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文与运思

朱光潜

元遗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拨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苦思在当时或许 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 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 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 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 易者难免肤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 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

作文运思有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 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运思又如射箭,目前悬有靶子,箭朝着靶子发,有时一发即中,也有因为瞄准不正确,用力不适中,箭落在离靶子很远的地方,习射者须不惜努力尝试,多发总有一中。

这譬喻不但说明思路有畅通和艰涩的分别,还可说明一个意思的涌现,固然大半凭人力,也有 时须碰机会。普通所谓“灵感”,虽然源于潜意识的酝酿,多少也含有机会的成分。大约文艺创作的起念不外两种。一种是本来无意要为文,适逢心中偶然有所感触,一种情境或思致,觉得值得写 一写,于是就援笔把它写下来。另一种是预定题目,立意要做一篇文章,于是抱着那题目想,想成 熟了然后把它写下。从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字样,“偶成”者触兴而发,随 时口占,“赋得”者定题分韵,拈得一字,就用它为韵做诗。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术语,把文学作品 分为“偶成”和“赋得”两类。“偶成”的作品全凭作者自己髙兴,逼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 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赋得”的作品大半起于外力的催促,或是要满足一种实用的需要,如宣传、应酬、求名谋利、练习技巧之类。按理说,只有“偶成”作品才符合纯文学的理想;但是 在事实上现存的文学作品大半属于“赋得”的一类,细看任何大家的诗文集就可以知道。“赋得” 类也自有好文章,不但应酬唱和诗有好的,就是策论、奏疏、墓志铭之类也未可一概抹杀。一般作 家在练习写作时期常是做“赋得”的工作。“赋得”是一种训练,“偶成”是一种收获。一个作家如 果没有经过“赋得”的阶段,“偶成”的机会不一定有,纵有也不会多。

“赋得”所训练的不仅是技巧,尤其是思想。一般人误信文学与科学不同,无须逻辑的思考。 其实文学只有逻辑的思考固然不够,没有逻辑的思考却也决不行。诗人柯尔律治在他的《文学传记》 里眷念一位无名的老师,因为从这老师的教诲,他才深深地了解极放纵的诗还是有它的逻辑。我常 觉得,每一个大作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所谓“批评”就要根据逻辑的思想和文学的 修养。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 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思想的毛病除了精神失常以外,都起于懒惰,遇着应该 分析时不仔细分析,应该斟酌时不仔细斟酌,只图模糊敷衍,囫囵吞枣混将过去。练习写作第一件 要事就是克服这种心理的懒怠,随时彻底认真,一字不苟,肯朝深处想,肯向难处做。如果他养成 了这种谨严的思想习惯,始终不懈,他决不会做不出好的文章。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大作家看重‘苦心’”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深入思考,才能切中要害,发现内在逻辑,才能使文章不陷入泛泛而谈。
B.灵感是以苦思为前提的,在潜意识中继续苦思,终有“豁然开朗”之时。
C.每一次苦思都是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后再遇到难关就能更加从容应对。
D.有无苦思不是文章能否平易的原因,却是决定文章深刻还是肤浅的关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作文运思比作抽丝,说明作文运思需要有个头绪,以便从复杂的关系中理出头绪,也说明作文运思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耐心才行。
B.把作文运思比作射箭,说明运思的结果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有可能达不到目的,要想都能达到目的,就要加强作文运思训练。
C.文学创作的起念离不开机会,因为灵感的获得需要机会,创作据以展开的灵感就发生在作者心里有所感触,觉得值得写下来的时候。
D.本文善于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直接描述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说给读者:作文运思可能得心应手,也可能要付出艰辛努力。
【小题3】根据选文意思,概括作文运思需要通过外力强迫展开训练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1 11:3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朋友,你快要在中学毕业,此时升学问题自然常在脑中盘旋。这也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你慎而又慎。升学问题,跨进大学门限以后,还不能算完全解决。选科选课还得费你几番踌(甲)(chú)  。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不免互相冲突。许多人升学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乙)赋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禀赋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A)面面俱到(两全其美)。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我的道理: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美国人说:“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费了!”这三句话各各不同,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缺陷。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
许多人一开口就谈专门,谈研究。他们说,欧美学问进步所以迅速,由于治学尚专门。原来不专则不精,固是自然之理,可是“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B)息息相通(息息相关),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一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哲学和历史,需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亦不尽然。比方生物学,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学,不能不通物理学,不能不通地质学,不能不通数学和统计学,不能不通心理学。许多人连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也没有,便谈专门研究生物学,是无异于未学爬而先学跑的。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理斯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很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授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C)登峰造极(登堂入室)。
朋友,你就要升到大学里去,千万莫要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以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本学问的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我不敢说一切中学生都要趁着这条路走。但是对于预备将来专门学某一科而谋深造的人,——尤其是所学的关于文哲和社会科学方面,——我的忠告总含有若干真理。
(取材于朱光潜《谈升学与选课》)
(1)根据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文中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选科时,不应仅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的标准,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资质。
B.在作者看来,如果忽略了基础学习而过早地进行专门研究,学问就会做得肤浅狭隘。
C.在学术研究方面,作者认为只有先把生活安排妥当,才可研究学问,否则本末倒置。
D.作者认为读书时要多选功课,还要务实,要脚踏实地学习研究,学问才会有所精进。
(4)一些高中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某个社会热门学科,便会有好的前程。请你结合作者的观点,写一段话,对有这种想法的同学进行劝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 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誓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他们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古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美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感受,体现了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完全传达情意的观点出发,拓展开来,论述了各种艺术作品都不必追求完全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表达情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美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部分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完全地表情达意。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阔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将更具感染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 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 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 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 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锚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熊。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 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小题1】文章第一、二段引述了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 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对这样写的好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郭沫若改字改得好的例子和改得不好的例子,二者形成对比。
B.引用同一名家郭沫若的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C.由引述炼字的例子开篇,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文论题“咬文嚼字”。
D.运用衬托手法,论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十分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并未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而是由事例分析自然而然引出论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所举的例子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C.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事例证明了“咬文嚼字”是斟酌文字的分量的观点。
D.作者反弹琵琶,弹出了贬义成语“咬文嚼字”的新义,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值得学习。
【小题3】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这一成语以新的意义,对这个“新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应用上,咬文嚼字就是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嚼”有玩赏的意思,咬文嚼字就是要对作品语句进行玩赏、品鉴。
D.咬文嚼字实际上也是一个好习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死抠字眼。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谈静

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小题1】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不能感受趣味,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主要由于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
【小题3】概括第(4)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4)段划线句中的“静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上下文,请为第(6)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第(5)段提到“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请举出课本中的一首诗,对其中的“静趣”作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