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B.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C.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D.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C.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小题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1 05:2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继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这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B.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末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B.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继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D.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一些技术工种开高薪都招不到人,职业院校的生源并未随着技术工种的吃香而随之 “火爆”,这除了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也与整个社会的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有关。有论者指出, 近两年热闹非凡的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还是突出学历,主要按照本科、硕士、博士的 分类给予相应优待,而职业技术人才落户虽然也打开了缝隙,却居于次位,门槛也高得多;而在教育政绩的考核中,也还是偏重于“大学生”的培养数量。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未尝没 有偏见。一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其实,东部地区同样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如此才能让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更加吻合。

(摘编自朱昌俊《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学历偏见早该放下》)

材料二:

为破解“技工荒”,不少企业和地方都以重奖和高薪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技术人才。让人无 奈的是,很多时候高薪和重奖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与此同时,却有不少技术工人申请到国 外“打洋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甚至德国,都有中国高技术人才获得工作签证,涵盖电焊、水电、安装等工种。为什么中国技工要舍近求远?除了经济收益高这个重要原因外,恐怕 就是在国外从事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并不会低人一等。比如“水电工”这个职业,在不少西方发 达国家就很有含金量。对此,全社会都要树立“让劳动者体面工作”的意识和信心,给予普通劳 动者重奖和高薪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成为常态,让“劳动最光荣''深入人心.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 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 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

(摘编自罗旭"'不屑F当技工”心态必须破除》)

材料三:

2012-2016年普通本专科、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材料四: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谈到高职扩招背景时表示,一是经济结构变革有 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变革、 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就 需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才结构、扩大有效供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 争力提供支撑。

二是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扩招,就是围绕贯彻 落实“职教20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 育人机制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须升级。据统计,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 上来自职业院校,近70%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的生力 军。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不断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今年高职扩招100万,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两年各城市之间的“人才大战”,多数突出的还是学历,职业技术人才落户的门槛仍然 很高,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才观念和文化偏见。
B.我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技工在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 距,这使得不少技工舍近求远,到国外“打洋工”.
C.我国当前存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将危害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D.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高职扩招正是对这一政策 的贯彻落实,它将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一些技术工种即使高薪也找不到人才的困境,并分别从不同的 角度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B.认为中西部地区要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看法实际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上的一种误导, 并不利于人才供给和需求在地域分配上的吻合。
C.2012年到2016年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始终处于下降趋势,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逐年扩大,但与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的差距则在逐年缩小。
D.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升级等因素是高职扩招的有利 因素,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
【小题3】综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当前应如何破解“技工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电脑等新的传播媒介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不知不觉间,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书本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却是现代化的屏幕阅读和零散的数字阅读,但现实的尴尬却在于,一些人总担心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并剥离它内在的深层思考,从而将阅读引向娱乐消费与文化沉沦的反面。

这样的纠结与担心其实有点多余。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我们的阅读载体一开始也并非就是纸质图书,千百年来,它也经历了从甲骨、帛书、竹简、金文碑刻再到纸质图书的演变,而如今,其被数字化的阅读所冲击,这也不过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体现。再者,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非就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传统阅读的延展与升华。

因此,我们真正该纠结的,倒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阅读载体,反倒是在阅读内容上,该作出什么样的甄别判断,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深深地受到物质社会的沉重挤压,这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人们都希望通过追求享乐的方式来获得心灵上的疏解和抚慰,这也使得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物质消费的表面性和即时性、娱乐消费的肤浅性和盲从性,却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和必要的反思。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信息泛滥与信息超载的尴尬现实,不但影响着阅读者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一些人为了不错过相应信息的呈现,甚至对阅读工具产生了强烈的迷恋,并患上了“工具强迫症”,有些人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机不离身,随时随地都在通过微博、微信、网页等查看信息,生怕有任何遗漏。可殊不知,这对阅读内容的非理性选择,不但没有达到自我改善与提升的目的,反倒将自己束缚在了工具之上,成了阅读工具的奴隶。

那么,数字化阅读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呢?首先要走出的一个误区是,对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不能简单的用阅读的“深”与“浅”来衡量,因为就阅读者而言,不同的阅读需求往往决定着他们的阅读方式是宽泛的浏览还是深入的研究,而单纯用“深”与“浅”来概括数字化阅读的利与弊则未免太过武断与极端。至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则是要在摒弃娱乐与消费的基础上,多些适合自身心灵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深度文本,并有着起码的判别意识,更不能被海量信息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技术,其本质应是辅助性的,我们的整个社会也应该创造更加有利的因素使它在各领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为其内容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阅读,不止于认字,其终究目的乃是升华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思维进步。那么,阅读载体的选择,便不过是在选择一种工具而已,最重要的是阅读什么样的内容。于此来讲,对数字阅读我们也用不着过多纠结。

(摘编自张剑《阅读的“深”与“浅”如何衡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电脑等传媒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B.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只有选择宽泛的阅读才能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C.信息泛滥和信息超载的现实,影响着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涉猎和选择。
D.肤浅和碎片化的数字阅读会不会消解传统阅读的本质意义,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认为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同等重要。
B.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否定了某些人的担心,指出数字阅读是社会的进步。
C.开头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给某些人带来了一些担优。
D.作者对数字阅读的利弊层层分析后指出,我们应为数字阅读方式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患有“工具强迫症”的阅读者对信息的涉猎和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理解力与判断力。
B.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并不是带着否定传统阅读的目的来的,由此可见数字化阅读有它的缺陷。
C.在消费社会,人们受到物质社会的沉重挤压,在阅读上就必定会选择娱乐消费性的内容。
D.肤浅和碎片化的阅读会将人们的阅读引向娱乐消费和文化沉沦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君 子 文 化
钱念孙
①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君子人格。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孔子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⑥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旅 店

林清玄

①我常常想,生活里的很多记忆像是—个个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匹不停向前奔的驿马,每次回头,过去的事物就永远成为离自己而去的小小的旅店,所有的欢乐与悲痛,所有的沉淀与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在那些旅店里,到当天傍晚我们就要投宿另一个旅店了。

②因此,对于古代那些有心思在旅店里题诗的书生,我是敬佩的。然而,他们纵是题了诗,又能真的印证什么呢?

③我们把自己摊平在一条道路上,过去的记忆便成为五颜六色的屋舍绵绵穆穆地层延开来。堂皇富丽的楼宇固然鲜明,更教人怀念的是,植在荒山僻地飘着酒香的野店。

④策马入林,看到残冬的苦芩树,寒叶落尽,结于满枝,想起桃花扇哀江南的一折:“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⑤我们的内里不断地酝酿许多感觉,因外在的诱惑而勾引出来。

⑥有一回马蹄走过一枝枯了的凤凰木下,“最长的一日”的一幕电影便浮现出来:一支倒竖的步枪上,斜挂着暗草色的钢盔,一曲低沉的挽歌在晴空中翻扬。那样的感觉一旦滋长便不再淡去,一直到看到另一种美才止息下来:秋天的泥土散放着成熟的禾稻的香气,山风盈袖,秋阳展颜。

⑦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

⑧有巢氏削木器而图轮圆;

⑨伏羲氏观星象鸟兽之迹而画八卦;

⑩仓颉仰察星斗回曲之势,俯视山川蜿蜒之形,点画结绳为文字;

⑾前人很多美丽的名字被流传下来,写在一本叫做“历史”的书上,愈是最先建立自己旅店的人,愈是散发古老沉厚的馨香。因此,读书是一种冒险,像骑在马上在充满旅店的路上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如果走入司马相如的店,别忘了沽一坛酒;万一走入曹操的店,就当心脑袋!

⑿走入莎士比亚的店,在炉边他会讲很多让人洒泪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肃冷的寒夜,北风呼呼,许多军士站在城堡上守卫,使人一开始就有不祥的预感,可是由于莎土比亚用低沉的嗓音和充满诗的语言向我们说这个故事,在凄寒中竟被炉火烤出一种难言的美感。

⒀哈姆雷特有自己的旅店,有自己不可解的道路,策马奔驰,尘土飞扬之处,就注定了他将投宿在刻骨凄凉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选择丁荒冢作为黄昏的客庙。

⒁哈姆雷特的野店和荆轲的客栈开在一处,我们从那里经过,就感觉到易水的萧萧风冷,荆轲的白衣飘在天际,那样清楚慑人的白颜色,衣袂动处便扬起让人沸腾的悲壮来。那个颜色是理智无法预期的,生命是一种赌注,赌天下苍生。

⒂山脚坠毁,选择高岗;荆轲选择白颜色陪葬自己的死,只因为白色是素净的颜色,阳光的颜色,最宜于染鲜血的颜色。人的风骨愈在面对危难和死亡愈能显现,我们走在血迹斑斑的路上,一路上都散放着先人侠骨的香气。

⒃即使像岳武穆那样铁铮铮的汉子、生活中充满了凄美、悲壮和狂歌,也不禁要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马上弄笔之际,感知自己未来的历史命运,他也作了无可如何的选择——把金牌一道道纳入怀中,仰首天地,映现出满天满江的红霞。

⒄许多记忆写在旅店里,也有许多记忆在路上被遗失,我们往往没有时间或心思静下来欣赏两旁的风景,“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再回首便是山水千里、两岸猿声的路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在马上在风尘迢迢,各形各色的旅店中选择呢?就把住马鞍吧!碧绿的草原上,我不停地奔向一轮不落的朝阳之下的原始的纯朴和亲情活在每一个山岗的野店里,鸟鸣、花开、鹰扬、大地醒转。

⒅此际,我在马上,回首后顾,三十功名和八千里路的日月风尘,在一刹间都远去了,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第(11)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15段作者用那些手法来表现人的风骨?
【小题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作者因旅店给人驻足止息和温暖而把人生中温馨的记忆与过往比作旅店。
B.作者“策马入林”,写了自己一次冬末之游的独特回忆。
C.第④段引用《桃花扇》中的句子,其寥落凄美的意境为文章增添了一份冷韵。
D.作者对前人旅店的观览表现了他对历史上那些留下文化瑰宝的先人的景仰。
E.“莎士比亚的店”因其悲剧艺术而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享受。
F.文末两段意味深长又苍凉伤感,时空的纵横也给读者以联想、想象的空间。
【小题5】全文以“旅店”贯穿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6】有人说“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写了什么,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唤醒。”本文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都唤起了我们的一些思绪,请对两文主旨的现实意义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