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4起、特大森林火灾3起,受害森林面积2.3万公顷,造成人员伤亡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今年以来,特别是春防关键期和夏防期间,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少雨持续时间长,干雷暴活动频繁,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特别是内蒙古、黑龙江和京津冀等地接连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高温大风天气,北部原始林区气温一度达到35度、瞬间风力7—10级,致使发生多起影响较大的森林火灾。

(摘编自“国家应急广播网”《2017年前8个月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841起》)

材料二: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受害森林面积16309公顷,因灾造成人员伤亡39人。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严峻的冬春防灭火形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特别是春节期间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于1月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南方重点片区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座谈会,对冬春季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478起》)

材料三:

近期多起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遇难。

在凉山州火灾之前,山西和北京也曾发生受到全国关注的森林火灾。

3月29日13时30分许,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波及6个乡镇。火灾前线扑救指挥部4月1日通报,火灾东线、西线、南线明火已扑灭,有8000名有灭火经验的干部群众进行火场清理,防止复燃。

在北京,3月30日中午12点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太保庄地区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据媒体报道,这起火灾的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森林草原火灾发生,90%以上系人为原因引发。

根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春防期间,历来是中国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高发时段,198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71起特大森林火灾,60%集中在这一时段。

此外,这组数据还显示,春防期间还是野外火源管控最难时段,传统民俗用火、祭祀用火、春耕生产用火交织,进山踏青旅游、采摘山货、驴友穿越等活动频繁,90%以上的森林草原火灾系由上坟烧纸、吸烟、烧秸秆以及燃放烟花爆竹等人为原因引发。

除了人为原因,不利的气象条件、物候条件、基础条件同样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原因。近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便提出了相应的不利条件。

例如,在气象因素方面,包括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局地高温、干旱、干雷暴等极端天气可能增加等;而在物候条件方面,则包括了中国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林区牧区可燃物载量明显增多,一些地方远超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临界值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森林火灾接连发生 时隔三年这个红色预警再拉响》)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柱形图的纵向对比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12—2016年5年间,中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逐年减少。
B.饼状图显示了2012—2016年5年间每年森林火灾次数的占比,但无法知道确切的次数。
C.2017、2018年的森林火灾次数,比2016年森林火灾的次数多,可见森林防火形势依然严峻,防火工作不可懈怠。
D.如果能严把春防关,降低易发期和高危期的森林火灾次数,就能使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稍有不慎,还会危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B.2017年森林火灾较多,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高温、干旱、少雨、干雷暴、大风等天气,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C.因为四川凉山的森林火灾没有山西长治火灾投入的消防人员多,致使30名扑火人员牺牲,令人扼腕。
D.森林防火要从我做起,确保不人为引发森林火灾。比如自觉移风易俗,祭祖时把上坟烧纸改为敬献鲜花,及时播报不利气象等。
【小题3】面对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政府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简要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11:5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战胜自己
①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
②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③战胜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自己?
④当我们尝试一项新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拽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地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地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
⑤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在事先所想不到的理由来影响你正面的决定。比如说:你会把责任推给环境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则消极退守的成语。如“__________”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⑥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只够使我们知道怎样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外,就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念和约束自己的力量,去遵循我们所知道的正确的路。那需要经过很艰苦的奋斗,需要动用你一切内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才能把握你所预定应走的方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章第②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它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自然段是从反面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它揭示了什么道理?
【小题4】在第⑤自然段的横线处,填写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审时度势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趋炎附势D.识时务者为俊杰
【小题5】“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这一自然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还原在第自然段和第自然段之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最懂我们的似乎是互联网。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财产变动……个体的身体、位置、通信、征信、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每个人似乎都成了“透明人”。
网络消费时代,个人信息在“裸奔”,安全风险日益凸显。360发布的《2017年手机安全风险报告》印证了这一点:仅第一季度,360安全卫士就拦截了24亿条垃圾短信,其中1.82亿条是诈骗短信,绝大多数伪装成电商和银行通知,容易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权分散在不同部门,工信、工商、公安等都能管,但都管得不彻底。
企业也责无旁贷。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大投入,购买技术服务,打上技术“补丁”,完善管理制度,防止“内鬼”的出现。
个人也应绷紧信息安全这根弦,快递单、收据等重要信息不要乱扔;下载软件要认真阅读隐私条款;在社会网站上尽量不暴露个人信息;分级设置密码;平时多和父母朋友沟通,减少他们被骗的几率。
个人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等损失,如何维权?此类案件因金额小、数量多,公众想要挽回损失,确实比较困难。但不能选择忍气吞声,应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
(节选自2018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

图1: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硬件方向

图2:个人信息泄露隐患行为调查之手机号码方向
(摘编自2017年3月6日中国青年网《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个人信息泄露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图2显示,66%的人群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约27%的人群零防范。
B.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比较关注,但对维权途径所知较少,对维权效果信心不足。
C.现阶段我国民众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存在普遍焦虑,日常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
D.《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复杂或出于经济考虑而放弃维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时代、企业、政府、个人四个角度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阐述真实、客观。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点阐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难题和维权方法,对互联网用户有较大指导意义。
C.《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调查样本量大,调查角度丰富,数据详实,有很强的说服力。
D.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往往防不胜防,个人信息泄漏后人们必然受到广告骚扰、营销骚扰或诈骗。
E. 互联网企业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合法、正当地收集用户信息。
【小题3】根据材料二,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并造成经济损失,你会提醒他采取哪些积极的方式进行维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潮

郭建英

①我已经渴望很久了,在灰暗的凝视中,在惨淡的死寂里,它终于来了。

②这就是京都深秋的夜风。这威势,是一种告别,是一种远逝,是一种涤荡。对于我,也是心灵的默契和启迪,也是焦渴期待的回答。

③对于秋风体察得入微入致的,当数欧阳子的《秋声赋》了。秋风的兴之容,气之声,作者是以心去领悟,以神去契合,以思去发掘的。每读,必悚然惊悸,仿佛也拂扬着肃杀之气。

④然而,欧阳子笔下的秋风,兴起于夏秋之间,沐浴于风草佳木之绿,最初酷似淅淅沥沥的雨声,渐渐才成浩荡杀气和如兵如刑的严酷。而今夜的秋风,却从空廓苍穹中落下,汇北方离原上的凛冽,排成方阵,来扫荡残枝败叶,排遣烟雾云霭。是的,我早就呼唤这场秋风了。

⑤不知何故,今年北京的秋风愁惨得像铅石,像死灰。终日灰雾笼罩,太阳化为一团无光的白纸,天空变成一汪停滞的死水,浑浑沌沌,郁郁闷闷,全不见高爽的清,宁馨的静,令人情思悠远的悲凉。树叶虽凋残,但不陨落,虽腐败,但不透黄。无声地挂在枝头,遮一片惨白的阳光,投下模糊的影子,该消逝的偏偏死恋,该枯损的偏偏滞留,该流放溃退的,偏偏抽丝滴漏,该长啸大哭的,偏偏低声抽泣,这样,怎不使人郁结怨闷呢?

⑥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

⑦然而,眼前却是一个个阴沉的日子。愁惨,阴郁,拂都拂不去,无奈,我只有一遍遍地听着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体味着作曲家的叹息、回忆和最后的向往……这旋律的飞翼像秋天的鸽子盘桓消逝,带着一缕灰色的悲哀和闪烁不定的希望,以及萦绕不绝的甜蜜。本来,生活就是以痛苦和悲哀作为自己的奠基石的。当它青烟般和灰鸽一起飞掠,对于人们的感情应当是一种召唤,一种抚慰,一种拨弹了。然而,这少有的秋色也过于凝重了,寂寥了,长久了,像飞不出的梦,焦躁,呼喊,挣扎,却又销蚀,磨灭,自馁,一日日损耗着感情,砥砺着力量。

⑧终于,一场凌厉的秋风来临了。从天空,从地面立体地拉开了纵横交织的战线,进攻了。一切晦气、阴霾都将在它的凛冽清明的大气中消散,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松悚骇而惊悚,杨摇撼而颤抖,那些早已干枯而不黄不落的死叶也如瀑布,萧萧飞落。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生,有一种生观,与之相伴随的也有一种死观,死总在徘徊,流连,便会造成生的沮丧,灰暗。当树叶全部谢去,剩下可数的枝条,而天空也刮清了弥漫的尘埃,露出晶莹清辉。月像梨花柔红,星像雏菊黝青,一切都经过洗涤,经过淬锻,爽朗,洁净,仿佛飒飒流下缕缕清寒,暗暗砟人肌骨。月辉流溢,夜光清朦,远方的古塔若隐若现,近旁的西山似睡似醒,仿佛都在梦里,又都在沉思中。尤其那一起一伏温存而肃穆的山影,仿佛绵延的弦,震颤着,向着青宵鸣唱。

⑨四野寂静,粗干细枝都没有一丝摇动,啼哑了,但那修长的枝条,在沉默里,已孕育了一粒紫红的苞子,它将在我的窗前陪伴我整整一个冬天,它圆实,饱满,仿佛明日,就会绽放,但是它一味地等待,一味地汲取,没有一丝焦躁。多少年了,我们在长冬里隔窗对望,漫漫地成了故知好友,它就是来年的绿叶。

⑩在天地相衔的地方,有一抹淡淡的影子,苍茫的像浮云飘渺的天籁声,我知道这是落叶的疏林,绘出天宽地阔的景象,凑成一片忧愁哀伤,引发你心中的酸楚,微甜,它简直像不息的钟的回响,望一眼便会引起心中的微颤,而凌晨,疏林后会升起曙色的第一抹淡红,然后再为那轮绚丽的红日长久梳理,最后以自己纤细的手臂,把它托起来,于是才有冬天的阳光,从疏林上,可望雀阵,鸦群,那呼啸的起落,寂寂的翅翼,都平添了冬日的诗意。冬,有自己素净的美,也蕴含着纷繁的美,这种美是秋风的馈赠。

⑪啊,秋潮退去了,四野在沉寂中蕴含着生命的躁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北京的秋天愁惨、凝重、凋残、树叶留恋枝头,所以总会让人产生情思悠远的悲凉,使人郁结愁闷。
B.作者叙写今年北京秋天的境况和自己的心情,是为了突出自己对凌厉秋风的焦渴期待,为后文进一步叙写深夜秋风做铺垫。
C.“北京的秋,原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那是因为作者眼中北京的秋季有与郁达夫《故都的秋》有相同的特点:清、静、悲凉。
D.第④段和第⑦段开头的两个“然而”分别从两个方面描绘今年北京秋天的景色,两段运用相同的写作方法,画面逼真,景色特点鲜明。
E.第⑧自然段对深夜秋风的凌厉之势的详尽描写,照应题目中“秋潮”的“潮”字,秋风气势如潮汐,辉煌而磅礴,蕴含生命的躁动。
【小题2】作者在第③和④段中写到欧阳修的《秋声赋》,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这是怎样辉煌的景观”,概括这“辉煌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文中说“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从“决断,刚烈,从苟且的死,飞向磅礴的生”这句话中获得的启示。  (不少于200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①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近年来有些国家在开发地表水、云水、土壤水等水资源的过程中,开始关注露水的利用和开发。

②露水是什么?露水是指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贴近地面的室气受地面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露点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自然界露水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条件。一般说来,晴天情况下露水比较容易形成。从时间上讲,露水多出现在夜间或清晨,并且在春秋季节出现频率更高一些。自然界的露水资源非常丰富,极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大气水汽条件合适,地表露水有时能够达到自然降水量的水平;在某些极端干旱地区,地表露水甚至是生态植被的唯一液态水源。

③与自然降水相比,露水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效应。露水一般要比降水更均匀,它容易被土壤、植物根系或植被叶面充分吸收,不会造成流失、过度浸泡等水资源浪费或水害。而且尽管露水数量不一定很大,但它持续的时间比降水长得多,发生的频率也要高得多,往往在植物水分即将耗尽时能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存。露水还可以直接凝结在土壤表面或形成露滴滴落到土壤中,直接参与土壤和植物的水分平衡过程,是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

④目前有些国家正在致力于有效利用和开发露水的研究工作。人们发现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露水,还可以通过选择或改善气候条件以及改造地表和地物特性等手段,来增加露水的形成量,达到开发的目的。实践中,人们主要从选择有利的局地气候条件和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两个方面来开发露水。就局地气候条件而言,在天空少云、空气湿度较大、风速适中、近地层逆温比较明显、表面温差较大时,露水形成率比较高;就露水凝结面而言,改进其动力、辐射、热力和亲水性等特性,都会迅速提高露水形成的效率。创新和改进露水凝结面是目前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因为它比选择局地气候条件更主动,也更有效。最近,人们开始尝试应用纳米技术和新型生化材料来提高露水开发利用效率,但效果还在试验之中。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的技术方向应该是将辐射冷却效果好、亲水性强的新材料与网状结构、空中放置等多种技术优点有机地结合。

⑤在国际上,法国、秘鲁、以色列和德国等国家一直在发展露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加勒比海地区,露水已经作为饮用水源在生活中被广泛收集利用。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取材于《百科知识·神奇的露水》)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般在晴天的情况下而且在春秋季节的夜间或者清晨.露水出现频率更高。
B.露水有利于植被叶面的充分吸收,可以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长。
C.从发展趋势看,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是未来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
D.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露水资源可以弥补自然降水资源的不足。
【小题2】结尾段作者提到,“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课文《不列颠尼亚》,完成下面问题。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彭定康“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这“最后一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复香港的兴奋和英国失去香港的失落。
D.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
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E. 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
【小题2】请举例说明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小题3】文章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手法和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小题4】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