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7:5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吼

张爱国

1943年冬天的雪,真是太大了。我奶奶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我大伯十一岁,最小的我父亲刚满月,都断炊两天了。天黑时分,奶奶和四个孩子静静地躺在床上,对蹲在门口的我爷爷说:“他爹,再想不到办法,我娘几个熬不过明天了。”

我爷爷很木讷,半锅烟工夫才“哦”一声,又半锅烟站起来,说:“我,想办法。”我奶奶问他想什么办法,他却不见了。

除了偷,我爷爷还能想什么办法呢?

黑天白雪,风大天冷,我爷爷迈开两条大长腿,十里的路,半个钟头就到了。

透过院门,我爷爷看到,常家灯火通明,常爷端坐厅堂正中的太师椅上,家人依次而坐,下人们一旁站立,一个个神色凝重,偌大的院子里只有风声呼呼。我爷爷上身只穿一件破棉袄,赶路时出 了一身汗,现在很冷,只得悄悄走开,钻进村头的一个草堆洞里等。

我爷爷在草堆洞里睡了一觉后再来时,常家的灯火熄了。我爷爷凭着风雪声的掩护翻进院子,又凭着曾经替东家给常家送过一次粮的印象,很快就摸进了粮仓,又摸到一个褡裢,装上米,再 用绳子绑到腰身上。

从粮仓出来,我爷爷傻了:进来时他是就着院墙外的一棵树才爬上近丈高的墙头的,可院子里没有树,上不了墙。摸索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西厢房的一扇窗子靠近院墙,可以就着窗子上墙。我爷爷提提裤脚,就要往窗台上跨——房里的灯突然亮了。我爷爷急忙往下一蹲,缩到窗脚下,双手 紧捂口鼻。

屋里并没有动静。我爷爷悄悄地将身子往后仰了仰,看见雪白的窗纸上映着一个女人的影像,一动不动,似乎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前。

好一会儿,屋里的女人还是毫无动静。我爷爷轻轻向后握了几步,隔着窗纸,他依稀认出女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我爷爷见过,人长得好,心肠也好,那次送粮时她亲自给我爷爷他们几个做苦力的端茶拿点心。

我爷爷不知道常家少奶奶深更半夜独坐窗前干什么,又探头看,发现她的脸上还挂着泪水。这么好的日子哭什么?我爷爷想起先前在院门外看到的情景,莫非常家也遇到了难审?常家能有 什么难事?

冷,饿,腿脚麻木,我爷爷坐到窗脚下,决定等腿不麻了,就翻出去。

我爷爷太辛苦了,一坐下就睡着了。

“咚!”声响通过墙壁传进我爷爷耳里,很响。我爷爷猛然醒来,院子里除了风雪声什么都没有。我爷爷豁出去了,站起来,一脚踏上窗台,另只脚往院墙上一撑,双手往墙头一扒,身子就跃上 了墙头。

“啪!”我爷爷跳下了墙,但不是院夕卜,而是院内——他刚才跃起的同时仿佛看到屋内房梁上挂着一个人,是常家少奶奶。常家少奶奶在上吊,刚才的声响是她踢倒的凳子发出的。

“救人啊!”我爷爷的一声吼,常家院子顿时醒了。与此同时,我爷爷踢开窗子,窜进房,抱住常家少奶奶。

“少奶奶,少奶奶 ...”常家的下人们哭叫着。

“彩云,你怎么这么傻!''常爷捣着拐杖惊慌失措地走来,看到儿媳妇没大碍,就坐到椅子上, “彩云啊,继业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你再有个三长两短 "

“爹,继业说了,今天午时带部队回家休整。午时不回,就说明他殉国了。爹,现在什么时候了?继业回不来了,继业和鬼子拼死了。”常家少奶奶扑进一位满泪水的老女人怀里,“奶妈,我要随继业去,你们不该救我……”

“对啊,刚才谁吼的救人?”常爷站起来。

“是他。”管家指着愣在一旁的我爷爷。

“你是谁?你是怎么……”常爷突然愣住——他看到我爷爷肩上背着常家的褡裢和米。

“我……我……”我爷爷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浑身颤抖。

“我明白了明白了。”常爷丢下拐杖,双手抓着我爷爷的手,“你别怕别怕。"

“我不怕坐牢,常爷,救救我一家老小。”我爷爷噗通跪下,“常爷,我是贼,你报官吧。”

“你的一声吼,救了我常家啊。”常爷也噗通跪下,“你是我常家的恩人……”

就在常爷准备让人挑着粮食送我爷爷回家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常继业带着一队人马回来了——他们在路上遭遇了小股日军,加之风雪大,耽误了时间。

常继业听了事情的原委,当即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关于大雪和“我爷爷”一家境况等背景的描写,迅速将读者拉进情境中,让人唏嘘。
B.常家灯火通明,人们端坐、神色凝重等描写,暗示有重大事情发生,对此“我爷爷”并不知情。
C.“我爷爷”本性善良,所以他看到常家少奶奶上吊时马上想到用救人来救赎自己做“贼”的行为。
D.常继业和“我爷爷”结拜为兄弟,这是传统小说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小题2】小说以“一声吼”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赏析小说的叙事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 月13日上午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 月11日18 点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 或100 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摘编自2012年10 月《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生死疲劳》涵盖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纪实小说。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不认可。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延伸的不止50 年,其中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 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小题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科学家们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 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 (ArtificialInteligence) 的术语,AI (人工智能) 的名称和任务得以确定。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 “容器”,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各类人工智能公司数量统计

(摘编大数据文摘 《15张图表看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材料三:

国务院近日印发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 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 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摘编自新华社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材料四:

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已经成为中国的 “大数据产业基地”,苹果、阿里巴巴、腾讯、高通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该省成立了新的大数据中心。重庆市成立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办事处。中国其他地方,如雄安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也纷纷将人工智能定位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增长引擎。

然而,中国如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还需要弥补几项重大差距:在公司数量上落后于美国,尤其是核心部件和技术流程方面;在创意和底层研究方面也不及美国。另一潜在挑战是地缘政治。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对其国家安全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针对敏感度高的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美国想要严格审查有关跨境投资。然而美国政府提议削减 “智能系统”上的拨款,对中国来说将是潜在机会。中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政府支持和财政奖励,吸引美国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在中国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中国若要成为人工智能的全球领导者,仍需不断努力和创新。中国具有实现该目标的资源和人才,再加上有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国对于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似乎志在必得。

(摘编自 《亚布力观点》2017年11月刊 《中国是否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导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
B.人工智能自上世纪50 年代诞生后, 理论和技术日渐成熟,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带来的科技产品必将超过人的智能。
C.《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D.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来鼓励人工智能的创新,贵州、重庆等地的人工智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E. 中国虽然还需不断努力和创新, 但可以凭借我国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及国家战略,取得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的地位。
【小题3】中国想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应该如何做?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地创造物质资源,而分享经济时代的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次分配。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违背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如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迸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在夏商周到明清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才保持对龙文化的崇拜。
B.无论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与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
C.正因为中国龙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它具有不断调适包容的特点
D.龙文化容纳中国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故其发展表现为创新性的文化延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体性龙文化崇拜与多元化民族信仰,分析了一体多元文化的意义。
B.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证明中国古代龙文化起源不清。
C.文章以《乾》卦中龙的比喻为例,证明龙文化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
D.文章论证结构是分总式,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共生且统一是重要的原因。
B.虽然曾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资源,但是中国民间仍然可以分享龙文化这一符号。
C.因为龙文化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
D.中华文明成熟并且多元一体,这是它在当今世界上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唯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