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 7年9月,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园、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游客1:我来这边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游客2:带孩子来,主要是想让他能够不忘本、不忘根。

(材料来自音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升温》,《中国之声》2018年10月5日)

材料四: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比如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红色旅游,精神是魂!

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散乱在衰草丛中的西洋楼,被肢解成残垣断壁的大水法,比任何辉煌壮观的建筑都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重走半天原始的长征路,比华丽的语言、煽情的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反之,若是为了其他功能或者经济效益,盖几栋不新不旧的仿古建筑,讲几段半虚半实的猎奇故事,只能破坏红色场景本身的感染力,拉低真实的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当然,红色精神的根与魂不可避免地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时代化和大众化,恰恰是在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上方有可能。无数体验证明,游客只有真正地被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染,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摘编自《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旧教材相比,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变化: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并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B.国家在政策层面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C.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红色旅游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也把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情怀融入到旅游的过程中来。
D.“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红色旅游再热闹也是徒有其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界修定教材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一方面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
B.红色旅游的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若是追求休闲娱乐功能或者经济效益,必定会减损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C.红色精神的根与魂需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是时代化和大众化应该以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前提。
D.后三则材料都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但各有侧重:材料二重在分析井喷的原因,材料三重在介绍游客的出行感受,材料四重在介绍红色旅游的性质和功能。
【小题3】请结合材料,从国家、景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概括传承红色文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09:1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进一步摸清全国中医馆(国医馆)的实际布局与经营状况,有关方面在市场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普查,详细了解了各地中医馆状况。

全国中医馆样本数据

中医馆所有制类型

数量

占比

连锁药店下属中医馆

132

22.8%

社会单体中医馆

283

49.0%

社会单体中医诊所

95

16.4%

社会连锁中医馆

48

8.3%

中医院下属中医馆(中医诊所)

20

3.5%

总计

578

100.0%

 

 

(摘编自《2018年中医馆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材料二: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医药法》已颁布实施,但是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歧视中医药、歪曲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等寒流阵阵来袭,这反映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尚存。其一是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而据国家药监部门发布的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一直在17%上下,仅为化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四分之一。且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并非药物本身所致,而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原则以及不合理使用等导致的。其二是将中药主要作为辅助用药。其三是临床中以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普遍存在按病种选药和辨证施治经验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以高质量标准化突破困境》)

材料三: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名医。现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均要求考西医,民间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目前全国2800多家等级中医院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

60年代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必须借助西医仪器才能诊疾断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仪器设备,西药进出医院的价差大、仪器检测化验费贵,医生靠它创收,医院不仅靠它赢利,还靠它上等级。

(摘编自《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

材料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认为,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在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オ成长规律、推进内涵式发展和强化中医原创思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陈百灵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中医药院校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她建议允许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通过自主招生等途径,招收有中医家传背景或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药学、有较大中医药发展潜力的学生,以及吸引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生学习中医,提升中医药生源质量。改革现有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坚持以中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主,整合西医课程,优化非专业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

此外,提升中医临床教学水平也是陈百灵十分关注的问题。她鼓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学名师为本科生授课,支持中医药院校专任教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让老师用丰富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和自身的成长感悟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中医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摘编自《陈百灵:为传承中医药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连锁可以促进多元化经营,但由连锁药店下属中医馆和社会连锁中医馆分别占比22.8%和8.3%可知,中医馆总体连锁化比率并不高。
B.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医药“被质疑、被辅助、被限制、被停用、被淘汰”,根源在于全国各地医院已惯用现代医学思维模式。
C.从历史上看,以师带徒、师徒传承这种培养中医人才的方法是有效的,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培养的中医人才在今天难以取得执业资格。
D.目前中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大多中医医生不大会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连中医院都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单体中医馆和社会单体中医诊所都属于私营性质,其中社会单体中医馆是目前中医馆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接近总数的一半。
B.中药不良反应数量占比仅为化学药品的四分之一,不少中成药存在不良反应是缺少临床用药指导等原因造成的,并不是药物本身所致。
C.目前全国没有一家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査病、断病、处方、验效等主要按西医的方法和思维进行。
D.材料三在做判断分析时善于选择恰当的修饰和限制成分,如“均”“大都”“几乎”“主要”等,体现出研究报告语言的严谨、准确。
【小题3】如何振兴中医药行业?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曲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因而是“表现性”的艺术。它不像西方写实戏剧那样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而是经由节奏、韵律、姿态对生活动作进行加工、抽象、美化之后,再用它来表现生活,它的表现生活就不是写实性而是写意性的。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快步跑圆场则是人在急速行路——戏曲表演与生活动作拉开了距离。
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高度体现了这一原则。古典主义将这种原则充分运用在戏剧之中,高乃依《论三一律》说:“戏剧作品是一种摹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理念最终导致了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却尽量避免因注目于对事物的逼真摹仿而丧失了对其内在精神的把握,提醒人们要防止“谨毛而失貌”。与西方美学“模仿说”以物为主、心附于物、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比兴说”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重视人的感觉和诉诸联想,追求心物交融,也就是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种美学原则在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对象时,就会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欣赏一幅画只注重运笔是否气韵生动,可能并没有留心它是否逼真,这就叫做“得意忘形”“貌离神合”。
戏曲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重在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失去女儿后,女婿接他前去同住,他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自叹命薄,难苦怨他”的心境、“叹衰年倦体奔走天涯”的凄苦。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客观景色经过人物感情过滤之后转换了寓意,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戏曲叙事抒情的情景交融效果。
(《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戏曲“写意性”的一项是(  )
A.马鞭一摇就是在路上走马,船桨一晃则是在江里行船。
B.剧中人物高兴时演员放声大笑,剧中人物悲伤时演员失声痛哭。
C.昆曲《荆钗记·上路》中钱流行眼睛里看到的是春天景色,嘴里唱出来的却是“景萧萧”“古树枯藤栖暮鸦”的意象。
D.把椅子摆在舞台上,它既是椅子,也可以成为寒窑或者监牢的门,还可以是井。
【小题2】下面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生活动作进行直接模仿,然后进行加工,再通过综合化的舞台手段来表现生活。
B.提倡内在精神的传达而非外貌的逼真,状摹对象追求神似,追求“不似之似”,而不去注意艺术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C.对于生活的撷取是极具选择性的,重在揭示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心情与心境。
D.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将人物可喻不可即、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西方美学以逼真为美的极致,在这种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写实戏剧特别强调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从而最终导致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泛滥。
B.中国戏曲演员把人物的主观情感同客观景物揉为一体,从而表现出特定环境中活动着的人的精神面貌。
C.中国戏曲将人物内在的情感状态通过比喻、象征、对比、夸张等手法表现出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D.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服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的结果,城市与文明共生。文明多样性主要指以城市为场域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与社会功能的专业化分划及其空间共在,即专门化、专业化的管理、宗教、谋利、交易等功能在城市中或者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城市的重要功能是满足人的多样需要,一个成功的城市,首先是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所在。在科特金看来,考察成功的城市,“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抛弃”。一方面,人的多样需要会催生多样的城市、多样的文明;另一方面,多样的文明、多样的城市又会进一步生成人的多样需要。
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是对已有多样文明的聚集,多样文明在城市中会发生碰撞、竞争、融合、整合,并可能进一步多样化。韦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以不断发展的分工为特点的经济多样性,是推动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从道德社会、礼俗社会向理性社会、法理社会转换的重要力量。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看来,以多样性为特点的城市在为人们带来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分离,并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文明多样性这个维度揭示城市性离不开对文明本身的历史反思、哲学批评。这种以多样性为目标的研究,对推翻当代帝国霸权以及影响仍然深远的帝国思维、霸权思维当然意义重大。但问题在于,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是否仅仅是一部文明多样性的历史?把不同文明的平等性单纯地等同于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符合历史本身?是否会导致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城市性研究、文明性研究应该深层化。对城市社会研究而言,一方面,需要对文明多样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揭示多样性本身的结构、本质、转换;另一方面,在揭示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需要从城市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的角度,具体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共同性,揭示城市社会作为地方共同体、区域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的特点、趋势和走向。
——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样异质文明空间化聚集、结构化整合就产生了城市,城市与文明共生。
B.文明多样性体现为管理、宗教等功能在城市或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样共存。
C.能全面满足人的安全、发展、宗教等需要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D.韦伯和帕克都认同文明的多样性是城市的特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为前提,从专业化、专门化两个维度论证文明多样性。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详细阐述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C.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文明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D.文章探讨城市社会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后,指出文明共同性是发展的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等因素共存,城市文化就会兴盛。
B.如果考察成功城市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式微,城市就会淡出,城市文化也随之消亡。
C.人类历史、世界文明史、世界城市史,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明共同性的历史。
D.揭示城市社会的文明多样性、共同性及特点、趋势和走向,是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弱,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问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梦头搬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悄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要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エ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状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故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

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思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小题2】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