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

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往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此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器。只有深层的心态文化才是道。严复从青年时代起就熏陶于西方文化之中,中年以后名声如日中天,却始终以未中科举为恨;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但却照旧蓄辫子赞小脚,都不变其中国人的心态。无论是孔子捶胸顿足的礼崩乐坏,无论是曾国藩哀叹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道都没有变。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之一并非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历来的看法,恰恰相反,是以万变来成其不变,以表层的万变来维持核心的不变。

尽管中国的地理背景相对孤立,但数千年来仍然与东西洋都有着绵绵不绝的交往。与外来文化交流就要使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的结果往往是将外来文化同化于中国文化,而不是使中国文化同化于外来文化,同化的过程简直是不露痕迹。所以中国文化变迁的第二特点是要变人为己,而不变己为人,是貌似西化而实为“华化”,只是将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本土化为中国模样的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远不是简单的“有容乃大”——这样说只强调容纳百川,而忽视其受外来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难怪费正清因此而产生“冲击—反应”的模式——而是在同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一过程或者可称之为“有变乃恒”。

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至今还不敢就说十分清楚,恐怕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但是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中国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述而不作,是著书不如抄书。自认述而不作的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提倡著书不如抄书的是清代实学的开山祖,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大人物,但却都认为自己毫无创新,仅只沿袭成说而已。他们的思想或许表明了中国文化寓变于不变之中的特点。

(选自周振鹤《中国文化的变与不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若没有发展,只能或成陈迹,或蜕为另外的文化。
B.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变”。
C.中国文化中的“道”指深层心态文化,如“恨未中科举”和“蓄辫子赞小脚”等心态。
D.“华化”是变人为己,将外来文化中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同化为中国模样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中国文化变与不变的论题,再逐层分析,最后点明变迁的基本方式并总结。
B.文章第二段例举了孔子和曾国藩的感叹,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变的特点。
C.文章从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变迁特点,并就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证。
D.与偏向于“传承”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也未蜕化变质,源于中国人变其不可变,不变其可变。
B.文中有关文化变迁的观点,作者与他人表述不同,可能与作者的学术视角与取向相关。
C.如果中国文化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费正清就不会据此提出“冲击—反应”模式。
D.“述而不作”倡导者是儒家创始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要沿袭成说,寓变于不变之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9: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英国的不少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就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人,与徐申如长远的教育眼光及对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追随罗素等,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他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
C.徐志摩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诗文创作等领域颇有建树。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其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并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并非同等重要。
D.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是著名的散文家,相比之下其诗歌创作更得同时代名家的青睐。
E.对徐志摩这样一位思想性格复杂多变的文化名人,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小题3】徐志摩取得人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我国的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具体地说,人的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就教育而言,最基本的是要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然而遗憾的是,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忽视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难以使孩子们养成对具体生命,即对大自然、家人、邻里、同学等的爱心与同情,也无法收获爱心所带来的真诚回报。

如果说生命价值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是倡导生命教育的内在依据,那么生命意识的彰显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就宏观而言,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销蚀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微观而言,一方面,孩子、中青年人甚至老人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面前,有一种受伤的感觉。这些都使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国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让学生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亡对亲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与其他教育一样,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摘编自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部分青少年学生虐待生命的现象,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缺少必要的尊重和敬畏。
B.一味重视应试教育,缺少生命教育,是产生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的主因。
C.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常常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D.人的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性,所以要理解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内在依据和现实背景分析重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后者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
B.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引证法,在阐述生命教育的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推行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C.第五段从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逐层阐述其表现,指出它是项需要多方配合实施的系统工程。
D.文章讨论关于生命教育的论题,是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意义、提办法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养护青少年学生对具体生命的爱心和同情心,就必须重视具体实在的生命教育。
B.生命教育缺失,导致人类正承受着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负。
C.抓好生命教育,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让生命有所皈依,人类就能幸免于难。
D.生命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因为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学校和家长齐抓共管、相互配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拜雪

魏清潮

①阴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鹅毛漫天飞舞,又似洁白的芦花,扬扬洒洒地到处飘荡。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皑皑的大地,远处只见农户的屋顶上,盖上了一层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驳的大树银装素裹,大雪压枝枝欲折,蜿蜒的小溪变成了银蛇。风雪中,一座古朴、庄严寂寞的寺院门前,伫立着一位老和尚,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双手合掌,虔诚祈祷,深遂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带着伤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眼光将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这是我在一次摄影展上不经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为:拜雪。我在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这诙谐、幽默、机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挥之不去,平和的心给搅动了,掀起一串串涟漪,任思绪飞驰。

②人们敬畏大自然,也崇拜飘飘白雪。一缕洁白的雪魂,它飘逸、通灵、虚幻,伸手接过几片雪花,来不及细看,来不及亲吻,它就融化了;雪是水,它来去匆匆,一见白晃晃的太阳,就变化得无影无踪;雪是蜜,涂抹在人心上,可拂去尘埃,净化灵魂。大雪无痕,蕴含了虚无缥缈。它吻合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思想,参悟人生,人生苦短,谁能躲得过几十年后黄土一茔,洞明世事,深谐哲理玄机,为人处世,多点奉献,少点算计,不生妄欲,一身无挂,直面人生。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无言,雪飘无声,充满了恬静的韵味。看辽阔无垠的雪域,听一曲来自心灵的风雪轻柔的音乐,一曲未了情的静夜思,轻轻的、静静的飞雪,让你感受到了冬的诗情画意,沉默是一种力量,生命在这里驻足、沉思、休憩,孕育着新的生机,让你惊讶的感叹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④我们赞颂雪花,它与梅花相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花晶莹、洁白、绚丽,连白梅都羞于比较,梅花盛开,香气袭人,雪花愧不能及。造物主赋予其不同的秉性,各扬所长。寒冬,雪花在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怒放”,而梅花只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稀罕物。因此,踏雪寻梅成了不可多得的雅景,雪花在梅花的濡染、熏陶下也成了香雪,哦,心里的香雪。

⑤从飘飘的白雪中,我仿佛看见了同样轻盈、洁白飞舞的芦花秋雪,“春去苇叶青,秋来芦花白”。成片的芦花,独守江畔那一方瘠土,细涛抚浪,轻轻飘扬,花絮有致,洁白飘逸。在夕阳里,落霞中,摇曳一抹浅醉,絮飞如雪,优雅生动,宛如一幅重彩浓墨的写意国画。在苍茫辽阔、烟波浩渺、秋雪飞舞的景致中,令人感到古典的、寂静的幽野之美。而芦花那洋洋洒洒的身姿,让人闻足了秋天的味道,也有了 一份让人凋零落寞的情怀。雪花和芦花都是在秋冬之际,裸露着生命的本真和飞扬的原态,迎风而歌,潇潇洒洒。人生也是如此,你我是世间随风飘扬的雪花或芦花,点缀着生命的繁华,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纷飞在尘世间,寻找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淡然的生命中,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⑥美丽的生命,谁不爱风花雪月。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爱北国风光,千里雪飘,深爱雪的浪漫情怀,因为严冬,你做了一个缠绵温柔爱的梦,绚烂凄迷的岁月,走过了许多坎坷之路,听过了多少晨鼓暮钟,爱已爱了,恨亦恨了,风干了爱的记忆,发现爱已不是爱,情已非情,原来是红楼梦一场,一场情殇,一身惆怅,一眼伤心,淡泊了廊桥遗梦,了断了半截情怀,只剩下爱的咏叹调。

⑦瑞雪兆丰年,我们感谢上苍的恩赐。白茫茫的冬雪冻死了病虫灾害,冬雪的地下涌动着春潮澎湃,万物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守候,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待惊蛰一鸣,春雷滚滚,吹响了集结号,生命的冲动,迸发出排山倒海春天的力量。又是一个好年景,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成在望。

⑧我赞叹冰雪,最难忘的还是映在我脑海中雪地里那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南方炎热的家乡,经年不见雪,不出远门的老人一辈子也没看见过雪。因此,我童年的心里,总是突发奇想,期盼老天下雪,下大雪。十八岁那年我到边防当兵,冬天,终于还了夙愿,见到了第一场下雪,我感动,尽情的撒泼着青春的活力。从此,我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部队分散在二十多公里的五六歌兵站上,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军医,棱角分明的脸庞,两鬓斑白,精神抖擞,高高的个子,佝偻的背,一双大脚穿着44号解放鞋,每隔一天都要背着药箱,不论严寒酷暑,来回在二十多公里的边境警戒线上巡诊,待人和蔼可亲,他和战士们感情笃深,大伙都戏称他“大脚叔”。那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暴风雪肆虐,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本应该到达梳子铺兵站,但战士们左顾右盼,并没有等到他的到来。夜幕降临了,大伙拿着手电筒到处去找他,终于在半山腰白森森的地里寻到了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他已变成一尊白色的塑像,他身后厚厚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44号解放鞋深深的脚印……我们泪流满面。

⑨雪花飘也飘,好雪知时节……老和尚拜天拜地,也拜雪,似乎对我们有所启迪和教益。

——选自2011年第11期《作品》

【小题1】第①段详细描写照片“拜雪”,是为了____
【小题2】文章明明是写雪,为什么却在第⑤段写秋天的芦花?
【小题3】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大量运用比喻,寄托了作者对故乡雪的特有情怀,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③④⑤段多处引用古典诗句,语言典雅简洁凝练,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C.第⑥段承上启下,将笔触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现实,为下文赞美雪做铺垫。
D.本文浓墨笔重名描写不同时节的雪景,景致不同但却都展现相似的恬美意境。
E.本文纵横捭阖,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充满了情趣。
F.本文在清新雅致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凝重隽永的情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4】简析第⑧段画线词语“撒泼”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有人认为第⑧段插入“大脚叔”的事迹太突然,可以删去,你以为如何?
【小题6】联系全文,理解题目“拜雪”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此处忆江南

刘汉俊

①做了一夜的水之梦,古镇在橹声中醒来。

②这一觉睡了7000年。这一带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圈,是先民的家园,文明的摇篮。

③这一觉睡了2500多年。这里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界处,发生过一些著名的战事,是历史的切片,中国的从前。

④这一觉睡了1100多年。这里在唐朝咸通年间建镇,几度起落,几经枯荣,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

⑤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

⑥乌镇美,美在水。一条河从春秋时期流来,南北贯穿乌镇。河的本名叫车溪,今天的名字叫市河,两条支流分别叫西市河、东市河。京杭大运河抵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一直往前走是河,略一分神就成了港,稍一驻脚便成了湖,七拐八弯就织成了水网。乌镇宛在水中央。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碧水清荡,似有鱼儿在游,看得见的是各种绿,软泥上有青荇在招摇,望不见的是水乡的根。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西市河宽不过20米,鸡犬之声相闻。隔河人家,轻唤一声儿,对岸便探出头来回应。石板路一走到底,像漫长的老胶卷,每一格都是故事。墙根躺三两排木椅,支三两根木柱,下八九级石阶,便有渡船荡着波儿在候着。河埠系舟,水畔勒马,到处有码头,随地是水口,出门便上船,起岸就进店,乌镇人随时可以出发,哪里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着或者蹲着,不招徕你,只等你的借问,或者谦和地纠正你,这不叫乌篷船,乌镇不是一切都姓乌。独自坐在平顶的摇橹船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让绿波拍打你的心波,轻轻荡。乌镇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鸡,凝成一幅壁上画、岸边图、水中景。水乡乌镇,是温润的江南玉,任由风雨刻刀精心地雕、细细地磨,在流水时光里淡淡地沁养

⑦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有70多座。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通安桥,万兴桥,如意桥,迁善桥,咸宁桥,平安桥,延嗣桥……寓示乌镇人价值观的桥名,读得你慈眉善目,佛心满满。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断桥、鹊桥、廊桥……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蒙画里。软软的风,牵起江南的衣角,分分钟在等。画外音,是人间四月天在轻轻地吟。

⑧乌镇的民居大多砖木结构,河中生柱,水上架阁。角角落落的创意,里里外外的匠心,结构密集但有章法,紧凑中常有闲笔。高墙深宅,园林奇石,爬墙虎沿着窗棂攀缘。每一户窗牖都很讲究,大窗套小窗,扇叶微启。进门有梯,楼上有阁,虽然逼仄却有妥妥的舒适感,不会壅塞,没有磕绊。屋挨屋,墙跟墙,门通门,进一家门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一条枕,万户不同梦,各进各的温柔乡。

⑨醒来的乌镇,从曙色里钻出来那么多的船儿,或撑一支长篙,或摇一柄烂桨,聚向水村渔市。夸着自家的瓜果菜蔬、鸡鸭鱼虾,你让我推,讨价还价,从容和气不争吵,吴侬软语像唱歌,句句是水乡晨曲和谐的音符。

⑩乌镇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烟雨中寻梦。青砖青瓦青石板,木门木船木桌椅,虽有些斑驳,却是岁月留痕,是李杜苏白遗落的稿笺,是乾隆六下江南丢失的诗句。河边修竹丛丛,粽叶蓁蓁,芦花依依,乌镇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河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一会儿便是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牵牵扯,残风打头丝丝凉,乌镇是泊在淡烟疏雨里的一条船。秋色里的乌镇残荷清凄水清泠,凝住了霜桥夜泊风雨楼,冻住了枯树寒鸦半只桨,只有斜阳穿柳,一缕青烟飘向天外。

⑪哪一块是唐宋的砖,哪一片是明清的瓦,哪一片青叶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诗词在低吟,哪一滴水珠是吴越子弟心酸的泪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国的乡愁,乌镇是江南的愁乡。那一缕缕风、一丝丝雨,是满天诗词在飞飏、满天泪滴在找眼窝;那一爿爿粉墙黛瓦,一湾湾河港水巷,走进明信片,把心事寄给远方。寻亲乌镇,倚桥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肠。乌镇是天界馈赠的一幅水墨画,飘落在江南的一隅,让你流连忘返,直想卷起带走。

⑫带走是奢念,冥想却是长长的巷子。古镇是该有巷子的,斑斓故事,锦绣文章,全藏在这百转柔肠里了。拾掇起记忆的残片,四通八达地走向幽深或者遥远,让你牵肠挂肚却又看不尽、想不清、思无期。没有巷子的老街没有历史,没有巷子的人生没有风景。

⑬小巷深深,一定要有路灯来照亮,但乌镇的街灯常常被人忽略。铁皮白罩,简洁、端庄,秀美、素朴,挂在街角,不夸张,不挡道,不遮视线,却是青砖粉墙上不能或缺的一笔,是乌镇的缩影。曙色初上就隐退,只装点你的风景;夜幕一降便上岗,在该亮处发光。月读天,风读地,灯读人。巷口处遥遥对对的,是一只陈年的灯笼,轻轻地晃,敲着岁月的更。

⑭历史是最好的美容师,时间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紧巴巴的念想皱巴巴的情,来乌镇一憩,这里能修复一切。

⑮但我们能修复被撕碎的乡愁么?当一堆奇形怪状的建筑垃圾、富丽堂皇的文化败笔充斥眼帘的时候,乌镇却提供了一个乡愁样本。

⑯没有乌镇,怎能忆江南?

⑰没有江南,何处寄乡愁?

(选自2016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文艺》,有删节)

【小题1】第④段为什么说乌镇“是江南的化石,文化的标本”?
【小题2】结合第⑥段内容分析“沁养”二字的含义及效果。
【小题3】结合前文内容,分析第⑮段作者说乌镇提供了乡愁样本的原因。
【小题4】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奸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分行布白”的道理,其实到处都成立着。
(2)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3)_______________。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4)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
【小题1】写出高中阶段所学***词的词牌名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1)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譬如唐诗,就是一种可以叙述天下和心中的事情,又可以沟通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可能性的很美的文字
②沟通的可能性,就在于可以留给读者多少思考的可能性
③文字叙述的是天下的和心中的事情
④文字是用来和人心沟通的
⑤天下和心中的纷繁,注定了文字叙述的困难
A.④③②⑤①B.③⑤④②①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④③⑤
【小题4】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白石画的美感与“分行布白”脱不了干系,而黄宾虹相反。
B.金克木主张“分行布白”地解读文章,要连字和空白一起读。
C.宋诗“小舟撑出柳荫来”可以和唐诗“野渡无人舟自横”相媲美。
D.文字的本义就在于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各自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
【小题5】国庆期间,丰子恺的《庆祝国庆》一画广为流传。请从“分行布白”这一角度对此画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