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最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但是,仅仅从艺术的层面评价《史记》,则明显不够。司马迁自己的评价,就是《史记》的写作宗旨,一共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换句话说,《史记》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古、今”,是一部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自成一家思想体系。“国学之根柢”的意义即在此。司马迁定位《史记》是效《春秋》而作的道德伦理典籍,其思想体系是两“立”:一为后王立法,二为人伦立则——《史记》就是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树立法则。把司马迁自己对《史记》的评价和定位与鲁迅的评价结合起来,就是“治国之宝典,国学之根柢”。

“治国之宝典”,即指《史记》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简单地说,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阐释国家草创,记述的是历史不断进化和国家建构不断完善的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史记》全书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要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变革,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这两种模式可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多明君贤臣的范例。司马迁笔下的明君,其正面形象有六个方面。其一,帝王无私,要天下为公。其二,帝王成事,要任贤使能。其三,帝王善断,要有领导方法。其四,帝王兼听,要察纳雅言。其五,帝王勤政,要关爱民生。其六,帝王节俭,要珍惜民财。司马迁笔下的贤臣,亦有六个方面。其一,居官理民,要为民办事。其二,刑政要依法断案,使天下无冤民。其三,为官要清廉,不与民争利。其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钺。其五,当官要自律,职位是责任。其六,治理积弊,要有智慧,要启迪民智。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是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是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合称“惩恶劝善”。《史记》不只是一部史学文学名著,还是一部人伦道德的教科书。

所以,《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名著,同时还是一部治国宝典,蕴含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珍贵经验,传递了一种有利于国治民安、社会发展进步的道德伦理观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一部集百家之思想、浓缩中国古代三千年民族文化的重要学术典籍。
B.赵武灵王改革是渐进改革,商鞅变法是急进改革,两者相比,司马迁更赞成前者。
C.《史记》分别从六个方面塑造了明君贤臣的典型形象,这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的。
D.《史记》因为是历史、传记名著和治国宝典,所以能够传递一种道德伦理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对《史记》艺术成就的评价开篇,但主体段落着重论证其在治国理政上的成就。
B.文章通过讨论《史记》为后王立法与人伦立则两方面成就,把论证推向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列举大量事实,有力支撑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D.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三、四两段形成对比和分析,全文结构缜密,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效《春秋》写《史记》,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心中,《春秋》蕴含道德伦理准则。
B.施政者自觉革故鼎新,自上而下变革,因时调整,为有效避免动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C.《史记》重视国家建构的与时俱进,主张贤人治国,表现出了超出时代的进步的历史观。
D.所谓的“惩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无情批判反面典型,给后世治国理政以警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11: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
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
从1950年始,朱偰陆续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
④朱偰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促使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
(摘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偰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连他父亲的学生朱自清都自认为略逊其一筹,朱偰二十多岁时就担任教授。
B.建国后,无私而爱国的朱偰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化私有为公藏,因此,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C.明代的古城墙被拆毁,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拆下的条石被敲成小石子来铺路,这令朱偰痛心疾首。
D.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朱偰和他佩服、爱好、喜欢的古代的仁人志士均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E.《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却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2)文中为什么要写朱自清和梁思成?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保护古城墙的具体行动。
(4)作为一位文人,朱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锦衣
高沧海
我就知道我爹会忍不住来城里看看我。东西收下了,那花花绿绿还打着补丁的袋子,只瞅一眼我就准备把它扔进垃圾箱,这都啥年代了,也不嫌塌架子。
我从床底掏出一个旧的行李箱,掸灰抹尘后,我爹拽着箱子走了一圈。他夸赞说,又省力气又排场,果然是件好物什。他看看我,说,一看闺女就是城里人了。我爹拽着箱子,又走了一圈。
他腿上绾着的裤脚有一只忘记放下来,露出脚上洗淡了的解放鞋。
我说好不容易来一回城里,怎么着也得换个新样法回去。
啥样法?我爹很敏感,就这老腰老腿你还想给我捋直了?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看得出他脸上隐隐的好奇和期待。
我给我爹置办了一套深蓝色中山装,一双新皮鞋。我的二堂伯退休回老家后,这般穿戴一直保持着,西装领带,有板有眼。我爹从一开始就表示鄙夷,非说二堂伯的领带是拴狗绳。我爹说,我能不知道那物什叫领带?我真是看不中二哥这个老鬼,乡里乡亲,谁不知谁的底细?
可是我知道,我爹是装的。他看着二堂伯西装革履时的那个眼神,分明就像想吃糖的小孩那般。小孩子可以哭可以闹,我爹却只能默默望着我二堂伯的背影,叹一口气,摘一朵秋月季,戴在默默跟着他的大黑狗耳朵上。
我爹麻利地换上新衣,说,跟老子还这般客气,生分了生分了。穿衣镜前他却是左照照右照照,这衣领可真挺,扎脖子;这鞋子可真沉,脚都要抬不起来。我爹挺挺胸,手放在肚腹上,丫头,你说,你爹穿这一身回去,像不像是老干部下乡?
我爹穿了新衣裳,下晌的饭竞也不要吃,直奔汽车站。他要当天赶回去。想回去就回去吧,七十里地,到镇上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从镇上再回家,那几步路我爹怎会放在心上。
从镇上的汽车站出来,我爹拽着他的拉杆箱心静气闲地站定,摸一摸他的光脑壳,抻一抻新表裳,掸一掸新皮鞋上的灰尘,四下一打量,天哪!他这才发现忙中容易出差错,急赶慢赶,他竟然忽略了一个令人十二分不愉快的事实——天黑了。
搁在以往,从镇上到家,这十里八里的路还不是跟玩儿一样,有出租车,有三轮车,但是费钱,我爹非紧急情况断然不会考虑。兴许时运好会遇上熟人,摩托车顺路捎一程不会要钱,当然,最不济还可开步走,心宽身又轻。
今儿个,却一定不行。
我爹第一时间就打消了以任何方式摸黑回家的念头。穿着这样一身责气的新衣裳,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家,不就跟以前那傻帽儿地主老财攥着大把银子不置房产不置地一样?我爹打定主意要在镇上住一晚,花多少钱都得住一晚,今晚他不在乎钱。
那一晚,我爹用他粗糙的大手来回摩挲着他的新衣裳,就像是回味二堂伯在城里大饭店摆的那一场久久不能忘怀的盛宴,他几乎又想到了多年以前他娶亲的那个美好时节,他手里紧紧握着的那朵绸子大红花。新衣裳端端正正挂在床对面的衣橱里,橱门大开,镇上的灯光彻夜不息,窗外的月亮又大又圆,他的新皮鞋摆在裤筒下面,闪光锃亮,无比端庄。我爹长舒一口气,这新衣裳是他的,新皮鞋是他的,就好比乡下那三间瓦屋是他的,还有北岭山坡上那三亩地、牛棚里的耕牛是他的一样,无可更改。
那时的通信不发达,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我爹那晚没有回家。我爹那次进城,我用参加工作后刚刚领到手的第一个月的工资,让我那穷了大半辈子的爹,平生第一次穿上了体面的好衣裳。
时隔多年,我依然可以沿着那条无比熟悉的路回家,在无比明亮的月光里,继续自由地想象。
我爹在愉快的叹息声里,美美地睡去,洁白而柔软的床铺像春天里的庄稼一样滋长他的梦。
梦里,金色的月亮渐渐沉下,东方的天际,呈现一片浩浩紫气,壮观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_天亮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父亲来看“我”时的破旧行李和旧穿戴的情节,引出了“我”后面给他换装的内容,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B.父亲穿上“我”买的新装,虽表面说“生分了”,但从“麻利”一词可以看出他对新装非常喜欢,对“我”的行为感到很满意。
C.小说写父亲晚上在镇上住宿的情形时,通过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了父亲对新穿戴的看重,从而体现了父亲的喜悦之情。
D.题目“锦衣”既点出了父亲穿上新装的主要事件,又写出了“我”对父亲的孝心,还暗示了父亲穿上新装时的心理活动。
【小题2】小说结尾写父亲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文中写父亲鄙视二堂伯的穿戴,但自己又显摆新穿戴,这矛盾吗?我们应如何看待父亲的这种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运动对少年儿童的快乐有很大影响,越是不爱运动的孩子快乐得分越低。而且,不爱运动的孩子经常存在孤独、忧郁、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睡不着等不良情绪或感受的比例更高。数据显示,不爱运动的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比例更高,尤其是体育成绩下等的学生,孤独、忧郁、神经敏感、情绪不稳定、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叫喊骂人等情绪的比例均高出体育成绩上等的学生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因此,体育较差的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使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但是,数据也显示,有近半数(47.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运动量不够。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认为运动量不足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共上升了30.4个百分点。然而,有的家长、老师为了让少年儿童多学习,减少了他们的运动量,占用了他们的运动时间。这不仅仅是剥夺了孩子的运动,更是剥夺了他们的快乐。
同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使少年儿童的快乐指数更高。调查发现,有近六成少年儿童经常与父母聊天。年级越高,与父母经常聊天的学生比例越低。相关分析还发现,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但是,有超过三成的少年儿童“投诉”父母边玩手机边与自己聊天,近两成父母与孩子聊天时说没时间,近一成父母不愿听孩子说话。而且,父母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日常生活、学习,聊兴趣爱好的比例仅有两成多(22.8%),聊朋友的尚不足两成(18.7%),均排位比较靠后。然而,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的快乐带来深刻影响的因素往往并非只有学习,情绪、兴趣、朋友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快乐感受。
(摘自孙宏艳《影响孩子快乐的因素常被我们忽略》,《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二:

问卷分析:男女生快乐指数比较
(数据:孙宏艳、田丽《我们的孩子快乐吗》,《光明日报》2017年9月21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欧美39国青少年的健康与福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荷兰青少年最快乐。这项调查针对11岁到15岁的青少年,共有39国约20万的青少年受访。调查发现,荷兰的青少年喜欢上学,结交很多朋友,且较少卷入打架和欺凌事件。他们与父母关系良好,自我感觉身心健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荷兰青少年普遍都吃早餐。至于青少年模仿成年人抽烟酗酒的问题,调查也发现,在39国的受访者中,荷兰青少年很少接触烟酒。WHO曾调查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荷兰儿童的表现也是名列前茅,而这次调查中,95%受访的荷兰青少年为自己的生活打及格分数。
分析荷兰青少年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原因,负责这项调查的研究员佛雷博格说,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社会因素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荷兰青少年普遍与父母、家庭及朋友关系良好,且荷兰的繁荣富裕与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也是青少年感到生活快乐的原因。相较于北美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荷兰青少年不挑食、生病少,并且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摘自中新网《调查显示荷兰青少年生活最快乐 赶超美国同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运动的孩子比较敏感、忧郁,快乐指数低;爱运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获得快乐。
B.体育好的学生更善于缓解不良情绪,学生应多增强运动,上好体育课是很必要的。
C.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快乐指数更高,父母边玩手机边与孩子聊比不听孩子说话要好。
D.如果家长重视孩子的快乐,那么对孩子的情绪、兴趣的重视程度或许会超过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中国少年儿童的快乐状况和快乐理念,并且指出了影响少年儿童快乐的因素。
B.材料二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我国少年儿童快乐状况,用数据间接表现了性别间的快乐差异。
C.材料三表明,荷兰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程度较高,荷兰较为富裕,社会更重视公平是重要原因。
D.成年人养成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是大环境决定的。相较于青少年,成年人更应自我约束。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总结让青少年变得更快乐的做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它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倡导消费者和企业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绿色产品;其二,在消费和产品生产销售时关注相关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其三,引导消费与生产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换个角度来讲,就是消费数量应适度性和减量化;消费结构要合理平衡;消费模式以消费行为带动生产、流通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摘编自胡术刚、栾小凯、牛海丽《我们距离绿色消费还有多远》)

材料二:

中国人均土地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的国情,决定了绿色消费在中国的重要性。首先是必须控制对资源的消费,将节约为先贯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活动。同时,还必须分清消费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方面,消费数量的提高确实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消费不是绿色的,就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消费者选择商品应将绿色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拒绝耗电、耗水、寿命短、排污多的产品,这必然会促进生产厂家向生产出售绿色产品的方向努力。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不够绿色的消费活动,虽然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念是必须摒弃的。

(摘编自钱易《以绿色消费促绿色发展》)

材料三:

注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他们具有绿色意识,并已经或可能将绿色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摘编自《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

材料四:

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受益的80%。日本则颁布实施了《绿色消费法》,优先采购资源再生产品,借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环境的保护。美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推动绿色消费。如出台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承担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2005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对绿色采购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他们常常留意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商品。40%以上的市民认为,在价格相同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购买再生产品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国外巧推绿色消费打造“节能消费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倡导绿色消费,旨在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B.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
C.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绿色人群渗透率在一二线城市提升更快。
D.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出台绿色消费法令,制定具体措施,且对全体国民开展绿色教育。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费者在合理的消费结构中适度适量消费,并激发生产厂家、流通方和废弃物处理者追求绿色化,这可以称为绿色消费
B.在中国有必要倡导节约意识,引导民众树立节约意识,认识到比奢侈、比阔气的消费行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摒弃。
C.绿色消费意识有时没有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2011~2015年,城市不分一二三四线,绿色人群渗透率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
D.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其中日本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
【小题3】如果中国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绿色教育,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 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