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题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9 12:5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历时9年艰苦建设,一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飞架伶仃洋,把碧波化作通途。从此,香港、澳门特区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防腐抗震技术措施,最终保障了这一指标的达成。2017年以来,这个“世纪工程”先后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摘编自《巨龙,腾飞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侧记》,《人民日报》2018年1O月24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22日报道,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蜿蜓跨越中国珠三角,支撑着北京将南方多座城市整合为一体的计划。这座桥梁的长度是美国金门大桥的约20倍,跨越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年度GDP约合1.51万亿美元,差不多是旧金山湾区的两倍。它和最近通车的京港高铁一道将内地制造业城市和金融中心香港以及澳门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促进了它们的商业联系。这些联络线是打造官方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报道还称,中国明确表示,将南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中心是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在中国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不到1%,而该地区贡献了GDP的12%,预计到2025年中国近45%的科技企业将位于这一地区。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港珠澳大桥是北京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将香港和澳门与9个临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北京希望将之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靓丽名片”》,《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不仅经历过三次强台风考验,而且使香港、澳门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
B.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建造过程历时9年,设计使用年限120年,是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C.“技术最复杂”“港珠澳模型”“中国标准”这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D.美国有媒体认为港珠澳大桥跨越中国珠三角区域,该区域与美国旧金山湾区比较,其区域经济优势不可小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十大跨海大桥中中国就占据了五座,港珠澳大桥在跨海长度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体现了我国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B.美国切萨皮克湾大桥和日本濑户大桥,都曾是世界跨海大桥的领跑者,我国的跨海桥梁建设,如今也从跟跑走向了领跑。
C.我国的跨海大桥都是建成于新世纪,甚至五座大桥曾同时处于建造之中,充分显示了我国在桥梁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熟与先进。
D.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不管在数量上、长度上,还是在建造速度上大都处于世界前列。
【小题3】港珠澳大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此“文券”类似于当代的汇票。商人们从朝廷上述相应机构获取“文券”后便“轻装趋四方”。商人们在外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现钱之时便到各地衙门领取。这对后来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唐代经济活动中诚信思想的重要体现。先秦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予以严格规范和管理。商人们开展日用品的经营须到衙门进行登记,加入市籍。政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规定,对未达到质量要求而销售产品的商人予以惩戒。唐代政府非常看重产品买卖,在经营登记、产品质量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规范。衙门设置“市令”作为市场交易活动的管理者,由“市令”或者其“属员”按照质量的好坏对各类产品估定价格之后,由商家明码标价销售。在手工产品出售之前,需要题写制作者的名字。对制作或者销售假冒伪劣手工产品的,以及制作和销售长度、幅宽不足的货物的,唐代通过刑法进行规制,对制作者和销售者杖六十,且还须没收所有的器物。销售货物时缺斤少两或者商家之间相互勾结抬高市价的,处以杖八十的刑罚。在这些规制交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影响之下,唐代形成了相应的市场规则。这些市场规则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唐代不仅汉人之间的商业来往中诚信相待,同时以开放兼容的姿态平等对待胡商和外国商人。不少胡商不仅在中原有宅子、田地;而且政府部门遵照相关规定“以诚相处”,胡商在危难之时还可踏实地从官府中获得优待。这说明了唐人以诚信对待胡商。唐人的诚信品行,吸引了很多的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因而,诚信成为唐代国家最佳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商人们也受此影响,通常能够自觉地诚信经营。
(摘编自杨洁《考析诚信思想在唐代经济活动中的体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是唐代契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见证物。
B.“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一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汇兑过程得到了朝廷各类相关机构的支持。
C.唐代政府对经济活动非常重视,对经济活动中的产品买卖给予了非常明晰的规定,比先秦政府的相关做法更加严格规范。
D.唐代刑法虽然对不同的违法经济行为所采取的处罚措施不一样,但却为唐代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契约文书常出现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以及一些日用商品的买卖活动中,唐人也常采用签字、加盖私印等多种方式来签订契约。
B.就目前所掌握的相关契约文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种类等内容经历了由“民间惯例”到“官方认可”的固化过程。
C.“飞钱”较好地解决了京城的商人们携带大量现金从事经济活动而带来的困难,也减少了朝廷从各地运输货币到京城的工作量。
D.在“开放兼容”“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胡商到中原并拥有了宅子、田地。这反映出唐人对胡商“以诚相待”的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代的很多商业活动中,诚信思想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与施行,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唐代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B.唐代商人诚信经营风气的形成,离不开商人们对诚信思想自觉地践行,同时也与政府对诚信思想的大力推动与促进有关。
C.唐代商业生活中的很多经济内容,如“契约文书”“诚信思想”“飞钱”等对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D.诚信是唐代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很多外国商人到唐朝经商的最佳经济发展软环境,让唐人受益颇多。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吻天使的羽毛

陈奕纯

(1)是一排排碎草般的天空呢!

(2)切割天空的,是一排排密匝匝的水杉树,水杉仿佛是水做的,玉立,不敢呼吸,太多太多的爱,也难怪她们扬扬其香了。我喜欢仰望这天空,到处充满了碎草的颜色,很不规则的,从头顶一直漫卷过天边,这景致,像极了旷野上的一块绿翡翠,令人心疼地从高处摔下来,“啪”,清清亮亮的,摔了个粉碎。刹那间,水就蔓延开来,一滴一滴的,就飞翔开来,一脉一脉,千里万里……

(3)偶然,偶遇,一个“偶”,孤独,爱别离。想起一首词,叫《幽兰操》,在词里,韩愈说:“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採而佩,于兰何伤?”他说的是兰,想那兰花开时,在远处仍能闻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没有人采摘兰花佩戴,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不过此刻,我偶遇的是水杉,柔美可人的江北女子、小小的水杉罢了。一个书上的美丽故事,一个故事里的细节,我闭上了眼睛——

水杉说,我爱你,太久太久了,没有办法呵。

天空说,我知道。

水杉说,我想你,太久太久了,没有办法呵。

天空说,我知道。

春夏秋冬,如此而已。

(4)在水乡,古老的里下河陷入了静寂之中,一丝清风不落,我慢慢睁开了眼睛。我看见,林中有水,水下有鱼,而天空,是水做的,碎草色的水做的。早知晓,在这片人工生态林里,春天来了,一千五百亩的水杉池杉树们来了,六万多只天堂鸟们来了,朝朝暮暮,万鸟争鸣,一如天籁,怎么今天,这样的一个天然氧吧里,我竟然连一声鸟鸣也没有听见?莫非,只是幻境……问兴化的船娘,船娘一手点篙左右着竹排,一手指指身后一排水杉林微笑不语,我们即刻明了了,她脸上的意思是在说:“别着急,小鸟们害怕,要等你们走远之后,它再叫呢!”哦,原来是我们打扰了它们,天堂好静好静,鸟的胆子好小好小啊!

(5)刚刚拐过一个林垛,从身后那排的方向忽然传来了一阵鸟鸣,“啾啾”“咕咕”“嘎嘎”“喳喳”,声音各异,海浪般高低起伏,我知道,是它们又回到天堂一样的世界里了。我说:“它们的第一声鸣叫真好听!”船娘纠正道:“你说错了说错了,刚刚我们进来的时候,它们早已经叫开了,只是,那鸣叫声低了一点儿!”细细回想,果真是。可能是刚才,我们太注重观景,竟然把鸟鸣声给生生忽略掉了,所谓“观景不爬山、爬山不观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心里忽然就产生一种渴望,渴望看见鸟在天上飞,哪怕,只有一只也好……

(6)恰好,船娘问:“你们想不想看见白鹭?”

(7)我和同行的人慌忙回答:“想。”

(8)船娘问:“白鹭想不想看见你们?”

(9)我们说:“不知道。”然后,争先恐后地笑。

(10)船娘说:“我也不知道。反正,白鹭胆小,只要你们别大声说话,就一定能看见它!”

(11)我们问:“真的吗?”

(12)船娘一本正经地说:“真的。”

(13)我们开始都不说话了,实在憋不住了,就拿手势表示表示,好像哑剧里的演员一样搞笑。竹排又拐了三四个弯之后,我们一个个干脆闭上了眼睛。

(14)忽的,耳边传来了鸟鸣声,“嘎嘎嘎嘎”清清明明的,久违,熟悉,心贴心一般地亲,宛如一道被风吹散的炊烟,缓缓消逝在我们灵魂的版图上。

(15)也许,就在三五秒钟之后吧,我感觉右耳上一阵毛茸茸的,似乎挂了什么东西。我轻轻抬起右手,丝毫不敢呼吸,小心翼翼地把那东西取了下来,移到眼前。哦,是一根羽毛,长长的,白白的,一丝丝,一毫毫,排列有序,渐长,渐短,有些体温,还有些羞涩,这月亮船似的羽毛呵,宛如一位工笔画家所精心描绘出来一样。紧紧捏住它的根部,我的呼吸很不均匀地打在羽毛的身上,是那么强烈有力,好像狂躁不安的飓风掀起了一层层雪浪花。呼吸小了,我看见那些雪浪花前赴后继着,你追我赶的,一泻千里,依然强烈。洁白的绒毛毛,好像天生娇气的千金小姐,受不得半点委屈,无论你千般劝、万般哄,都没有用,她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哭,除了哭,还是哭。我忽然屏住了自己的呼吸,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说心里话,我甚至想,时间也许可以再延长一点……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16)她,六万分之一,从天堂来,莫非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17)她,和我在水上偶遇,千里万里,一个灵魂和一个灵魂在偶遇。想象黎明时分,想象落日时分,6万多只鸟离巢归巢,遮天蔽日,该是一派何等波澜壮阔的大气象哪!6万多只天堂鸟放歌水乡,放歌梦里水中,当这巨大的声浪四合时,不就是一个心的天堂吗?

(18)它,白鹭的羽毛——我偶遇的一个水乡的灵魂,天使的羽毛哦。

(19)我把唇轻轻迎上,一个灵魂轻轻迎上,从此江流涌动、江河湖海同源一脉,从此我这短暂的人生横渡于水上,仿佛这古老的爱情故事一滴一滴化成了水,化成了天使的一滴滴相思泪。是的,我把唇轻轻迎上,一个灵魂轻轻迎上,从此我的词典里只剩下了一个词语:“爱”。从此爱这水乡,爱这水杉,爱这白鹭,爱这上帝留给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了。

(20)是的,我吻天使的羽毛,因为爱,所以爱,我轻轻迎上。

(21)迎上,就是轻轻地迎上去,一生一世,春夏秋冬,如此而已。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小题2】赏析第二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小题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叙写“一个美丽故事”里的那个“细节”?
【小题4】有人认为文章“船娘”的形象鲜活灵动,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5】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一排排密匝匝的水杉树即使在远处仍能闻到它散发的幽幽清香。
B.引用《幽兰操》增加了散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主题意韵。
C.作者以领略过的“万鸟争鸣,一如天籁”反衬初入树林的失落。
D.因为白鹭,船上的“我们”从既慌张又搞笑转变为沉静和悠远。
E.羽毛在“我”气息下急速颤动,如同千金小姐的哭声不肯停歇。
F.作者以“水”设喻,本体多变,妙趣横生,贴合了水乡的背景。
【小题6】第(22)段蕴蓄的情感颇有层次,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的政治意识
中国是政治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它不仅以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享有四千年的文明史,还以名家辈出的政治家彪炳于世。这是中国人的幸事,因为有运筹帷幄的人才治国理政,使王朝绵延亘久,创造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当世界迈进近代化的潮流,中国却束缚于沉重的政治桎梏,步履维艰,长期领先世界发展的中国,落后于时代,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创伤。
中国人政治意识之强,不仅表现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激励各阶层的人士学而优则仕,走上从政的道路,源源不断地涌现政治精英,还在于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广大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政治教化。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形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这是培育政治家的最佳土壤。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主要表现,是无所不在地维护等级序列。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莫不有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中国的衣食住行、节日喜庆、休闲娱乐、日用器物,无一例外成为等级序列的栽体。
穿衣着装是衣食住行之首,封建制度的等级性首先在衣冠服饰方面有强烈的体现。如果说人人不可须臾分离的衣服,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有等级之别的话,但在中国列为道德化的表徵,王朝礼制的重要内容,在世界服装史上也属罕见。一身衣衫从质料、色彩、款式、花纹无不被历代礼制所规范,赋以等级序列和身份地位的涵义,由此形成衣冠之治的规章和传统。冒犯的被认为越礼逾制,要受到法律制裁,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史不绝书。
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不仅是防寒、实用、审美的消费品,更是等级身份、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从这里可以理解,明代男子常见的发型是将头发盘在头顶,蒙上巾帕,称之为“一统天下”;清代男子与此相反,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留下中间,梳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寓意“削平四周,留守中原”。明清易代之际,为剃发还是留发,梳辫子不梳辫子,多次酿成血腥暴力,甚至引发屠城的严重事件,这是生活方式政治化到极致的表现。
生活方式如此政治化,在前现代中国无处不在,无处没有。古人倡导“百姓日用即道”,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穿衣吃饭,家常日用,无一不是天道伦理的体现。最典型的是故宫建筑群,这种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实际上是政治格局的延伸。平民百姓家居的四合院也是如此,布局体现的是家长制中尊卑有别、贵贱分明的人际关系。从形式到内容,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展示。
再看,中国最著名的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前三部是政治性小说,即使是儿女情长、充满脂粉气的<红楼梦》,被现代人阐释为世家大族由盛而衰的百科全书,也属微型的政治小说。在明清风行的讲史、评书、戏曲,诸如《隋唐演义》、《封神榜》、《杨家将》等等脍炙人口,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也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
中国人何以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凸现浓厚的政治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具有生活方式、等级序列、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中,衣食住行和民众娱乐不仅仅是生活、享受的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思想教本。中国人从权贵到平民都有浓厚的政治情结,这对凝聚广土众民的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正是生活方式政治化的机制,又导致民族心理承载封建意识的重负,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从生活领域发端,冲击政治秩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顽强延续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人的幸事,它使中国绵延亘久,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传统的文明吉国。
B.曾经在世界发展中长期领先的中国,面对近代化的潮流,却因浓厚的政治意识而步履维艰,并落后于时代。
C.中国历史上政治名家辈出,这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体制对人才的激励和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分不开。
D.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文化促使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生活中的一饮一食一衣一帽,都可以体现不同的等级序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亮明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国人政治意识浓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B.第2段通过对比政治意识在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上的表现,突出强调了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的重要。
C.文章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方面分析了政治意识在中国人生活方式上的影响。
D.本文结尾采用设问方式,指出中国人在生活方面政治意识浓厚缘于中国独特的文化   模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穿衣着装在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形态中都是有等级之别的,但因穿衣服不当而获罪的情况却只有在中国才存在。
B.因为明代男子将头发盘在头顶,清代就要求在头上剃去四周的头发,衣冠服饰在古人看来是伦理政治物质化的形态。
C.中国传统的房屋多是左右对称、高低有序的组合,这体现了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是尊卑有别等天道伦理的体现。
D.中国古典小说多为国家兴亡、政权更迭的政治故事,如《红楼梦》,虽更多儿女情长和脂粉气,却依然属于微型的政治小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一百五十二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   

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逍遥一生吗?

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群脱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
【小题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小题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请说出两至三点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