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 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C.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D.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小题2】请分析小说标题“雪窗帘”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请概括“吸烟男人”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生活谈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1 11:4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宁,完成下列小题。
“轴心时代”的概念是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及目标》-书中提出的,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600年间,印度、中国、古希腊、伊朗和以色列地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由他们提出或在其手中成形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2000多年的走势。按照这一论说,“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深刻地影响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精神生命一直为其所塑造。
这种论说虽提供了学术话语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中国文明的诞生相对较晚,但也早在公元前8世纪之前就相当发达了。夏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黄河中下游一带存在过的商,有大量青铜器传下来,也有不少相关文献流传至今;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的周是一个更伟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西方”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现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所能涵盖。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都属于“轴心期”文明。但西方文明最终的起源还可往前追溯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祖先。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均非原生文明,而是因毗邻埃及和两河流域这两个原生文明,利用其技术、理念成果崛起的后发或次生的文明。众所周知,亚非大陆产生了四大原生文明,即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大平原或水网密布的大河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而非诞生在希腊或巴勒斯坦那样的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上。
古希腊曾是一片荒蛮之地,只是在大量引进东方元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东方化革命”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同样的,希伯来人的先祖在两河流域学到了很多东西,《圣经》中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便是最明显的例子。再后来,游牧的希伯来人又客居埃及几百年,学会了农业和定居。
完全可以说,没有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便没有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同样地,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已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便有意无意夸大其重要性。那几百年里产生了老子、孔子、佛陀、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的确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文明历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同样居功至伟。“轴心时代”概念的确给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但我们不能受其束缚,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过分夸大“轴心时代”的重要性,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阮炜《如何看待“轴心时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这种论说只关注人类发展史上某一阶段的文明,可能没有看到在此之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成就。
B.“轴心时代”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哲学家或宗教家,与他们相关的思想观念奠定了各大文明之后的长期走势。
C.中国文明的诞生虽比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要晚一些,但文明相当发达的夏商周时代也在“轴心时代”前。
D.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并认为我们的精神牛命一直为历史久远的“轴心时代”思维方式所塑造。
【小题2】下列关于“古希腊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所说的西方只是历史上的“西方”的一个部分,古希腊文明也只是现代西方的文明源头之一,更不是西方文明的最终起源。
B.古希腊文明存在的时间主要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利用紧邻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发展起来的后发或次生文明。
C.“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其诞生地都与大河相关,而希腊只有干旱、贫瘠且交通不便的土地,故古希腊文明不是原生文明。
D.“东方化革命”指古希腊人向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学习,而经过“东方化革命”,古希腊从一片荒蛮之地发展壮大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兴起的时间都远在“轴心时代”之前,这其实是对“轴心时代”学说的一种继承。
B.希伯来人的先祖深受古希腊人的启发,他们也向两河流域文明学习,《圣经》申的创世纪、大洪水、诺亚方舟等故事都日可以作为证明。
C.如果说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是古希腊和希伯米文明的先导,那么在中国,夏商周文明也居功至伟,它们也是“轴心时代”的先导。
D.“轴心时代”学说只是一个时兴的学术概念,它否定历史,仿佛历史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些都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和局限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务员考试,又名“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严格,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考试时间相对比较 固定,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至11月份。
12月10日,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8万余人,最终有165.97万人 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据调查,中国近十年国考报考职位、招录人数、参考人数等数据如下图: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
2018国考〔贵州省〉最终报名人数出来了!国考职位中工作地点在贵州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71440 人,通过审核总人数为62083人,共有2个职位无人报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最大竞争比达到926:1。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贵州地区本次计划招录913人,在贵州地区职位中,国税系统招考人数和职位数都比去年有所增长,招考人数为774人,占招考总人数的84.78%,国税系统招录职位数为276.占总招录职位数的71.86%,银监会系统招录人数较去年增加15人,仍然位居第二;今年贵州国考招录部门共13个招考部门,在去年的基础上少了贵州省邮政管理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国家林业局(驻贵阳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系统〔三支队五十三中队贵阳〉,但多了贵州省地质局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这两个部门招录人数仅仅5人。
据悉,2018年国考贵州职位招考有以下特点:一、政治面貌要求非常低,不限制政治面貌的职位达到了365个,占全部职位的95.05%,不限制政治面貌的招考人数达到891人,占贵州总招录人数的97.59%;要求中共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仅仅17个职位,共招20人,另外,今年较去年有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有2个职位明确要求只能中共党员才能报考。二、基层工作经验要求较去年变化不 大,只有58个职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全省职位的15.10%,招录基层工作经验人数为145人,占全省招录人数的18.88%、在基层工作经验要求中,主要是以两年工作经验为主,其它不限制基层工作经验的有326个职位。三、有45个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招录129人,相较去年没有多大变化,占总招录人数的14.13%。四、对职位专业要求都比较集中,招录职位专业要求 和往年基本一样,以经济学类、汉语言学类、财务管理、会计学、税务、计算机学科为主。
(摘自《贵州公众教育网》〉
材料三: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离不开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这个客观基础,也与人们心目中公务员的高 “含金量”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上“官本位”思想基础依然深厚,“学而优则仕”观念依然盛行,考进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无疑是跻身仕途最基本的起点。与此 同时,对体制外就业来说,高房价制造出的“蜗居”、“蚁族”,外企、民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随时可 能带来的“裁员”、“减薪”等行为,都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公务员外表光鲜、稳定性强,社会地 位高,福利待遇好,自然具有无法抵挡的巨大吸引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近些年来,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 的安全感并未与收入同步增长。恰恰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种种因素,担心收入下降、担 心丢掉工作、担心养老生病等焦虑心理,在人群当中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热衷考公务员, 他们在选择其他职业时,也普遍更加注重工作的福利待遇,而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爱好与工作的匹 配性,以及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软要素,关注度都在不断下降。
毋庸讳言,随着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需求, 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秀人才愿意当公务员,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提升工作质 量,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如果社会人群特别是大学 生群体都想当公务员,如果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跻身机关才有最好的就业出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大学生爱考公务员,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务员是“铁饭碗”。破除公务员“职业崇拜”,首先要打破 “铁饭碗”、破除“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推广聘任制等用人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为体制内外、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要加快改革步 伐,淡化体制界限,打通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缩小收入差距。一句话,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只热 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也有条件自己创业,或者在企业、非机关岗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法力。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近十年高考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度报名资格审查通过人数较2017年増加了17.37万人。
B.近十年来招录人数有“涨”有“跌”,但招考职位数一直在增长。
C.国考存在“弃考”现象,每年审核通过的人数都远高于参考人数。
D.近十年国考中,从招录人数与参考人数的比例来看,2010.2011年竞争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国考贵州地区招考职位中,近几年国税系统一直居第一,银监会系统居第二。
B.贵州省今年招考职位在基层工作经验、职业要求等方面较去年无大变化。
C.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党员或共青团员,都能报考全国大多数职位。
D.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不仅源于这一职位的“含金量”高,还因为这一职位能充分展现个人才华。
E. 在未来的公务员用人机制中,有可能推出聘任制度,来破除“终生制”的用人机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考“持续高温”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有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唐代诗人在治乱两种时世里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在诗歌里,这是政治气象的更新促使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生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光明网)
材料二
日前,太原钢铁集团宣布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了批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对于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有网友提出疑问,花费巨资研发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在基于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背景下,我们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笔头?对于国内的制笔企业来说,笔尖钢技术的突破无疑也是个好消息。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圆珠笔尖所需的特殊用钢,长期完全依赖进口,每年企业需要用每吨12万元左右的价格,从日本等******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新浪网)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加工精度高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
B.材料二报道太原钢铁集团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实现批量生产,并于近日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标志着笔尖钢已完全实现国产化。
C.材料三中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认为,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是多方位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D.材料四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与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等问题密不可分。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错误的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材料二侧重阐释研发笔尖钢技术的意义,拥有了核心技术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国内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主动权。
C.来自一线制笔企业的负责人陆宪明谈及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意在表明与日本女工相比,中国企业员工还缺乏她那种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D.材料四中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重要原因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
E. 综合四则材料表明我国制造业要完成由大到强,转型升级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小题3】请根据材料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山白发

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

“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
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
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文章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着启迪人心的力量。
【小题2】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春来草自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