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冰上丝绸之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主要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和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随着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雪触化加速,冰期缩短,为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北极地区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宝库”。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北极地区油气潜力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669万亿立方米和440亿桶,其中石油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液化天然气占20%;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资源的总量;此外,金、铜、铅、铁等资源在北极也分布广泛。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应该以北极为目的地,开辟能源新通道,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在北极圈落地.建成后每年将有400万吨液化气运往中国市场。

(摘编自程晓《新时代“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1期)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与“北极航道”进出口贸易总值比较图(单位:亿关元)

:中国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欧洲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2%。中国对外贸易90%以上依赖海路运输,按照中国海运运费支出一般占贸易总量的10%左右计算,到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5.3万亿美元,海运费用约为5300亿美元,如果利用“东北航道”则可以节省614亿-1468亿美元。依照传统的海上航运路线,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需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吃水深度超过21.98米、重量超过25万吨(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的最短航线,“东北航道”相比传统的航线,可缩短大约三分之一的航程。连通欧洲与中国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途经战火频仍的西亚地区、海盗猖獗的南亚地区和美军基地遍布的东南亚地区,海上航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冰上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北极地区特珠的地理环境使得航道沿线非传统安全威胁较少,且大部分航道距离陆地很近,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海域的临岸地区,提升了海上航运的安全度。

(摘编自吴大辉《“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5-2015年,我国对“北极航道”国家出口额均高于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
B.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和“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在2014年都达到了最高峰,随后同时出现下滑。
C.2009-2015年,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与从“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差距逐年缩小。
D.从十六年的进出口额的角度看,“北极航道”沿线国家对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性都高于“一带一路”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遏制和解决全球变暖、南北两极冰雪加速融化、极地冰期缩短等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B.北极地区多种主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有“人类最后的宝库”之誉,正因如此,我国才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C.我国与欧盟互为最大的进口市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能全靠我国一己之力,离不开欧盟国家的合作开发。
D.我国往来欧洲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主要面临美军基地的安全威胁,北方航道大部分处在俄罗斯海域,基本可以避免美军威胁。
【小题3】上述材料体现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哪些益处?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5 11:48: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我们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
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B.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层 .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可能会在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
B.只有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

同类题2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六合劲扫待时日,纵横捭阖西风狂”,一曲《崛起》奏响强音,观众如闻西风浩荡。2月9日,《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平静地播出了。虽不事声张,该剧却在4天内获得近7000人在豆瓣上打分,获评8.9。4天后,修复版《大明王朝1566》在某视频网站开播,24小时内点播量过400万,该剧还将从2月25日起登陆地方卫视。农历新年前,央视一套在2017年的开年大戏《于成龙》圆满落幕,平均收视率近2。 
与数据遥相呼应的还有专家学者与观众们的好评,“一批优秀历史正剧在台网两端逢春,并非偶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历史正剧先有历史再有剧,它体现的是当代历史观,发掘和传播的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众多网友的告白更直接动人:“在架空宫斗玄幻充斥的古装剧里,终于等到你们。” 
观众对精品历史正剧的需求长久存在,因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不知何时起,电视机里的古装剧变成了这等景象:九龙夺嫡的悲剧,成了四爷与十四阿哥的三角恋;任哪朝哪代的皇帝后宫总有无穷无尽的破烂事;任“四海八荒”“天地尽头”总有相似的“渡尽劫波飞仙梦”。造梦本是影视的一种功能,但若充斥大小银幕的一切皆为空,那危害难以斗量。上师大教授詹丹认为:“历史被架空后的危害,不仅是知识的欠缺,而是不知来路之艰难险阻,便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易从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出发建立认知,每每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 
因而,当“战神白起”“清流海瑞”“廉吏于成龙”等活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的人物,当武王举鼎、武关会盟、长平之战、改稻为桑等确切发生过的事件渐次从历史帷幕中踏进荧屏,有史可循、有章可查的故事新编,给予年轻观众的是中华民族“知来路”的历史亲近感与一以贯之的文化熏染。
《大秦帝国之裂变》从战国时代被六国压迫的秦国讲起,由商鞅变法开始,带领观众一步步了解秦国何以从一个孱弱小国进而统一中国;《大明王朝1566》反其道行之,从建立了近200年的明朝嘉靖帝时期讲起,从庙堂上张居正与奸臣严嵩的斗法,到戚继光平定沿海倭寇,展现出一个时代兴衰斑斓画卷;《于成龙》剧如其名,描绘一代廉吏从45岁踏上仕途后23年出将入相、可赞可敬的传奇岁月。 
其实,秦、明、清,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风流都有过影像化的改编。但为何依然常拍常新?刘和平说:“每一代人都值得重新解读历史。在对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现、对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中,重要的是观众能在观剧之后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做到这一点,便是历史正剧的文本价值,也是制作者应该追求的。” 
已经收官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事所以能搅动沉寂已久的古装剧湖面,张德祥认为,“艺术的塑造让人物虽远隔时间长河却能观照着时代需求,于成龙的形象就精准呼应了时代”。比如,时代需要更多胸有家国情怀的人,《于成龙》着重再现的便是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又好比历史上的于成龙大器晚成,直到45岁才被授以广西罗城县知县。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革弊风清的时代风尚。 
同样的,《大明王朝1566》结尾时有一段台词:“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大概就是优秀历史正剧对于今天观众的价值——我们从不曾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那里面有我们丰厚的养料和精神文化资源。
(摘编自《文汇报》2017年2月16日)
【小题1】下列头天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不事声张,但《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不久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B.历史正剧体现了当代历史观,发掘和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
C.因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所以观众对历史剧的需求长久存在。
D.影视可以造梦,但如果充斥大小银幕的一切皆为空,那么带来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詹丹教授认为,历史被架空后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
B.新编历史故事可以给予年轻观众中华民族“知来路”的历史亲近感与一以贯之的文化熏染,所以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风流都有过影像化的改编。
C.由《大秦帝国之裂变》可以知道,泰国并不是一直都很强大的,它曾经被六国压迫。
D.“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搅动了沉寂已久的古装剧湖面,是因为剧中于成龙这一人物的艺术塑造观照了时代的需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多网友的告白表明他们对架空宫斗、玄幻充斥的古装剧其实是不太满意的,渴望看到像《大秦帝国之崛起》这样优秀的历史正剧。
B.历史正剧的制作者应该追求的是观众能在观剧之后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历史正剧的文本价值所在。
C.大器晚成的于成龙从小小的知县做起,23年来仕途一直很顺畅,出将入相,到很多地方为官。
D.使人们从不曾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大概就是优秀历史正剧对于今天观众的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儒家的“礼治”思想
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法治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德主刑辅。这是儒家关于德刑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孔于主张“为政以德”,注重道德教化,认为德教比刑罚更有效,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严刑峻罚虽然能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不敢犯罪、但是内心却认识不到犯罪的可耻;以道德教化人们,人们有了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孔子在这里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刑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独尊、迷信刑罚,他的宗旨是重德轻刑。所以孔子主张,治国要“宽猛相济”,德刑相辅相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最后实现“胜残去杀”“必也无讼”的理想状态。荀子提出“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提倡道德,主张少用刑罚。董仲舒明确提出“刑者德之辅”,把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明确提示出来,即德主刑辅。
其次,礼法融合。儒家的“礼”是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的外化,“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儒家以“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为人们需要遵守的国家之“礼”,“肯定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孔子重视礼之本,反对礼流于形式。“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他提供“为国以礼”,认为国家政令是人们必须遵守之礼,所以失礼就要接受惩罚。在孔子这里,初步体现了礼与法相融合的倾向。真正奠定礼法融合思想基础的是荀子,他既反对儒家重视礼治而轻视法的作用,又反对法家重视法治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而把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开礼法融合之先河。
最后,情法互补。儒家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建立其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德主刑辅、礼法融合。这一前提,肯定了人情在儒家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儒家看来,以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规定远比法律法规更为重要,“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所以儒家的法治是法中有情,情法互补,“国法的制定以伦理纲常为指导原则,同时又是伦理纲常的具体化”。在儒家看来,只有合乎人情之法才会有生命力,“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法与人情相结合,才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符合人情之法才是公正的,以人情为基础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们所信服。
儒家的法治思想与法家有所不同,它极少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而是以一种防患于泰然的法——“礼”法加以约束,使人们自觉地守法,而非被动地惧法.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体现了“儒家法学的礼教中心、义务本位、家族观念、伦理法治等价值和特质”,而这正是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所以有学者认为“孔孟才是中国司法界的真正祖师,儒家学说才是中国法学的真正源头”
(节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范导的法治理念可从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儒家礼乐典章制度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B.儒家看来.人们需要遵守的、规范着国家根本制度的“礼”,是从“君臣父子”之伦理道德规定放大而来。
C.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主导精神,正是以“礼治”为表征的儒家德主刑辅、礼法融合、情法互补等法治思想。
D.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认为人们只要接受了儒家的道德教化,就会有耻辱之心,就会自觉地避免犯罪。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法律只有与人情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才是公正的,从而真正为人们所遵守,为人信服。
B.孔子希望以“宽猛相济”的理念来治国,最终达到教化残暴之人进而废除死刑、没有诉讼的理想状态。
C.儒家核心思想“仁”的道德境界外化为“礼”,它包含着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风俗礼仪。
D.儒家肯定人情在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伦理纲常作为国法制定的指导原则,法中有情,情法互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法治思想基本相似,而董仲舒把德与刑之间的主辅关系明确提示出来。
B.荀子开礼法融合之先河,主张把礼与法结合,形成了礼法并施,即“隆礼重法”的思想。
C.因为孔孟是中国司法界祖师,儒家学说是中国法学源头,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其先进价值。
D.法家与儒家有所不同,多直接讨论刑律狱讼等问题,使人们被动地惧法而非自觉地守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

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

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

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

   (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

材料三:

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

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

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

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
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
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
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
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
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C.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D.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