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的定力
很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十里外一位乡村老师那里借的两本黄庭坚字帖,让我知道了文学艺术那种使人激动和崇高的东西,伴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而且让我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持久和文学的浩瀚。这两本字帖一为行书《范滂传》,另一为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我们知道,黄庭坚的一生始终奔走于“出没风波里”的仕途。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步入官场,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期满后,朝廷本欲提拔他。不想乌台诗案发,朝廷在查抄苏轼的家时,也抄出了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两首表达钦慕之情的诗和信函。这算是他的第一次倒霉:原本拟任的职务一笔勾销,然后逐出京城,改派知江西吉州太和县。在太和县任上,他宵衣旰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百姓告状的故纸堆中;为了实施朝廷颁行的盐令,他还下乡巡访,逐家逐户核实户籍征收盐税。他曾作诗说:“民病亦我病,呻吟达五更。”忧国忧民之情可谓跃然于纸上。
元丰八年,他的人生忽然时来运转。哲宗继位,罢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复出主国政。谪居黄州的苏轼奉调入京,黄庭坚也随后北上,供职于秘书省。对于这样一个大转折,黄庭坚不仅没有丝毫得意之色,相反却表示过他深层次的忧虑,他曾和兄弟这样说:“新旧党争,消长纷争,以小弟见,非国之福也。”果如其言,八年之后,新党重又登台,罢黜旧党人物,苏东坡谪惠州,“苏门四学士”亦均遭贬黜。黄庭坚再次被逐出京城。这时黄庭坚已五十多岁,垂垂老矣。四年后,黄庭坚又迁徙戎州,未隔几年,又再贬于宜州,直至老死。
在宜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应邀为友人书写《范滂传》。当他写至“(滂)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不觉义愤填膺,竟将手中毛笔折断,回视旁人说道:“党锢之祸,以至于斯,天下忠义为之扼腕太息,其忠烈之举,大义凛然,千载之下犹觉生气逼人。”然后,掷笔于地。
我不想重蹈前人以书论书的老路,只想在这里大声发问:黄庭坚在他即将走完生命旅程的最后时日,为什么要大书《范滂传》?
范滂何许人也?东汉汝南人,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等职,按察不法官吏,弹劾权豪之党,为时人所重。桓帝时被诬为钩党下狱,释免南归时,朝野数千人往迎;灵帝时,党锢之狱再兴,范滂又首当其冲。督邮奉命前去逮捕范滂,因内心悲哀无奈,在驿舍哭泣,恰好被范滂听到,他闻声而悟,自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见到范滂后大惊,立即交出印绶,要与范滂一起逃亡,并对他说,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为什么一定要去自首呢?范滂慷慨陈辞,说只有我死,才能使众人免祸,我怎么能连累你呢?何况老母年高,我如果逃亡,不是要连累老母吗?于是县令急令迎接其母与其子,与之诀别。之后,范滂自往投案,不久屈死狱中。
观史可鉴古今。黄庭坚之书《范滂传》,只是为他自己的人生信念写下最后的一笔,舍此,别无其他解释。党锢之祸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亡,那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后果如何呢?我们还是把公正与结论交给历史吧。黄庭坚是不著一字,止乎于此,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独有偶,黄庭坚还留下了另一件代表作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手扶拐杖的黄庭坚,在舟行三峡时,见两岸乱石穿空,看脚下惊涛拍岸,多少往事如江水一般涌上心端。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峨眉山依然笼罩着皑皑的白雪,山下一户姓苏的人家正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他们也是沿着这条水道下江陵,然后北行重入汴京的。那时,一家三苏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前程可谓无限,苏东坡更是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可是,命途多舛的东坡先生现在又远谪岭南的惠州,关山万重,这一生中怕再难以相见了,于是他提笔写就了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风风雨雨中,师友朋好凋零散落海角天涯,他也和李白一样有了“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的喟然长叹和不尽的思念,还有对暗礁丛生、杀机四伏的政治与官场的一点儿清醒。
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颠沛流离的几十年间,几册诗书,一枝笔陪伴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人生聚散也好,官场浮沉也好,黄庭坚的精神恰恰在于: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随缘流水到天涯,活着,不管江南江北,依然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一个人,当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世间万缘,与天地同流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就获得了永恒的宁静与永存。与此同时,作为他人生吐纳和抒情写意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书法,也就意到笔到,进入到通神入妙的境界。
(取材于刘长春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庭坚的字帖《范滂传》和《李白忆旧游诗》只在作者插队落户时给予他力量与感动。
B.黄庭坚借两幅书法作品表现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的清醒认识。
C.作者认为是很多的偶然因素造就了黄庭坚一生接二连三的宦海沉浮。
D.作者认为评论书法不应单纯以书论书,更要关注书法背后蕴藏的情怀表达。
【小题2】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本文塑造的黄庭坚是_________家思想的践行者。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庭坚的“定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在《黄庭坚的定力》一文中,作者说:“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结合下列任意一部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①《巴黎圣母院》  ②《红岩》  ③《老人与海》  ④《平凡的世界》  ⑤《四世同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3 08:0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藏青色西服
季 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以空间顺序展开,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小说写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详略得当。
D.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小题2】小说中于大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藏青色的西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文明,文学在其中的力量和功德是不言而喻的。难道文学 要中断这样的责任了吗?让生活向下还是向上,向善还是向恶,难道文学就完全没有必要 对这样最起码的问题进行拷问吗?“如果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两人生活的年代颠倒一下, 大江在川端时代写大江式的作品,川端在大江的时代写川端式的作品,这两个日本人还会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不会。因为川端时代的文学的标准还不只是 “深刻”一维。而大江时代,却将川端文学的命根子——美——彻底抛弃了。

②这个时代,是一个横着心要将“美”搞成矫情字眼、一提及就自觉浅薄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讲思想神话的时代,悠悠万事,唯有思想——思想宝贝。文学企图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思想是高于一切的;谁在思想的峰巅,谁就是英雄,谁就应当名利双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患上了“恋思癖”的毛病。对思想的变态追求,已使我们脱离了常识。当我们穷凶极恶地在追求思想深度的时候,我们忘记一个常识:获得石油必须钻井,因为石油蕴藏在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但如果以为钻得越深就越有石油那就错了,因为再无止境地钻下去,就是泥浆和岩浆了。思想崇拜,会导致思想迷信,而思想迷信则一定会导致思想的变态,其结果就是我们放弃常识,进入云山雾罩的思想幻觉。其实,一旦背离真实,一个看上去再深刻的思想,也是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有力量的并不只有思想。我还是愿意重复我的老话:美的力量丝毫也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有时甚至比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  

③“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斯洛文尼亚的齐泽克在谈到前南斯拉夫时代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情状时说,那些闻风而来的西方记者争先恐后寻找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儿童尸体、被强奸的妇女、饥饿不堪的战俘。这些都是可以满足饥饿的西方眼睛的绝好食粮。他发问道:那些媒体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些关于萨拉热窝居民如何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做出拼命努力的中肯报道呢?他说,萨拉热窝的悲剧体现在一位老职员每天照常上班,但必须在某个十字路口加快步伐,因为一个塞尔维亚的狙击手就埋伏在附近的山上;体现在一个仍正常营业的迪斯科舞厅,尽管人们可以听见背景中的爆炸声;体现在一位青年妇女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院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开始正常生活;体现在一九九三年春季在萨拉热窝出版的《波斯尼亚影剧周刊》上关于斯科塞斯和阿莫多瓦的文章中……齐泽克说的是:哪怕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之下,萨拉热窝的人们都在尽一切可能地、体面地生活着。

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哪怕是在极端强调所谓现实主义时,是不是还要为这个民族保留住一份最起码的体面呢?如果连这最起码的体面都不顾及,尽情地、夸张地,甚至歪曲地去展示同胞们的愚蠢、丑陋、阴鸷、卑鄙、肮脏、下流、猥琐,难道也是值得我们去赞颂它的“深刻”之举吗?我对总是以一副“批判现实主义”的面孔昂然出现,以勇士、斗士和英雄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大师”们颇不以为然。不遗余力毁掉这最起码的体面,算得了好汉吗?可怕的不是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可怕的是我们一点也不想保持体面——体面地站在世界面前。

⑤这种“深刻”怕是罪孽。

⑥我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对新兴文学说了很多赞美之词并时常加以论证的人,而我本人显然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我所怀疑和不悦的只是其中的那一部分——那样”的一部分。

⑦若干年后,也许我忽然于一天早晨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忽然明白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才是唯一的,才是文学的大词,大道中的大道,我一定会悔过的——悔过之后,也一定会往“深刻”上去的。我毕竟是一个与文学耳鬓厮磨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人,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深刻”的路径和秘诀的,或许做起来也是很深刻、很深刻的。

【小题1】第①段作者认为两位日本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词“常识”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B.何况C.所以D.虽然
【小题4】第③段加点的三个“体现”的内容传达出的“美”在于__________;作者意在以这些事例论证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5】下列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学就是要使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值得人们尊重的就是思想。
B.文学展示我们的落后和贫穷状况下一望无际的猥琐与卑鄙完全不可怕。
C.作者本人也是新兴文学中的一分子,所以无意否定新兴的文学。
D.结尾段表现了对那“在云端(或是十八层地狱)的‘深刻”’的不屑。
【小题6】联系全文,概括第⑥段画线句中“那样”指代的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颗脉冲星。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 - 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甲】bùsh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认为,“中国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打破了大型同类设备调试周期的国际惯例,并有系统的科学产出,这得益于【乙】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储备。从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扩大到上百人团队,“中国天眼”凭借国内100多家参建单位的力量,由跟踪模仿发展到集成创新。
发布会当日,人们自发为“中国天眼”之父,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默哀。2017年9月1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近一周年之际,曾为之奔波奋斗的南先生【丙】溘然长逝。当年他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外国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先生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如今“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丁】yìyì生辉,人们感慨它“足以告慰老南”。
(取材于张素2017年10月10日的相关文章)
【小题1】阅读材料一,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根据【甲】【丁】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bùshǔ yìyì生辉
(2)给【乙】【丙】两处加点的字注音: 卓有成效   溘然长逝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天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项自主创新技术助其领先世界B.它问世前中国从未发现过脉冲星
C.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器D.未正式运行就有系统的科学产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所构成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那些社会事实和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社会事实和事件的标准不是外在可观察特征,而是贯穿于其中的活动主体的价值要求。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人的问题”不能笼统的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只是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小题2】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
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
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任继愈:大师风范
空谷幽兰
2016年4月2日,春日里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已有15年历史的“文津讲坛”,在这里第815次开讲。像以往的800多个周末一样,读者从四面八方会聚到临琼楼二层的报告厅,聆听名家高论,享受文化的滋养。只是,最近的七年间,人群中少了那位拄着拐杖的敦厚老者——任断愈。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任继愈师承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长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创办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在生命的最后30年,他却把学术工作一压再压,投入到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之中。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要靠长期的积累。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1987年5月,任继愈就任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馆长。国家图书馆就此恢复了知名学者担任馆长的传统,任继愈也开启了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程。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任继愈积极支持“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曾三登讲坛,主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验》《关于道德经》《今日看易经》。
2009年,93岁的任继愈辞世。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不要。后来给他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国家图书馆编审曹月堂回忆说,《中华大典》有关儒学部分,出清样后编者和出版方发生分歧,任老当机立断:返工重审。出版方急于出版,说最好赶在任老90大寿前出版,任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我从来不考虑做寿的事!”几个人又做了4个月。与任老相交20年,“想到他,就不感到孤独;想到他,就对自己有要求”。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②任继愈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我们这一辈人最应该做的是文献整理工作,给后人、给文化发展高峰打基础。(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子夏对君子的评价,还用“空谷幽兰”的比喻与题目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也流露出作者对任老的景仰和追思之情。
B.曾师从汤用彤、贺麟、熊十力等名家,任继愈学术研究卓有成就,但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致力于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C.任继愈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他坚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迎来有史以来又一轮新的文化高潮。
D.任继愈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一方面源于他名字中“继承韩愈”的内涵,更由于抗战时他随校南迁的一段人生经历。
【小题2】文章第1段从“文津讲坛”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为“任继愈:大师风范,空谷幽兰”,试结合全文探究任继愈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