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 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
C. 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 《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 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 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 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
B. 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 《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
D. 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5 01: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杀  鱼
王维新
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但是,别人感到他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另类。
他这个人在中年男人中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并不是他有多帅,而是他的性格特点鲜明,特别是发型的独创性会让你看一眼就记住他的。
他的头顶是一块不毛之地,秃而且亮,中间没有一根头发,前边和后边倒有两缕很长的灰发,他将它们梳过来盘在头上。如果,你平行看过去,他是有一点头发的;但是,如果你比他个子高,从上边向下鸟瞰,那就是一个鸟窝。有人建议他别留恋最后的几根发,把这点头发剃了去,留个光头也不错,洗起来方便,也比较省事。没有想到,这话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很不友好地瞪着说话的人,坚决不同意!他说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他花了不少钱,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药,才保住这点年轻的象征。人们觉得他迂腐,背后喊他“鸟窝”。
张旺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他就不舒服,非常生气,要找茬报复那人。
到了知命之年,张旺突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也不好在别人面前显摆。他咬着牙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约了几个朋友去翠明湖垂钓。
他们出发的时候,太阳刚从东山头上冒出来,到了湖边,摆开架势,手执钓竿待鱼儿上钩。中午饿了,啃几口干吃面,喝几口矿泉水。一直战斗到傍晚,其他两个人都钓了不少鱼,他一条都没有钓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路无话。
走到半路,他突然对朋友说:“你们先走吧,我打个电话。”他跳下自行车,打上撑子,掏出手机,坐在柳树下的石头上,做出要打电话的姿势。其实,他并没有打电话,而是看那两人转过山弯不见了,急忙起身调转车头,骑上自行车奔回湖边。
他来到鱼庄那时,从老板手里买了两条大鱼,一条鲤鱼2.8斤,一条草鱼3.2斤。他把两条鱼装时黑色塑料袋里,骑上自行车,满足地哼着小曲儿往家里赶。
刚出了电梯,他就大喊起来:“儿子,快来提鱼!”儿子打开房门,张旺已经进了屋。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塑料袋,那鱼还在蹦蹦跳跳。儿子高兴地喊道:“妈妈,快看,爸爸钓到大鱼了!”
“我以为鱼把你钓去了,一整天才回来。”妻子嘟囔着,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从儿子手中的袋子里抓出一条鲤鱼,捏着它的头掂着:“这鲤鱼有一斤半没有?”
“谁说的?2斤8两……”正在换拖鞋的张旺脱口而出,很快他感觉说失口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买的吧?”妻子哈哈大笑着,“钓的鱼还知道斤两?”
张旺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说:“为了检验我的垂钓成果,我找秤称了的。”妻子还是一脸不相信的表情。张旺非常恼火。
这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在想,可能是鱼都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这次我一个人去。结果还是没有钓到。回来后他又一想,这鱼可能对自己有意见,看见自己头发稀疏,上了年纪,不愿意来上自己的钩。于是,他到商店去买了一个假发戴在头上,独自一个人去另外一个湖泊钓鱼,钓了一天,还是什么也没有钓到。他不甘心,心想,我张旺是什么人,你凭什么不上我的钩!
他回到家里又在找原因,他觉得鱼可能觉得自己穿得太寒碜,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上钩。于是,他买了一身名牌西服,西装革履地又去钓鱼了,钓了一天,还是没有钓到。张旺一气之下,折断了鱼竿,发誓这一辈子再不钓鱼!
他辞掉了工作,他要杀鱼报仇!他到水产市场去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他手执木棒把鱼打昏,一边打一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接着他手执利刃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对鱼大开杀戒,开膛破肚,觉得非常解恨,这样一年下来,他杀死的鱼有上万条之多。
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张旺梦见自己掉进了大海,一个鲨鱼张着血盆大口向自己扑来,它说:“你这个刽子手,杀死了多少条鱼.我要替它们报仇!”他惊叫一声,醒了,原来是梦,他再也睡不着了。对妻子说起他的噩梦。
妻子说:“祈福寺有个和尚算卦很灵,你去找他,让他给你算一卦,再超度一下,祈求个平安。”
张旺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
(选自2015年第8期《微型小说月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旺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其他方面都与北京人不一样,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
B.张旺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更主要是为了向其他人显摆,满足自己“非常爱面子”的虚荣心。
C.因为没有钓到鱼,张旺从鱼庄买了两条鱼回家,瞒过了儿子,却骗不了妻子。张旺面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大为恼火,夫妻因此而冷战。
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这一系列心理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E. 张旺钓鱼、杀鱼的故事,貌似可笑,实则映射出当今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病态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
【小题2】小说第三段为什么要对主人公张旺的头发进行大篇幅细致描写?
【小题3】小说在刻画张旺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张旺是不是真的要赎罪?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见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 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小题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小题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萍

端木蕻良

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着……

它是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

我一定要带走这青萍的绿色,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在这青萍上了。

到处都有水,到处都有青萍。但是,这座小石桥下的青萍是不寻常的。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记录着徐霞客在哪一天离开家门,徐霞客在哪一天又回来的。

正是这位徐霞客,他有水的活力,他有青萍的生机。我从小就仰慕他。在我跨进七十岁的前夕,来到他故居的门前,我仿佛亲眼看到当年的徐霞客走过这座桥去,而恰恰是他的影子,印落在这一片青萍上面。

我看见这青萍,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废茶倒掉。

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光……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不是愉快……

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欢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过去。她欢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

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

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代表着徐霞客的生机,却比当年更加旺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

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反而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已经不知经过多少代了,但它内含着徐霞客不朽的生机,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

水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接切入题目,举全文之纲,描写窗前青萍的勃勃生机,借以引出从徐霞客故乡护持几片青萍来京的艰辛历程。
B.文章于细微之处蕴含真情,用手杖勾捞青萍、一路精心照顾、发现青萍重新泛绿等细节描写,勾勒出了“我”的情感轨迹。
C.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捞萍、养萍、护萍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题表现深刻。
D.文章以窗前青萍入笔和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感情真挚,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绿”是生命的本色。
【小题2】文中“青萍”的内蕴十分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含意。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短句的语言形式,新颖独特,请赏析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俗称“芯片”行业的集成电路产业,其重要性可以用“工业粮食”来形容。专家介绍说,手机芯片对手机的研发制造非常重要,尤其现在手机的性能都是通过芯片的性能差别体现出来的。手机的“大脑中枢”、通信、多媒体、拍照等功能都要依靠底层的不同类型芯片来实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及大众消费市场,2017年,我国芯片进口额却高达2000多亿美元。目前国产手机大多采用国外公司研发生产的芯片,专利许可费过高导致对国产手机厂商利润影响较大。
手机芯片产业投资回报周期太长,很多芯片企业因资金缘故半途而废,转而通过购买国外的芯片知识产权加快投资回报,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我们对国外芯片技术的依赖程度。目前,国际上一流的手机厂商,基本都有自己的芯片,如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
拥有自己的芯片,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3日)
材料二


(图片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面对“缺芯少核”这一国产手机行业多年的软肋,国产手机芯片制造正在尝试摆脱困境,已在不少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进入从无到有,初步站稳的阶段。
华为全资子公司海思开发出的100多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已经在设计、工艺、性能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超过一半的华为手机使用海思芯片,并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2016年2月,小米公司以“松果”品牌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芯片“澎湃S1”,小米也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4家拥有自主研发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统计显示,2017年前5个月,国产智能手机国产芯片占比超过20%。
目前中兴通讯和华为在5G芯片技术方面突破较大。有消息显示,华为将在2018年推出面向规模商用的5G全套网络解决方案,到2019年,将会推出支持5G的芯片和智能手机。
在2017年年底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公布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华为开发的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登上榜首。据悉,这款华为在全球率先推出的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大幅提升了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对全球手机人工智能计算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2月8日)
材料四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颁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所制定的中国芯片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教育部在2016年联合其它部门发布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为解决芯片人才缺口奠定了教育培养制度基础。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能否抓住5G商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机遇期,将成为中国手机芯片是否逆袭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分析和展望》)
【小题1】下列对我国芯片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芯片的性能决定着手机的性能,对手机厂商来说,拥有自己的芯片,将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重要途径。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2017年我国芯片进口额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一半多,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
C.面对国产手机“缺芯少核”的软肋,国产手机芯片制造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初见成效。
D.根据国家工信部制定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我国芯片产业链将于203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根据材料一,我国亟待攻克芯片难题,只要掌握了芯片技术,我国手机产业就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B.当前我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较低,仅在部分领域占有一定份额,国产芯片供给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C.由于芯片产业投资回报率低,很多中国芯片企业因资金问题中途转向购买国外的芯片知识产权加快投资回报。
D.华为推出的5G全套网络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将对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E. 中国手机芯片在未来几年能否实现逆袭,关键在于能否抓住5G商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带来的机遇期。
【小题3】如何推动我国手机芯片产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