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

金   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如果讲得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严歌苓发现了很多她想象不到的东西;“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要给读者提供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故事,否则文学将走向死亡。有很多好的民间故事,作家不能把这些全撇开,去当乔伊斯、博尔赫斯,认为小说就应该高高在上,虽然那也是一种追求,但我希望文学不死,希望文学越来越多地获得它生命的土壤,就是大众。”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做到写作上的厚积薄发,严歌苓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素材,积极地探究写作的技巧。
B.严歌苓十分敏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她认为作家应用最好的表达方式把故事讲好。对于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她从不苛责。
C.严歌苓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哪怕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者发生在小村庄的故事。
D.严歌苓热衷于写作,常为写作睡不着觉,甚至为此患上了狂躁症、忧郁症。写作带给她巨大的压力,使她一度产生厌世思想。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严歌苓分析文学不能高高在上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B.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作家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C.创作时,多少要有点读者意识,构思时小到句子大到场景都要留点悬念,既为读者提供线索,又要吊他们的胃口。
D.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
【小题3】为何说严歌苓是“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7 10: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呼喊
李代云
出了小区门口,我和父亲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的上落点。已经有好些人站在这里等车了。看见旁边站着的人在玩手机。我才想起忘记带手机了。我想回家去拿手机,父亲却扬着他的手机说,我带手机了呢。这时公交车来了,我只好作罢。
公交车上拥挤不堪,我和父亲一起站在了过道里的人群中。
我的手机……我的手机不见了!父亲忽然大声叫道。
父亲是农民,长年生活在农村,很少坐公交车。他不知道公交车上小偷很多,让人防不胜防。父亲在公交车上疏于防范,也怪我事先没有提醒父亲在坐公交车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好随身携带的财物。这时旁边站着的人忙催促我说,快用你的手机打一下你父亲的电话,看它在哪儿响。我说,我忘记带手机了。于是有好几个人自告奋勇地拿出他们的手机,按照我说的电话号码拨过去,遗憾的是,你所拨打的用户已经关机……
事已至此,我只好安慰父亲说,爸爸,您那个手机值不了几个钱,等下我给您买个新手机。听我这么一说,父亲才安静了下来。
下了车,我和父亲朝菜市场走去,忽然,我听见有手机在唱歌儿,我转过头去,只见父亲拿着手机在接听电话。
你别催我回家,我好不容易才进一次城,我还要在儿子家多玩几天呢!父亲对着手机大声说。
电话是母亲从乡下打来的。
我禁不住目瞪口呆,盯着父亲手中的手机“啊”了一声,像被人莫明其妙地击了一拳,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挂了电话,父亲嘿嘿地笑着对我说,你别大惊小怪,我的手机找到了呢!我说,在哪儿找到的?父亲不回答,一个人朝前走了。
菜市场里人来人往,闹哄哄的。父亲说,今天菜市场里怎么这么多人啊?我说,今天是星期天,所以人多。父亲拍着脑袋说,你看看我这个记性,连啥日子都忘记了,人老了,越来越糊涂了哟。父亲满头白发,以前挺直的腰已经有些佝偻了,父亲确实老了。有时糊涂一下也很正常。
买了菜,我和父亲从菜市场里往外走时,父亲忽然举起一张二十块钱的纸币朝周围的人大声问道,喂,各位老乡们,你们谁丢钱了?我捡到二十块钱呢!
父亲声若洪钟,周围的人都站住了。
父亲在搞什么名堂呢?父亲刚才糊涂了一回,现在又糊涂,我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儿——因为父亲走在我前面,我一直盯着他,他明明没有捡到钱嘛……父亲像个耍猴戏的人,大家看稀奇地望着他。我说,爸爸,我们回家,回家,别在这里捣乱。我硬拉着父亲走了。
这是谁的钱啊?父亲举着手中的钱晃动着,走出了菜市场,父亲才停止大声嚷嚷。
晚上睡觉时,我把白天父亲跟着我去菜市场的所作所为讲给妻子听了。
妻子沉思片刻,分析说,爸爸的手机明明没有丢,却说丢了;爸爸明明没有捡到钱,却说捡到钱了。从爸爸的这些行为来看,他有可能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糊涂了……老公,你不是有个姓邓的同学是县人民医院著名的脑科医生吗?我们明天就带爸爸去他那儿检查一下。老年人得了这种病,得趁早治疗。
第二天,我和妻子把父亲骗到了县人民医院,邓同学很热情,他仔细地为父亲检查了身体。趁父亲去上厕所的时候,我问邓同学,我爸爸的病……严重吗?邓同学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你父亲的老……老年痴呆症还……还不是很严重。
你们神神叨叨的,谁得了老年痴呆症啊?父亲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父亲说,在公交车上,我看见有小偷在偷别人的手机,我没有能力抓住小偷,我又想保护大家,只好大声叫唤我的手机不见了;在菜市场里,我看见有小偷在偷别人的钱,我就大声叫唤我捡到钱了……我以此提醒了大家,小偷就没得逞了……我知道,我的呼喊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那种情况下,呼喊总比沉默强,呼喊也是一种让坏人闻风丧胆的武器……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交车上父亲“丢”了手机,旁边的人让“我”给父亲打电话,“我”说“我忘记带手机了”,“我”的这句话与文章首段相呼应。
B.父亲说“丢”了手机,“我”没发现他找回,他却跟母亲通电话了:“我”没发现他“捡”到钱,他却喊谁“丢”了钱;“我”感觉父亲“糊涂”了。
C.“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是因为“我”和同学正私下讨论父亲的“老年痴呆症”,父亲却忽然出现并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本文在正面描写父亲这一人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父亲说出真相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社会学”一词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辫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和捉摸不定。
②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分攻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如果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些社会学家根本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他们或者把社会学归结为方法科学,强调社会学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或者把社会学当作“剩余社会科学”。前者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学有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后者则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作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或者是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的大杂烩。
③显然,上述观点都否定了社会学的独立性和它在社会科学中的应有地位。因此,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不赞成这两种看法,而肯定社会学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那么,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又各持己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秋序和进步等等,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实证主义传统;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它主要体现了社会学史上的反实证主义传统。
④其实,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就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因此,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由具体的个人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所结成的现实的社会,以及这个现实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学研究付象就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过程不等于对社会进行包岁万象的研究,而是研究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门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这一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摘编自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捉摸不定,导致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和不确定。
B.把社会学当作方法科学或剩余社会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否认社会学有特定对象。
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D.以个人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是社会学史上反实证主义传统的主要体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在提出社会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社会学研究对象”这一关键阐述对象。
B.第三段首句评价上文内容,又引出下文话题,在论述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中的几个问句,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D.文章在论述“社会学”概念的过程中,采用并列式论述结构,最后得出其科学的定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分析社会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分歧时,对学术界的不同见解并非都否定。
B.认为社会学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绝大多数都不赞成社会学是方法科学。
C.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观点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
D.准确、科学的社会学定义是符合社会学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需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再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带给读者别样的乐趣。其中,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人们的眼睛,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而且也符合未来数字产品发展的方向。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有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声阅读呈现上升趋势。拿目前全球最大、增长率最快的有声图书市场美国来说,早在三年前,其市场的有声读物就达2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那时已有约35%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收听一部有声读物。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有声阅读已具备了充分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有声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掀起一场阅读新革命。这种阅读潮流不仅给商家带来福音,更是为“书香社会”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有不少专门的听书网站,现有的大型网站,大部分都提供“有声阅读”,此外,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等不断向大众开放,例如“懒人听书软件”可以随时下载,操作简单,快速实用。有声阅读不仅有小说、评书、相声等娱乐内容,更有科学技术、人文哲学等更多领域的听书素材。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8年5月)

材料二:


图1 2012-2017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

图2 2017年5月主要听书APP用户人均启动次数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市场环境尚未成熟,且发展极不平衡。传统出版机构力量偏弱,新兴移动电台和听书APP“跑马圈地”,甚至恶性竞争,亟需进行引导与扶持。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倡导有声阅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全民阅读率的有效手段。读者的有声阅读习惯是有声阅读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引导全社会形成有声阅读的氛围,使之扩展为全民阅读的形式之一。

良性竞争和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稳定有声阅读的市场秩序,保障有声书产业健康长期地发展,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同时,有声阅读的发展既给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也带来了技术变革的机遇。我国相当一部分传统音像出版企业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自带多媒体基因,与电台、移动电台、有声阅读平台有天然的联系,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蔡翔、王睿《2018年中国有声阅读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7年,国内有声阅读的同比增长率经历了“增长稳定一增长下滑”的过程,但国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仍在逐年稳步地持续扩大。
B.2017年5月,懒人听书、氧气听书、酷我听书等听书APP用户人均启动次数分别为4.5次、4.4次和3.7次,占据前三名;其余APP用户人均启动次数较少。
C.在主要听书APP中,懒人听书是有声阅读市场的王者,酷听听书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氧气听书则与之比肩,或许有望超越它。
D.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其中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10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为人们所接受的有声阅读方式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B.有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以美国为例,早在三年前,那时已有约35%的美国人每年要收听一部有声读物。
C.我国现有的一些网站和不断向大众开放的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以及多样化的有声阅读素材等,让商家和读者两败俱伤。
D.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须倡导有声阅读。
【小题3】面对有声阅读产业的现状,如何让它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迁碑》的书法艺术

东汉《张迁碑》方厚凝重的笔意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了。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碎时,常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是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对于《张迁碑》的“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重的刀刻痕迹,因而,当有些人还过分着眼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窠臼。由于刀刻痕迹浓重,我们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这种“方”的意趣具有两种内涵。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梁武帝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一文中曾云:“婉婉暧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便能增强笔画的力感,展现出令人肃穆的精神。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碟,在方峻中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我们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可以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拢在它的周围。而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点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方面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只有做到“朴”“方”,字体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南宋姜夔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这本是用来说明魏晋楷书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在此借以说明《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合适。

(选自虞晓勇《方峻端浑 古趣盎然——汉〈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体会到《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情味,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使自己的书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就须先从掌握它方厚凝重的笔意入手。
B.有些人临习《张迁碑》时,出现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这可能是在摹画时刻意追求笔画的棱角分明所造成的。
C.从“也”“门”“贡”等字笔画可看出,《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留下的痕迹与刀刻二次加工所致。
D.《答陶隐居论书》是梁武帝萧衍的一篇有关书法理论的文章,他对书法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峻而能健”,指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富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的棱角以及浑厚饱满的张力。
B.“峻而能朴”,指笔画有劲健的力感,而且笔形上形态不一,具有秦汉文化那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精神。
C.“吾”字笔画较少,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青铜古器般凝重,这样可充实字内的空间,其张力能聚拢其他笔画。
D.繁体字“兴”的笔画较多,其长笔横波就要写得如曲铁古藤般有重量,这样才能扛起上部点画很重的分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自己的书法有笔弱的毛病,可以学习《张迁碑》方厚凝重的风格,但对其“方”的理解不准确,效果可能就不尽如人意。
B.《张迁碑》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这是《张迁碑》多变的笔形能够自然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朴”的体现。
C.临习《张迁碑》不能只求形似,仅机械地模仿,是不能体会到方笔的情味的,而要求神似,体现出方笔的特殊的生命感。
D.从姜夔的话中可看出,《张迁碑》的体势之美影响了魏晋楷书的体势之美,两者都具有生动自然、毫不刻意做作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抚摸乡村
韩卫贤
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记忆是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在我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
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的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于是,我们将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我们还是被玩性硬撑看玩“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骇嗽。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嘴里喊着“砂锅砂锅格通洞”,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童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列。
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一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呜,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我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做大媒,过家家”,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
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种者》《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
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抒情散文从宽容放纵的乡村童年趣事、宁静和谐的乡村夜晚、单纯厚重的乡村劳作等三个方面来展示了记忆中的乡村透明清纯的特点。
B.文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乡村的一草一木和生活细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第二段中以蜻蜓失落于网衬托作者童年生活在束缚中的无奈。
C.结尾作者说“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表明厌倦了充斥着物质利益的现代生活,“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说明思念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
D.文章以细密心思与灵巧比喻连缀文字,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灵性飞扬,作者将乡村描绘得如诗如画,表明他希望记忆中的美丽乡村永存。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三段开头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以“抚摸乡村”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