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日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选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新华社)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酷、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选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社)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目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9年3月上)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东方式思考,使得电影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思考有了阐释的空间,赋予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流浪地球》的成功,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远超《疯狂的外星人》。
C.《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D.《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性的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来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其题材与叙事,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戏剧性特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从而改变了轻松戏谑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多年的对科幻片的期待。
C.《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但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流浪地球》的中着落时间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想象,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小题3】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2:47: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
C.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D.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束缚中挣得自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再从情感的群性与个性谈到艺术的变化与不变,论证了格律的存在意义。
B.文章用“钟摆摇动声”和“市场嘈杂声”分别比喻“一味齐整”和“一味变化”的单调,论证了“艺术由整齐到变化易”的观点。
C.文章引用姜白石“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的论断,佐证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格律需遵循亦需脱化”的观点。
D.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自述修养经验,文章将其类比文艺创作,说明了“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的不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又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艺术创作需寓整齐于变化,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而要避免单调就应从整齐入手,而非从变化入手。
C.艺术和体育在“循规蹈矩”上是相通的,只是一味的守矩不能成其为大师,大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从规矩中酝酿出自由变化。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 “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 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种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立场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流逝的时光
马卫巍
①我曾看到一个青花瓷瓶,她被端正地摆在桌子的一角。在温润细腻的瓶身上,画着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几片云彩飘在远处,若隐若现。一人一驴两担书,小桥流水雁南飞,惬意、宁静、悠远。老瓷器旧时光,将我的思绪送进画面之中。骑驴的老人是深山的隐者、避世的高人吗?或者,他在老友处饮酒品茗后携书而返,正醉眼蒙眬归何处,任凭小驴转家门?青花瓷瓶上勾涂着一抹抹绯红,是落山的阳光和渐行渐远的岁月,人在山中,山在时光深处。
②我看到更多的则是那些瓷器碎片,一片片青花瓷瓶的残缺纹络,尖锐、圆润、柔和或者娇小,散落在阳光里,将故事拉近,将时光拉远。碎片上有很多残缺的笔画——是字,是画抑或是一叶兰草;是山,是水抑或是一片浮云。
③我小的时候,这种碎瓷器很常见。在纵横的田垄上,在潺潺的溪流里,在亭亭如盖的柳树地面,或者在滴着有些微凉雨丝的屋檐下,都会散落着这些碎片。它们平静地躺在那儿,默默无言,甚至懒得睁开眼睛。这些被时光遗忘的孩子们,还在睡梦中远足跋涉。那些瓷片的边缘有些发黄,是时光流逝的影子。
④在一条冗长的古董街上,我看到很多这样的碎瓷片。这些瓷片上面已经消失了部分釉面的精华,有点沧桑有点感伤,像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孔。它们来自清代、民国或者唐宋元明。历史是久远的,时间却是平衡的,斑点的时光将它们凑在一起,虽然年代不同却又出奇的默契。
⑤一些瓷片被我供在书房的一角,从此沉默不语。香炉里檀烟袅袅,香炉上是奶奶的遗像,和蔼可亲,如同一尊菩萨。我一直觉得奶奶很丑,她的皱纹重叠在脸上,散发着有点暗褐色的油光。这些皱纹被时光割碎,成了一片又一片打碎的瓷器,不规则更不圆润。她的眼睛早已干涸,暗淡无神,头发花白,甚至有些白中发黄,佝偻的脊背支撑着有些硕大的骨架,缓缓走进夕阳里,像一只慢慢移动的蜗牛。黄昏落下,炊烟升起,饭香弥漫,每一个清晨或者傍晚,她便把我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颊。她的手是一块块破碎的瓷片,裂着一道道血口,裂痕边缘尖锐、冰冷。
⑥奶奶就是一只青花瓷瓶,但是碎了。
⑦我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她侧着脸在笑,像青花瓷瓶里飘逸的兰草。她的牙齿在相片里散发着柔和的白光,洁净如瓷,晶莹透彻。她的脸颊是刚刚烧制好的青花,用指尖轻弹,定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她一身碎花旗袍凹凸有致,别样玲珑,款步轻移便是六月荷花。相片里的奶奶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只是,那些时光跑了,渐渐躲到不为人知的角落。她接二连三地生了五个孩子。身体一天天发福,最美的青花变成残缺的碎片,终于在有些缓慢有些沉重的时光里破碎,飘落在乡间田野,不知归处。奶奶变成了瓷片,飘荡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
⑧我一直想,能不能把这些不规则的、年代不同的瓷片粘贴起来,再塑一只青花瓷瓶?有一天,我把那些瓷片从奶奶的遗像旁拿了下来,准备完成这项工程。我捏了一个泥胎,脖如鹅颈,身如佛肚,强烈的反差拉出了时光的纵深感。我把瓷片小心翼翼地附在泥胎上面,虔诚得如同拜佛。瓷片曾经美丽过,是一种自身的完美,现在,它们将去接触另一个身体,或许能再现另一个完美。那些缝隙用固体胶填充,瓶底用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青花碗底,瓶身上有远山、近水、牡丹、兰草、鸟虫,还有一片又一片晶莹的空白。
⑨终于,这个瓶子制作完成。瓶身有一种凌乱的美,不规则的美,耀眼的美。我把它捧在手心举过头顶,向着奶奶的遗像膜拜。一缕阳光从窗子照进来,我便看见了时间的脚步,缓慢、宁静甚至掺杂了一丝沉重。时间在指尖上徘徊,在指缝里游走,在眼睛中消失。我听见一声叹息,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余音绕耳回响不绝。
⑩这声叹息太过沉重,我一时窒息,脑海里一片空白。手中的瓶子掉落在地上,在撞击声中四分五裂。瓷片上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鱼鸟花虫、渔樵耕读在短暂的时光里呼啸而去,声音尖锐、冰冷,飞向了另一个角落,消失不见。
⑪我曾试图想起它们,想起那些温润的瓷片,但那些影子却越来越淡,越走越远,最终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之中了。
(选自2018年第1期《牡丹》,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写碎瓷片,却从一个完整的青花瓷瓶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我”为何要用碎瓷片重新制作一个花瓶,并“把它捧在手心举过头顶,向着奶奶的遗像膜拜”?
【小题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流逝的时光”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李白诗歌中所运用的色彩字约有二十四种。细致分析这些色彩字的运用,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的色彩形成了下列特点:李白描绘色彩,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为主,体现出诗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追求;李白搭配色彩,往往运用色度对比,如碧山青天、青山碧水、绿竹青萝、玉阶白露、秋月白壁、明月镜湖等。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而白色、绿色的普遍组合,与诗人心仪明月、崇尚皎洁、热爱自由、理想不灭的人生追求相契合。
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以他为中心,考察其他盛唐诗人,如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他们诗歌中的色彩均鲜明地反映出与李白色彩运用的一致性,如色彩的组合,多用黄、翠、白、青,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等。这一点,遑论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了。杜甫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所描绘的“千秋”“万里”“时空”,令千古之下的读者感同身受,而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仍不出此追求。“大笑向文士”的高适,诗中不多写景,不善于用色彩字,但用到的便是“白日”“黄云”、“绿竹”“清川”、“白马”“青草”。“好奇”的岑参,其《南溪别业》是“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
马克思曾经讲过:“色感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盛唐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李白更是激情澎湃,气冲霄汉,以此估量,则其诗歌色彩,理当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但当我们围绕李白考察盛唐诗人诗歌的色彩,再将其与中唐“物象由我裁”“笔补造化天无功”的韩孟诗派加以对比时,我们会看到,明秀清逸、自然和谐的追求,才是盛唐审美趣尚的底蕴所在。盛唐诗人正是在充满自由、宁静、安逸之感的“绿”色天地里,表现着他们对自然、生命的最为充分的向往和体悟。也正是在皎洁、纯净、光明的银色世界中,他们坦荡地抒写自我,以自己“在玉壶”的“一片冰心”,透视人间,感天动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学者花房英树统计出李白诗歌中所用的色彩字有大约24种,并由此分析了李白诗歌色彩的特点。
B.李白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其描绘色彩时,色调以事物的固有色调为主。
C.李白诗中搭配的色彩,往往运用强烈的色度对比;色彩字的大量运用展示了李白诗歌激情洋溢的生动境界。
D.李白是唐代色彩字使用最多的诗人,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速、岑参、王昌龄、储光羲等等都以他为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论述李白诗歌中的色彩运用特点入手,进而论述了唐朝其他一些诗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点。
B.第二段运用大量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盛唐时期的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的色彩具有一致性这一特点。
C.在前两段对李白和盛唐其他诗人诗歌中色彩特点论述的基础上,第三段作者得出了盛唐审美趣尚的结论。
D.整篇文章的论述过程由个别到普遍、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盛唐的审美趣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歌,基本上按客观存在而再现的特点,固然和其对自然美的追求有关,更与时代的审美趣尚有关。
B.追求“清淡”的山水田园诗人,在诗歌色彩的组合中,青与白的映照多于红黑的对比。
C.慷慨悲歌、醉卧沙场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用到色彩的字时也是追求“清淡”的,诸如“黄”“白”“青”等色彩。
D.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没有鲜艳夺目,光怪陆离,热闹非凡的特点,是和盛唐诗人的审美追求密不可分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县长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县长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县长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县长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县长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县长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牛干事急得头上直冒汗。老徐拍着屁股说,你这不是成心坏我的事吗?安若素,我真的想喊你爹了。
安若素说,你就是喊我爷,我也不会说假话。
县长的小轿车开进徐街村,人们都围拢过来观看。老徐心说,遇上安若素这头犟驴,就等着挨乡长的批吧。
县长进了安若素的家,安若素正在画画,竟然连头也不抬。老徐真想跑过去给他俩嘴巴。老徐大声说,安若素,县长来看你了。安若素说随便坐,省长来了也得等我先把画画完了。
老徐那个气呀,心说完了完了,徐街的面子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县长笑呵呵地上前一步说,安画家临摹的可是郑板桥的《瘦藤听雨》?我涂鸦了一幅徐文长的《梅石图》,恳请安先生指教。说着让秘书取过一轴画卷来,徐徐展开。
安若素停了画笔,惊喜地说,好一幅《梅石图》!
安若素拉着县长的手向他的画室里走,一边走一边喊徐小丹弄俩菜,他要和县长喝两盅。老徐蒙了,心说这叫啥事儿。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徐小丹因为安若素将她画得比真人还美丽,就不顾一切地要嫁给安若素,这说明徐小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
B.与别的知青不一样,安若素虽然是城里来的人,但他在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在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
C.徐小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表现了她对安若素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升华。
D.乡长让牛干事来让安若素按要求接待县长,县长坐着小汽车开进村里,这些情节的安排,从一个侧面批评了县长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E. 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了安若素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了作者对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小题2】小说在塑造安若素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安若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