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它们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而是一种态度和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反倒是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更为直接。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他们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痛快”。而《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教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不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寄身于武侠小说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例证丰富,中国武侠小说、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的对比,揭示了中外“侠”内涵的区别。
D.文章结尾意在阐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寄托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善胜恶、正压邪的美好愿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08 01:2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年,到了 1924年,就已经有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小题2】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小题3】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网络改变人性?

①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向人类敞开一扇小窗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个新生的“网络空间”将会向世界展示何种风景或提供何种可能,我们也很难预料到,这项“新技术”〔 〕改变了世界,〔 〕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转,它衍生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战胜。如今,当网络渗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拓展我们的社会关系并成为我们“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撑,我们〔 〕猛然发现,这项“新技术”所创造的“第二空间”竟然如此浩瀚、精密、复杂和充满灵性。

②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络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个人身份”也在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当我们因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烦恼时,我们可以去相关网站,向在线医生咨询,或者干脆在网上搜寻偏方,自己当一回“江湖郎中”;应有尽有的网上商城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电子邮箱进行互动;任何一个爱学习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聆听各类学科一流教师和教授的课程。人与人的距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近在咫尺,人与人的关系似乎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紧密亲近。

③网络的确是方便人们交流的好工具。在网络世界,人与人的互动可以没有边界和止境。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通信息,通过QQ、微信、“脸谱”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推特”、微博和博客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网络让人与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系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每天都与朋友们保持“在线交流”的网民会说,若是网络失灵,他们必定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继续生存。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民族、国籍及教育背景有何不同,“不由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多数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网络世界为人们的内心需求搭建了“温暖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可以把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

④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网络对人类社交生活的消极影响也相当严重。一些社会学家抱怨说,网络正在让人们变得孤独、自负、愚蠢。网络世界制造了大量强迫症、注意力紊乱症患者,甚至也有人逐渐沉迷网络世界,直至精神完全失控。当网民认定,网络空间可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会被拉远还是会被拉近?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随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的降低,人们相互间的情感必然变得疏离,社会关系也必定随之降温。虚拟世界的五光十色会让网民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过度泛滥的网络游戏必定会损坏现实世界里的温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她的新书《一起孤单》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⑤说起互联网的未来,悲观主义者的言论总是令人震惊和忧心。他们说,网络对人类的改变既是全方位的,也是深层次的。网络世界让人们遗忘了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若是能够忘掉,那是否可以说,它已经不重要了呢?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真正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人类即将面对的生活会是电子化的,那些我们眼下觉得“电子化生活”中非人性、反人性的东西今后都会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成为人性的一部分。而且,随着智能化网络的建立,人类必须开始慢慢地学习和摸索,如何面对智能机器。网络化的智能机器肯定比人类更有智慧,更加聪明,也可能比其制造者更加感情丰富,更有创造力,更加美丽迷人。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互联网会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肯定,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一定会被完全地、彻底地拉近。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是 才B.不仅 而且 才
C.只要 就  则D.因为 所以 却
【小题2】概括第②段大意。
【小题3】第③段划线词“失灵”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引用雪莉·特克尔教授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预料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B.网络的确是人们交流的最好工具,它让人们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关注度提高。
C.在作者看来,互联网的未来总是令人震惊和担忧,因为无法确定网络是拉近或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网络世界给人类造成的困扰尚未真正开始,一切皆有可能,积极和消极共存。
【小题6】本文的标题“网络改变人性?”是否可以去掉问号?请简要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的这场冬季流感,比以往来得更早,也更猛烈——从11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持续三月至今,几乎横扫全国。
国家卫计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和检测阳性率在2017 - 2018年冬季“均显著高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
不惟中国,北半球国家大多未能幸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拉响警报,全美流感在13年内首次达刭“广泛传播”级别,2018年的流感可能“非常严重”。2018年第一周,英国流感的全科医生咨询率上升了78%。
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一再提醒各国防控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但他们无法预测新的流行何时发生,正如一位国外流感专家所言:“只闻钟声嘀嗒,而我们却不知道时间。”卫生部门也多次召开各类研讨会、防控工作会,加强人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措施。
在全球共同抗击流感的道路上,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更受到了多年不遇的严峻挑战。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还原这场“跨年流感”的侵袭路线,探讨流感病毒兵临城下之际,政府、学界与民众能准备什么,又能避免什么。
(摘编自《南方周末:大流感启示录》,有删改)
材料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甲型HIN1也就是甲型一种。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正通过其“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密切监测全球的流感形势,这包括监测季节性流感、人畜共患型流感和罕见的流感大流行。
“疫苗接种是降低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主要干预手段,”张文庆说,。流感疫苗在过去几十年中验证了技术成熟和安全性,并获得各国医药监管机构的许可。为寻求防护,民众首先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每年,世卫都基于对下一个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供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各国疫苗企业根据预测结果生产当年的流感疫苗。
根据世卫发布的2017年~2018年北半球流感季疫苗构成推荐意见,本流感季三价流感疫苗应涵盖两种甲型(H1N1和H3N2)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一个谱系。目前,中国使用世卫推荐的三价流感疫苗。
张文庆说:“本季三价流感疫苗含有的乙型流感毒株成分,并非是中国占流行优势的Yamagata系毒株。但即使流感疫苗与流行株并不紧密契合,流感疫苗仍可以对不同但相关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提供保护,预防与流感相关的疾病。”
对普通民众而言,张文庆建议,勤洗手并用正确的方法擦干;咳嗽或打喷嚏时遮盖口鼻;发觉不适、高烧与其他流感症状时及早自我隔离;避免与病人紧密接触等。此外,对已出现严重症状或持续出现与流感感染相关的症状如肺炎、败血症时,应该寻求医疗咨询,尽早接受治疗。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摘编自《南穷周末:大流感启示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反映了2017年冬季流感的诸多情况,危害大,影响面广,级别高,预测难度大,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B.材料二给流感下了定义,介绍了流感的传染源、临床症状、危害人群等情况以及秋冬季流感还有直接致人死亡的危害。
C.材料三主要提及流感疫苗的接种、生产以及流感疫苗的型号等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世界卫生组织为流感防治做了许多工作。
D.材料四中,从“全国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图来看,疫情在冬季大致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到急速下降的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不仅仅是中国,大多数北半球国家也遭遇了2017年的冬季流感,英美两国关于此次流感的相关信息显示出这场流感的严重性。
B.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引起大范围的流行。流感的临床症状十分明显,患者反应剧烈,应及时就医。
C.世界卫生组织密切监测全球的流感形势,拥有“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可以预防季节性流感等流感的流行。
D.流感疫苗技术成熟,有一定的安全性,接种可以降低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医药监管机构对疫苗接种是许可的。
E. 本季三价流感疫苗含有的乙型流感毒株成分,不是Yamagata系毒株,不能对不同但相关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提供保护。
【小题3】材料一的最后说,“政府、学界与民众能准备什么,又能避免什么”,根据你的阅读认识,谈谈这三者各应做些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旨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