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 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 这是张二狗第 N 次对我说这句话。 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唉声叹气。 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 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 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 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 2000 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中学,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 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 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 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 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 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 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 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 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 200 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补课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野水漂冶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 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 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 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 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 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 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 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 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 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 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 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 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 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
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院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一口热气。
(《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了主要情节内容和中心事件。
B.“我”去过北京张二狗却迟迟不能去,“我”面对他的撒谎反应不同,运用了对比手法。
C.“我”揭穿张二狗的谎言,他由此记恨“我”,四年后与“我”联系,不过是炫耀他去了北京而已。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颇具匠心,牢牢抓住读者,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小题2】张二狗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我”说要去北京,后来又说已经去了北京,听到这些,“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我”说“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 民工张二狗有怎样的“心”? 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11:2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秋舞火龙
陈立仁
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蝶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摘,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人员不计其数。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隔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然后在锣鼓音乐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这时,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
威海大眼光顿时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
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了有了一百多年,虽说是民间的玩艺,拋开迷信不说,也算得上是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咱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威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
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敲,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前行。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瞪着的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地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火龙翻滚得眼花繚乱,一会是“火龙滚沙”,一会是“飞虬朝日”,一会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着,扬起阵阵喝彩声。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他握紧了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那年中秋前,卞老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声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门前,突然冲进报社,火龙爆炸,捣毁了这家汉奷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奷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撤离时,卞老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的安全,被特务杀害了。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再舞火龙,遗憾哪……”说着,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决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他拉着吴老板的手,摇着摇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舞火龙”串联起了或海大、卞家明、吴老板三人,使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晰。
B.小说第二段插叙1880年的传说,是为了证明“舞火龙”的巨大功效,表明近年来人们对“舞火龙”的忽视和遗忘是不应该的。
C.“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说明卞家明的话引起了戚海大的思索,他也认可卞家明的话,但一时之间没有想好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D.广场上人群的沸腾和喝彩,吴老板的大力支持让读者看到了“舞火龙”发扬和传承的光明前景。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伏笔。
【小题2】请结合文本,说明戚海大、下家明、吴老板对“舞火龙”意蕴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小题3】小说结尾借吴老板之口穿插当年卞家明父亲的事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幸福递减律
江曾培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 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 生活顿起困扰。对家中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作洗脸用,再作洗抹布 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一杯净水,给他带来无比的满足与幸
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降到零。
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 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 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
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 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 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出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 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 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 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 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 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反 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 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 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的 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与满 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愈艰,爱之愈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 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 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愉快,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 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小题1】文章开头举人们对水的态度,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说“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就越
少”,是否意味着,要想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就不应该发展经济?为什么?
【小题3】结合文意,给“幸福递减律”下一个定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朱建平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于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活动,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中不会出错,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将一个理论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下列关于第二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B.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C.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D.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同类题4

   材料一:

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摘编自《求是》2018年第6期)

材料四: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截至2013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00种,参与各种农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德国18个联邦州有超过300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B.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了。
C.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必将得到解决。
D.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高,保费补贴丰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多,参与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
C.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迈入后期攻坚转型提升阶段。
D.现阶段,德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协会在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请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7年伊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虽已落下帷幕,但由诗词引发的全民大讨论仍在继续。该节目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在不少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情形下,该类文化类节目被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
材料二:中国是诗的国度,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诗国天空闪耀的群星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光明前途的历史进程的写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留给后人的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更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执着;诗仙李白那两句朴素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尽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千古的乡愁;诗圣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代诗人高尚的情操与美妙的诗篇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传统诗词的精神魅力唤醒了深藏在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人们发现,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富有诗意的空间。观众们徜徉于诗的王国,如同踏上了回溯中国历史文化的旅程,观众接受了一次诗的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
材料三:在满屏的娱乐类综艺节目中,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当观众的眼镜被娱乐填满之时,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优质的文化类节目也就适时而生。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内容,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主要因素有( )
A.古典诗词自身的魅力。B.快节奏当代生活的需要。
C.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D.观众需要精神得到升华。
E.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F.人们不满意当前娱乐节目。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题3】请你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个15字以内的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