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被媒体誉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与首届大会相比,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进一步增强了权威性、高端性、融合性和功能性。……本届大会从9月14日持续到9月16日,共计有80余家网络文学和相关企业参展。

据大会《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目前各类网络文学作品总量累计超过1600万部(种),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繁花》《大江东去》等斩获多项重量级文学奖项,从作品题材分布看,在国内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现实题材作品数量占比为52.5%,……许多作品贴近生活、扎根现实。

(2018年9月17日“人民网”)

材料二: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出版物,而是以创作、文学为基础,不断开花结果,衍生出影视作品、游戏作品、动漫作品、有声作品等,形成强扩展性和序列化的产业模式。”中文在线集团执行总裁戴和忠表示。

……“网络文学+”大会的“+”代表了融合发展,包含了以网文IP为核心所呈现的一切事物——加深网络文学与游戏、影视等其他文化娱乐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衍生出一系列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的文化产业,建立全新的娱乐消费形态,使得网络文学不仅能够提供给用户纯粹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同时由网络文学衍生出的周边产品,也为网民提供一系列娱乐体验,从而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完整、成熟,在今年大会设立的“+”主题展区,参展企业主要展示了影视、游戏、动漫、音乐、体育、科技、教育、金融等行业围绕网络文学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2018年9月《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络文学曾经一直是以与传统文学对立的姿态出现的,网络文学所代表的无门槛写作+消遣性阅读+网络搭载,一直被传统文学界认为“不入流”;而面对传统文学的过分严肃+读者互动不强+出版门槛高,多数网络文学作家在渴望作品被纸书出版被传统文学认可而不得的情况下,亦开始了各自为政,为网络上的读者服务,生产高爽点长篇幅的内容。

记者在第二届“网络文学+”大会期间,直感本次“网络文学+”大会较以往最大的变化,便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敞开心扉拥抱彼此。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所有大论坛都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动后的“精品生产”作为核心议题,网络作家在讨论如何在现实主义题材上努力打磨自己的作品,诸多国内一线传统文学作家也出现在此次大会上并在不同论坛上做了发言。

(2018年9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四:

网络文学从最初的消遣小说发展成如今的庞大文化娱乐产业,要想实现未来的良性、生态、高端发展,“他律”的外在扶持、规范和引导,和“自律”的创新、品格和自信缺一不可,要想从量多质劣,缺乏文学高度和精度的青涩现状走向成熟,需要政府扶持,激发创作活力。北京市已将网络文学纳入文化精品工程,将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原创、促进融合,搭建平、整合资源,促进网络文学繁荣发展。

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需要管理和监督双管齐下。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粗制滥造、趋利媚俗、抄袭同质化等问题,亟需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监督体系两相交替编造的网,滤沙淘金,择优发展。

网络文学要提高品格、融入主流、走向世界,需要学习传统文化、走进现实、走进人民。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传承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魂”,才是网络文学繁茂发展的生命源泉,也是网络文学走下去和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2017年8月16日《新浪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届“网络文学+”大会成功举办,成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里程碑。相对而言,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第二届“网络文学+”大会则彰显了其权威性和高端性。
B.从今年大会设立的“+主题”展区来看,第二届“网络文学+”大会呈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许多事物,为网民提供充分的阅读体验和娱乐体验,显示出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
C.“网络文学+”大会关注网络文学IP为核心的周边文化事务,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因素还是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文学高质量地发展,才能带动其他相关的文化形态发展。
D.《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数量超过2017年全部网文作品的半数,“精品生产”话题大热,这些现象都预示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开始融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评价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则材料中,材料二主要通过报道解释了“网络文学+”的基本含义,材料三则是主要论述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对立与融合。
B.材料一倾向于对事件和数据进行报道,材料四则倾向于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进行论述,这两则报道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C.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了传统和现实等关键词,指明了“网络文学+”要摆脱“不入流”的标签束缚,求得健康蓬勃的发展的途径。
D.“网络文学+”大会的召开彰显了网络文学及相关文化产品发展的繁荣,相比之下,过分严肃且门槛太高的传统文学发展显得艰难。
【小题3】“网络文学+”要获得发展和繁荣,需要哪些相关方做出怎样的举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5 09:4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对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的到南北朝的,再到唐朝的洞窟和壁画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既是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从此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彼此之间地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出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也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意在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意在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C.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到明朝,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
D.文章分析了历代丝绸之路繁华与没落的原因,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人们再也听不到龟兹的琵琶,也再也不能得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即时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绸之路也未必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发生了彻底地倒退,由此可见开放、交流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病人崔永元
易立静
(1)崔永元为什么要骂《超级女声》,是我们采访的初衷。追问过后,才知道这多半只是一场误会,虽然他对《超级女声》的评委颇有微词。实际上,崔永元只看了10分钟的《超级女声》,他能说些什么呢?他是喜欢那些超级女生的,觉得她们青春活泼可爱。问题出在我们的电视没有“公共”和“商业”之分,这正是他目前大声疾呼的一件大事。
(2)他很讲理地认为,如果是商业电视的一档商业节目,那么对于这档异常火爆的《超级女声》,任何人都没有置喙的权利;但如果它是公共电视的节目,它就应该被枪毙,因为它没有征求大家的同意,就播放了那些在他看来对孩子们不宜的东西。
(3)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不是崔永元说的,是一位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员在一次《抵制庸俗化》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崔永元丝毫没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他坦白地说,虽然那句话不是他说的,他却坚决赞同,并且想借这次采访的机会声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他认定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
(4)崔永元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想当然地以为的那样,站在央视的立场上,以老大哥的姿态对《超级女声》大加挞伐。他倒是对央视某些主持人的不厚道的做法感到恶心和寒心,主持人在荧屏上虚伪地流泪,他在下边愤怒地呕吐。
(5)当然,他指出的,是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人格和节目的分裂。很显然,一个不厚道的主持人,即使满口锦绣,也是会被他打入不屑一顾的另册的。
(6)7个多小时的采访,一次漫长的漫谈。在采访初衷所预设的那条通道上,并没有发现崔永元和《超级女声》之间的针尖对麦芒,我们遇到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崔永元,幽默,睿智,轻其外,重其中,如在《实话实说》里那样,说些噱头,开些玩笑,在有意思的外表下端出致命的内核;也遇到了令我们感到有点吃惊的崔永元,那种不能抑制的忧愤,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对于良心、责任和道德的执著。
(7)他对世界和人应该是什么样,有一套近乎偏执与苛刻的,有点不顾国情世情人情的概念;对于那些噩梦般死死压住了他的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问题,总是按捺不住拍案而起的冲动。他看到那些有能力拍案而起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即使没有战友,即使前景不乐观,也没有任何人,任何阻碍可以将他驯化成一个沉默的,顺从的,对一切点头称是的人。
(8)但是悬在他头顶上的良心,并不总是像太阳一样将他照得光彩照人,有时,倒像一种坏气候,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这不是良心自身的问题,真正的坏气候,是良心四周的社会乱象和时代病症。崔永元真的有过死去活来的时候,抑郁症最严重时,他曾经需要24小时的陪护,曾经想过自杀。
(9)我们没有采访到崔永元的那位心理医生,不能确认他的抑郁症仅仅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生理疾病,还是更多地源自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对于他的恶性刺激,但是当他的失眠越来越紧密地和那些折磨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严重错位的时代,已经把这个失眠症和抑郁症患者拉到更深更黑暗的精神疾病中去了,让他不断地在绝望中反叛,又不断地在反叛中绝望。
(10)《实话实说》的继任者和晶说:“那些一袋一袋的中药、西药,怎么会没有副作用呢?”从这次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比那一袋一袋中药西药更厉害,更有毒的,是让崔永元横挑鼻子竖挑眼、怒不可遏的现实。
⑾他曾经是睥睨群雄的中国电视第一男主持,他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新形态。刚开始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他老想着自己七八十岁满头白发了还坐在《实话实说》的演播厅里,最后,他却因为越来越少的实话离开了《实话实说》。
⑿崔永元的心理医生只对我们的记者说了一句:他要是没什么责任感,他的病就好了。崔永元开给自己的处方是:我要是把那良心丢了,我的病就好了。
【小题1】(小题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社会上传言崔永元骂《超级女声》节目,为此,作者组织了一场对崔永元的10分钟采访,为我们揭开事情真相。
B.崔永元赞同“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是因为为了追求高“收视率”,有些电视节目会置“公共性”于不顾。
C.崔永元对于良心、责任和道德的执著,对社会现实的那种不能抑制的忧愤,令作者既吃惊又不可理解。
D.作者称崔永元为“病人”,一方面是因为崔永元确实患有忧郁症,另一方面也能形象地揭示崔永元的个性特征。
 
E.文章引用《实话实说》的继任者和晶的话,既可以形象说明了崔永元的“病情”,也便于自然引出对崔永元的评价。
【小题2】(小题2)结合文本概括文中崔永元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题3)让崔永元成为“病人”的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河子秋色
梁 衡
①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②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③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这样,白杨树与白蜡树便给这城中的每条路都镶上了双色的边,而且还分出高低两个层次。这个大棋盘上竟有这样精致的格子线。而那格子线的交叉处又都有一个挤满美人蕉与金菊的大花盘,算是一个棋子。
④我在石河子的街上走着,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它,打量着这个棋盘式的花园城。这时夕阳斜照着街旁的小树林,林中有三五只羊在捡食着落叶。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绕树嬉戏。落日铺金,一片恬静。这里有城市的气质,又有田园的姿色,美得完善。她完全是按照人们的意志描绘而成的一幅彩画。我想这彩画的第一笔,应是1950年7月28日。这天,刚进军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举目四野,荆棘丛生,芦苇茫茫,一条遍布卵石的河滩,穿过沙窝,在脚下蜿蜒而去。将军马鞭一指:“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勤劳的祖先不知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祖业。他们在万里丛山间垒砖为城,在千里平原上挖土成河。现在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又用绿树与鲜花在皑皑雪山下与千里戈壁滩上打扮出了一座城,要将她传给子孙。他们将在这里享用这无数个金色的秋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说石河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苦寒之地,点明了作者对石河子秋日的整体感受——赛过春日。
B.第②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美人蕉红艳、肥美、高大的形态,惹人喜爱。
C.作者饱览石河子秋景,生动描写了菊花、美人蕉、树木等自然景观,也对石河子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描写。
D.文章结尾处饱含深情,既有对石河子早期勤劳的建设者们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肯定。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其秋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的傲慢,说明他做事不按规矩,不顾他人感受。
D.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是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而在生活中,二人确实互相推崇的。
D.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 蒙文通为人做事我行我素,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小题3】请结合原文材料,简要概括学者蒙文通的“豪迈洒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乡村旅游民宿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境里,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当下民宿市场特别火爆的重要原因。
D.“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名度密切相关。
B.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D.从台湾与大陆民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
【小题3】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