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高考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 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两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在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量事长刘庆峰说。

(选自《安徽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看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预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尔,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杜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威“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比逻辑分析能力逊色得多。。
B.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C.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
D.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瓶颈,受到过时代的限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小题3】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06:0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选自2012年11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B.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紧张、曲折,极富戏剧性。
C.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 奶奶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这一细节为后文奶奶藏晒干的玉米饽饽做铺垫。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6分)
【小题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IP是英文“Iintellictual   Property”的所写,即知识财产。一开始IP只是指知识产权中可以被改编为电影、影视剧的“文学财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IP可以是文学作品、漫画、动画、话剧、游戏,甚至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只要有足够的人气,就可以后续衍生为电影、电视、游戏、音乐、动漫、文学、周边创意等各种文化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领域中,天下霸唱具有非常强的IP营销能力。他的小说能够赢得很多粉丝的关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IP。基于自己品牌IP的影响力衍生出来的产品会吸引大量粉丝去观看和下载,会给制作方带来不错的收益,这就是借助IP形成的品牌营销。
当IP争夺战迅速升温之时,市场对此的反馈机制迎来了一次次的阵痛和反弹。作者版权意识薄弱,审核、监管已经无法跟上信息复制、分发的速度,网络平台方难以低成本地鉴别侵权行为,维权成本更高。
(摘编自搜狐财经频道《读懂“IP经济”》)
材料二: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吴兵认为,IP改编的“井喷”并非是原创动力不够,而是目前的市场判断机制还不能准确提供对原创剧本的判断依据,而IP则能直观地展示一个作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和市场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创意短缺是“IP热”出现的首要动力。
随着银幕增长数量向三四线城市下沉,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目前,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百度影业等互联网影业公司纷纷成立,对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近年来多部IP影视剧都赚得盆满钵满。
“IP热”的出现使得影视制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可以和受众实现充分互动,提高关注度的过程。IP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与受众保持互动会不断引起热议,更易得到受众的关注,从而在宣传推广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超级IP《鬼吹灯》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为例看,《鬼吹灯》的IP号召力为影片省掉了上亿元的宣传费。
(摘编自光明日报《“IP热”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三
衍生品的价格区间与销量情况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四:
随着“IP”概念被热炒,“IP”版权价格迅速提升,收购“IP”版权远远超出预算,这一部分超出的费用也许会转嫁到改编费用上,也许从削减制作费用上来获得。最终的结果是,IP改编的影视作品质量下降,制作公司虽然拿到了一个好IP,却未能获得丰厚回报。
“IP”剧从诞生之日起便走的是迎合、拼凑的快餐化道路,它使得电视剧制作变成了一种娱乐工业。从演员到导演,从剧本创作到剧目制作,逐渐趋于一套固定的模式。对于演员来说,营销自己比追求艺术更重要,他们热衷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争取关注度和新粉丝。对于导演而言,最大的目的是达到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消费体验,想要的是麦当劳式的可靠稳定的口感保障,“IP”剧在制作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一部接一部地追看“IP”剧。
(摘编自朱艺璇《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吸引投资——相应影业公司成立——影响开始显现——多部IP影视剧大卖。
B.IP改编成影视作品——创作者与受众互动——受众更加关注——宣传推广高效——节省宣传费用。
C.“IP”概念被热炒——版权价格提升——收购超出预算——削减制作费用——投资未获丰厚回报
D.天下霸唱推出小说——赢得粉丝关注——形成自己的品牌IP——开发衍生产品——带来较好收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和最初的定义不同,现在的IP概念得到了外延,哪怕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网络热词,都可以衍生为各种各样的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
B.业内的相关专家认为,目前的市场不能准确判断原创剧本的潜在价值,中国影视产业飞速发展导致创意短缺,推动了“IP热”的出现。
C.据材料三可知,价格适中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高,而最贵的IP衍生品的销量最低,显然,在IP衍生品的大众消费中,中国产品最受欢迎。
D.IP电视剧制作已成为娱乐工业,模式渐趋于固定,演员更看重的是营销自己,而导演更看重的是观众体验的舒适化和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E. 对于IP剧的观众而言,剧作的艺术水准无足轻重,他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消费体验,只要IP剧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愿意为之买单。
【小题3】如何让IP类文化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

我从小出生在云南楚雄千里彝山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用彝家刺绣的花裹被背着我长大。

故乡的村庄以一条三四百米长、近千级的石梯为轴,如一只巨人的手,把古老的村庄举在半山腰。凸凹不平的石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山村厚重的历史,岁月的沧桑。

村庄躺在山坡上,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至今,也只有稀稀疏疏五十多户人家。分布在石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石梯静静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里,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石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里人茶余饭后的乡村文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陆陆续续来到石梯上,找块合适的石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牛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石梯上联播,在石梯上群发。谁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人增口,都会在石梯上一一登台亮相。人闲手不闲的村里人,有缝针线纳鞋帮的;有吸水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烟的;有吹竹箫、弹三弦、唱调子对山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高低,那些无师自通的民歌手,都会在石梯上层出不穷,比拼展演。父亲是个二胡手,经常在石梯上边拉二胡边唱放羊调、爬山调、过门调……悠扬的二胡声响彻石梯,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石梯是验证乡村人品德的试金石。谁家丢了一只鸡,几个鸡蛋,瓜菜水果被人偷摘了,就会有人在石梯上拉开嗓门,高音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手脚不干净的人。这一招还真管用,骂过之后,知情的人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心事的人,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干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人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瓜子等零食,一一散发给来石梯上玩耍凑热闹的人吃。见者有份,哪怕是一块粑把,一根甘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生在石梯上的人,都可以尝到人情味。

石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女,拉起衣服,就敬胸露乳当众给自己的婴儿喂奶。有些婴儿,从小生下地娘就缺奶水,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向奶水充足的妇女讨几口奶吃。那架石梯如村庄硕大的乳房,大公无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一个人。

石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人从它的脊梁上走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声,远远的石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工收工、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牛羊出圈、放牧归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一切的一切,夜以继日守候着村庄的石梯,都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石梯从不嫌贫爱富。在石梯的眼里,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皮鞋、布鞋、胶鞋、凉鞋,还是赤脚从石梯上走过,石梯总是那样默默无语。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石梯的哪一块石头,屁股一坐,就是最好的板凳。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日久迎接着一茬茬降临人间的孩子,娶进门的媳妇,送走一茬茬命归黄泉的老人。岁月沉浮,一代又一代,村庄的人去的去,来的来,石梯总是依旧躺在那里,毫无怨言地在风雨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地等着你。

村庄在老去,我也在长大。如今的村庄,很多人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子,那一条条如石梯血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水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中那架曾经热闹非凡的石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人走过,几声稀疏的脚步,几乎再也看不见昔日全村人坐在石梯上聊天吹牛,谈笑风生的情景。我一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石板上,牛角棋、豆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一个村里人下棋,一直没有人来,只有一条狗伸长脖子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石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语言朴实而贴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以“每一个村庄都有骨有肉,有自己的脊梁”开头,既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C.文章第5段写到村里人在石梯上吹牛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生活情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富足和民风的淳朴。
D.做了亏心事的人,面对石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食的人,会在石梯上散发给玩耍的人吃。乡下人人性的丑陋与崇高由此彰显无遗。
【小题2】“村庄的脊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
【小题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具体阐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观看热情。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国外栏目模式的综艺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针对键盘输入代替手写给现代人带来的“失写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组做到了先觉、先行、先倡,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栏目定位,发起“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从而唤起国人的汉字情结,传播汉字文化,促进全民参与。《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使得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由小众走向大众,让观众邂逅更多的“诗”与“远方”。《朗读者》以访谈与朗读结合的形式,以文化与情感融合为基础,赓续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重新点燃国人的文化热情。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用“极简主义”压倒了大制作、大场景和大舞台,在信息爆炸时代,重温那些尺素寸心的诗意和暖意,彰显了情感之美、文字之美、哲思之美。有网友盛赞这类文化栏目为“综艺栏目中的一股清流”。这类淳朴淡雅栏目的走红,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情理之中。正如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所言:“当下以‘快节奏’和‘浅思考’为特点的综艺栏目盛行,‘缓慢’和‘深度’极其缺失。”文化类栏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时下“文化修复的”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唤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电视媒体人遵循“极致思维+匠人精神”的创作态度,打破僵化思路,创新模式,精耕内容,开发原创,打造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力量的精品栏目。这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与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彰显了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为综艺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综艺栏目已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各种“泛娱乐化”栏目的出现,促使《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军突起。
C.《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缓慢”是指创作过程缓慢,便于充分准备。
D.“快节奏”“浅思考”的综艺栏目的盛行是社会“文化焦虑”的表现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当下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B.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C.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D.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真人秀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所以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B.如果能够考虑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进的综艺栏目就有可能免遭“滑铁卢”。
C.阳春白雪的诗词文化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这一栏目,由小众化走向了大众化。
D.只有打造更多的能纠偏“娱乐至上”的文化类栏目,这类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摘编自《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早在1991年,经过十年科研,刘永坦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荻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城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千扰是最大的难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城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刘永坦告诉记者,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摘编自《刘永坦:“从0到1”,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2019年1月8日新华网)

材料三:

新体制超视距雷达,实际就是国际顶尖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看清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内的目标,目标精度可达0.12米左右,而且是实时二维或三维成像,非常直观。普通雷达目标只是一个光标,目标的型号信息很难判断,逆合成孔径雷达相当于看数千公里外的照片,一目了然。

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论突破,然后在七十年代开始实验装备。刘永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跟上研究,由于美国一直保密,中国要突破非常困难。但刘永坦在八十年代就取得了理论突破。经历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打破了国外技术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ISAR技术的国家。

(摘编自《中国新体制雷达打破垄断可对数千公里目标实时成像》,2019年1月9日新浪军事)

材料四:

中国已在远距离海上攻击方面投入巨资,部署大量反舰弹道导弹、岸基重型反舰巡航导弹以及轰炸机。相应的,保障这些重型武器能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则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可为美国舰队在第一、第二岛链范围内的行动制造很多的因难。未来,中国航母战斗群还将提高在远海上的作战能力,而超视距雷达技术也可使其更快发现敌方在远距离发射的巡航导弹和派出的空中力量。

(摘编自《俄专家解读中国超视距雷达成就》,2019年1月16日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刘永坦主持研制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使得国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也引起了外国专家关注。
B.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C.在新体制雷达的实用化过程中,刘永坦团队自主创新解决很多技术难题,并于2015年凭借抗干扰研究成果再次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D.刘永坦研制的新体制超视距雷达探测距离远达数千公里乃至数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让我国实现了对所有海域的监控和预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雷达视距短,覆盖范围小,而且对目标信息的识别度低,难以适应现代军事的需要,因此新体制雷达成为美中等国努力发展的尖端科技。
B.中国在新体制雷达研制方面起步晚,而且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垄断与封锁,不管在理论还是技术上都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可谓举步维艰。
C.刘永坦及其团队卧薪尝胆二十余年,前十年致力于理论研究及实验,后十余年致力于解决各种应用难题,终于让我国拥有了ISAR技术。
D.新体制雷达不仅为我国远距离海上攻击武器远距离发现和跟踪目标提供了保障,而且能够让将来的航母战斗群提升远海作战的能力,意义重大。
【小题3】刘永坦院士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在哪些方面引人注目?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