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⑲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用意。
【小题2】文章第⑪段第⑯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分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2 07:4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

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オ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麻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
【小题3】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之用作神祇义,在周初史料中已相当普遍。据顾立雅统计,《周易》中有八次;《诗经》中有一百零四次作天神意,而“帝”或“上帝”只有四十三次。《尚书》的“周诰”十二篇中,“天”为神祇义,出现了一百一十六次,而“帝”或“上帝”只出现二十五次。顾立雅选用的金文中,天凡见九十次,“帝”或“上帝”只见四次。金文中“天”字,大部分(七十七次)用于天子一词中,三次为皇天君或天君。纯作“天神”之义者仍四倍于“帝”出现的次数。

由自然的天发展出的“天神”,其性质当然不能与祖宗神的“帝”相同。脱开祖宗神型的“天帝”,以其照临四方的特性,如前文所引《诗经》诸例,是公正不偏的裁判 者,决定地上的统治者中孰当承受天命。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辨证》中,举《周诰》《大雅》的“天命 靡常”观,称之为人道主义的黎明。《周诰》之可信诸篇,发挥商丧天命,周受命之说甚详,反反复复不外说明商先王何以保天命而商后王又何故失天命,以及文王何以又集大命于其身。 一方面 告诫殷遗,一方面勉励周人,使知创业艰难,守成也须兢兢业业。《酒诰》则更由夏、殷交替为例, 引申出天命惟在民命的历史法则。 傅斯年以为周人倒并不只以天命为宣传,而对自己子孙及百 姓也谆谆告诫,要他们明白一切固保天命的方案,皆在人事之中。傅斯年归纳《周诰》理论,“凡求固守天命者,在敬,在明明德,在保人民,在慎刑,在勤治,在毋忘前人艰难,在有贤辅,在远佞人,在秉遗训,在察有司;毋康逸,毋酣于酒,事事托命于天,而无一事舍人事而言天,祈天永命,而以 为惟德之用”。

这一人道主义的萌芽,一方面肯定了“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人事”的作用。从此以下,中国的朝代更易,必须引征天命。然而,“天不可信,我惟宁王之德延。”(《尚书》)“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酒诰》)则又将天命归结为人主自己的道德及人民的支持程度了。 这是中国天命与民意结合的开始,迥异欧洲中世纪时王权来自神意的观念。

这一思想上的大革命,当可称为中国文化演变中一个极重要的事件,不仅安定了当时,而且 为后世儒家政治哲学开了先河,为中国的政治权威设下了民意人心的规制与约束。

(摘编自许倬云《周人克商:中国”天命”与民意结合的开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周易》《诗经》《尚书》中统计“天”出现的次数,是为了突出古人对于“天”的敬畏。
B.由自然的天发展出来的“天神”不同于由列祖列宗发展出来的“帝”,前者更趋于公正不偏的裁判者。
C.傅斯年在《性命古训辨证》一书中,举出《大学》里的“天命靡常”观,并“称之为人道主义的黎明”。
D.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和宣传,反反复复不外只为了说明商先王何以保天命而商后王又何故失天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讨论“耶天爷之用作神祇义”时,运用了举例和比较的论证方法,充分说明了“天”出现的次数远比“帝”多。
B.“由自然的天发展出的耶天神爷,其性质当然不能与祖宗神的耶帝爷相同”,但不同在哪里,文 中并未进行论证。
C.在论述“天命靡常”观时,文章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不仅引用了傅斯年的论点,也引用了傅氏文中的相关论证。
D.全文由辨“天”“帝”始,继而揭示“天命”的内涵,阐明“天命”与“人事”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革命性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文献统计至少在西周初期,摆脱了以血缘为特征的神祇“天”或“天神”已经较为普遍地出现了。
B.因为“天命靡常”,“凡求固守天命者,在敬,在明明德,在保人民”,所以“天道”中亦有“民道”。
C.“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则在“天命靡常”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否定了“天命”肯定了民情。
D.天命与民意的结合,不仅安定了当时,而且开后世儒家政治哲学先河,为政治权威设下了、规制与约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要求,完成后后面题目。
乡村二月
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
前面拐弯处,就是刘根家。我紧走几步,撵上三哥说,咱要不要和二月说一声?
三哥头也不回,说啥?说个屁!咱躲她还来不及哩。我挠挠头,想想也是,就不再吭声了,屁颠屁颠跟着三哥往村外走。
我和三哥在城里打工,准确地说,是在郊区一家私营砖厂做水泥砖。三哥早几年进厂,干得不错。我中学毕业后没事干,三哥就把我领进砖厂。三哥这人好说话,他不仅带了我,还带了村里的刘根一块儿进厂。
刘根大我几岁,别看干活孬种,这小子心眼活,嘴巴甜,干了才几个月,就和老板的独生女儿好上了,从此,刘根不仅不用干活,还做了个小头目,整天背着手在工地上转来转去,吆五喝六,牛的不行!
几天前,砖厂停电,放假五天。本来,我和三哥一块邀刘根回村的,可刘根不肯回去,我和三哥当然明白刘根不回的原因。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桃花一样漂亮的二月,怎么会嫁给刘根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过来,刘根这小子,很会讨女人的欢喜呢……
走过村街,来到村口。
刚刚抽出嫩芽儿的老槐树下,站着一个女人,正是二月。
我偷眼看三哥,三哥只管怔怔地往前走。
风吹乱二月好看的头发,吹动着二月的衣襟,飘飘的。二月肚子鼓鼓,身子笨笨地站在那里。
走近了,二月说,你俩走呀?
三哥嗯,我也嗯。
二月拢拢散乱的头发,看看我,再看看三哥说,你俩跟我说句实话,刘根他……是不是和老板的女儿……
三哥不看二月,仰着脸看天。谁说的?没影儿的事!说这话时,三哥面无表情,脸色僵硬。
没影的事?二月眉头拧个疙瘩说,厂子放假,你俩懂得回来,他咋不回来?
我赶忙打圆场,刘根有文化,老板留他做预算呢。
二月冷笑一声,怕是和老板的女儿做结婚的预算吧。
三哥把右肩上的挎包挪到左肩,撸一把脸说,二月,别想那么多,保重身子,刘根他……会回来的。
回来?我打他电话都不接,他会回来?停一下,二月又说,你俩要赶路,我不能拦着,就请你俩给他捎个话,他不要我也罢,我肚里的孩子……咋办?
三哥噤了声。
我站在一边,看看远处的山,近处的河。
他这是逼我上死路啊!二月说完,转身朝村里走去,我看见,二月的眼里甩出一串泪珠儿。
二月走了,走的扭扭搭搭,趔趔趄趄。
三哥一拳砸在槐树上,狼一般叫,狗日的刘根,猪狗不如!我日你祖宗!
我劝三哥消消气,我说,反正你骂他也听不到,咱还是赶路吧。等去了砖厂,咱再想办法也不迟。
走出村口,踏上大道,太阳已经升高。
三哥一脸自责地说,这事,都怪我。我不该带刘根进城,更不该带他进砖厂。他要是不进砖厂,就碰不上老板的女儿;碰不上老板女儿,也就不会弄出这些破事儿来。
我说,这事咋能怪你呢?要怪,只怪刘根那小子,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陈世美!事到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保管能让老板把刘根踢出砖厂。
三哥一下子来了兴致,定定地看着我,说说看。
我说,三哥,你知道有钱的人最怕啥吗?那就是别人跟他说瞎话。刘根不是跟老板说他还没成家吗?咱俩找上门去,把底儿给他抖了,不信老板不扒了他的皮!说完这话,我一脸的得意,我仿佛看到,被老板踢出砖厂的刘根,灰头土脸,不敢见人的熊样。
三哥说,行吗?
我说,咋不行?
三哥说,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说,现在没有,只能这样。
三哥咬咬牙,好,就依你!
离村已经很远了,回头望去,背后的村庄,变成麻子似的小黑点。
通往城里的班车从远处而来,稳稳地停在路口。咣当,车门打开,我和三哥跨上去。就在班车要启动的时候,三哥突然叫一声不好,转身跳下车,两条腿长短不齐地朝村里的方向跑去。
我一愣,赶紧下车,冲着三哥的背影喊,三哥,你干啥去?咱俩不进城了?
三哥边跑边说,进你个头!弄不好,那是两条人命哩!
我明白了,撒丫朝三哥撵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乡村二月,早春的风还有点冷”,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同时,这个“冷”字,也暗示出二月故事的“冷”意味。
B.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的实写,如二月、三月等,有的是虚写,如移情别恋的刘根,还有砖厂的老板、“我”等。
C.作者通过刘根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不能不择手段,不能用道德的沦落换取个人的“幸福”。
D.作者没有让“我”和三哥到砖厂去“抖刘根的底”,显示出他对刘根个人奋斗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E. 乡村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包括财富观、爱情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作者感到的是迷失和无奈。
【小题2】三哥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的?(4分)
【小题4】小说以“我”为叙述角度,描写了三哥、二月、刘根等人物,你认为他们谁是最主要的人物,联系小说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杂居,以及“拟态环境”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如何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成为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时代首先带来了传播话语权的迁移。在印刷时代,知识分子常常是报纸书籍等纸媒话语权的拥有者。比如,民国时期的《新青年》、《新潮》、《语丝》、《展报·副镌》等报刊,其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基础。而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和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以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无论如何,大数据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形态,也打破了原有的话语体系平衡,缔造出新的话语权分布,进而带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掌握媒介话语权的传媒机构如何重塑文化价值空间?从目前看,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的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文化的价值向度被严重剥落。不仅如此,媒介偏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刷文明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而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公众话语变得数乱无序。正如尼尔·波兹曼的喟叹: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广大学者必须积极应对文化空间和教育背景的深刻变化,特别要处理好“为学”及人文教育等问题。

就为学而言,在印刷媒介时代,藏书、购书与纸媒阅读常常是文人学者为学的主要方式。民国时期,学者家中的藏书一般都要超过上万册。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国内外开放的网络数据资源使知识获取更为便捷迅速。数字化出版的崛起更是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在知识的存储上,电子图书具有纸媒所不具备的携带方便、易于查询等长处,实现了从古昔的汗牛充栋到当今的大容量可移动介质的重大转变。在知识的交流上,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E-mail、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的分享、交流和传递也更为迅速和便捷。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平台。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数字鸿沟”的不断拉大,广大学者除了要秉承传统的为学精神,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获取及交流方法,使自身的学水研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选自《大数据时代:重构文化空间的人文向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传播话语权迁移”的一项是
A.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身份与教育身份的分离,当今学者难于形成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权。
B.文化话语权逐步从传统学者移至媒介巨头,尤其是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为代表的传媒机构。
C.媒介文化产业正迅速崛起,快速发展,但由于从业人员芜杂,资本力量渐渐成为传媒文化的主宰。
D.大数据不仅用视像渐渐取代传统文字,还使信息变得海量且混杂无章,这导致共众话语变得散乱无章。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人们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对“拟态环境”的文化空间重构,导致了知识在获取、存储、交流、再生产等诸多环节发生深刻变化。
B.印刷时代,报刊的编者常常具有大学教师、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这为他们重构文化空间、进行文化启蒙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C.数字化出版的崛起重新塑造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和文化传递模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到各地的藏书状况及学习资源。
D.大数据时代的“为学”方式较纸媒时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知识的再生产上,海量网络资源为人们的书写记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