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当下的研学旅行处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研学旅行是一种教育形式,并非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的简单结合,绝非形式上的旅游与课本知识的粗放组合。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列入教学计划的校外教育课程,其本质是让中小学生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环境、管理、安全、旅行和生活服务等。作为一种校外教育,研学旅行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开放办学思想,打开围墙的束缚,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激活社会资源,开展有生活温度和生命质量的教育。
(摘编自《研学旅行是等不起的素质教育》,《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有与传统意义的修学旅行不同的特点。研学旅行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参与研学旅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突出活动的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指向;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都属于国家承担主要费用的公共事业,研学旅行是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不能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
(摘编自《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研学头条”公众号2019年1月11日)
材料三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庆八中宏帆中学7年来做出了实践探索:“行走的课堂”是为了将孩子们在课堂上、书本中所学的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使其成为孩子们早期“学以致用”的手段和重要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学”对学校和教师做好“研”和“学”的“备课”工作要求,至少应该不比正常课程的标准低。
研学旅行应该是基于完整的研学教育理论、完善的研究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上从理论框架、教育目标到研学规划,课程研发上从课程目标确认、产品定制设计到行前行中行后实践课程研究等方面,形成层层推进强化实践体验、追求学生参与及成长的逻辑闭环。
研学旅行从实施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从出发的“最初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等方面;过程执行的“每一公里”:严格实施既定方案和及时调整和完善既有方案;结束前的“最后一公里”:安全返程和评估总结等。
(摘编自《研学旅行如何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光明日报》2018年08月30日)
材料四 目前日本的修学旅行标准分地区实施,实施标准中分别对天数、旅行费用、实施学年、实施许可标准、旅行范围、教师数量进行规范。中国目前研学旅行标准分为了国内和海外两部分,以发展国内研学旅行为重点。相比于日本,中国的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更多,包括研学导师、研学营地、人员配置、教育服务、行程管理、安全管理、反馈改进。目前对于旅行时间、费用标准、实施时间没有具体的安排,仅在人员配置上有要求。较日本不同的是,我国的研学旅行标准规定每天的体验教育活动时间不少于45分钟,教育服务项目涵盖了健身、健手、健脑和健心,服务流程涵盖了出行前、旅行中和结東后,此外还对餐饮服务、导游讲解服务、医疗及救助服务、安全管理、服务改进和投诉处理方面制定或引用了相关标准,尽管不够细致,但整体的操作框架显得更加充实。
(摘编自《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是区别于课堂学习的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修学旅行,其本质是以旅行体验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
B.中国目前的研学旅行标准在实施区域上分为国内和海外两部分,其中以国内研学为重点,相对于日本修学旅行分地区实施的标准还比较粗放。 |
C.研学旅行以教育为目的,指向于学生成长,内容涉及课本知识,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但不意味着只是课本知识与旅行游玩的简单粗放结合。 |
D.研学旅行的实施包括三个“一公里”,出发说明、研学纪律、责任分担和落实,执行并调整和完善方案,安全返程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
A.我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立足国情学情制定并完善相关标准,同时我们引用了日本研学旅行的餐饮、导游、医疗等服务标准。 |
B.研学旅行要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主动探究。 |
C.中国研学旅行标准中项目比日本更多,虽没对旅行、实施时间作具体安排,但明确规定体验教育活动时长底线,以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 |
D.材料四评述了中日研学旅行的标准,着重就其中的项目内容进行比较,突出中国研学标准整体框架更加充实,但也存在不够细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