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瞎眼猴王

悟空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找到工作了。没有工作的悟空就经常到处闲逛。这天悟空又出来闲逛,看到一个艺人在耍猴,猴很有趣,时而翻跟斗,时而给人作揖,末了还捧着个盘子讨钱,于是便有很多人往盘子里扔硬币。硬币落在盘子里清脆的声音,悟空听着很悦耳。

悟空想,我本是猴王,若去耍猴,准保比这艺人耍的要好,赚的更多。

不过就在悟空正要去耍猴的时候,师傅唐僧来了。

唐僧西天取经后,便到老虎岭县当县长,这次来找悟空,正是请悟空前去辅佐的。

悟空说,我又当不来官,师傅莫不是看我没工作,想照顾我一口饭吃,我可不要让别人说我是吃闲饭的。

唐僧说,悟空,你有火眼金睛,好官坏官,你一看便知分晓,去耍猴,可惜了这本领。

悟空听唐僧这么一说,便随唐僧来到老虎岭县,专门负责暗访官员的廉政情况。

要说悟空火眼金睛,那可是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出来的,这一点不光地球人,就连天上的神仙都知道,一点都不含糊。按说悟空没查案的本事,可悟空的眼睛毒,谁是好官谁是贪官,他用眼睛一瞄,便知分晓。只要是贪官,在悟空的眼里,那便是妖,只要悟空说这官是妖,准能查出官的贪赃枉法来。

有一次悟空在唐僧办公室,看到一个乡长来汇报工作,等这位走了以后,悟空就对唐僧说这乡长是妖。唐僧说,不会,这乡长可是县里的廉洁的典型呢。悟空说,我说是妖就是妖,不信就派人去查。

唐僧便派人去查,这一查,还真就查出乡长贪污几十万的事情来。还有一个工作很不错的局长,还是劳动模范,县里几个大的工程都是他负责的,悟空也说这局长是妖,这回唐僧没有再怀疑,派人一查,也查出局长受贿上百万的事情来。

唐僧对悟空的工作很是满意,于是经常带悟空外出,不但外出工作带着悟空,就是应酬也带悟空一同前往。

有一次悟空又随唐僧去赴宴,请客的是一个姓朱的局长,唐僧说这朱局长是八戒的远房侄子,可悟空一眼就看出来朱局长是妖。

悟空是个疾“妖”如仇的人,酒宴一散就告诉了唐僧。唐僧说,怎么可能呢,这可是八戒的侄子,八戒的侄子怎么可能是妖呢。悟空说,我说是妖就是妖,不信就派人去查。

唐僧事后就派人去查了,可查来查去,就是没有查出问题来,不但没有查出问题,还查出这朱局长好多拒贿的事迹。唐僧便对悟空说,怎么样,我说朱局长不是妖吧。悟空也不解,说这不可能呀,我明明看出他是妖,怎么会查不出来呢?

这以后悟空还见过这朱局长,还是一眼就看出朱局长的妖模样来,又去告诉唐僧,不过唐僧没有再答理他。

后来又有一次,悟空找唐僧汇报工作,当时唐僧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悟空是个粗人,不懂礼节,推门就进去了,便看见一个官模样的人将一个信封塞进唐僧的口袋。官模样的人见了悟空,匆忙就走了。悟空就问,师傅,这人是谁呀?唐僧说,是一个乡里的副乡长。悟空说,这人是妖。唐僧说,这人可不是妖,这人可是后备干部,我正准备提拔他当乡长呢。悟空就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唐僧,看得唐僧心里发毛。

悟空说,刚才那信封里面是钱吧?

唐僧说,瞎说,那是人家的汇报材料。

悟空又说,是汇报材料你拿出来给我看看。

唐僧不高兴了,怎么了?连师傅也要查吗?

悟空不敢再吱声。

在宾馆门口,悟空看到一人艺人在耍猴,猴很有趣,时而翻跟斗,时而给人作揖,末了还捧着个盘子向人讨钱。悟空看着,那艺人就成了唐僧,而他自己就成了那只被耍的猴。

悟空拔下根猴毛,吹口气,猴毛成了一根针,悟空用针刺瞎了能识魔辨妖的眼睛……后来,花果山上便有了一只瞎眼猴王。

后来,沙和尚千里迢迢赶到花果山。

沙和尚问悟空为何要刺瞎自己的眼睛,悟空说,眼不见为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僧认为汇报工作的乡长不会是妖,唐僧的人“妖”不分是对《西游记》中原型性格的沿袭,有利于增进读者对本文人物的认同。
B.“朱”局长是“猪”八戒的远房侄子,同音不同字,有一定的暗示性,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细微处的精雕细琢。
C.“眼不见为净”的“净”字文末点题,既有对消除现实中贪污腐败的态度和决心,也包含着慨叹沙僧名为悟净却没有悟的唏嘘。
D.小说借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演绎新故事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讽刺,既吸引读者阅读,又启发读者思考,构思精妙。
【小题2】小说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妙在何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孙悟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01: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精彩

  ——周洋勇夺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速写

“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拍拍自己弟子周洋的肩膀,叮嘱她如何独自面对女子1 500米决赛。

这是李琰赛前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因为有了周洋的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非常有希望冲击冬奥会女子1 500米短道速滑金牌,毕竟周洋在近两年的国际大赛上表现非常抢眼,连续两个赛季女子1 500米世界排名第一位,但在比赛中也往往陷入韩国选手的包围圈屡遭暗算。只是,如果有王蒙和她配合,冠军从来就不会落到他人手中,两人构成了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双保险”。

天不遂人愿。半决赛中,第二组出场的王蒙被美国选手罗伊特撞倒,却被裁判判罚犯规,彻底无缘1 500米决赛。看着王蒙摔倒爬起来后无奈地在赛场外道绕圈,周洋有些揪心。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诉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周洋没当回事。但看到王蒙真的摔了,她一下子就觉得像缺了主心骨,心里不踏实起来。随后在第三组出战,周洋就有点缩手缩脚,好在还是顺利进入决赛。

决赛中,18岁的周洋必须一个人孤军奋战,独自面对三名韩国选手的“围剿”,上届都灵冬奥会王蒙曾因此落败仅获铜牌,难道这一幕又要上演吗?

此刻,教练李琰心里也没有把握。虽然这种最坏的情况中国队赛前已经考虑到,她刚刚也告诉周洋在场上的应对策略,要她拼尽全力,不管拿第几都没关系。但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被大家叫做“乖宝宝”的周洋,第一次站在奥运会决赛赛场,究竟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就是一场比赛,不要把它想成奥运会。周洋可以!周洋一定要相信自己!”站在起跑线前,周洋在心里把这句话念了好几遍。队长王蒙摔倒的一幕还在她脑子里重演,她知道自己有些紧张,但从8岁起学习滑冰,不就是为了这一次机会吗?

起跑后,半决赛中超越了王蒙的罗伊特又在决赛中制造“混乱”,与领先的韩国选手发生身体接触,紧随其后的周洋被挤到第四、第五的位置,身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周洋离这枚金牌似乎越来越远。

但周洋稳住身体,开始加速滑行,并在不断变换位置的过程中寻找机会。教练席上观战的李琰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得出周洋是按照赛前既定的战术去滑,但是她真的滑得非常快,而且不停地换位——要知道,这是在1 500米比赛中很少运用的战术,因为很可能没到冲刺就已经筋疲力尽。

可周洋就是拼了命在滑。在比赛还剩三圈的时候,周洋如闪电破空,瞬间冲到了第一位。尽管身后的对手被甩得越来越远,但场上的周洋没有任何减速迹象,只是奋力向前冲。

“我脑子当时一片空白,就想着往前冲,别让对手追上。”当用余光注意到自己已经遥遥领先时,周洋像她的队长王蒙一样举起双手,放慢速度通过终点,迎接她的是身材娇小、纵情呐喊的教练李琰。师徒二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后,周洋突然发现,教练流泪了。“周洋太不容易了!这孩子是默默的发狠,狠起来让人无法想象,王蒙夺冠军的时候我没哭,这次我哭了。”个性坚强的李琰谈起刚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眼中依旧有泪光闪动。

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一届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同时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2分16秒993的时间里,周洋已经用一个人的精彩创造了中国队一连串新的纪录!“这是我的梦想。我特别想拿1 500米冠军,”走下领奖台,这个文静的女孩羞涩地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拿接力金牌。”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有了两个赛季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周洋存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的世界冠军就绝对不会落到他人手中。
B.半决赛前队长王蒙告诉过她别看自己比赛,怕她紧张。赛场上周洋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拼命地向前滑,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应有的自信和顽强的品格。
C.在赛场上,不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周洋依旧按赛前既定战术去滑,而且使用了1500米比赛中因容易造成无力冲刺而很少为人使用的不断换位战术。
D.以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周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和第一个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冬奥会冠军,同时为中国队创纪录地拿到冬奥会的第三枚金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却多次写教练李琰,从教练的角度写,较能突出夺冠“艰难”和平时训练的“艰苦”,来衬托周洋夺冠的不易,突出夺冠的“精彩”。
B.新闻以“就剩下你自己了,你要全力去拼”开头,是表明在赛场上,作为主教练的李琰面对大赛形势,也失去了信心,只能是象征性地鼓励一下自己的弟子。
C.半决赛后,队长王蒙的意外离赛,让本来中国队的“双保险”变成了不保险。周洋也表现出了紧张、缩手缩脚,说明周洋还是一个不成熟,心理素质差,缺乏大赛经验的年轻选手。
D.人物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文写教练的文字实则是在侧面写周洋。虽没有周洋平日训练的文字,但通过教练的眼光和评价,我们可以感悟到周洋平日训练的顽强与刻苦。
E.文末引用周洋的话,只是想体现她的理想追求,间接表达人们对周洋的期望。“一个人的精彩”已经结束,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已经对其进行了总结评论,因此最后无需再进行评论。
【小题3】简要分析这篇新闻速写中周洋的主要形象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l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10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这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英国和美国,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访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霍金21岁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体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B.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C.霍金的演讲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但主要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宇宙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D.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E.霍金在名为《公众的科学观》的演讲中认为,当下的首要问题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对此我们可以从改善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拓宽科普渠道入手。
【小题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母医道

徐风

⑴没有星辰的长长寒夜,父母还没有回来。他们总是这样。在通向山镇医院的路上,我和二弟小妹牵着手,无数次地引颈观望。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山风刮起的黄尘舔着我们的肌肤。父母——他们还在医院后楼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忙碌。有血和药水的气味传来,接着是一阵细碎的脚步。据闻一垂危的生命在晨曦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拯救,可是我们的父母还迟迟没有回来的迹象。

⑵不远的单家巷方向传来几声狗吠,有人在放鞭炮,零落而寂寞,可能是某个出院病人的家属在庆贺吧。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我们一夜没睡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数次重复,以至成为我成年后睡梦里的常见场景。

⑶在山镇医院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总是把他的药箱背回家中。这样我家狭小的客厅常常坐满了附近一带的患者,在这里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父母对他们的病人总是那么和气,给他们让座,泡茶。牙疼的病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正在吃饭的父亲张大他们出了问题的嘴巴。有一次,我们刚刚开始吃饭,一个熟悉的街坊来了,他把一条正在溃烂的大腿伸在我们面前。记得我还嘟噜了一句:火腿倒没有吃,烂腿却天天看!父亲照例白我一眼,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一有病人他的眼里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

⑷有关父亲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山镇的街巷和山村广为流传,而我的母亲无疑是他最默契的助手。她可以闭着眼睛报出手术室里一切器械的名字,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她能在父亲的手刚伸出的第一秒钟里准确地递上需要的器械。据说,她动作利索且干脆,“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而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头衔是,她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医院“抢救小组”的成员。这关乎她的被重视,她的一以贯之的精神状态,还有她的不容忽视的救护技术。

⑸一些粗犷的山里汉子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是父亲门下的学徒。他们豪爽,酒量惊人,有时他们会带一些打下的野鸡野兔来慰劳父亲。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家里的小小客厅,就是一个临时课堂。于是他们慢慢知道,就在他们祖辈居住的山上甚至路边,到处都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材。父亲难得的假日总是在爬山涉水中度过,他几乎访遍了山镇周围所有的山山水水。

⑹我19岁那年终于获得一次“人生饭碗”的机会,想必父亲事先已经做了工作,上边答允他的大儿子跟他学医。但是我不答应,甚至死也不肯。因为我内心没有父母强大,无法天天直面生死。同时我不能把这个原因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我无法面对父亲热切期盼的眼神。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

⑺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几十年前父子的一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儿子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当作家,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

⑻若干年后父母都老了。他们退休后就悄悄离开了山镇,在50里外的城市一隅过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平素不怎么回忆往事,所有的老照片都被封存。但是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那种空气里的特殊气味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激动。他们最大的欣慰,也许是当年不听话的儿子生的儿子终于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一个为部队官兵看病的军医。

⑼在他们居住的那条僻静小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行医40多年的医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护故事,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所稀释。

(选自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既具有精湛技艺,又拥有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
B.“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形象地表现出了几个孩子等待父母时的痛苦难熬。
C.“父亲照例白我一眼”是父亲对“我”有所抱怨的不满,表现出父亲的职业操守;“照例”说明这样的情形很常见。
D.父亲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
【小题2】文章第⑺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团圆饼与月亮节——中秋节俗形态的变迁

萧放

中国节日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其设定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在春节、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但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殷人将日月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夕月”即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春秋战国时,日月神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东王公、西王母分坐在柱状物(昆仑山)上,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由此可知,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言之有据,而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演变而来。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此后直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上古时期祭月列入皇家祀典而例行祭祀后,民间缺少了祭月的消息,这可能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无缘祭享。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独占权。对一般平民来说,月亮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亲近自然,文人中秋赏月已成为雅趣,成为时尚,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如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云:“中秋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在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文人沿袭赏月古风,但其情趣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就借秋月抒发了感物怀人的情思。宋人常以月之阴晴圆缺,喻人生变化无常,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就寄托着这种浩叹。似乎中秋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不过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世俗的欢愉。北宋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梁录》);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人们对家庭更为依恋,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连,取团圆之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现而今,中秋之夜,无论有月无月,吃月饼是必需的。即便有月,无心赏月,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晚会,也是再常见不过情景了。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中有大量引用,请指出其表达效果。
【小题3】简要概括从唐至今中秋赏月的趣味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