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釆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摘编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的关键词仍是教育,而不是商业。教育是非常严肃的一个话题,它关系个体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一种教育模式要行稳致远,其核心要件当然是人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好课。好的课程一般都有好的教学体验。然而,好的教学体验不同于受学生欢迎。我们希望寓教于乐,可是别忘了,寓教于乐必须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应该是内容,乐应该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既不可偏废,其地位也不可颠倒。现在,我们有些教育机构,商业铜臭味太重,眼睛里只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和底线。它们不是在诲人不倦,而是在“毁”人不倦。这一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摘编自文峰等《给教育产业戴上质量“紧箍咒”》)

材料四:

除了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免费通识类教育课程之外,越来越多专业细分的教育平台也涌现出来,如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应对雅思、托福、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上的突破,更体现在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在互联网模式下,学习不再只是呈现、接收、反馈的过程,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过程。课程的建设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需要更加关注进度设计、用户感受、社会参与等。比如,当课程后台大数据显示,在课程进行到某一时段时,有超过一半的学员做出了暂停或回放的动作,那么可以就此了解课程难点所在,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摘编自丁雅诵等《在线教育,打开你的知识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在线学习,有着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等特点,因此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厚爱,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B.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来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C.在线教育不是商业,那些一味追求金钱的教育机构,可能会给学生好的体验,但由于教育底线的缺失,也在毁掉学生。
D.在线教育借助于互联网模式,使学习呈现出了全新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可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到2017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可推断出在线教育发展趋势良好。
B.从材料提供的数据来看,增长率在2012—2014年增长幅度较大,且在2014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则较平稳增长。
C.寓教于乐中的“教”和“乐”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会出现不和谐现象,出现教育问题。
D.在线教育中有专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也有应对公务员等专门考试的线上培训等,这体现了在线教育专业分类越来越细的特点。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更好地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06:05: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亲情抚慰。以贵州某地为例,该市留守儿童65%一年见一次家长,16%几年没有见过一次家长。在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在父母多回家看望、给钱、购物、出去旅游等选项中,100%的孩子选择希望父母回家。
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疏导。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年迈老人只能尽力照顾孩于的衣食起居,对留守儿童情感关怀相对欠缺;而农村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倾诉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问题。
意外伤害比例高,生命健康遭受威胁。去年一年,贵州某地有42.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烧烫伤、虫蛇咬伤、溺水等意外伤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曾被不法分子敲诈钱物、教唆逼迫寻衅滋事等。
缺乏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与行为习惯存在偏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72.5%的留中儿童认为社会上存在不公平现象,53.0%认为诚实守信的人容易被骗,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的感知较为悲观。对某小学的调查显示,68.2%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以下水平,5.4%的留守儿童存在吸烟、喝酒、打架、早恋等不良行为。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中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应该尽快完善现有相关法建法规,明确监护人的条件、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认定和处罚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亲子团聚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可能一窜而就,从根源上消除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目前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朱永新《六千万留守儿童存在的四大问题》
材料二:
户籍人为地把人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求末吗? 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如果户籍制不变,感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材料三:



材料四:
城市留守儿童有不同形式。一种是随父母打工进城的孩子,但是父母几乎很少管孩子。这些孩子虽然每天能见到父母,但是父母给予的关心却很少。还有一些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生活较优越的孩子,但因为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基本都是由老人带,和父母接触也很少,内心比较空虚,同样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建议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能考虑让父母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调节。希望父母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找机会让孩子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学习规则和交流的技巧。
(摘自《仲国妇女报2014年8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孩子都选择希望自己的父母回家,可见他们对亲情的渴求。
B.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心封闭和情感冷谟,与老人照顾时相对缺少情感关怀,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心理辅导知识有一定的关联。
C.劳动力输出较多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能有效确保部分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D.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给他们带来较多消极情绪。相对来说,对留守女童的影响要比对留守男童的更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因为缺少有效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近半数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等感知较悲观。
B.扶持留守儿童大省小城镇建设,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的心理问题,减少意外伤害。
C.和非留守儿童相比,部守儿童遗受意外伤害的几本相差不大,因此对留守儿童应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关注。
D.母亲一人外出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比父母双方成父亲一人外出要大。可见母亲的角色更重要。
E. 材料主要是在论述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但同时也关注了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充实、多样化。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梁 衡

①上飞机前还有一个小时的机动时间,我坚持要去看看莫斯科的公墓,看看那个特殊的文化角落。

②去得匆匆,竟连大门口是什么样子也未及细看,只记得是一条很宽的街,高大的门,门对面有很大一片树木,绿涛翻滚着,无闹市的喧嚣,有郊野的清风,气氛是一种淡淡的寂静。一进门,甬道两旁分列着一面极光洁的花岗石板,石板中央伸出两只大手,也是花岗石雕成,粗壮的腕部,有力的骨节,立时叫人起一种坚实的联想。这两只手轻轻地合拢着,捧着一块三角形的大红宝石,我一时不解了。我在墓前肃立良久,细细揣度着,那双手从石中冲出时的强劲与合拢时的轻柔,那花岗石的纯黑与宝石的鲜红,幻化成一种多层复合的美,将人引向一个深邃的意境。向导过来告诉我,这里安眠着的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他一生用自己灵巧而有力的手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噢,我一下明白了。一个人死了,人们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达他的生平与事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最哀切的事情却用最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

③我慢慢地往里走去,一股强劲的艺术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我。这哪是什么墓地,简直是画廊。不同的是这里每一件艺术品下还有一个曾经活泼泼的人,那是这件艺术品的根,是它的主题。墓碑全部是清一色的黑花岗石,打磨得极光亮,熠熠照人如一面银镜。有的只简单地在这石面上刻出死者的头像,轻轻的又淡淡的,如一幅随意素描。说是清淡,那不过是艺术的质感,这石与锤造就的作品自然是风雨不去、历久如新的。有的凿成浮雕,死者的形象微微凸起在石板、石块或石柱上,若隐若现,好像在天国那边透过云雾回望人间。更多的则是半身胸像和各种含义深刻的组合雕像。但这偌大的墓地无两块式样的墓碑。生者不肯抹杀死者的个性,也决计要表现出自己的匠心。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④松柏中有一组男女雕像吸引了我,不用说这是一个合葬墓了,令人吃惊的是两人全是裸体。男子略向前俯身,依在一块石上,右臂弯回,手中握着一柄铁锤;女子偎在他的身后,手执一条轻纱,款款地飘在背后。两人都目视前方,但我切实地感到他们的心是那样的相连相通。最纯真大方的爱是用不着一点遮掩的。原来这对夫妻,男的是一名雕刻家,女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我想这组作为墓碑的石雕一定是他们生前设计好,嘱托后人这样创作的。试想以传统的观念谁愿在自己的墓前留一个裸体像呢?又有谁敢将自己的亲友雕成一个裸体立于墓前呢?但艺术家自有艺术家的思考。世间虽有山水的磅礴、花草的艳丽,但哪一种美能比得上人体蕴藏的灵感呢?而这种人类的共性之美,并不是随便哪一个形象都可表达的,只有那些个别的极富外美条件的人体才可充分表现这种内蕴的美感。这两位艺术家,一个终生为人们塑造这种能表达内蕴之美的外形,另一个则所幸天地钟秀其身,就矢志以自己美的外形去表现人类美的灵魂。于是他们要将自己美丽的躯体展示在这里,用这力、这柔、这情,留给后人永恒的美。什么才能久而不朽呢?石头。什么才能跨越生命的“代沟”,无言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呢?艺术。于是这石头的艺术便成了死者与生者在墓前吻别的信物。

⑤当匆匆的一小时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没忘记这普通公墓里还有一位不普通的人物——赫鲁晓夫。他的墓在公墓前后大院之间的甬道旁,占地不大。我没想到这样一个曾身为超级大国一号人物,死后却屈身路旁。而他的墓碑从艺术角度说也真有个性。那是由三个黑白方格相扣而成的石雕,在最上一格中放着赫鲁晓夫的人头雕像。赫鲁晓夫在位时的一件惊世之举就是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旁,而他现在却被置于公墓堆中。历史人物的功过且由历史家去评说,但艺术家有自己的见解。据说,这个墓碑的设计者曾受过赫鲁晓夫的批评,但他并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客观地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功过参半,所以就用黑白两色夹一人头,而赫鲁晓夫的家属也接受了这个方案。我站在那里有好一会儿,端详着这件艺术家送给政治家的礼物。   

(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第一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小题3】结合文本,试概括“奉献给死者的艺术”的雕刻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4】试探究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小题1】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小题3】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华夏民俗节日“丰厚的内涵”。
【小题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单车尚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这一创新留给人们的思考仍是略带苦涩的,共享单车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市场期待的,即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涌入,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与有限城市空间的激烈碰撞,“公地悲剧”造成的单车资源巨大耗损,最终将共享单车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

共享单车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以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名义制造了公共服务难题,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背离;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过量供给单车,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背离了“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对用户押金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乃至制造退出的不自由,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更进一步重挫品牌公信力,造成用户进一步流失。共享单车在这些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方向,尽管其表现形态具备令人炫目的互联网诠释,也难以避免今天的这场整体性后撤。

(摘编自《共享单车陷困境:互联网思维不是悬空之物》,2018年11月30日光明网)

材料二:

共享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人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现在又似乎眼看它陷入了某种僵局。

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从拼投放数量,走向拼服务、拼用户体验,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也需要摒弃“一刀切”的“禁投”思维,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和红利,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过去共享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本的自发式推动,现在监管与平台的深度磨合将变得更为重要。

时间倒流,如果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因政策原因“推迟”10年出现,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恐怕会大不一样。对待共享经济,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共享经济现在或仍难言成熟,但却已经深嵌于社会。

(摘编自《给共享经济弯路“试错”的包容》,2018年12月6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注E为英文estimated(预计)的首字母。

(摘自《2018 中国共享单车发展现状专题研究》,2018年12月25日艾媒咨询发布。)

材料四:

从昔日倒掉的数家共享单车企业到今日的ofo,共享出行企业的生死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曾经站在风口的新经济、新业态在资本的裹挟下野蛮生长,快速消耗资本却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随着资本的离场,企业因无力负担扩张和运管成本而举步维艰。

企业需要为投资人负责,也需要为社会负责。倘若企业无法解决无序停放、占用道路等新的城市治理问题,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或将提前收场。

回过头来看,ofo 多达1200万的排队退押金用户数字既是共享单车生存困局的铁证,更是共享出行巨大需求的铁证。从这点来看,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但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押金管理制度,并鼓励采用免押金模式替代,从而走出“押金难退”的泥沼。

(摘编自《“小黄车”可以黄,但共享单车不该黄》, 2018年12月24日《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 到2018年,共享单车用户规模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增速显著,说明该年度共享单车市场发展迅猛。
B.2018年共享单车用户增长率为14.6%,2019年预期10. 3%,说明共享单车市场将延续2018年的萧条景象。
C.青桔单车位居2018中国共享单车平台口碑榜榜首,得益于该企业在骑行体验及投诉处理两方面的突出表现。
D.2018 中国共享单车口碑评分项目表明大众在获得骑行便利的同时也有用户体验及责任承担的更高层次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起步思路符合市场发展特点,但运行过程中已渐次背离商业伦理。只有调整前行方向,才可持续发展。
B.共享单车在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倒逼企业在追逐资本风口时担负社会责任。
C.ofo 小黄车当下的生存困局暴露出共享单车企业押金管理制度的缺陷,免押是共享单车企业必须拿出的应对之策。
D.只有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才能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平稳转型,共享经济浪潮才不会退潮。
【小题3】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共享单车市场如何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