情景”时代,传统用户价值公式中的“价格”“选择性”“便利性”已不如新公式中“把控”“体验”重要。
C.消费异化导致便当时代的出现,人们只顾贪图享乐,不愿意追求身边的事物,而对新而刺激的事物充满兴趣。
D.异化的消费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也不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调査显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的消费者80%的消费品是使用线下渠道购买的,可见新消费时代,“线上”和“线下”并非泾渭分明。
B.从“两线买”的消费者的消费情形来看,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场景化体验和参与性互动的“智能购物体验”,会有利于销售。
C.为虚假的需求而赚钱,然后为了犒劳自己而吃喝玩乐,追逐名牌和潮流,长此以往,追求变得单一且物质化,这些人内心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D.当下中日两国社会存在一些共同的现象,流行一些类似的文化,因而在网络上经常有人参照日本,来审视中国的消费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冯兰瑞:一生心系祖国的女经济学家
沈黎明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在贵阳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1936年夏,冯兰瑞随家人来到重庆,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她坚信只有***才能救中国,毅然选择了跟随共产党干革命的人生道路。
1940年,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政治面貌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冯兰瑞被分配到“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内战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
1945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我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953年,冯兰瑞担任《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冯兰瑞敏锐地感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她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放弃总编职务,去当一名教员。
1954年,冯兰瑞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并重入校园深造。34岁的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母亲照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学习上。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深夜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
1956年,冯兰瑞以科科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回到哈工大开始了教书育人生涯。为了将干巴巴的经济学理论讲好,她经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茂林和三江平原的生产一线搞调查研究,搜集与经济理论紧密相关的事例,将其运用到讲课中。正因为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冯兰瑞讲起课来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寓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既生动又易懂,非常受学生欢迎。
“文革”结束后,在河南干校劳动的冯兰瑞恢复了工作,来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她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当时年近花甲的冯兰瑞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说:“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
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冯兰瑞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冯兰瑞离休前本有机会凭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但她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了年轻人。冯兰瑞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
80岁时,冯兰瑞曾作诗:“八十沧桑百战身,习文习武未穷经。转求致用孜孜学,但问耕耘日日新。幸喜老来仍锐气, 岂忧夕照叹黄昏。”这些诗句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入党后,冯兰瑞努力工作,每每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结果不到两年名字就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面临被抓捕的危险。1940年,地下党组织得到情报后,迅速安排她撤离重庆奔赴延安。
②冯兰瑞的研究始终站在改革的前列,勇于打破理论成规,对一些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她被国外媒体称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兰瑞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在民族危亡之时她认定只有***才能救中国,她的这种认识与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B.冯兰瑞到重庆参加革命工作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因此深受国民党痛恨,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于是她在组织安排下转移到了延安。
C.冯兰瑞认为年轻人更需要一定的岗位锻炼,所以离休前她放弃凭借资历和贡献再上一个台阶的机会,主动退居二线,将岗位让给年轻人。
D.冯兰瑞80岁时写的一首诗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文末引用她的诗句,不仅可以有韵味地收束全文,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6月27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瑞典企业与创新部部长MikaelDambberg等参与分论坛,并就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变革带给人类的焦虑感等话题展开讨论。
关于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导致人类被代替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柯洁后,这种忧虑更甚。
陈黎明表示,这种担忧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事实上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开始了,但这种忧虑从长期看无须担心。他举例说,农民并没有因为农业的机械化而失去工作,农业机械化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失业。陈黎明提出“人机同行,认知共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和科技是相互增强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MikaelDambberg指出变革中的安全感很重要,因此政策要保护变革中的人们,而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体现。短期来看,人们确实感到了不安,对于失业人员,政府部门需要做到长期规划和短期救助结合,增强技能培训,否则人们会厌恶改变、抗拒改变。

   (摘自《人工智能会淘汰人类?看看达沃斯上的大咖怎么说》,2017年6月27日央广网)

   (材料二)
AI-工智能,科幻电影的创意维纳斯,科学家担忧的潘多拉魔盒。例如贾维斯——电影《钢铁侠》中钢铁侠的AI管家,一度落入恶人手中“黑化”。再如吉迪亚——科幻剧《明日传奇》中亨特船长忠实的AI助手,以精湛技术和精准定位追踪,成为舰队战斗的重要利器。
未来,AI究竟会“黑化”、站在人类的对立面,还是被“驯化”成为乖巧的“服务员”?在2017年夏季达沃斯的会场,针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各界专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也应保持高度警惕。”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我们要优先考虑信任和透明度,而非商业模式、投资目标和绩效提升方法,这样才能帮助人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使其真正为我们所用。”
“目前,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工具。”果壳网、分答创始人嵇晓华也观点鲜明地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强AI,“但一旦出现就绝对会‘黑化’,是人类无法降服的。”
“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可能同时存在促进作用和负面作用,无论人工智能在某一领域比人强多少,它依然是人的智慧产生的,就像计算机的病毒,无论发生多少变化,都有可以控制的办法。”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
无论如何,在这个时代大潮中,AI技术的发展已不可逆转。“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
不确定性。”这句写在达沃斯机器人制造空间墙上的话,引发着更多的深思。

(摘自《人工智能的明天在哪里?》,2017年6月27日新华网)

   (材料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孕育兴起,人类开始迈向大智能时代。29日在天津召开的世界智能大会上,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规划,力争使之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与会的院士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给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智能操作等特征。
“与所有的颠覆性技术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统筹谋划、科学引导。”科技部负责人介绍。
我国重视人工智能在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和挑战,正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走上安全发展轨道。据介绍,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主要推动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二是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强化政策储备,重视风险防范;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人工智能全球发展的统筹协调。

   (摘自《迈向大智能时代: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即将发布》,2017年6月29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就人工智能问题提到达沃斯论坛上两位大咖的看法,一位强调科技发展的积极意义,一位强调变革中的安全感。
B.材料二中记写达沃斯会场各界专家就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进行的探讨,大家都集中于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思考,看法各有不同。
C.材料三报道我国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引导,并概括介绍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工作。
D.三则材料都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也都涉及如何应对的问题。材料三明确了我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潜在风险的具体策略。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报道了专家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这种辩证客观地看问题的方法给大众以积极的引导。
B.材料三是从国家层面谈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是从专家的眼光谈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问题,这两则材料报道的格局相对较小。
C.材料一和材料二各界专家对人工智能的问题看法不一,材料三重点谈我国未来在人工智能规划方面所要做的工作,直接回答了前两则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比如材料二开头针对人类关于科技变革的担忧所做的比喻,形象生动。
E.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于新华社,同一家媒体对人工智能问题从不同角度报道分析,互为补充,足见这一话题的重要性及它的现实性。
【小题3】材料二说“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仍具有不确定性”,请从科学家、国家、国际等角度谈谈如何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潜力让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转向更多服务型产品,消费的“双重转变”呼啸而来。

进入新时代,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长假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缘于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越来越重视消费体验,假日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抓住有利条件将假日经济做大,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意愿差异,更精准地服务以激活消费能力,在把现有市场做深做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做新做活。

百姓需要舒心的节假日,国家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发展假日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休闲时间是沟通国家和个人的桥梁。从某种角度来说,人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国家就会怎么发展。繁荣兴盛与昌明通达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之下,假日经济越来越红火正是人民生活不断进步的自然呈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多元化的消费格局不断构建,一个创新性的消费市场不断完善,都会凝结成惠及百姓的新时代新气象。

(摘编自年巍《“消费升级”的新时代》)

材料二:


(数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银联商务、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我国的各区域之间,消费水平相差本身较大,由于各种因素,经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随着假日经济火速升温,更放大了这种不平衡。由于消费主要集中于城市,包括大城市、旅游型城市等,假期的消费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地区,因此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不平衡性。

此外,由于假日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给接待区域各个领域带来了压力。如交通以及景区旅游的接待压力,一些热门旅游景区人山人海。还有一些商家借机哄抬价格,带来一些不诚信行为,一些游客暴饮暴食,染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期,消费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更加讲究健康、休闲、娱乐、减压,每个人对美好的生活更加向往。因为假日不仅仅是旅游,还包括人们情感、文化方面的交流。

(摘编自林春霞《假日经济调查》)

材料四:

假日的增加,为人们集中购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的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们的旅游消费意识在假日经济的刺激下得到空前强化。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各生产厂家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服务项目,更新设施设备。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大量增加,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国民经济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以及新的工作岗位的出现会产生一系列乘数效应,会以比过去高几倍、几十倍的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增长步入新的阶段。

(摘编自褚建新《我国假日经济利弊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假日经济持续发展要关注不同群体的消费意愿差异,在现有市场做深做细的基础上不断做新做活,但最根本的还是不断提高居民收入。
B.旅游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升,2018年春节旅游对消费拉动力指数已达76.5%,近年呈递升趋势,一线城市旅游消费拉动力指数最高。
C.二三线城市旅游消费拉动力呈持续上升趋势,发展潜力充足,四五线城市相对小一些,但指数显示其也是当地不容忽视的经济产业。
D.假日不仅仅是旅游,还可以促进人们情感、文化的交流。假日期间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有差异,所以假日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内需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力量,人们在消费上不但追求量的满足,也追求质的提升,以及更为丰富多元的服务型产品。
B.进入新时代,我国假日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因之才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更加重视。
C.在当下我国经济变革期,假日经济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同时也应看到假日经济出现的弊端,并不断加以改善。
D.面对消费领域发生的“双重转变”,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应该努力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公众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假日经济带来的利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
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
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
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区别?
雅克·贝汉:“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
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
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
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
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
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
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难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
(摘编自“中国网”2016年10月26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
【小题1】下列对材辩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
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所拍摄影片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纪录片,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
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
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
C.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
D.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
E. 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
【小题3】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