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慢读者则会首先从作品的美学、形式着手。这并不是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的整体,但在阅读的次序上,审美、形式是关注的起点。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一个人长期阅读会自然形成记忆库。由于文学与特定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相连,记忆库里这方面相关的外缘性知识储备不可或缺。但文学也有自身的经验、模式、成规的历史,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情节、语言上的关系,作品细节背后的原型、模式、成规,以及如何从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种种,需要调动记忆的辨认能力和联想能力。因此,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它们的演变脉络、它们带有原点或准则性的经典文本形态,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达到这一目标没有速成的路好走。从这个意义上说,慢读——作为一种方式,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将是一辈子的事情。
(摘编自洪子诚《谈谈慢读传统》,《人民日报》2019年1月1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很难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大量碎片化资讯,做到慢读。 |
B.在量化评价标准之下,从事教学、研究的人要想做到慢读,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 |
C.慢读要求不过分执着于预设目标,开放情怀、心智,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 |
D.慢读意味着缓慢和耐心,但并不专指阅读速度,它更注重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时势和认识误区两个方面阐述了慢读所面临的障碍。 |
B.文章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阅读与慢读的区别。 |
C.文章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慢读作为阅读方式和能力对有效阅读者的重要性。 |
D.文章分析了对慢读的错误认识,也阐述了慢读应具备的能力和方法,论证结构清晰。 |
A.理论和文本细读并不对立,理论工作者只有对每一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才能成为杰出理论家。 |
B.解读作品需调动辨认和联想能力,因此,能超越普通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特质即为有效的阅读者。 |
C.慢读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自然也不需要慢读。 |
D.慢读者以审美、形式为阅读的起点,并不否认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