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瞎眼猴王

悟空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找到工作了。没有工作的悟空就经常到处闲逛。这天悟空又出来闲逛,看到一个艺人在耍猴,猴很有趣,时而翻跟斗,时而给人作揖,末了还捧着个盘子讨钱,于是便有很多人往盘子里扔硬币。硬币落在盘子里清脆的声音,悟空听着很悦耳。

悟空想,我本是猴王,若去耍猴,准保比这艺人耍的要好,赚的更多。

不过就在悟空正要去耍猴的时候,师傅唐僧来了。

唐僧西天取经后,便到老虎岭县当县长,这次来找悟空,正是请悟空前去辅佐的。

悟空说,我又当不来官,师傅莫不是看我没工作,想照顾我一口饭吃,我可不要让别人说我是吃闲饭的。

唐僧说,悟空,你有火眼金睛,好官坏官,你一看便知分晓,去耍猴,可惜了这本领。

悟空听唐僧这么一说,便随唐僧来到老虎岭县,专门负责暗访官员的廉政情况。

要说悟空火眼金睛,那可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出来的,这一点不光地球人,就连天上的神仙都知道,一点都不含糊。按说悟空没查案的本事,可悟空的眼睛毒,谁是好官谁是贪官,他用眼睛一瞄,便知分晓。只要是贪官,在悟空的眼里,那便是妖,只要悟空说这官是妖,准能查出官的贪赃枉法来。

有一次悟空在唐僧办公室,看到一个乡长来汇报工作,等这位走了以后,悟空就对唐僧说这乡长是妖。唐僧说,不会,这乡长可是县里的廉洁的典型呢。悟空说,我说是妖就是妖,不信就派人去查。

唐僧便派人去查,这一查,还真就查出乡长贪污几十万的事情来。还有一个工作很不错的局长,还是劳动模范,县里几个大的工程都是他负责的,悟空也说这局长是妖,这回唐僧没有再怀疑,派人一查,也查出局长受贿上百万的事情来。

唐僧对悟空的工作很是满意,于是经常带悟空外出,不但外出工作带着悟空,就是应酬也带悟空一同前往。

有一次悟空又随唐僧去赴宴,请客的是一个姓朱的局长,唐僧说这朱局长是八戒的远房侄子,可悟空一眼就看出来朱局长是妖。

悟空是个疾“妖”如仇的人,酒宴一散就告诉了唐僧。唐僧说,怎么可能呢,这可是八戒的侄子,八戒的侄子怎么可能是妖呢。悟空说,我说是妖就是妖,不信就派人去查。

唐僧事后就派人去查了,可查来查去,就是没有查出问题来,不但没有查出问题,还查出这朱局长好多拒贿的事迹。唐僧便对悟空说,怎么样,我说朱局长不是妖吧。悟空也不解,说这不可能呀,我明明看出他是妖,怎么会查不出来呢?

这以后悟空还见过这朱局长,还是一眼就看出朱局长的妖模样来,又去告诉唐僧,不过唐僧没有再答理他。

后来又有一次,悟空找唐僧汇报工作,当时唐僧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悟空是个粗人,不懂礼节,推门就进去了,便看见一个官模样的人将一个信封塞进唐僧的口袋。官模样的人见了悟空,匆忙就走了。悟空就问,师傅,这人是谁呀?唐僧说,是一个乡里的副乡长。悟空说,这人是妖。唐僧说,这人可不是妖,这人可是后备干部,我正准备提拔他当乡长呢。悟空就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唐僧,看得唐僧心里发毛。

悟空说,刚才那信封里面是钱吧?

唐僧说,瞎说,那是人家的汇报材料。

悟空又说,是汇报材料你拿出来给我看看。

唐僧不高兴了,怎么了?连师傅也要查吗?

悟空不敢再吱声。

在宾馆门口,悟空看到一人艺人在耍猴,猴很有趣,时而翻跟斗,时而给人作揖,末了还捧着个盘子向人讨钱。悟空看着,那艺人就成了唐僧,而他自己就成了那只被耍的猴。

悟空拔下根猴毛,吹口气,猴毛成了一根针,悟空用针刺瞎了能识魔辨妖的眼睛……后来,花果山上便有了一只瞎眼猴王。

后来,沙和尚千里迢迢赶到花果山。

沙和尚问悟空为何要刺瞎自己的眼睛,悟空说,眼不见为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僧认为汇报工作的乡长不会是妖,唐僧的人“妖”不分是对《西游记》中原型性格的沿袭,有利于增进读者对本文人物的认同。
B.“朱”局长是“猪”八戒的远房侄子,同音不同字,有一定的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细微处的精雕细琢。
C.“眼不见为净”的“净”字文末点题,既有对消除现实中贪污腐败的态度和决心,也包含着慨叹沙僧名为悟净却没有悟的唏嘘。
D.小说借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演绎新故事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讽刺,既吸引读者阅读,又启发读者思考,构思精妙。
【小题2】小说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妙在何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孙悟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01: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
王祖远
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丫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也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或者其他方面,赏析画线处文字。(6分)
【小题3】“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红柳木的特点。(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洲大多数国家,有相当多的人对牛奶不适应,喝牛奶后常常发生肚子胀气、腹泻,甚至腹痛等现象,是因为对牛奶中乳糖不耐受的缘故,这也影响了人群饮奶率和饮奶量。乳糖不耐受,通常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奶中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我国儿童和成年人中,由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所导致的乳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高。。
尽管不食用乳制品就不会发生乳糖不耐受,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营养价值高同时又经济实惠可代替乳类制品的食品,如果膳食中没有乳制品则机体很难获得充足钙质,完全不食用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
可选择特殊加工的乳类制品,如低乳糖乳制品、添加了乳糖酶的乳制品,也可在服用乳制品的同时口服乳糖酶制剂来增加钙摄入量。
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即使对于乳糖酶缺乏个体,也不是完全不能喝牛奶,通常可采用每次喝少量牛奶(120—240ml)的方法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还可通过限制一天中摄入乳糖的总量解决这一矛盾,建议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ml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也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避免清晨空腹饮奶。有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进食其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例如大多数有乳糖不耐受个体的经验证明,乳制品与肉类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至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形状发生了有益变化,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如乳酸菌)进入肠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研究表明,饮用低乳糖牛奶、酸牛奶或随餐饮奶与饮用普通牛奶比较,对于预防儿童发生乳糖不耐受均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其中以酸奶最佳。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效果甚至比抗菌素好,且没有副作用;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我国居民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各种手段降低一次饮奶所摄入的乳糖含量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饮用低乳糖牛奶和酸牛奶或许是降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了解科学饮饮奶的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这样除了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外,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节选自《如何预防乳糖不耐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亚洲人都不适应喝牛奶,在我国的儿童和成年人中,喝牛奶引发的乳糖吸收不良和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较多。
B.对牛奶中乳糖不耐受,使乳糖酶缺乏、乳糖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以至许多人不爱喝牛奶,人群饮奶率和饮奶量都不高。
C.乳制品中含有人体生长所必需的钙质营养价值高,而且又经济实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尽可能地食用乳制品。
D.实验证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降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或者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状,不要因喳废食而完全拒绝饮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乳糖不耐受的人要想通过牛奶增加钙摄入量,可以在饮用时食用添加乳糖酶的乳制品,也可喝牛奶时口服乳糖酶制剂。
B.单次少量饮奶,减少身体所摄入的乳糖含量,如果一次性饮奶不超过250ml,通常情况下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C.乳糖不耐受者不要在清晨空腹饮奶,而应该将牛奶与肉类、含脂肪的食物同时食用,就可以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D.酸奶中的乳酸菌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其中的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可促使肠道微生物群恢复正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喝奶利于身体健康,可以选择合适时间,控制好每日摄入奶量,或选取恰当的奶制品,通过科学饮奶来提高健康水平。
B.酸奶中的乳糖易于消化吸收,其钙质易于吸收利用,其中的有益菌可做为治疗小儿疾病的药物,酸奶就成为最佳奶制品。
C.酸奶比牛奶更适合于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低乳糖牛奶和酸奶或许是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我国居民饮奶率的有效途径。
D.乳制品营养价值高又经济实惠,完全不使用奶制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尝试使用各种科学的方法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是必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
梁晓声
倘非子诚的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是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想我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成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中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的,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刻画人物很成功,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B.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徐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伤感。
C.小说以“清明”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令人敬佩。
E. 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小题2】徐阿婆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多次写道“我失语” “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二
台北故宫博物院近年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并且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文创衍生品的宝贵资源,结合现代资源开发理念,优化、升级相关产业,使博物馆资源重新焕发了生机。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授权机制以图像授权为基础。博物馆往往不仅对所辖区域的文创产品具有管理权,而且对自己拍摄的文创产品图片享有知识产权。博物馆通过有偿授权的方式转让给相关部门使用,以此实现本博物馆的开发价值。众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开发模式也是世界大多数博物馆的通行策略。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在营销渠道上的开发一般分为两种方式,即委托承销以及品牌授权。其中委托承销包括了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台北故宫馆员工组织、消费合作社等多个单位或者部门。而品牌授权主要包括了通过授权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由合作品牌专卖店营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商品。这种授权合作,必须缴纳销售回馈金,同时还要缴纳商标授权金,以便能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双品牌”商标,如法蓝瓷、 Alessi、琉园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管理在强大的专业人才支持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代自动化管理设备,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相应的监控设备连接,实时调取各个细节的资料,查漏补缺,及时改进、完善营销方案,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注重“以人为本”,其管理机制具有强大的可调节性,根据文创产品开发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针对实际问题,如文创产品营销问题(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等),及时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国外先进的营销经验,发展有自己特色且具有浓郁区域色彩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进而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博物馆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价值的双赢。
总而言之,博物馆资源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特点、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探究出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提升核心价值与市场竞争力,才能维护博物馆文创产品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实现商业利益与公益价值的平衡发展。
(取材于岳妍、李梦婷的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要素的一项是
A.有偿授权B.多渠道营销C.强化管理D.价值双赢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经济利益的一项是
A.优化、升级相关产业B.转让图片知识产权
C.合作品牌专卖店营销D.印制“双品牌”商标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创产品营销要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听取专家指导B.结合国外实践经验
C.凸显产品区域特色D.调整价格避免风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企孙:甘当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
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叶景沄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有革新思想,叶企孙深受影响,“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获得博士学位后,教授W.杜安主持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个学者参加,叶企孙在试验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1925年5月,清华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8月,叶企孙应聘物理系副教授。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他为数学系聘请杨武之、熊庆来,为物理系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为化学系聘请张子高、萨本铁。不到十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均成了全国第一。叶企孙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为清华大学聘请了一大批名师。正验证了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1937年,叶企孙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1929年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这期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其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的2人,成才率之高,实为历史罕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何泽慧,王大珩、彭桓武、林家翘、戴振铎、钱伟长……
叶企孙在西南联大时期,发现并培养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学奖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李政道因为总是拿满分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但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叶企孙终身未娶,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对叶企孙为何一拖再拖、以致终身未娶进行解释:
叔父就任于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物理系并为此殚精竭虑,为清华网罗人才而奔波。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物理学的栋梁泰斗多半出自清华”。这期间极少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有的学者学会了察言观色,落井下石。疾风知劲草,叶企孙的独立观点和自由思想一直没有被“改造”掉。一直到1951年,叶企孙还在倡导“高校教学与科研要自由、民主”,而与“集体主义”“阶级斗争”“一边倒”等官方理念格格不入。他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一番。1968年4月,70岁的叶企孙被逮捕关押。1969年,叶企孙获释仍然接受隔离审查,一直过着悲戚乃至乞讨式的生活。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北医三院昏睡中去世。他离那个姗姗来迟的科学的春天只有一步之遥。
叶企孙一手创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在1982年恢复了建制。1984年,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之下,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复系。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并成立“叶企孙奖”基金,在首届授奖仪式上,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视学生如儿女。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叶企孙先生的铜像安放在门厅一侧,或许,只有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才知道,当年,先生就是这样看着他们的。
(选自《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企孙受父亲影响,认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将物理学的科研与教育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B.叶企孙网罗天下名师创建清华物理系,被梅贻琦赞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C.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数十位知名科学家,可以说叶企孙在其中功不可没。
D.叶企孙将李政道卷面只扣了两分的试卷评为83分,不仅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更体现出叶企孙实验重于理论的思想。
E. 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更有卓越的风骨。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小题2】叶企孙被称为“甘当中国科技的基石的大师”,他为物理学事业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
【小题3】结合文本,说说叶企孙有怎样的人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