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残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視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視。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0 05:0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下通道的歌手

金洪远

①很怀念当年下班时,路过居家附近的地下通道所邂逅的歌手。

②这是一位年轻人,乌黑的长发,身着一袭米黄色的风衣,拨弄着电吉他在自弹自唱,他磁性和略带沧桑感的歌声,和着地下通道带来的自然回声,很快让通道里的过路客纷纷驻足。我记得那晚,他唱的是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如痴如醉的执著劲儿,将歌中的意境演绎得十分到位。我身旁的路客直言,如果有名师点拨,小年轻和刀郎有一拼!我还记得,不少人取出硬币和一元、五元的纸币轻轻地放入脚旁的琴盒。我观察到,每当这时,他都用眼神一一点头示谢,不因我放入的十元纸币而厚此薄彼。 

③不知是歌中“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打动了我,勾起了我前些年逗留乌鲁木齐时留下的情结,抑或是年轻歌手得体的处事方式而让我满心喜欢。他会根据听客的年龄和表情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结伴而行的小年轻路过,他会不失时机地弹唱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瞬间便扯住了前行的脚步;对中老年,他会弹唱符合其心境的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歌声如诉如泣、动人心弦,让这些老大不小者情不自禁地跟唱;有时,他会突然在人群中和我的目光触碰。一曲歌毕,那熟悉的歌声又会翩然而至:“你像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和着旋律,真想幽他一默:“小伙子,你学过听众心理学是吗?

④我喜欢他清纯的眼神和微笑,那发自心底深处纯朴、真诚的演唱,让我产生愉悦,尽管没有伴奏,也没有曼妙的配舞,但我固执地以为,比起那些所谓的超男超女装模作样、扭捏作态的表演,更让人能产生出心灵的共鸣。我相信许多走过地下通道的行人和我一样,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他的歌声会永久留在记忆深处,好似醉人的美酒,并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忘却它难以描述的醇香。

⑤不过,让我怅然若失的,是五年前那个周末。

⑥那天,我探访老友回家,因天下着丝丝细雨,老友执意让他的孩子开车送我,因为有段时间没有和年轻歌手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当我下车步入熟识的地下通道,原先通道里那悠扬的电吉他声不知到哪里去了。我有点失望和感慨。我知道,类似年轻歌手的街头艺人,可能迫于无奈而游走四方了。他们有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谋生,也有的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其实,街头艺人卧虎藏龙,只要给他们一点点阳光和雨露,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⑦迎着走道一路闪烁的灯光,想起了前几天广播里播送静安地区有街头艺人驻唱的信息,我释然了。我以为,一座城市容得下街头艺术,能敞开胸襟迎接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其实就是在传递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度。不知在静安的绿地还会不会听到有着一头黑发的年轻歌手深情地弹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可惜我没有一副好嗓子,否则我一定会在这地下通道深情地吟唱:“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2018年10月17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很怀念当年下班时……所邂逅的歌手”作为开篇,吸引读者的同时也为后面的叙写设置了悬念。
B.第②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一个打扮前卫、自尊心强烈、演唱技艺高超的街头艺人形象。
C.当“我”想再次听歌手唱歌时,他已离开,文章没有交待他离去的具体原因,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文章提到了街头艺人的生活状态,呼吁整个社会应给他们一些理解、包容,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小题2】文中年轻歌手有哪些让“我”欣赏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以歌词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从“墨子号”的投资中获得了回报,完成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以及从地面到 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中国凭借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这两项成果确保了在量子通信这一未来 通信技术领域的至上地位。该技术主要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这枚科研卫星于 2016 年 8 月 16 日发射,在距离地球 500 公里至 1200 公里处的低轨运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三大实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 发,此前这些实验仅在地面的光导纤维中完成过。

 (摘编自《中国已成量子通信技术先驱》,2017 年 8 月 16 日《参考消息》)

材料二:

中国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既定二年的科学目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受鼓舞。他们提出新目标: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具有 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换句话说,若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窃听必然会被发现。2003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提出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 密通信网的方案。

2016 年 8 月 16 日成功发射的“墨子号”是这项计划的“第一步”。卫星已相继完成星地高 速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纠缠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三大科学目标,成为量子通信通向实用 化的“关键一步”。

潘建伟说,“墨子号”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是由卫星发射量子信号,再由地面接收。

实验结果表明,在 1200 公里的通信距离上,卫星平均每秒发送 4000 万个信号光子,一次实验可生 成 300 千比特的密钥。这项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墨子号” 的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则是由地面发射纠缠光子,再由卫星接收。这项成果为未来开展空间尺 度量子通信网络研究等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说,实现量子通信全球组网所需的卫星个数取 决于用户需求和卫星轨道,“如果是在地球同步轨道,理论上有 3 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他认为 从实用角度来说必须要构建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卫星发送密钥的时间也将从 当前“墨子号”每次过境开展实验的 10 分钟延长到数个小时。

潘建伟说:“如果国家支持发射多颗量子通信卫星,那么有希望到 2030 年左右,建成全球化的 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面向全球,中国科学家正在基于“墨子号”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下一步将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联合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地面站也正在为与“墨子 号”对接做准备。

(摘自《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2017 年 8 月 10 日《中国新闻》)

【小题1】下列有关科学家对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以量子作为载体来传递密钥,从而构建的量子通信网可以提升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
B.“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进一步论证了量子通信无法被窃听,所取得的成绩让科学家们备 受鼓舞,于是他们提出了“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的新目标。
C.早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之前,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 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
D.有科学家认为,理论上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发射 3 颗由高、中、低轨道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就可以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建伟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墨子号”通信实验中的“量子隐形传态、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密钥分发”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中国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两项成果包括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 星的量子隐形传态,确保了中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C.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领跑优势,但竞争日趋激烈,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等 国也在加紧研究并与中国“墨子号”量子通信实验做星地对接准备。
D.卫星由于具有方便覆盖整个地球的独特优势,是在全球尺度上实现超远距离实用化量子 密码和量子隐形传态最有希望的途径,这在“墨子号”量子通信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构建量子通信全球组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凌。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眠惺忪,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揉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呆。

或许还有其他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一如福楼拜。我甚至敢断言,假如他能活到今天,在那所谓“第一缕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的身影。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选自王开岭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极具文学性的福楼拜的故事开头,由此引发系列思考,阐述了“日出”的含义、阐明了“按时看日出”的意义,最后揭示了“精神明亮的人”的内涵。
B.“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这句话是对福楼拜“按时看日出”的生命哲学、精神美学的形象概括。
C.围绕“按时看日出”,作者把福楼拜和生活中的某些人对自然的态度做对比,是为了说明欣赏自然必须具有美学心理积淀,才能获得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D.文章语言富有美感。作者遣词造句典雅凝练,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排比等手法,使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还具有诗情画意。
【小题2】面对日出,文中有几种态度?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综观全文,福楼拜式的“精神明亮的人”是怎样的人?这类人有何具体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机器人专家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C.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应是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
D.“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对立起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其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B.文章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问题。
C.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作用。
D.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专家的观点,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将会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B.“人机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令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C.我们应深入探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姚和尚
凌鼎年
古庙街一带近年形成了一个古玩市场。
在这个民间的古玩市场上,金簪、玉佩,韩瓶、清瓷,田黄印、鸡血石,蚁鼻钱、金错刀,竹根雕刻、红木饰件,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或明或暗,时有出现。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全看你识货不识货。
开春以来,这个古玩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秃顶的老者,此人瘦如枯柴,只两只鹰隼似的眼睛透着不可捉摸的神色,其相貌实在不能恭维。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走乡串村收旧货的,住在银杏树弄,叫姚和尚。不知是他秃顶叫他和尚呢还是他独身一人叫他和尚,抑或他先前确是当过和尚的,没人知底,姑且存疑。
姚和尚自出现在这古玩市场后,每天风雨无阻,必早早来此。一到,先泡上一壶酽茶,然后小竹凳上一坐,在地上铺块塑料纸,从邋里邋遢的包里取出几样古玩一一摆出,欣赏一番后,不言不语地静坐着,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姚和尚的几件古玩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你看,那只小型宣德炉,明代的;那只紫砂壶,陈曼生制的;那只内画鼻烟壶,清宫御制藏品;那串紫檀木佛珠,一百单八颗,颗颗刻有佛像,颗颗栩栩如生……
相中这些古玩的主儿不是一个两个,但一听姚和尚的开价,都连连咋舌。有个叫老庙哥的,看中他一把蒙古刀,曾软磨硬缠,姚和尚就是不肯降价一个子儿,固执得像头牛。
“妈的,这老家伙八成是想钓大鱼,狠斩一刀。”老庙哥窝火归窝火,心里不能不佩服姚和尚心黑有种,倒也生出三分敬意。
渐渐,人们发现姚和尚的地摊每日里只是虚摆而已,或者说只是显摆显摆罢了,他热衷于与人摆古谈古。一讲起古玩,他会立时鲜活起来,亢奋起来。若有谁与他论辩古玩鉴赏,他会唾沫四溅,比手画脚,也许,只有此时才似乎溅出他人生的点点灿烂,别看姚和尚其貌不扬,肚里倒有些货色。可以这样说,那些常在这古玩市场上走动的,不管摊主买主,要论鉴赏眼力,几乎没有比得上他的。
有天,姚和尚摊位前来了位歇顶的中年人,他一看到那只鼻烟壶,像饿鹰看到了野兔似的,一下抢在了手里,横看竖看,后来索性拿出放大镜看,那眼神,简直怀疑他是否想抢了去。
姚和尚知道真正识货的来了,开心地哼起了江南小调。
歇顶者毫不掩饰地说:“珍品珍品稀世珍品啊!”
随即,他与姚和尚聊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姚和尚大有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那种感觉。他拍歇顶者说:“老弟,走,咱俩去喝一盅。我请客!”
“洋葱头来了,这下,肯定被姚和尚斩进。”老庙哥很是感慨,他对同道的说道,“姚和尚这家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一手,玩得绝。”
老庙哥最关心的是姚和尚的刀斩得狠不狠。可吊他胃口的是,姚和尚与歇顶者坐在饭店里不出来了。看来歇顶者也不是嫩头,里面正演讨价还价蘑菇战呢。谁沉不住气。谁坏分。
哟,出来了。只见歇顶者满面喜色,自言自语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庙哥盯上去问:“出多少血敲下的?”
歇顶者先一愣,随即带着十二分感动之情说:“他不肯收钱,送的。他割爱相送。”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好似老庙哥的鼻烟壶让姚和尚送了人,老庙哥一副气得吐血的样子。
老庙哥决计去敲一下姚和尚的竹杠。他带了几个哥们儿,候在那棵有六七百年树龄的古银杏下。
姚和尚带着几分酒态,依然沉浸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慰之中。
老庙哥等几个拦住了姚和尚,老庙哥挥挥手里的百元钞,说是要买下姚和尚的宣德炉。
姚和尚淡淡一笑,说:“50万,不还价!”
“老秀驴,你骨头痒痒还是怎么的?”老庙哥的哥们儿嚷着。老庙哥拍拍姚和尚说:“你送人不肉疼,哥们儿给你钱,你反不给面子,这不是瞧不上咱哥们儿吗?好运就别怨哥们儿不义气。”随着老庙哥一摆手,几个哥们儿一拥而上,想抢下姚和尚的宣德炉。不期姚和尚一个“醉汉躲影”闪到了老庙哥身边,并且出手疾速地来了个“仙人请酒”招式,将老庙哥手里的那张百元票请飞了出去,但见那张百元票变得像把坚硬无缘的飞刀似的直飞古银杏树,竟直刺刺地嵌进了树皮里。
老庙哥一伙儿惊得腿肚子都发颤,乖乖地溜之大吉。
后来,再没有人敢找姚和尚的岔子。姚和尚依然每天来古玩市场,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样子。逢着谈得投缘的,他就要请酒。碰着特投缘的,姚和尚的古玩就会少一件。从不见他收人家一个硬币。
老庙哥曾花大价钱请了个解放前开古玩店的老头儿去与姚和尚聊,想投其所好,或许也能弄个正宗的唐三彩或镇墓兽之类,至少弄个清宫“大内”瓷器。然而一无所得,姚和尚连酒也不清。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古玩市场并且具体描写市场上的货物,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作出铺垫。
B.姚和尚摆出古玩后,“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货真价实的宝贝自有识货者出高价购买。
C.姚和尚每日摆摊,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宝贝,他更喜欢跟别人摆古谈古;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D.歇顶中年人曾苦苦寻觅那只鼻烟壶而不得,结果姚和尚却割爱相送,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老庙哥又嫉妒又愤恨。
E.小说语言通俗自然,不事雕琢,然写人叙事生动传神,如写姚和尚制服老庙哥一伙,写得富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2)老庙哥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姚和尚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道:“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