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1)请把材料一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二

文创是基于原有文化迎合现代元素创作出新的文化内容。文创IP近3年来越来越火,最为火爆的绝对属“故宫文创IP”莫属。自从2013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以及故宫淘宝的一系列皇帝卖萌的微信文章刷屏之后,故宫就在“反差卖萌”的IP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奉旨旅行”行李牌、“朕看不透”眼罩、“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等融合历史与当代年轻人语境的IP产品,让故宫真正将“文化”落地到了“产品”上。之后,故宫与稻香村、与时尚芭莎、农夫山泉等等大品牌的跨界融合,也让故宫文创IP更为深入人心。2018年新上线的《上新了,故宫》创新IP节目的形式,更是将故宫IP推向了全民关注的高潮。

但是故宫文创,风头正盛的同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日前,刚刚经历了嫡庶之争的故宫淘宝系列彩妆宣布全线停产,上线不足1月即下线,对此故宫淘宝方面解释道:“口红外观反馈不够高级,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顔色都有进步空间。”故宫淘宝紧随故宫文创推出的口红,就因为品质升级的需要,而交了一次IP产业化的学费,也给所有文创生意带来了启发。

(2)回顾故宫文创IP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中国历史文创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0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3 10:0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悲哉,上将军
耿立
“七七事变”后,随着佟麟阁、赵登禹殉国,宋哲元七月二十八日决定率二十九军撤退到保定,并决定留下张自忠与日本人周旋,临别时,张自忠对秦德纯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尽管张自忠将军曾指出自己留在日据的北平不是要当汉奸,而是“希望能够打开一个局面,维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使国家有更充实的准备”,并表示为此不计毁誉,但是“汉奸”帽子和四处涌来的鄙夷唾弃,令他压抑怆怀。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痛斥张自忠的“卖国变节”行为,张自忠被认为是“华北特号汉奸”,报纸上一律称他“张逆自忠”。
爱国的情怀非只一种,张自忠选择了荆棘。
张自忠在北平市长任上只短短八天,就宣布辞去一切职务。两天后,他化装离开了北平南下,舆论界对他的攻击指责还是有增无减。当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张自忠却被赋闲,他形单影孤地困处南京,整天无事可做,度日如年。佩剑将军张克侠来到南京看望张自忠。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往见荩忱师长,其貌憔悴,心绪不佳,闻已染嗜好,诚为可叹,宴安鸩毒真不虚也。余勉以自重自珍,来日方长,是非可明,彼有惜别之意。良将难求,余当助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张自忠回到河南道口李源屯五十九军军部。与大家寒暄见面后,张自忠只硬硬撩下一句话:“今天回来,就是去死的,好狗不死家门,看大家如何死法。”部下听到此言,都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九四○年日本发动了旨在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的“宜昌作战”,战役开始后,张自忠决定渡河督战,当晚,张自忠给副手冯治安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之。信中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男人在大义面前敢担当的地带。那渡河文字如钻石,在历史的深处闪光,撼动哺育了秦汉以降的中国人。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但是我们怎么还原荆轲的心情?他是激昂还是黯淡?或许愤激义气多于承诺。荆轲和他的同道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的是别人无法破解的秘密。那也许是以血践履历史的承诺。
就是这样抗日战场上异数的张自忠将军,为一洗身上所谓汉奸的污垢,渡河赴死了。在襄河东面一个叫南瓜店的地方,将军殉国。一代抗日名将,怀着平安的良心死去,时年四十九岁。与他同时殉国的还有五百多人,张自忠殉国后,南瓜店一带枪声骤停,格外寂静。
在张自忠将军殉国前一年,他来到重庆看望隐居读书的冯玉祥先生。相见那天,两人联床夜话,苍穹大地,圆颅方趾,巴山夜雨,喋血烽火,相谈甚惬。第二天,两人互道珍重,依依而别。张自忠走出不远,折转身来,怀着诀别的心情回到屋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地向冯玉祥磕了个头。冯先生被这一情景惊呆了,忙说:“荩忱,你这是干什么?”只见张自忠眼含热泪,神色庄重地说:“我这一生是先生培植了我,我活着要一心一意地为国尽忠,像个人,像个军人,不辜负你培植我这一生;我死了也要像个鬼,像个忠魂,不会辱没先生练兵带兵的英名!”冯玉祥因惊愕而语塞,但他内心明白,荩忱行此大礼,作这样的告别意味着什么。就这样的一跪,成为一个血勇的将军震撼抗战历史的一瞬。
竹简,是青的,也是易朽的,血是红的,也是易褪色的,但由血书写的竹简却坚比金石,那上面的文字也就有了金声玉振之效了。对将军,对一切的忠勇的国殇者,也作如是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小人格”标准是“匹夫匹妇的层面”,是随波逐流的、依附权势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这种标准的泛滥下,胸怀“大人格”标准的英雄豪杰,都会长期遭到舆论、谣言、群众、世俗的打击。(李敖《大人格与小人格》)
②张上将的抗战,远起喜峰口,十年回溯,令人深佩他的卓识超群。迨主津政,忍辱待时,张上将殆又为人之所不能为。抗战既起,张上将奋起当先,所向无敌,而临沂一役,更成为台儿庄大捷之序幕,他的英勇坚毅,足为全国军人楷模。而感人最深的,乃是他的殉国一役。(周恩来《追念张荩忱上将》)
③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他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穿普通的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识。他招待我们,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虽然他直说简慢抱歉的话,我看得出这是他在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场。(梁实秋《记张自忠将军》)
④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阵前遗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七七事变”后,宋哲元为了成就自己“民族英雄”的美名,命令张自忠留在了日据的北平,使张自忠背上了“汉奸”骂名。
B.在南京赋闲时的张自忠憔悴沮丧,心意消沉,这是因为“汉奸”之名和舆论攻击依然挥之不去,张克侠勉励他自珍自重。
C.“宜昌作战”开始,张自忠决定亲自渡河督战,他在给副手冯治安的信中就透露着以身明志、从容殉国的意愿。
D.张自忠在与冯玉祥临别时的一跪,既是感谢冯的栽培之恩,也是对自己为国尽忠的勉励,这一跪别满含悲壮。
E. 张自忠虽贵为上将,但衣着朴素,身上没有任何官阶标识,这说明他平易近人、心地善良,很受士兵们拥戴。
【小题2】文章写到了易水送别的故事,易水之畔荆轲唱出了怎样的千古名句?作者回顾荆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作为二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将领,张自忠死后受到了国共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作为军人,张自忠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树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张自忠殉国行为的认识。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对话红柯: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

舒晋瑜:你哪年到的西安?当时心情如何?对西安是怎样的印象?

红柯:2004年底迁居西安,发现自己每居一地大约也就10年,完全成了游牧人逐水草而居。我对西安印象非常好,毕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我去思源学院讲课才发现陈忠实老师小说中的白鹿原不是虚构的文学地名而是真实的存在,我专门写了《山河形胜白鹿原》一文。西安古长安的大街小巷以及周边的村寨寺庙包括终南山,全都是周秦汉唐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碑林里的《大秦景教碑》和化觉寺巷大学习巷广仁寺,让人想到盛唐时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大雁塔与玄奘就更不用说了。迁居西安,再次激活了我西域10年的生活积累。

舒晋衡:你是从什么时候重新进入创作的?到西安时写的第一部(篇)作品是什么?

红柯:我从1983年发表作品至今,创作只中断过一次,就是1986年初到新疆断了好几年,以后再没有中断过,这与我的性格与读写习惯有关。大学时我很少在图书馆看书,都在野外看书,晚上在教室看书到天亮。越是干扰最多,压力最大,写作欲望越强烈,我不相信有天时地利人和,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都是带血带泪的,都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百强相遇勇者胜。2004年底我来到西安,2005年就写了中篇《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舒晋瑜:从风格和内容上请你充分谈谈,回西安的创作和在新疆时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或进步?

红柯:从1983年发表处去作到199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奔马》引起文坛注意,经过如此漫长的过程,说明我是个很笨的人,13年发表七八部中篇、五六个短篇,几十首诗、几十篇散文,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应,生长期如此漫长。大漠戈壁的植物都是这么生长的,红柯本是植物,来自大漠。水土太好是否对一个作家有利真不好说,反正我感谢大漠戈壁。 我在新疆写陕西,在陕西写新疆,相比之下更适合写新疆。祖父作为抗战老兵在蒙古草原8年,父亲作为二野老兵在康巴藏区6年,我西上天山10年。据说周人来自塔里木盆地,作为周人之后我西上天山应该是寻根之旅。到了大漠才知道大漠孤烟直不是烟是旋风,才知道高适岑参们不是浪漫主义是现实写真。

舒晋瑜:在新疆生活这么久,一旦决心离开,定有很多不舍。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次迁徙?创作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创作?

红柯:1998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美丽奴羊》出版,崔道怡老师作序言《飞奔的黑马》, 这匹黑马从1998年到2000年发表30多部中篇近百个短篇几百篇散文,从2001年开始以长篇为主,《西去的骑手》《百鸟朝凤》以及最近马上出版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12部长篇。 迁徙对别人怎样我不知道,对我是极大的长进,是一种生命不断体验变化的过程。生命最忌讳封闭呆滞。周秦汉唐,穆天子西游天山,汉张骞通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文人们壮游天下,宋以后就自我封闭了。小说本是动态,本是城市生活,本是对陌生地域的冒险,小说就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国四大五大名著很少是写农村的,西方更是如此。犹太人迁徙更甚,才有卡夫卡,居布拉克又不是捷克人,说德语又不是日耳曼人,多元交汇心灵极度动荡。

舒晋场:能否总结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都分哪些阶段?

红柯:大学时我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满足文学青年的虚荣心。新疆10年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属于学艺,各种文学实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回陕西后1996年9月 在《人民文学》发表《奔马》标志着红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李敬泽写了一篇评论《飞翔的红柯》,称红柯的速度感有别于慢速爬行的先锋文学。2001年我在《收获》发表长篇《西去的骑手》,李敬泽在《南方周末》撰文评论,总结这一年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标志着中国作家从模仿欧美文学到本土化的完成,这是一个标志性文化事件。2010年我创作长篇《生命树》沟通了天山与关中。

舒晋瑜:你认为在西北作家中,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价值?

红村:白烨老师1999年就评论陕西作家多写实,而红柯抒情,西部作家多是现实主义,而红柯是浪漫主义。我写过一个创作谈《在现实与想象间飞翔》。吴义勤、于京一在《神性照 耀乌尔禾》(《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中说:“红柯在《乌尔禾》中完成的是对先锋文学和世俗文学的双重颠夜与超越,它以质朴的形式,从先锋派乐不思蜀的玄奥空洞中返归清明蓬勃的诗性,实现了让文学从不堪重负的‘伪哲理化’向文学感性品质的回归,完成了从低俗卑琐 的商业化写作向丰盈想象和诗意情感的升华,

备注:舒晋输,作家,《中华读书报》记者。

(选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居到丝路起点西安,大街小巷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让红柯居住在西域十年的生活积累又一次被激活了,创作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B. 红柯认为杰作都是人生最悲惨最黑暗的时候写出来的,因而即便再忙碌,他的创作也极少中断,迁居西安不到一年就有中篇问世。
C. 红柯说他自己就像沙漠里的植物,生长期是比较漫长的,同时他也认为条件的优渥反而不利于作家的创作,所以他始终感谢大漠。
D. 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柯而言是一次次极大的长进,因为小说创作是动态的,所以迁居促使红柯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作家红柯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历经十余年。2001年红柯发表的长 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被文学界视为中国作家本土化的标志。
B. 在西北作家群中,红柯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与其他作家很不相同,他的小说《马尔禾》兼具文学感性品质与丰盈想象,是诗意情感的升华。
C. 红柯认为小说不是熟人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动态的城市生活,是对陌生地域的冒 险,因而古今中外著名小说中很少是写农村的。
D. 红柯感念新疆十年的生活,大漠戈壁的环境让他对髙适等人的边塞诗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因而在写作与新疆有关的内容时,更加从容。
A.红柯是一位非常勤奋且“髙产”的作家,1983年发表处女作《奔马》时,就已令文坛侧目,2001年开始以长篇小说为主,作品有十余部之多。
【小题3】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的提问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戒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是“周公训子”,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有“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这些词语典出《论语·季氏》,讲述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的故事。
C.中国家训的体现形式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到通过书信、训词等传递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例证法,采用周公戒伯禽的事例,论证了“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这一观点。
B.第四段从家庭外在的社会控制谈到家庭的内在控制和自我控制,指出自我控制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家训来体现的。
C.文章在讲述中国家训文化内容指向的时候,采用的是“总一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内涵。
D.文章先论述了中国家训文化的源头,接着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是论述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
B.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想要稳定并得以延续,同时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近现代的江南钱姓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后世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B.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以钉铰为业。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

【小题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
【小题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
【小题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