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农

苏沧桑

暮色四合的时候,黄建春在一张小矮凳上坐下,点起了一根烟。烟袅袅地从他指尖逸出来,原本最忙碌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变慢了。只有鸟呜声、茶青在炒茶机里翻滚的微弱的沙沙声。

他的手,是天生炒茶的手:五指合并,严丝合缝,从指根到指尖,有微微弯曲的弧度,与炒茶锅紧紧贴合,手工炒茶的“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全都精通。茶农的日常工作繁忙,茶园开垦,茶苗培育,茶苗种植,施肥,除草,喷药,采茶,晒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干,挑选,包装。茶季一到,黄建春忙不过来,只好放弃手炒,和大多数茶农一样改半机械化炒茶,两台炒茶机,一锅炒二两干茶,耗时六分钟左右,第二遍要用龙井辉锅机集中翻炒,耗时四十分钟。从午饭后到晚上十一点,争分夺秒,一天能出八斤新茶,其间,他要晾晒茶青,筛茶,加料,包装,全是一个人。唯一的休憩,便是忙里偷闲点一根烟,喝几口茶。

即使如此,他炒茶也极为讲究,茶青薄摊晾晒到湿度恰到好处,去除青草味和苦涩味,也去掉了茶青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炒前用手挑过,用畚斗畚过,炒出来后再用手挑过。他还有窍门,第一步青锅的火候、第二步回潮的时间、第三步辉锅的火候,都把握得无比精确。刚炒出来的茶不好喝,要过一个星期,等退火了才好喝。

黄建春是村里炒茶最好的人之一,他炒出来的茶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尤其是色泽乌润,手感如丝绸,无比光滑,拿到转塘茶叶市场卖,一般比别人价格高一两百元。

他抽了一口烟,思绪回到了十六岁。十六岁,兄弟俩跟着父亲开始采茶炒茶,可怜的一点茶地只能勉强糊口。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后更困难了,修房子连十块钱都借不到,别人怕他们家太穷还不起,那一个个鄙夷的眼神,连同借钱这件事,让他的心像一个沙袋,二十年来承受着一只拳头的反复击打。

两兄弟便去石矿开挂车,将石头运到慈溪余姚,来回一天一夜,一到家又去采茶、开荒。多年下来,黄建春终于积攒了六亩多、二十几块零零碎碎的茶地,前前后后造了五次才把房子造成。茶季过后,黄建春也不闲着,去驾校当教练,教练车一开回来,不吃饭也不休息,又去开荒。

一个茶季,全家跟打仗一样,纯收入也才六万元左右。同样的龙井茶,会推销的人家,一年能卖三十万,也有不地道的茶农,家里没那么多茶树,就去外地进茶青,冒充西湖龙井卖。他不会作假,也不会推销,除了一些老客户要头几茬明前茶,其余的他会拿到茶叶市场卖,所以“没花头”的。

但即使没花头,也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好茶,不倒自己的牌子,虽然他的茶连商标都没有。第一锅新茶出来,叶底细嫩,如花朵一般,他从来舍不得自己喝,喝的都是清明后的老茶,卖相差的那种。不是喝不起,不是死要赚钱,是太辛苦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每一片茶叶上,他从未吝惜过自己的体力。

睡在山上的父亲说,这是老天的恩赐,传了一千两百多年,不能白白扔了。是啊,祖上传下来的茶园怎么能放弃呢?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怎么能放弃呢?他不太懂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却知道好好做茶,心无杂念,随遇而安,是最心安理得的谋生方式。他用最无害的方式与茶同生共存,守护着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美德。

他喜欢这栋二层小楼,巨大的老香樟树像一双大手覆盖着小楼,常让他想起父亲的手。推开门就能看到后山的茶园,溪流潺潺,鸟儿啁啁,常有同村的女人们在溪边洗衣服,把衣槌捶得很响,在空旷的山谷回荡,还能望得到山上的父亲和儿子。心里憋闷时,他会抽根烟,和他们说说话。

除了这座二层小楼,空地靠马路的那一边是他造的四层楼房。儿子去世后,妻子越来越消沉,两人积累多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他知道她心里难受,劝不了她,最终分开过了,但没地方去,他仍留她在家里,和女儿女婿一起住在四层楼里,他自己则搬到了靠山的两层楼。她会帮他采茶,但不会和他一起吃晚饭,她常常消失,不知道是和姐妹出去玩了,还是躲起来了。女儿很能干,在外面上班,女婿特别勤劳。他自己拼命干活,是憋着一股劲,趁自己吃得了苦,将来老了要花钱要出去旅游什么的不用向女儿女婿要钱,不给他们添负担,不给他们丢脸。黄建春的恐惧是“穷怕了”。

山里的天黑得早,他抬头望了望向晚时分的路口。他七十六岁的老母亲,每天坐一个小时公共汽车到杭州城里的八字桥菜场摆摊卖茶,这时该回来了。

他将香烟掐灭,余烟袅袅不肯散去,仿佛一道舒展不开的眉,又仿佛想再说点什么。

(节选自苏沧桑《与茶》,《人民文学》2018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手T炒茶,茶农辛苦,产量也低,黄建春忙不过来,就买了两台炒茶机,改成半机械化炒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B.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黄建春高超的炒茶技艺和对“茶道”的坚守,还写他的过去和现在,艰辛与遭遇,体现了生活本色和作者的匠心。
C.黄建春和妻子分开的原因是他整天忙着劳动,忽略了妻子和孩子,导致儿子意外去世,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事业执着忘我。
D.文章开头点燃一支香烟,引发回忆,结尾再次提到掐灭香烟,首尾呼应,叙事舒缓,展示了黄建春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黄建春这一形象。
【小题3】文章第二段和第四段的描写多用短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9 07:4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中国内地—香港—泰国这个“传染病三角区”此次也不例外。泰国爆发的禽流感(几乎200万只家禽遭感染)还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1997年的历史再度上演,当时香港有6人死于这种疾病。

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这是一个自然且十分古老的过程。俄罗斯医学院伊万诺夫病毒研究所主任德米特里·利沃夫说:“病毒、微生物以及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的。在人类走出洞穴和动物受到驯化的几万年间,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转移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难怪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对流感这种令人困惑的疾病的解释是因为周围马和猪患病。19世纪,在布哈拉酋长国行医的俄罗斯大夫认为,游牧部落患流感与大量养马有关。甚至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顷刻夺去了2000万人的生命,一开始也被认为是“猪流感”。只是到了后来才搞清楚,这种疾病其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骇人听闻的是“禽流感”。对新疫病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重的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是致命的。这是否意味着,禽流感带给人类的是无法回避的灾难?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问题专家尤里·根东说,如果自然界并不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的话,就不会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防传染屏障。禽类病毒要传染给人是很不容易的,否则人类早就灭绝了。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实验,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结果无一人感染。要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并开始传播,必须具备一种能使血红蛋白分解的特殊酶。进入每种动物的机体都得有一把钥匙,禽类病毒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人患上禽流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首先必须是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当然,这种紊乱的特点还有待研究。泰国人口6000万,约200万只家禽感染病毒,禽流感以闪电速度迅速蔓延。但即便如此,已确诊的感染者仅为12人。

专家谈到的另一个情况能够平息对禽流感日益加剧的恐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个历史上,这种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官方记录只有两例。目前尚无人受到病人的传染。因此说疫情即将来临显然过早。不仅仅出现过禽类灾难,尤里·根东说:“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上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事了。那时,美国也作了疫情来临的准备,甚至迅速生产了1.5亿支疫苗制剂。”结果疫苗不仅没用上,还在接种时带来种种麻烦,耗费大量资金,尚未发生一例人与人之间传染猪流感的事件。可见,物种间的防传染屏障是可靠的。

【小题1】不能作为“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依据的一项是()
A.泰国、香港先后都爆发禽流感,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
B.病毒学家认为,野生动物的病菌先是传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
C.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规模的流感与动物有关。
D.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小题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最严重的疫情总是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并且感染后就会致命。
B.由于有可能导致很多人感染,一般人对禽流感产生了恐惧。
C.尤里·根东说自然界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了防传染屏障,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D.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为疫情做的种种准备,差不多是自找麻烦。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是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的问题。
B.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免疫机能和其他条件不出现紊乱,我们绝不会患禽流感。
C.禽类病毒一旦发生突变就有可能找到进入人体的钥匙。
D.禽类传染病将成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尔斐神庙铭刻着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警语。正是因为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现代人或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造成一个又一个悲剧。克服人类各种危机,需从这个根源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其追问和塑造的恰恰是人的灵魂。
首先,文学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建立自审意识要以对人性的认识为基础。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了“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罪。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甚至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要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这种思考极为深远。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应该具有人类良知。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别样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入睡了。
(摘编自叶延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从认识人本身入手克服各种危机,而追问塑造人灵魂的文学大有可为。
B.真正伟大的作家思想深远,能用各种非同寻常的手段让人们认清生存的真实境况。
C.《老妇还乡》中采用“精神围攻法”是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的一种手段。
D.人的思想情感矛盾又复杂,文学家对罪人的看法与历史学家或法学家或许不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以例证和引证,阐述文学要以认识人性为基础,培养自审意识。
B.文章第三段面向未来,从深、广两个维度,阐述文学应关爱生命,关怀深层人性。
C.文章结尾用隽永的语言指出:人类永远在认识自我,而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D.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助人和识己两方面,阐述了文学应承担的责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真正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就能避免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B.魔鬼始终伴随《浮士德》主人公,隐喻消极的一面总是伴随着个人的成长。
C.迪伦马特《物理学家》中的追问,启发读者反思人类发展与人性关怀的关系。
D.卡夫卡能揭开表象让人看清生存境况的真实,是因其现实主义属于更高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

“撒尿的小男孩”,虽然只是布鲁塞尔一件小得不起眼的雕塑,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外来游客的必到之处。这件城市雕塑,不仅承载了布鲁塞尔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无数想象和传奇演绎,更寄托了他们对城市的祝福和希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则是这个容器中的主要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跟这个城市有关的一切,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千千万万种勾连。正如“开荒牛”之于深圳、“反弹琵琶伎乐天”之于敦煌、李大钊像之于昌黎,好的雕塑往往还能完成对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再诠释与再书写,似一个点睛之笔点亮城市的文化星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空间规划和打造被提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而且“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但近来逐渐凸显的城市雕塑过多过滥之势,却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有的城市一味追求高或大的城市雕塑,想要在数字上把文章做到极致,但却忽略了城市艺术最为根本的公共性和艺术性,可谓是本末倒置。有的城市则一味求“新”求“异”,却使得城市雕塑与城市的气质不符。还有的城市,对公共雕塑的创作和管理还停留在装点、美化的初级层面,甚至盲目复制、大肆抄袭,让城市艺术失去了与周边环境与人互动的可能。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在几乎同步的城市建设中避免掉进“千城一面”的窠臼,则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让公共艺术融入城市,需要城市的建设者们少一些拍脑袋的所谓“创意”,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将公共艺术置于“大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而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如何在力与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则是永恒的命题。

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天际线。让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代言,被艺术滋养着的城市,才更厚实也更有活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城市雕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是城市这一文化容器的主要元素。
B.城市雕塑能很好地诠释和书写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C.城市雕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市民的生活有着种种联系。
D.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与城市有关的一切。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公共艺术”概念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人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B.若要一座城市更厚实且更有活力,除了让其被公共艺术滋养着,更重要的是看摩天大楼勾勒出的城市的高度。
C.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在力和美的呈现中实现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内在呼应至关重要。
D.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艺术规律,对公共艺术进行统筹安排,公共艺术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删述“六经”,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大同作为立国的必由之路。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这绝非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私相授受,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经”被尊为“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六经”扩展为“十三经”,它们彼此支持,相互烘托,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学科——“经学”。经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载体.是人生理念、国家制度、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无可比肩。皮锡瑞说:“自天子以至于士庶,莫不读孔子之书,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无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贤于尧舜.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删定六经。”梁启超说,宋元之后,《四书》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故而成为大众“一般常识之基础,且为国民心理之总关键”。经过漫长的探索,确定以经、史、子、集为中国文献分类的总纲,而以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学者奉若圭臬,“视为天经地义,未敢推翻另创”。

近代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的体系,是基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产物,而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人文科学领域最具区域特色。引进西方学科体系,理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可惜前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用西方学科体系来“规范”中国既有的文化体系,仓促而粗暴地将最重要的经学逐出了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肯定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大量存在。梁启超《国民必读基本书目》的第一本即是《论语》。当年在清华,王国维亲自为学生讲授的课程是《尚书》《仪礼》《说文》。马一浮更声言,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国学者,六艺之学也。”2001年,发表关于“新经学”的演讲,旗帜鲜明地指出,“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讲话中表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大多出自儒家经典,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在举国倡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而在当代的大学学科目录中,经学学科依然缺位,这不公平,亦不正常。反思百年以来盲目追随西方文科体系的迷悟,在大学中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该是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摘编自彭林《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光明日报》2018年12月日第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立德树人和治理天下紧密联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汉代从先秦诸多文化中脱颖而出的儒学,获得最高权威,既是君臣私相授受,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经学”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承载着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D.“经书对推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性的重大作用。”饶宗颐的这个观点表明他对儒学的高度评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从中国经学的渊源、沿革、危机和当代价值等角度论证了重建中国特色的经学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B.文章第二段借助皮锡瑞和梁启超的论说,进一步分析学者奉经部文献为万籍之冠若圭臬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既肯定了引进西方大学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又提出削中国文化之足,适西方文化之履的观念。
D.文章第四段列举梁启超、王国维、马一浮、饶宗颐等事例,充分论证孔子与经学的知识精英依然很多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明是多元的,引进西方学科体系时,应经过必要的消化,充分兼顾本国固有的学术特点,忌削足适履。
B.从盲目的迷悟到自主的觉悟,在举国倡导民族和文化自信的今天,重建我国特色的经学学科刻不容缓。
C.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等儒家思想多次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得到表彰,彰显了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
D.很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经学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但经学依然缺位于当代大学学科目录,值得反思。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鞭笋过墙

聂鑫森

年近古稀的节新篁,住了一个月的医院,在这个下午,回到了古城曲曲巷中的家。

在这个祖传的院子里,他最钟情的是那十几棵粗粗细细的竹子。不是普通的竹子,是稀有的斑竹、罗汉竹、方竹,都是他历年从外地购回并栽种、培植的。他此生爱竹、师竹,不可一日无此君。他的名字是已故父亲所赐,姓节名新篁字解箨,长大了才知道典出唐诗人元稹《新竹》中的句子:“新篁才解箨。”箨是笋壳,竹笋挣脱箨才能成为竹子。

老伴华素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在石桌边的石凳上坐下来。

节新篁搔了搔满头银发,忽然叹了一口气。

“新篁,又有心事了?”

“华素,我从大学的历史系毕业,先教书,后调到文史研究馆。没想过发财,也没要过一官半职,写的书、主编的书虽不能说等身,至少可以等臀。”

“你活得直而有节,也活得充足、高贵。口碑很好。”

“夫人话外有音?”

“没有。比如那天深夜,你突发心脏病,偏偏咱们这巷子逼仄,救护车根本开不进来,我只好去敲邻居的门,立刻惊醒了好多家好多人,他们用竹睡椅扎上两根大竹竿变成了抬轿,抬起你就往外走,节约了大把时间。一到医院,你被送进了急救室。大夫说再晚来十分钟,你就没法救了。”

“不是我平日做得好,是他们以德报怨。你不是不知道,我这高傲的秉性,就有过分的地方。左宗棠说:‘人不可俗,不可不随俗。’我就忽略了,真的很愧疚。”

两个人沉默下来。

在曲曲巷,他们绝不会与人发生什么矛盾,但也绝不会亲如一家。见面点点头,多话不说;劈面相遇,侧身让人先过去;邻居有什么婚丧大事,礼貌地去送个包封,但不会去吃酒宴……

石凳边斜出一棵罗汉竹,竹根边点缀几朵蓝色的矢车菊。华素欲弯腰把花扯去,节新篁说:“别动!”

“你一直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

“这一刻,我觉得它们都很入眼。”

节新篁怔怔地看着矢车菊。

他六十岁退休时,平日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书法也颇具名声,尤以楷书和隶书为人激赏。过大年了,有几位年长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书写春联,他含笑说:“我正在赶写书稿,时间紧,但我会让各家都贴上春联。”

他当然不会动笔写春联,觉得自己的手迹贴在街巷,有些委屈。他去文化用品店买了几十付印刷品的红纸对联,一家一家地去送。

曲曲巷里,几乎家家都有院子。一墙相隔的邻居,上门来请节新篁匀一二棵竹子去栽种,他笑着说:“不容易侍弄的,别费那个神了,想看,你只管来看。”邻居并不见怪,开玩笑说:“倘若竹笋过墙来,你应该不会阻拦吧?”他说:“绝不阻拦。不过,院墙的基础下得很深,又是麻石砌的,它怎么过去?”

不是节新篁小气,而是他有异秉,觉得这样的好竹子,有几个懂得其妙处?别亵渎了这清玩之物。

阳光如金箔,在竹叶间飘飞。

节新篁说:“华素,宋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你猜我最喜欢哪一首?”

华素笑了,说:“你住院时,我天天守在病床前,你说了许多自省的话,特别是邻人乞竹而不允、鞭笋过墙而不能的事,你说得最多。我猜这首诗应是:‘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知我者,内人也。鞭笋过墙,情至深而无声,心气相通,根叶相连,为人际和谐的大境界,好得很啊。”

华素故意问:“你准备用手扯着鞭笋过墙?”

“非也。说到鞭笋过墙,古书中早有妙法。我会先请工匠把院墙下的基脚掘开一个大口,铺上沃土;再在竹林边挖出一道不浅不深的土沟,与基脚的大口相连。然后,在土沟里撒入熬得稀烂的猪骨头和碎肉,再掩上土。竹根也就是鞭笋,会顺着土沟穿墙而去邻家。”

“你是想在无声无息中,改善与邻里的关系。”

“对。待邻家有了新竹,我再传授引竹之法,鞭笋又去他的邻家。以此类推,不出几年,家家皆有湘妃竹、罗汉竹、方竹了。”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候。

院门忽然叩响了铜环。

“节先生、华老师在家吗?”

是隔壁邻居的声音。

他们齐声答道:“在!”

“你们别张罗晚饭了。我们已备好,祝贺节先生康复出院,请你们来吃个便饭。”

节新篁大声说:“谢谢!我们马上过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节新篁以竹为名,爱竹师竹,甚至不可一日无竹,爱竹一直是他与邻里交往的障碍。
B.小说将故事情节浓缩在半天时间,借助对话勾连过去与现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C.细节描写耐人寻味,节新篁原本不喜欢竹旁有闲花野草,却又制止老伴扯去罗汉竹旁的矢车菊,暗示他对邻里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D.“鞭笋过墙”喻指打破隔膜,与邻里友善相处,以此为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节新篁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以节新篁爽快答应邻居邀请晚餐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