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在各地不断推进。据报道,近日,上海要求16家平台企业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随着不合规网约车被大量清退,巡游出租车正重新进入网约车平台视野,成为重要的“开垦地”。据了解,目前多家网约车平台都已接入出租车。
统筹传统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的融合,从而促进两个业态都能健康发展,其实是2015年《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不过,时隔三年后来看,(  )网约车合规化与传统出租车改革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两者真正走向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此次在网约车合规化整治加速的背景下,多地巡游出租车开始重新接入网约车平台,不啻为一次新契机。
事实上,早在网约车平台刚诞生不久,一些地方的传统出租车企业也就开始效仿打造自己的出租车网络预约平台。但由于这些平台都有着严格的区域限制,加之运营经验不足,鲜有成功案例。相对来说,能够接入全国性网约车平台,既可免除运营成本,还可以借助平台的管理优势,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方便乘客并倒逼服务质量的提升。
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审视,传统出租车改革,无法回避当前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预约叫车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选择,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就显示,2017年全国巡游出租汽车总量仅139.58万辆,且客运分担率连年下降,传统出租车确实得思考如何在服务方式上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另一方面,破除出租车“份子钱”模式,打造动态调价机制,探索新型的司企分配形式,在现有条件下,也很难完全撇开与网约车的融合发展,而另起炉灶。
推动出租车领域新老业态的融合发展,出租车接入网约车平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借鉴和利用网约车模式目前已经取得的一些运营和管理成果,实现从运营模式到管理模式的真正革新。如上个月,交通部门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加强安全管理的投入,像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目前传统出租车领域还少有涉及。另外,前不久召开的“巡游出租汽车改革发展政策研讨会”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巡游车企业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实现运营全过程的监督。这些其实都是传统出租车转型难以绕开的一环。
当然,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  )只是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企业的事,(  )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当前对于网约车的管理,无论在准入门槛,还是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出租车,这在客观上不利于统一监管和新老业态融合发展,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漏洞。
如在网约车安全整治加码的9月份,全国价格投诉分析报告就显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当月平台共受理出租车、网约车举报2713件,其中网约车类174件,环比下降16.3%,但出租车类则达到了2539件,环比上升2.1%。这直接说明统一监管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已有地方率先作出了尝试,安徽芜湖新修订的网约车细则就全面取消了缺乏上位法依据的网约车行政许可条件,将网约车与传统巡游车车辆标准拉平,可谓切中了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的肯絮。
无论是之于网约车的规范发展,还是传统出租车的改革转型,两者融合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可以预见的多赢之举。当然,融合发展不是排挤竞争和多样性,而是借助技术优势和统一平台,实现新老业态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共同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进社会的出行福利。在这方面,从网约车平台到出租车企业,再到监管部门,都应该敞开心怀,转变观念,为新老业态的融合与革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1节中“开垦地”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节与第6节空白处的关联词,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但  虽然……但B.尽管……但  不仅仅……更
C.即使……但 不仅仅……更D.尽管……但  虽然……但
【小题3】以下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出租车接入网约车,既能免除运营成本,又能方便乘客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B.因为网络预约叫车正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所以传统巡游出租车要改变服务方式。
C.网约平台为了加强安全管理,要求接入平台的传统出租车添加一键报警等安全应用。
D.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可以使两种业态实现更充分更公平的竞争。
【小题4】第6节中,作者认为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监管模式的统筹融合,后文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小题5】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8 07:1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教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星得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味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成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斗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来圈形覆盖区的圈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并弹的力场来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会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把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液,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受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坡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山里娃讲授物理知识,最终间接拯救地球文明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
C.小说中间部分“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走势更加关注。
D.地球与银河系中心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小题2】“宏”是刘慈欣作品的核心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宏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生村官
谢大立
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暑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当好村官于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但老村长给了他底。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住里面。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光的香味里。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蛋,还有许多瓶咸菜。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转。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观。”小胡放眼对岸,石壁上写着“牛吼”两个字。小胡说:“牛吼,这水的吼叫声还真有点像牛吼。”老村长说:“像吧,要不,古人会在咱这儿留下墨宝……”
走着说着,河突然没了。让河没了的是一座山。山硬生生地把河挡住了,水却并没有形成堰塞湖。小胡又是情不自禁:“奇特,水都到哪里去了?”老村长顺手拿起根木棍,一头顶住石壁,让小胡把耳朵顶住木棍的另一头听。哗啦哗啦的响声随即传进小胡的耳里。老村长问:“像不像人的肚子里有了空气的响声?”小胡说:“形象!”老村长指指石壁的上空说:“形象可是石壁上的字说的。”小胡朝上望去,看到石壁上雕刻着“响肠”两个大字。
老村长说:“到了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领你去庐山的目的了吧?”小胡一怔,说:“到庐山的目的……”老村长说:“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小胡说:“请老村长明示。”老村长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说:“把我们这些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发旅游。”小胡说:“开发旅游?”老村长斩钉截铁地说:“对,开发旅游!我就不信我们的牛吼、响肠比不过栗里的一块石头、大林寺的几朵桃花!”
小胡不想顶撞老村长,又不想违心,想了想委婉地说:“人们看醉石看的是陶渊明,上大林寺,冲的是白居易……”老村长打断他的话说:“谁又能肯定那块石头上真的睡过陶渊明,还有那个大林寺桃花,肯定也不是白居易时的桃花。由于编得好,人们不是照样去?……”
小胡语塞、发怔。老村长的语重心长又像魔咒一样地念响了:“只要编出了名堂,就有人来咱这儿旅游,游人来了要吃、要住、要玩,旅店、饭店、美容店就跟着搞起来了……到那时,我们俩就对上对下都有个好的交代了……”
说完,老村长如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自顾自地走了,留下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是借名人典故打出了“文化牌”,迎来八方游客,这一现象反映了栗里村、大林寺旅游业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
B.关于“乡亲们对小胡主动热情”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另一方面暗示此地经济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希望。
C.小胡出生在小山村,家境贫寒,假期里,需要打工挣学费,而他的同学却能够结伴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可以说旅游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D.作者通过对老村长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了老村长淳朴善良、睿智老练、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形象。
E. 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村里“壮观的牛吼、形象的响肠”等景观,既给读者直观具体的印象,也暗示此地具有旅游开发的潜质。
【小题2】开篇关于栗里村醉石、大林寺桃花的描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 小胡一个人站在夕阳里,进退不得”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文 liberty一词在19世纪中后叶进入汉语时,曾经有过多种译法,最后通用的为“自由”。要说汉语中原有的“自由”一词,其历史颇久。当然,它本来不具有“liberty”那样复杂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它只是在日常范围内表达“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但便如此,“自由”通常也并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母亲教训儿子的话:“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逍遥”原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无拘无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释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徘、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但由于庄子《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含义。《逍遥游》中说,“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化而为鹏,上升至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飙风,由北冥迁飞南冥,背负着青天,下视苍苍,莫之夭阏,这就是“逍遥”的象征化境界。
章太炎称:“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但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具有“自由”的涵义,那么至少它与我们在通常状态下所说的自由有两大不同:其一,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追求“逍遥”的人只能以逃避甚至是违顺的方式来应付;其二,任何生活实践中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而“逍遥”却没有,它指向彻底的解脱。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的“逍遥乎天地之间”的境界,并将其视为生命的终极意义。
(取材于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有删改)
材料二
读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
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关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
郭象还认为,逍遥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
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庄子〉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庄子〉注》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
(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有删改)
材料三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
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外基础。
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的精神放逐。
“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庄子〉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jí)
B.无拘无(sù)
C.徘(huái)
D.凭(jiè)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自由”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是英文“liberty”诸多翻译中的一个。
B.在日常范围内,表达了“由自己做主”的意思。
C.古时多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可以用来批评别人。
D.与庄子“逍遥”相近,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
A.外在力量四
B.翱翔蓬蒿之间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自我内心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象发展了《庄子》哲学,称得上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
B.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
C.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
D.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
【小题5】根据材料三,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
B.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
C.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
D.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小题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作者对“逍遥”的不同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现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正以“连接一切”的力量构建新的传播模式,它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当谣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时,就能造成远比口耳相传时代更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我们要深入观察和思考,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完全取代了客观事实,影响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不管是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还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传播,往往都是谣言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
C.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也会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D.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可以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谣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解释“后真相”概念,不仅巧妙提出了要论述的问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B.列举网民群体青少年比重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小,意在从心智和知识方面探索谣言传播的深层原因。
C.论证解决网络谣言问题,文章既谈到技术层面,又谈到处理好现实问题、铲除谣言传播土壤的社会层面。
D.对于网络谣言,文章先交代其产生的背景,接着逐层论述不同时代的传播方式,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传播的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对海量信息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是滋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
B.如果谣言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那么可能就不会造成比口耳相传时代大许多的社会轰动效应。
C.在一个群体中,个体成员往往会受到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对其施加的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
D.只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用技术手段屏蔽谣言,就可以避免谣言出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卖牛
就在几月前,水波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现在,他觉得呆在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人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他要挣脱,他想离开。
水波做起了“读书梦”。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去。水波真的赶牛去卖。
那个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大花牛从家里赶走了。
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伸了几个尖尖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都有,让人馋得流口水。
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他拉了一下牛绳,牛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牛突然对着稻田长哞了一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老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着,又回头看着田野,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不从这条路经过。
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头仰着。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他有些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清楚。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学费了。
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牛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水波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一声长哞,禁不住引来了路人的目光。
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
天还没黑,水波就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
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水波站在树下。念不成书了,他觉得还可以出去打工,他终于对命运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广阔的天地。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
(选自朱雪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划线处句子选取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初秋时节景物的特点。
B.从“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睛”到“用牛脸摩擦着他的胳膊”,可以看出牛对水波情感态度的变化:从惊怒到温和进而哀求。
C.牛在屠宰场将要被牵走时,“水波紧紧握着牛绳不放”,这表现出水波对牛在情感道义上的依依不舍、不离不弃。
D.“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着牛的身子”,这句带有浓浓暖意的景物描写,着力烘托出牛在刀下重生后的欢快。
E. “梅花塘”和“秀水街”在小说中寓意颇丰,前者象征乡村生活的自然本真,后者象征物质文明对乡土生活的浸染。
【小题2】试分析水波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3】小说中三次写到牛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水波卖牛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