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日

杨帮立

树叶稀疏,冠顶上还剩下最后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小灯笼似的照亮着院落,闪着吉样的光。院后的野菊绽放了。菊花开,露水轻,老太太一大早去屋后捋野菊了。儿女们要用这些野菊装枕头,今个,孩子们会回来的。此时的菊花很能满足她,似乎她一边采着一边开着,连着手采,这不会让她分神,她和花一起在时光里静悄悄的。临近中午,隔着院墙,她还是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一会儿听到挂在老柿子树上的提桶,入井打水的响动。

她返回院子,院子里空荡荡的。提水洗洗脸,她想清醒清醒疑神疑鬼的脑子。她取下提桶,掀开井盖——揉揉眼,是不是眼看花了——井里一条蛇,昂头张嘴吐着芯子。井,盖得严丝合缝,哪来的蛇?再看,还有,再看,又无,再看,还有。

哎一一老太太长叹一口气,你咋一回来家就不小心掉进井里去了呢?

老太太来到屋檐下,那里有一根长竹竿,她要把蛇捞上来。拿起竹竿,老太太又想起来这么光的竹竿怎么能捞起一条比竹竿还光溜的蛇呢。她找来破布条子和几根木棍,在老木凳上坐下来,她要在竿梢绑上她能用的上的东西——这些对付生活的小聪明,都是和她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头子教她的。小时候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姑娘。

竹竿在她手指间长出枝枝杈杈,她满意的笑着,向井上看了一眼。看了一眼,老太太僵那儿了:井的上方老柿子树上吊着一条蛇,张着嘴吐着芯子。两条蛇?老太太疑惑着。不会是两条蛇。停一会儿,老太太坚定了她的想法:水里的蛇是树上蛇的影子。树上攀着层层蜘蛛网,蛇爬到网里,缠裹严实了,被一缕秋阳照的明晃晃的一绺蛛丝倒挂在树上,在清爽的秋风里荡着秋千。

还没摔怕。老太太自言自语的说:那年爬树摘柿子,不让你上,你偏逞能,掉下来摔断了腿,遭得不是罪?你忘了?一辈子玩性大,假逞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回来就还去上树摘柿子,不就还剩一个了吗,你看得真是清。

不能直接把你勾下来,掉井里咋办呢?掉进井里不好捞啊,水也凉啊,激感冒了咋办。再说,掉水里总是不吉利的事,老太太盖上了井盖,是一口反扣的破铁锅。老太太摸到竹竿,又想起件事,锅铁多硬啊,万一再掉伤了咋办?老太太到屋里,抱出一床她和老头子盖了许多年的被子来,软乎乎在井口上扯平铺好,这才拿起竹竿,颤颤巍巍小小心心地向那绺蛛丝勾去。那蛇,扭动着细长的身子,在她眼里,在院里,在空中,玩起杂技来。蛇动,蛛丝偏向了一边,老太太一下子还没勾着。

别动,别动,别动……老太太接二连三的对着蛇喊:再动,我不救你下来了,一辈子就是不听话。那蛇,的确不听她的话,她还没再举起竹竿,它在空中闹腾得更欢了。好,不听话,不就是年轻时练过几年杂耍吗?天天在我面前显摆,一直把我哄到白露河岔子野地秋草里……老太太脸有些发烫,也许是中午的阳光发威了。好,我今个好好让你显摆。老太太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豁了边的钢精盆,坐在旧木凳子上紧一声慢一声地敲着,蛇就很舞弄一阵子,终于吊直了身子,只剩下嘴一张一合了。

认输了吧,不逞强了吧,老太太再举起竹竿,说,我也是糊涂了,蛛丝悬在一根枯树枝上,一勾不就断了吗?

啪的一声,蛇往下落。

滴、滴、滴,门外响起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

谁回来了?老太太也不知道怎么丢下的竿,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

菊花枕头做好没?妈,饭熟没,饿死了。是老四,这家伙从小就咋咋呼呼的,一脚跨进院门里。倒是这外地的儿媳妇柔和,拉着一个剃着茶壶盖的小男孩说:快喊奶奶。茶壶盖眼里散发着怯怯的陌生的光,不肯开口。

不喊奶奶,我就不让你进门。老太太沉下脸来,后退一步张开双臂把住了门口。像是在逗孩子玩,又像是跟孩子较真。

妈,快让开,被子上怎么盘着一条花练子蛇,能咬死人,幸亏我今天顺路回来了。老四大嚷着从院里冲了出来,竹竿枝枝杈杈上挂着那条蛇——头被砸得稀巴烂的,身上还在抽搐,尾巴还在颤抖着。

老太太跟随着蛇的尾巴浑身颤抖起来,目光渐渐呆滞:你爹属蛇,你爹记得我今天过生日,变成蛇回来看看我,你,你,你把你爹……

没有风,那枚火红的柿子,正垂落在灿烂的秋阳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生日》为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突出生日这天老太太前后心理的反差,强化了作品主题。
B.“别动,别动,别动……”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太太对于小动物的怜爱,刻画了她善良、慈爱的个性。
C.“脚移得那么的快,瞬间站在了院门外”这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太太急于见到儿孙的迫切心理。
D.小说首尾都写到熟透的火红的柿子,既前后呼应使结构圆合,也起到溶染气氛、村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小题2】蛇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幻觉与真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09:4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以下主要障碍:一是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二是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四是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尽管贸易摩擦升温,美联储继续加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减税降费、放管服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金融风险有效缓解,资本项目及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这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德国、法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投下信任票。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A股纳入MSCI,CIPS二期正式运行,这些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7月15日《人民币国际化正回归2.0快车道》)

材料二: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步稳定,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扩大人民币使用、深化人民币交易能力的兴趣继续提高;2018年人民币参与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63%的境内企业、4716家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存款。

报告指出,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在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累计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金融时报》)

材料三: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的思路。短期应该以稳定汇率为主。“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这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暂缓推进。同时,中行要加强短期热钱的进出管制,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挤兑外币,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的压力。

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均是开放资本兑换项目与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在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后,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应该是:先推进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的硬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近利。

(摘编自2018年7月31日《新一代经济学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报告可知,展望未来不难感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乐观,但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
B.建设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建行将要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C.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目标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先推进汇率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D.“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延缓,因此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因为举措得当,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从一个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等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C.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表明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扩大了人民币的使用、深化了人民币交易能力。
D.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因为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硬实力,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与基础。
【小题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报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对匈奴仍需武力讨伐,在疆域及兵力影响方面东汉与西汉相比没有变化。
C.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统治。
B.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要祭祀供献死者,但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C.东汉时由于由上至下的官府司法机构主要用刑法治理,没有民法的支持,所以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两汉的疆域及兵力威势相差不大,汉武帝竭全国之力伐匈奴,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东汉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说明这种统治政策很好,两汉一直贯彻这一政策是英明的。
D.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城的晃哥

李燕燕

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手头托着一杯浓的发黑的茶水。

“放心,这不是给你喝的。”看我一上来就盯着他手上的这杯东西,晃哥一边解释一边接过我手头沉甸甸的年货,“我说,燕子呀,你莫再拿这些东西了,一则显得客气,二则腌烤食品得少吃,对身体不好,你也要注意哦!”小区很大,正月时节,花坛里尽是粉红粉红的望春杜鹃。凤凰城才建起两年多,据说里头所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在主城打工挣钱的农民。凤凰城户型在100平方米上下,处在走高速到主城100多公里的区县,房价倒也不贵。逢年过节,进出小区的是络绎不绝的私家车,可以看见一辆红色的小轿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一个顽童跳下,脸上分明带着乡野寒风吻下的粉红,兴致高高地啃着一块金黄的粑粑。晃哥是我的亲戚,在重庆城经常走动,听说我来区县办事,打了几通电话非让我到他新家坐坐。

“转头就到。”走了两分钟,晃哥在一株山茶花树跟前停下。这株半人高、满是花苞的山茶在周围矮小杜鹃的包围下,别致而突出。晃哥拧开杯盖把茶水都倒在这株山茶的根部,“我关注的一个养花公众号讲,隔夜茶浇花最好。好看吧?这花是我在重庆江北洋河花市买的,买来才觉得屋里头阳光不得行,干脆就栽外面,大家都可以欣赏。”“按键手机也有微信功能了?”我很惊讶,“我早就把那个一来电话就响震天的老人机给扔了,新买了个苹果电话,儿子拿微信支付赞助了4000。”晃哥盖好杯盖,从上衣夹克兜里掏出那个大家伙,“咱俩加一个?”

晃哥家是四世同堂,很是热闹,晃嫂在厨房里为午饭忙碌,怀着二孩的儿媳妇往客厅端着洗好的水果。阳台边停着一辆旧了的嘉陵摩托,锈蚀的铁皮让人想起它曾稳稳地踏过乡村冬雨的泥泞,把农民工一年的收获与幸福带给田埂边翘首以盼的亲人。

二十年前,也是正月间,晃哥是木匠,做的整套结婚家具卖得了一小叠花花绿绿的钱。“那天是正月初六,我妈请客。”二十年后晃哥依然记得那一天。那天中午,跑着鸡群的院坝里,摆着晃哥亲手打的挤一挤能围坐10个人的大圆桌,桌子的正中,是一碗切得有巴掌大小半肥半瘦的腊肉,亲戚朋友吃得很欢,聊着晃哥的能干,早上的木工活又收到钱了。“我要去重庆城打工。”晃哥突然停下筷子,大家听明白了也停下筷子。“去重庆干吗?上回陪堂客去重庆城头大医院看病,下雨,医院外头的路坑坑洼洼,泥泞得跟我们乡头差不多,馆子头流出来的脏水臭得发紧。看起就不像个大城市。”

晃哥是正月初十离开家的。他个子小,怀抱一坨铺盖脸盆坐着别人的嘉陵摩托到县城,又从县城坐了四个小时的车颠簸着到主城。

来主城的第四个年头,晃哥买了一辆高大的嘉陵摩托,后来常常骑着它回区县。“其实,当年坐着别人的摩托离开村子,就觉得这家伙太帅气,赚到钱一定要买一辆!”

直辖市在发展,晃哥很自豪,他指着宽敞道路边一栋栋花园洋房,对念大四的儿子讲:“看,这些房子都是老爹我装修的,将来咱一家子就在城里扎根了。”晃哥的女儿大学毕业就留在了主城,是一家合资公司的白领。晃哥给儿子说道时,儿子不吭声,等到大学毕业,这小子坚决要回乡去养牛养鸡。“敢情我供你上大学就是让你回去当农民?那你不如初中都不读直接当农民省事!”晃哥很生气。“爸,话不是这样说,新农村新农业正吃香,政府政策支持,百姓菜篮子需要。广阔天地,学以致用,大有可为嘛!”儿子说话很溜。儿子和女友回乡创业那年,主城到区县的高速路修通了,100多公里的路1个小时就能到。眼见儿子儿媳养的牛呀鸡呀一批批出栏,顺着高速路网运送到各地,晃哥几年间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再后来,晃哥晃嫂也从主城回到区县,帮着儿子打理养殖场。

“吃饭喽!”说话间,晃嫂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鱼,“鱼要弄得清淡才有营养”。“等下,莫着急,先拍张照,待会儿好发个朋友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描写晃哥在凤凰城小区门口接“我”,表现了晃哥非常热情又随意,责怪中又满含关心。
B.第二段的“据说”二字,说明“我”对凤凰城的住户身份有点不太相信,但从车上下来的顽童又使“我”相信了。
C.文章第四段写阳台边停的一辆锈蚀了铁皮的嘉陵摩托,并产生了一些联想,自然引出下文对晃哥进城打工经历的回忆。
D.城市的发展让晃哥很自豪,晃哥对读大四的儿子描述未来一家人留住大城市里的愿景时,儿子当时不吭声,是心里有另外的打算。
【小题2】文章写了晃哥一家哪些变化?请简要归纳概括。
【小题3】有人说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地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产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却难以实现的内心感受。
C.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反应。
D.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伦亲情和乡土情怀,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有憧憬也有忧思。
【小题2】小说以“手表”为题,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危 桥

罗 翔

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时也会发生。春节前,不该下雪的南方就下了一场大雪,而且一下就是一个来月,地上的冰凌像抹了油的玻璃——透明而又滑溜,不仅机动车在上面行驶会打滑翻车,人在上面走也会经常摔倒。

管交通的副镇长马明坐在床上,左手摸着缠满绷带右膀子。他朝窗户外面望,外面有了些光亮,不知道是雪的反光,还是天色已经放亮。这时,他的手机急吼吼地汪,是护桥员老周打的。“马镇长,桥栏杆被车撞了,你快来!”他吊着膀子出门,心里苦苦的。

老周见马明来了,指着桥栏杆说:“你看,桥两边的栏杆都垮了。左边的撞了两米多,右边的撞了足有四米,栏杆挑着,被一根细细的钢筋拽着,随时都会砸进河里。要是这时有车从桥上过,一打滑就会掉进河里去的,这多么危险啊!”

副镇长马明绷着脸吩咐:“老周,你去弄几根楠竹来绑在栏杆上,把那挂在树上过了期的广告红布扯下,在上面涂上危险两个字,缠在楠竹上,禁止人和车辆通行。”老周屁颠颠地跑去买楠竹。马明就像一个警卫员在桥上走来走去,生怕过路的车和人挨近那断了栏杆的桥面而滑到河里去。

马明点燃一支烟猛吸一口,看着兴隆河上这座年过半百的“兴隆桥”,它不再兴隆和兴旺了,它和年过古稀的护桥员老周一样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了。桥面千疮百孔,桥身多处破裂,栏杆摇摇欲坠。

桥两头的桥墩上,早已竖起了危桥的标志牌,车辆禁止通行。可是通往镇里就这么一座桥,不让车子走也不行。老周经常向那些司机磕头作揖说好话。为此,他这个管交通的副镇长不得不经常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抱怨,我哪里是副镇长,分明是一个桥长。为这桥,建桥报告他马明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可就是没有结果。他先是找到市里,市里说这事该交通局管,交通局说这桥建在乡镇公路上,乡镇公路应以乡镇集资为主,可现在谁敢向老百姓伸手啊。马明就只得再一次去找交通局。交通局说,你不能光找我们呀,桥是建在河上,你也应该去找河道管理局。马明听这么一说,就两边找,而两边都不表态,相互踢皮球,踢得马明火冒三丈鼻青脸肿还望着别人软笑。

马明没办法就去跟党委书记汇报。书记听了,脸色有些不好看,就对马明发话,你一个副镇长,就这点事都办不好,叫我怎么说你好呢。反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就是钻天拱地,求神拜佛也要弄钱来把这桥修好。

老周拖着楠竹来了,他俩把楠竹绑在栏杆上,又把写有“危险”的红布绑在楠竹上。

马明要去市里找市长。他对老周说,市长不表态,他就赖着不走。

马明到了市里,可是市长却下乡镇去调查灾情去了。

天色已经打夜影子了,还没见市长回来。正在马明着急的时候,市长的车进了院子,马明赶紧从保卫室蹿出来,市长一下车,就被马明拦住了。“市长,我等您等得天都要黑了。”

市长伸出手来与马明握手,“小马怎么还挂了彩?”

“下雪,不小心摔的。”

“为桥的事来的吧?”

“市长……我,我今天……!”

“赖着不走了,是吧?”

马明拿出照相机,要给市长看那危桥的照片!

市长笑着说,“不看了,不看了!”市长用指头指着自己的眼睛,“我都看了,我到你们镇里去,护桥员老周拦住了我的车。其实,桥那么危险,他就是不栏,我也过不去,我也不敢过去。老周还朝我下了跪……!”

“市长,您撸了我这个副镇长吧!那危桥出了事,我迟早也是要被撸的!”

市长觑了马明一眼,“我可没说要撸你。谁能让它出事呢?你看是谁来了!”马明抬起头,看见交通局长和河道管理局局长,都开车尾随而来了。市长说:“我们刚才都去现场看了,今天我们就和你专题研究这件事。”

新桥开工的那天,马明单独宴请老周喝酒。两人喝得酩酊大醉,从餐馆里歪歪倒倒地出来,副镇长马明突然泪光盈盈,他捋起右膀子,“都说我负伤是喝醉了酒在雪地里摔的,他们真是在放屁!我马明从没喝酒误事。老周,我告诉你,那栏杆是我在那天雪夜里捶断的,这伤疤就是捶那栏杆时,被一根钢筋弹伤的。”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雪路滑,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为后文写马明独自捶坏危桥及政府最终决定新修兴隆桥做了铺垫。
B.马明为了能建造新桥,不惜使用苦肉计,所以当他听到桥坏了,虽然“绷着脸”,但内心却是兴奋和得意的。
C.小说主要是写天寒桥坏那一天发生的事,但借回叙及桥建成后的点明真相,拉长了时空,突显马明为修桥做的努力。
D.小说语言简朴,一些叙述用语,尤其是基层官员的语言,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结尾文字简洁,但读后令人倍感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