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疯狂年代

刘慈欣

物理学教授叶哲泰走上大学操场的批判台,他那神情分明在说:让我背负的十字架更沉重些吧!他负担的东西确实很重,戴的高帽子是用一指粗的钢筋焊成的,胸前那块牌子是从实验室烤箱上拆下的铁门。

押送叶哲泰上台的红卫兵是两男四女。两个男青年是理论物理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叶哲泰曾是他们的老师:四名女孩都是附中的初二学生,这些穿着军装扎着武装带的小战士挟带着逼人的青春活力,像四团绿色的火焰。一名男红卫兵转向批判对象:“叶哲泰,你精通各种力学,应该看到自己正在抗拒的这股伟大的合力是多么强大,顽固下去是死路一条!老实回答问题:在六二至六五届的基础课中,你是不是擅自加入了大量的相对论内容?”

“相对论已经成为物理学的古典理论,基础课怎么能不涉及它呢?”叶哲泰说。

“你胡说!”旁边一名女红卫兵厉声说,“爱因斯坦是反动的学术权威,他有奶便是娘,跑去为美帝国主义造原子弹!要建立起革命的科学,就要打倒以相对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理论黑旗!”叶哲泰忍受着头上铁高帽和胸前铁板带来的痛苦,不值得回应的问题就沉默了。

叶哲泰的妻子,同系物理学教授绍琳走上台。她身穿一件很不合体的草绿色衣服,但熟悉绍琳的人想到以前常穿精致旗袍讲课的她,总觉得别扭。

“叶哲泰!”绍琳指着丈夫喝道,却连其中的颤抖也放大了,“你没有想到我会站出来揭发你,批判你吧!?”她转向台下,“我们应该认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反动本质,它提出静态宇宙模型,否定了物质的运动本性,是反辩证法的!它认为宇宙有限,更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唯心主义……”听着妻子滔滔不绝的演讲,叶哲泰苦笑了一下。

“低下头!”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被批斗者都要低头,但叶哲泰要这样,那顶沉重的铁高帽就会掉下去,以后只要他一直低着头,就没有理由再给他戴上。但叶哲泰仍昂着头,用瘦弱的脖颈支撑着那束沉重的钢铁。“低头!你个反动顽固分子!”旁边一名女红卫兵解下腰间的皮带朝叶哲泰挥去,在他脑门上精确地留下了带扣的形状,但很快又被淤血模糊成黑紫的一团。

“叶哲泰,这一点你是无法抵赖的!你多次向学生散布反动的哥本哈根解释!”“这毕竟是目前公认的最符合实验结果的解释。”叶哲泰说,在受到如此重击后,他的口气还如此从容,这让绍琳很吃惊,也很恐惧。“这个解释认为,是外部的观察导致了量子波函数的坍缩,这是反动唯心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最猖狂的表现!…‘是哲学指引实验还是实验指引哲学?”叶哲泰这突然的反击今批判者们一时不知所措。“当然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学实验!”一名男红卫兵说。

“这等于说正确的哲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反对实践出真知,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知原则的。”

“什么?反动!反动透顶!”那女孩儿举起紧握皮带的手指着叶哲泰,“你,是想说有上帝?”“我是说不知道,如果上帝是指宇宙之外的超意识的话,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正反两方面,科学都没给出确实的证据。”

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在整个会场引起了骚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叶哲泰!”“打倒一切反动学术权威!”“打倒一切反动学说!”

“上帝是不存在的,一切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麻痹人民的精神工具!”口号平息后,那个小女孩儿大声说。“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叶哲泰平静地说。

对于眼前这个危险的敌人,一切语言都无意义了,她抡起皮带冲上去,她的三个小同志立刻跟上,朝上抡起皮带打他那不肯低下的头,在开始的几下打击后,他头上能起一定保护作用的铁高帽被打掉了,接下来带铜扣的宽皮带如雨点般打在他的头上和身上……

物理学家静静地躺在地上,半睁的双眼看着从他头颅上流出的血迹,疯狂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那条血迹是唯一在动的东西,它像一条红蛇缓慢地蜿蜒爬行着,到达台沿后一滴滴地滴在下面一个空箱子上,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像渐行渐远的脚步。

(选自《三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押叶哲泰上台的两个男红卫兵都是理论物理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其中一人揭发他曾在课程中擅自加入了大量相对论内容,所以说叶哲泰精通各种力学。
B.常穿旗袍的物理学教授绍琳穿着草绿色衣服上台表现了她的善变,揭发丈夫而大喝时夹有颤抖声表现了她的外强中干,同时也反衬了叶哲泰的形象。
C.旁边的女红卫兵让“反动顽固分子”叶哲泰低头为的是让对方屈服并承认问题,一名男红卫兵大声命令叶哲泰低头是暗示对方甩掉铁高帽,减轻负担。
D.物理学家的血缓慢蜿蜒地爬行,然后一滴一滴地滴着,发出“哒哒”声,这里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以动衬静,突显了叶哲泰之死给人们的巨大震撼。
【小题2】小说在刻画叶哲泰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为《疯狂年代》,请概括分析小说中的“疯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0 05:0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小题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
【小题3】作者笔下的“碎片的楼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把它们概括出来。
【小题4】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小题5】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文章运用了时空顺序的结构方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 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中国建筑,大家第一印象是古代建筑,而对近现代建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断层,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就像一直在追寻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我们也一直都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所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通过《红楼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中国传统住宅是儒教“礼”的产物,讲究“方正”遵循着儒家空间思想。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和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荣宁府第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传统住宅讲究等级,荣宁二府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因而在外观上显得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这些特点几乎是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中国现代建筑在某些方面也沿袭了这些特点。荣宁二府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私密性,这与儒家思想的宗旨有关,儒家思想旨在塑造一个典范:君子,而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就没有必要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导人“依礼举止”,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这与现代住宅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现代住宅没有沿袭这一理念。对于内部而言,荣宁二府内部的空间布局依循着封建礼法,整个居住空间的基调充斥着位序感,二府第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整个府第由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又是由几个房围绕一个庭院而成,其中充斥着主次、上下的关系。府第的内外关系是通过门来实现的,由大门、仪门、内外厅、暖阁,而入三门、正房、后院、花园,三门形成了明显的男女内外之别。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与传统住宅相对应,园林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的空间思想。相对传统住宅而言,园林是艺术的,大观园正体现着这一特点。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由多种建筑组合而成,诸如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等等,每个建筑单元之间又以山石、流水、花草等连接,充分地展现了“曲径通幽”之美。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着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其间又放置山石、开凿河流,建筑就是隐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满灵气。相对于荣宁府第而言,大观园具有私密性,因为大观园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这是荣宁二府所不具有的。大观园体现出来的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是中国园林的共性,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大观园大量移入自然之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体现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贾宝玉和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脱离世俗的束缚,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这正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近百年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这直接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断层,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停留在中国古代建筑。
B.《红楼梦》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C.中国传统住宅是我国儒教“礼”的产物,遵循儒家空间思想,讲究“方正”;而与传统住宅相对应,中国园林则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空间思想。
D.中国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以及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
【小题2】下列关于荣宁二府建筑布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宁二府在外观上呈现出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的特点,是因为二府是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
B.荣宁府第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其建筑布局的很多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但荣宁二府的这些建筑布局特点并未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建筑中。
C.儒家不主张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门帘、屏风等暗示来引导人“依礼举止”,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
D.荣宁二府内部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院落布局体现着主次、上下关系,依循着封建礼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具有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大观园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B.与荣宁二府的设计旨趣不同,大观园的营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荣宁二府不具备的私密性。
C.《红楼梦》中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缩影,对《红楼梦》中建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我们自己建筑的发展道路。
D.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这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小题2】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 3 月 26 日,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嘉兴市下辖的平湖市乍浦高级中学基础上揭牌。“今天是一个平湖,明天 N 个平湖会出现。”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这种直奔高考目的“玩法”在杭州以及浙扛是走不通的。因为浙江人文底薄比较深厚,特别是老百姓比较理性。最为重要的是浙江在“ 2006 年启动了高中课程改革”, 2012 年开展高中选修课改革, 2014 年列为全国两个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正往世界教育潮流方向迈进,不会向“高考主义”妥协。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二认为,今天的衡水中学不是第一个阶段的衡水中学,应该辨证地看待。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材料二:
在舆论场中,衡水中学模式被热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大量农家子弟、来自小城镇的学子,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扎根、攒钱买房、娶妻生子,成为中产,这就是“城一代”。当年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活异常单调与辛苦,各种刷题,各种自我磨砺,或者说,他们就是从家乡的“衡水”走出家乡的,现在回忆起来也未必感觉美好。类似于“钟摆效应”,一部分“城一代”并不希望他们的子女复制他们的中小学生活,贬抑衡水中学就是这种心理的投射。
其次,对衡水中学的褒与贬,与其说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不如说是分处不同阶层或身处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的利益诉求冲突。对于贫困家庭子弟来说,高考一张卷考语数外理化生是最理想的安排,成本就是课本与习题册的花费,然后必要的天赋与勤奋就可能解决问题。但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从小就有机会接受音乐、美术等教育。这类教育的成本就高了,置办乐器与美术耗材所费不菲,延请专业老师指导训练费用更高。如果大学录取高考分数只是参考,看“综合素质”,他们更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中国还有不少的贫困家庭子弟,他们还需要通过“衡水”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这是衡水中学存在的基本理由。
(摘编自《南方周末》 2017 年 4 月 6 日)
材料三:
2000-2010 年城乡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单位:万人,%

资料:适龄人口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整理得出,在校生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材料四:
应试教育的缺陷众所周知,但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不能仅有高悬头顶的理念做支撑。即便应试教育被口诛笔伐,许多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要挤进那些“超级中学”的天门,不是因为喜欢应试教育,而是它寄托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城乡、地区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触及优质教育资源,单方面高谈素质教育的种种好处,容易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培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等。何以解忧?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如果高校招生的途径不再只有考试这个独木桥,那么任何强化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都将门可罗雀。如果没有“超级学校”,没有“顶端优势”,那么谁也不会为挤入名较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让上升通道更为多元和公平,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社会关切后顾无忧了,素质教育就会硬气起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4 月 12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浙江不会仅仅把目标定位在迎合高考,也不会简单照搬“衡水模式”。
B.为了考入大学,“城一代”的高中生括很辛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复制自己的中小学生活。
C.从整体上看,农村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在下降,而城市的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则先下降后上升。
D.从农村和城市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毛入学率等数据来看,高等教育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录取依据的话,贫困家庭子女将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B.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仍然不够均衡,这就给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带来了很大困难。
C.之所以许多学生拼命想要挤进“超级中学”的大门,是因为当前的上升通道还缺乏多元与公平。
D.材料一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弊端,材料二、四重在分析“衡水模式”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衡水模式”遭到贬抑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
C.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
D.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