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了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小题1】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小题2】试分析第l段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小题3】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第2段写翠翠忍不住胡思乱想:离家出走,让爷爷满世界找。下文对这个情节有照应,请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情节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09:00: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①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
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罗!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①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年新年的节日氛围不浓,亮点不多,回味不佳,没有期待。
B.这两年的新年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C.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龙舟竞发,锣鼓喧天,才让人回味无穷。
D.两年前的端午,翠翠邂逅傩送,其言其行挥之不去,深刻难忘。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②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碧溪岨老船夫的孙女,孤苦无依,自卑而自闭。
B.两年前河边码头的闹剧,让人羞涩难堪,不堪回首。
C.“不说”是因为翠翠娇羞,“笑”则是因为回忆甜美。
D.顺顺家常年多嘴、揭短、挑事,翠翠不愿理睬回应。
【小题3】对文中第二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描绘了边城百姓庆贺新年时锣鼓喧天、喜庆祥和、繁荣富庶、和谐安宁的都市景象。
B.本段中“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说明边城延续着军民同乐的习俗。
C.本段中作者笔下的边城小镇从迎春到十五,舞龙耍狮子、放鞭炮放烟火,无不热闹非常。
D.本段城中军营、关税局长公馆、一些大字号等对庆贺新年非常重视,都做了充分准备。
【小题4】下列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爷爷真诚热情,平和友善。陪翠翠到城里看赛龙舟,见到顺顺家去年送翠翠回家的长年,亲切地拉着手寒暄。
B.顺顺慷慨洒脱,乐于助人。老船夫称赞大老抓到的肥鸭,他便让大老把肥鸭送给翠翠,还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C.翠翠天真活泼,聪慧温柔。直言那个人“真像个山上的喽啰”;听到那人说“翠翠,你长大了”时只是沉默以对。
D.顺顺家的长年行事粗疏,为人谨慎。打着火把走路,翠翠觉得他像喽啰;送翠翠到家后,坚持不喝老船夫的酒。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返璞归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
B.选文呈现了“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淳朴勤俭的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文中人物的封闭、保守、落后。
C.选文如一首清澈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展现了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
D.选文描绘了一个安宁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每个人身上都焕发出人性美、人情美。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祖父回家时,大约已将近平常吃早饭时节了,肩上手上全是东西,一上小山头便喊翠翠,要翠翠拉船过小溪来迎接他。翠翠眼看到多少人已进了城,正在船上急得莫可奈何,听到祖父的声音,精神旺了,锐声答着:“爷爷,爷爷,我来了!”

老船夫从码头边上了渡船后,把肩上手上的东西搁到船头上,一面帮着翠翠拉船,一面向翠翠笑着,如同一个小孩子,神气充满了谦虚与羞怯。“翠翠,你急坏了,是不是?”翠翠本应埋怨祖父的,但她却回答说:“爷爷,我知道你在河街上劝人喝酒,好玩得很。”翠翠还知道祖父极高兴到河街上去玩,但如此说来,将要使祖父害羞乱嚷了,因此话到口边不提出。

翠翠把搁在船头的东西一一估记在眼里,不见了酒葫芦。翠翠嗤的笑了。

“爷爷,你倒慷慨大方,请城中副爷同船上人吃酒,连葫芦也让他们吃到肚里去了!”

祖父笑着,忙做说明:

“哪里,哪里,我那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他见我在河街上请人喝酒,就说:‘喂,喂,摆渡的张横,这不成的。你不开槽坊,如何这样子!你要做任意大哥,梁山好汉,把你那个放下来,请我全喝了吧。’他当真那么说,‘请我全喝了吧。’我把葫芦放下了。但是我猜想他是同我闹着玩的。他家里还少烧酒吗? 翠翠,你说,是不是?……”

“爷爷,你以为人家不是真想喝你的酒,便是同你开玩笑吗?”

“那是怎么的?”

“你放心,人家一定因为你请客不是地方,所以扣下你的葫芦,不让你请人把酒喝完。等等就会派毛伙为你送来的,你还不明白,真是——”

“唉,当真会是这样的!”

说着船已拢了岸,翠翠抢先帮祖父搬东西回家,但结果却只拿了那尾鱼,那个花褡裢;褡裢中钱已用光了,却有一包白糖,一包芝麻小饼子。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祖父要翠翠看着肉菜免得被野猫拖去,争先下溪去做事,一会儿,便同那个过渡人笑着嚷着到家中来了。原来这人便是送酒葫芦的。只听到祖父说:“翠翠,你猜对了。人家当真把酒葫芦送来了!”

翠翠来不及向灶边走去,祖父同一个年纪青青的脸黑肩膊宽的人物,便进到屋里了。

翠翠同客人皆笑着,让祖父把话说下去。客人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甚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溪边又有人喊过渡,翠翠赶忙跑出门外船上去,把人渡过了溪。恰好又有人过溪。天虽落小雨,过渡人却分外多,一连三次。翠翠在船上一面作事,一面想起祖父的趣处。不知怎么的,从城里被人打发来送酒葫芦的,她觉得好象是个熟人。可是眼睛里象是熟人,却不明白在甚么地方见过面。但也正象是不肯把这人想到某方面去,方猜不着这来人的身分。

祖父在岩坎上边喊:“翠翠,翠翠,你上来歇歇,陪陪客!”本来无人过渡便想上岸去烧火,但经祖父一喊,反而有意装听不到,不上岸了。

来客问祖父“进不进城看船”,老渡船夫就说:“今天来往人多,应当看守渡船。”两人又谈了些别的话。到后来客方言归正传。

“伯伯,你翠翠象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

撑渡船的笑了。“口气同哥哥一样,倒爽快呢。”这样想着,却那么说:“二老,这地方配受人称赞的只有你,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特为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

“但是,这很不公平。”

“很公平的!我听船上人说,你上次押船,船到三门下面白鸡关滩口出了事,从急浪中你援救过三个人。你们在滩上过夜,被村子里女人见着了,人家在你棚子边唱歌一整夜,是不是真有其事?”

“不是女人唱歌一夜,是狼嗥。那地方著名多狼,只想得机会吃我们!我们烧了一大堆火,吓住了它们,才不被吃!”

老船夫笑了,“那更妙!人家说的话还是很对的。狼是只吃姑娘,吃小孩,吃十八岁标致青年的,像我这种老骨头,它不要吃,只是嗅一嗅,就会走开的!”

那二老说:“伯伯,你到这里见过两万个日头,别人家全说我们这个地方风水好,出大人,不知为甚么原因,如今还不出大人?”

“你是不是说风水好应出有大名头的人?我以为这种人不生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不碍事。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青人,就够了。象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方也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

“伯伯,你说得好,我也是那么想。地方不出坏人出好人,如伯伯那么样子,人虽老了,还硬朗得同棵楠木树一样,稳稳当当地活到这块地面,又正经,又大方,难得的咧。”

“我是老骨头了,还说甚么。日头,雨水,走长路,挑分量沉重的担子,大吃大喝,挨饿受寒,自己分上的都拿过了,不久就会躺到这冰凉土地上喂蛆吃的。这世界有得是你们小伙子分上的一切,应当好好地干,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

“伯伯,看你那么勤快,我们年青人不敢辜负日头。”

说了一阵,二老想走了,老船夫便站到门口去喊叫翠翠,要她到屋里来烧水煮饭,掉换他自己看船。翠翠不肯上岸,客人却已下船了。翠翠把船拉动时,祖父故意装作埋怨神气说:“翠翠,你不上来,难道要我在家里做媳妇煮饭吗?这个我可做不来!”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客人站在船头同翠翠说话:

“翠翠,吃了饭,和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

翠翠不好意思不说话,便说:“爷爷说不去,去了无人守这个船。”

“你呢?”

“爷爷不去,我也不去。”

“你也守船吗?”

“我陪我爷爷。”

“我要一个人来替你们守渡船,好不好?”

砰的一下船头已撞到岸边土坎上了,船拢了岸。二老向岸上一跃,站在斜坡上说:

“翠翠,难为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你们赶快吃饭,一同到我家里去看船,今天人多咧,热闹咧。”

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不懂得为甚么一定要到他家中去看船,抿着小嘴笑笑,就把船拉回去了。到了家中一边溪岸后,只见那个年青人还正在对溪小山上,好象等待甚么,不即走开。翠翠回转家中,到灶口边去烧火,一面把带点湿气的草塞进灶里去,一面向正在把客人带回的那一葫芦酒试着的祖父询问:

“爷爷,那人说回去就要人来替你,要我们两人去看船,你去不去?”

“你高兴去吗?”

“两人同去我高兴。那个人很好,我象认得他,他姓甚么?”

祖父心想:“这倒对了,人家也觉得你好!”祖父笑着说:

“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大鱼咬你吗?”

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

“你想想看,猜猜看。”

“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

“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他呷了一口酒,象赞这个酒,又象赞美另一个人,低低地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

过渡的人在门外坎下叫唤着,老祖父口中还是“好的,妙的,……”匆匆地下船做事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老邀请翠翠同她爷爷去看划船,翠翠却说要陪着爷爷守船,此处写出了翠翠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B.二老送酒葫芦来,爷爷让翠翠来陪陪客人,体现了爷爷不失时机地教育翠翠从小要懂得待客之礼。
C.“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写出了二老健壮勇敢漂亮的形象,也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D.翠翠已经认出那是二老后,却还向爷爷提问“他姓甚么”,可见出翠翠那种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羞怯之情。
【小题2】结合这段文字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小题3】祖父自言自语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往事

沈从文

这事说来又是十多年了。

算来我是六岁。因为我第二次见到四叔时,他那条有趣的辨子就不见了。那是夏天秋天之间。妈怕我到外面乱吃东西,每天都要靠到她身边坐着,除了拿五个小钱到道门口去买士元的凉粉外,剩下便都不准出去了!至于为甚又能吃凉粉,那大概是妈知道士元凉粉是玫瑰糖,不致吃后生病吧。本来那时的时疫也真凶,听隔壁瑞龙妈说,杨老六一家四口人,从十五得病,不到三天便都死了!

爹好象到乡下江家坪老屋去了好久了,有天忽然要四叔来接我们,大概也就是闻到城里时疫的事情吧。妈也不说什么,她知道大姐二姐都在乡里,我自然有她们料理。只嘱咐了四叔不准大哥到乡下溪里去洗澡。

因大哥前几天回来略晚,妈摸他小辫子还湿漉漉的,知他必是同几个同学到大河里洗过澡了,还重重的打了他一顿呢。四叔人不大肥,但很精壮。妈常说这是会走路的人。铜仁到我凤凰是一百二十里蛮路,他能扛六十斤担子,一早动身,不摸黑就到了,这怎么不算狠!他到了家时,便忙自去厨房烧水洗脚。那夜我们吃的夜饭菜是南瓜炒牛肉。

妈捡菜劝他时,他又选出无辣子的牛肉放到我碗里。真是好四叔呵!

那时人真小,我同大哥还是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四叔担去的!大哥虽大我五六岁,但在四叔肩上似乎并不什么不匀称。乡下隔城有四十多里,妈怕太阳把我们晒出病来,所以我们天刚一发白就动身,到行有一半的唐峒山时,太阳还才红红的。到了山顶,四叔把我们抱出来各人放了一泡尿,我们便都坐在一株大刺栎树下歇憩。那树的杈桠上搁了无数小石头,树左边又有一个石头堆成的小屋子。四叔为我们解说,小屋子是山神土地,为赶山打野猪人设的。树上石头是寄倦的:凡是走长路的人,只要放一个石头到树上,便不倦了。但大哥问他为甚不也放一个石子时,他却不做声。

他那条辫子细而长,正同他身子一样,我伸出手扯着他辫子只是拽。“芸儿,莫闹!扯着我不好走!”他总是和和气气这样说。

“四满,到了?”大哥很着急的这么问。

“快了,快了,快了!芸弟都不急,你怎么这样慌?你看我跑!”他略略把脚步放快一点,大哥便又嚷摇的头痛了。

他一路笑大哥不济。

到时,爹正同姨婆五叔四婶他们在院中土坪上各坐在一条小凳上说话。姨婆有两年不见我了,抱了我亲了又亲。爹又问我们饿了不曾,其实我们到路上吃甜酒、米豆腐已吃胀了。上灯时,方见大姐二姐大姑满姑各人手上提了一捆地萝卜进来。

我夜里便同大姐等到姨婆房里睡。

乡里有趣多了!既不很热,夜里蚊子也很少。大姐到久一点,似乎各样事情都熟习,第二天一早便引我去羊栏边看睡着比猫还小的白羊,牛栏里正歪起颈项在吃奶的牛儿。

我们又到竹园中去看竹子。那时觉得竹子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本来城里的竹子,通常大到屠桌边卖肉做钱筒的已算出奇了!但后园里那些南竹,大姐教我去试抱一下时,两手竟不能相掺。满姑又为偷偷的到园坎上摘了十多个桃子。接着我们便跑到大门外溪沟边上拾得一衣兜花蚌壳。

事事都感到新奇:譬如五叔喂的那十多只白鸭子,它们会一翅从塘坎上飞过溪沟。夜里四叔他们到溪里去照鱼时,却不用什么网,单拿个火把,拿把镰刀。姨婆喂有七八只野鸡,能飞上屋,也能上树,却不飞去;并且,只要你拿一捧苞谷米在手,口中略略一逗,它们便争先恐后的到你身边来了。什么事情都有味。我们白天便跑到附近村子里去玩,晚上总是同坐在院中听姨婆学打野猪打獾子的故事。姨婆真好,我们上床时,她还每每为从大油坛里取出炒米、栗子同脆酥酥的豆子给我们吃!

后园坎上那桃子已透熟了,满姑一天总为我们去偷几次。

爹又不大出来,四叔五叔又从不说话,间或碰到姨婆见了时,也不过笑笑的说:“小娥,你又忘记嚷肚子痛了!真不听讲——芸儿,莫听你满姑的话,吃多了要坏肚子,晚上又吃不得鸡膊腿了!”

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

因此,我们几乎天天吃鸡,惟我一人年小,鸡的大腿便时时归我。

(有删改)

(注)①四满:湖南乡人称叔叔为满满。②满姑:湖南乡人称最小的姑母。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我”在城里的生活,既体现了“妈”对孩子们的担心、疼爱,也交代了“我”和大哥去乡下生活的原因。
B.从满姑偷桃、四叔照鱼等可以看出乡下生活的有趣自由,从姨婆亲“我”、鸡大腿归“我”等可以看出乡下人的和蔼友善。
C.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如“为甚”“摸黑”“四满”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儿童的视角来叙事,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D.小说描绘了乡下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和“我”在城里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乡下生活的喜爱和对城里生活的厌烦。
【小题2】小说两处画横线语句中都提到了四叔的“辫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了十多个人物,但并无所谓的主要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结合作品探究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