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7:5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小题
材料一:
9月23日,“全球新媒体与社会公益峰会-北京论坛”暨“益起来——公益嘉年华启动仪式”在北京联合国大楼举办。来自公益慈善和新媒体的领袖们近百余人汇聚一堂,就新媒体在促进社会公益、推动人类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新浪微公益执行主编杨光出席论坛并致辞:
今年最火爆的一个公益活动无疑就是冰桶挑战了,这场慈善与游戏相结合的活动让大家充分体验了冰桶的感觉,同时又传播了公益理念,帮助了更多的弱势群体。
8月17号早上,我们开始接手冰桶挑战话题,经过我们产品团队的努力,到当天晚上11点,整个项目上线只用了40分钟,保证了项目与话题热度同步。到今天为止,话题阅读量从最初73万已经提高到46亿,微公益筹款超过750万,捐款人数超过4万多人。特别是合作机构瓷娃娃,它本来是一家很普通的民间公益组织,粉丝这次增长了十倍,可以说突飞猛进。冰桶挑战很快从IT圈,从雷军以及一些企业家,迅速延伸到或者说传递到像刘德华、王力宏、周杰伦这样的明星大腕。活动期间,超过200位明星发布微博@项目链接,33位明星捐款,明星捐款超过36万元。我们接触了一些媒体,像京华时报、法治晚报、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都参加冰桶挑战,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
我国约有20万渐冻人群体,而且相比之下,针对渐冻人的慈善活动极少被大众知晓,而关注这个的公益组织就更少了,即便是公益圈的媒体也很少有哪个组织做这个项目,更多地是一些个案被传统媒体报道了,引发媒体关注,给他一些捐款或者是帮助,但是这种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很难从系统上一次性或者说可以长期关注这个群体。但是这次冰桶挑战,我们看见了,并让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了什么叫渐冻症,什么是渐冻人群。而且冰桶挑战用快乐的方式做公益,让大家从慈善中得到了快乐,这恐怕是冰桶活动在中国风行所具有的更深层意义。
(2014年9月29日,新浪公益)
材料二:
2014年8月23日.“2014南宁绿色家园(秋季)家装建材博览会南国早搬家博会”在广西区科技馆隆重举行。当天上午博览会举行士模特冰桶挑战赛公益活动,男女相互用冰桶挑战轮流淡水,泳衣模特参加“冰桶挑战”,吸引了众多顾客与观众的参与。
2014年8月21日,山东省济南市泉城公园,冰桶挑战赛现泥浆版,少女身穿比基尼,大盆的冰水泥浆从头顶倾斜而下,女孩们还在泥浆中摔跤,身上瞬间沾满泥浆,如同泥人雕塑。男孩们上演暴力版的泥浆挑战,大桶黄土泥浆和彩色泥浆互泼,浑身上下被泥浆覆盖。
2014年8月22日,遭遇干旱的河南省,民众拿着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人们举起空的水桶等器皿,喊出“我们要喝水”,中原大佛管理方在现场发出倡议,“传递爱一心,也要珍惜水资源!”“河南,请对‘冰桶挑战’说‘不’!”的口号,呼吁改变方式救助渐冻人。
(2014年8月26日,东南网)
材料三:
年底是台湾“九合一”选举,作为各色候选人,自然把冰桶挑战看作抢报纸版面的良机。比如连胜文、柯文哲这对台北市长选举的死对头,就率先完成。他们争先恐后,一方面是迎合民众的关注,一方面也是迫于指名人放话带来的压力:不在24小时内完成,“台北市长就选不上’。当然,不是所有政坛人士都认同这种“捆绑”,有人就觉得台湾政客加入此类创意患善,无异于东施效颦。
这个为罕见病患者募捐的活动,似乎渐渐沦为名人的“慈善秀场”。冰桶挑战的点名过程,已成为另一种代言商业行销活动,成为展现人脉网络的工具,一种另类的炫言行为。有媒体刊文呼吁,民众捐款即可,别再拿利他名义遮掩自我炫耀的举动。毕竟,公益活动的重点是“渐冻人”,而不是“水桶秀”。慈善可以是由名人推动,但其最终目的应当是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普通人。不要让慈善活动成为名人的专属,才能让慈爱之心星火燎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8月22 日)
材料四:
中国日报网9月7日电(柳洪杰)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5日刊文,根据最近的一次读者调查,分析日本民众对于“冰桶挑战”的态度,结果显示,赞成者仅为23.4%,而反对者占76.6%。
关于被点名后会怎么办,回答“什么都不做”的受访者占69. 6%,比例最高。而“向援助团体捐赠100美元”占23.8%.“从头浇下冰水”占2.3%.“两者都做”为4.2%。
赞成者的主要观点有“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参加募捐就是发扬互助精神,令人高兴”(7l岁,男性),“成为了捐款活动的契机,非常好”(34岁,女性),等等。
回答称“将向援助团体捐赠100美元”的一位50岁男性表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将以自己的方式提供帮助。不过不打算挑战别人”。而称“两者都做”的一住71岁男性则指出,“如果仅仅从头浇下冰水而不捐款,就仅仅是做秀”。
反对者方面则认为,“如果浇下冰水导致有人死亡,应该怎么办呢”(27岁,女性),“感觉这只是名人的做秀”(59岁,男性),等等。
回答即使被点名也选择“什么都不做”的人的看法包括,“捐赠应该是自发性的,不应被强制(挑战)”(62岁,女性),“疑难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53岁,男性)。
报道指出,虽然AKB48制作人秋元靡、滨崎步等很多日本艺人都参与了冰桶挑战活动,但也有艺人开始对这一活动提出了反对意见,有艺人已经表示,很多日本艺人并未了解到这一活动的本质,只是被点名就泼水,但是这已经丧失了活动最初要达到的本质性。最开始冰桶挑战只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到还有这样的罕见病,同时希望人们更多地向公益组织捐款,现在在日本几乎已经偏离了轨道。也有很多艺人在被指名后直接拒绝了挑战,他们觉得捐款比泼水重要,因此已经决定捐款,就不会泼水了。
(2014年9月7日,中国日报网)
(l)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冰桶挑战”火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冰桶挑战”与河南“对冰桶挑战说不”活动在效果上的共同点。
(3)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分析“冰桶挑战”的弊端。
(4)结合材料四,请谈谈你对“冰桶挑战”的积极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二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所做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的。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日,杭州、郑州、武汉、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这些人才政策,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成都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政策;在杭州,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在南京,为了支持外国留学生直接留在南京创新创业,规定争取国家授权后,外国留学生凭借江苏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书,可申请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等。可以预见,中国各地面向全球招揽人才的态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人才争夺可以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域市更加平衡地发展。”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袁示,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人才就是从要索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

(摘编自人民网《20余城掀起“人才争夺战”》,2018年3月28日)

材料二:凭身份证学生证半小时落户、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数十万元就业创业补贴……继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日也出台政策瞄准高端人才引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放大招”凸显了各地广聚天下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但纳贤不是一锤子买卖,打造“人才高地”也并非一日之功,引得进更留得住并用得好,才能破解创新密码。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较之物质奖励,价值认同、自我实现感更能打动人心。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才能留得久。适配的岗位、周到的政策配套、充足的资金设备资源、对知识产权充分的法律保障都是关键要素。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地方需有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智慧,有含其所短、取其所长的策略和维护公平法治的能力。

留住心才能留住人,这需要城市既要大度,也要有温度。让高端人才留下来、智慧活起来,还需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暖环境上去。唯有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让人产生“吾心安处即故乡”之感,才能激发人才红利、提供发展动力。

(摘编自新华网《“抢人大战”,引得来更要用得好》)

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日报道,送房屋产权,送面试补贴,甚至还有警官上门服务、提供户籍办理,愈演愈烈的“抢人”战火已在中国20多个大城市熊熊燃烧。

报道称,参与“抢人”的不仅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无法与之抗衡的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安徽省三线城市一名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办负责人说,两年前,学校就收到当地政府的红头文件,要求争取40%至50%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

报道称,大城市年轻劳动人口普遍不足是此轮抢人的重要原因。人口学者易富贤说,2017年以来,中国20至64岁的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年轻劳动力资源开始走向枯竭,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年轻劳动力的状况难以为继。如果人口过度流入大城市,大城市养育成本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就会持续下降,也将拉低整个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他指出,应鼓励就近城镇化:“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生育文化保存好,生育率高,父母帮忙带孩子,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

报道称,不过,中国当下的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接受这种传统的理想生活状态。南京审计大学毕业生张经纬说,他已拿到上海一家金融机构的“offer”,虽然薪金待遇不比其他城市更优厚,但他需要的是大城市能够提供的资源、机遇,并不在乎更高的生活成本。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争夺大战”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B.与送购房补贴就业补贴等有利政策相比,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更能打动求职者。
C.优化国家人才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更加平衡地发展是本轮“人才争夺大战”的起因。
D.中国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太容易接受“既有利于养幼,又有利于养老”的传统理想生活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户籍优势的新一线城市外,三四线城市也试图用行政手段“抢人”,表明了各地广聚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期冀。
B.留住心才能留住人,一座城市只要把更多精力放到建设宜居宜业、后顾无忧的软环境和暖环境上去,就能更好地留住人。
C.城市要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唯有厚植给养人才的土壤,才能激发人才红利,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对本轮“人才争夺大战”分别从城市平衡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以伦理文化为主,最重“礼义”,礼的精神彰显于道德观,礼的形式则所谓“衣冠礼仪”,“文章光华”。而“道德”一词,重在“德”,“道”是通往“德”的途径。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 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
《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资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实际都由“孝养”而来。
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孝敬”,才是孝文化的核心,人对“孝”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内化为道德的情怀。古代所推崇的“二十四孝”,其中虽有偏颇,但大多数的故事,显然是这一情怀的形象化表述。在“孝养”与“孝敬”之间,还有“孝顺”,《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曰:“父母其顺矣。”说的是子女对父母之依“顺”中的孝“义”。
孔子说孝敬,敬,就是敬畏,所以宋代理学家为人、治学,无不倡导“居敬”,这是由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而中国文化经典中为何反复强调“敬”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纯粹性宗教的缺失有关。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收录第一首诗是相传帝尧时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上帝的无奈,是中国人自主力量觉醒的时代强音,但同时从反面理解,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这也是先贤之所以重道德自律与反省,乃至“敬畏”的意义之所在。当然,这种孝敬的道德情怀并非“唯我”的,而在于推廓,这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引述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已将个人道 德提升到一种社会道德。这种推廓功能,又以个人道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大学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宋人朱熹以此教学,视为“大学八条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提出“孝养”“孝顺”“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后对各层次义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论述有关孝的义理时选文由个体的“孝”到“孝文化”,层层递进,体现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的过程。
C.论述“孝敬”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生存之“养”与孝道之“养”的对比,论证了“敬”的意义。
D.“教”的字源来自孝,反映了古人德教的出发点;《大学篇》选文则体现了德教的实践要以个人道德的修炼为中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养气”“涵养”“修养”这些说法,实际都由“孝养”生发而来,这反映出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B.农耕经济时期,生活取资劳作,“孝养”老人,提供保障,天经地义,但这还未生发成“孝道”的伦理文化。
C.有别于动物的生存之养,人对养有敬畏之心,并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怀,因而孝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D.宋代的“居敬”,把孝义的敬畏扩展到对人生与事业的敬畏,理学家们在为人和治学中无不倡导“居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故事虽有偏颇,但大多形象化表述了孝敬情怀,所以对德教、对中国的伦 理文化有重要意义。
B.人无敬畏之心,往往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所以中国先贤重视通过道德自律与反省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C.孝敬的道德情怀由个人道德向社会道德逐渐推廓,最终形成的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完整的社会道德体系。
D.朱熹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一个人不能正心诚意修养自身就不能做到家齐、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