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那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来往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了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和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代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从没有幻想过今天的互联网帮助人们飞越了时空。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的家庭只能提供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的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性腺,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中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8 02:5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中国人很早就根据自然时间节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罢了。
“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形成了针对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在节气时令中,饮食保健的内容令人注目,它是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经验总结。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活动。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这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制作。
冬至之后进入酷寒时节。这对保暖条件简陋的古人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是掰着指头度日的。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冬季,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从宋元开始,《九九歌》就流传于南北各地,至今流传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这一歌谣体的延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自觉地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从机械的物理性的钟表时间中解放出来,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摘自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除了个别名称位置不同,《逸周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
B.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故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不同,因而一系列天文物候也随之而变。
C.在中国古代,圣人围绕“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信仰“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对应天道施行庆赏罚刑。
D.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依然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先民依据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测定了四个节气点,进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以前。
B.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古有“霜始降,则百工休”的说法。
C.阴阳二气代表着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数九九”的游戏是古人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而发明的一种游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时令饮食的原则记载在《黄帝内经》里,指导人们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B.“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C.中国古代的许多与特定节气时令相关的信仰、禁忌、仪式等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风景在哪里

方方

华林一直在寻找他的风景。有如四月影会那样,他想拍出让别的人怦然心动的照片。但华林一直没有找到。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他都有窒息感。他无法加入同行们的交谈,只能自己踱到一边,甚至是在一个角落里,他才能够呼吸。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再怎么做,他只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心力,心里却没有满足。

有一天华林去美术学院看一个法国人的摄影展览。那个法国人选择的主题是三峡,这是摄影家们拍烂了的选题。华林先以为这样的摄影展览只是一个法国人讨好中国当局而已。可是当华林站在那些作品面前时,他有点傻了。惊讶得嘴巴都拢不上去。照片是黑白的,那的确是三峡,但那却不是中国人常态眼光中的三峡。建筑工地的材料和现场,从质地到图形,经过了这个法国人的眼睛和心灵,全都变成了艺术。它们从他的镜头里走出来,走到了墙面上,那么淡定,却又那么富于激情。华林从上面看到了一个灵魂,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面对这些作品,华林知道,在他的家里,他已经是人才了,可是在摄影界,他却还只是一个小虫子。

华林有些沮丧,甚至很烦。回家时,他便去了嘉诺撒小教堂。

小教堂依然华丽地颓废着。阳光落在墙面浮雕的人字花案上。那地方已经被太阳照过一百年。把墙上的“人”字照得沧桑满是,却没有挥发掉它的美丽。一百年的光照和一天的一模一样。孤单的时候,华林常会坐在那里呆看着阳光一寸寸寂静地移动,自己的心便在这寂静的移动中安宁。

现在,华林像以往一样小坐着,像以往一样看着阳光的移动,但他的心却无法沉静。他想:自己怎么会那样缺乏灵感缺乏创造缺乏才华呢?为什么别人的心都像明镜一样,只要有一线阳光就会光芒四射?而他的心怎么就只像是锈在胸里的一个零件,任凭阳光如何照耀,非但没有光泽,甚至连一点活力也没有?

嘉诺撒小教堂旁芳草萋萋,风吹时发出轻微的簌簌声。这声音让苦闷的华林更加地沉醉在自己的苦闷中。

晚上,华林去找吴老师。他向吴老师倾诉他的苦闷。吴老师正隔三岔五地下乡拍摄有关楚文化的民间器物,心思不在华林身上。华林看出吴老师的心不在焉,心里掠过几丝失望。吴老师读出了华林的情绪,忙又带着歉意地说,像你这样,应当属于瓶颈时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华林说,可是我应该怎样走出这个瓶颈,到达属于我的开阔地呢?吴老师没有回答。

华林只好告辞。吴老师送华林出家门时,见华林满脸忧伤,心有不忍。知道华林是真爱摄影,真想出好作品,而不只是玩玩。吴老师便给华林提了个建议。吴老师说,华林你不妨到清江边走走,拍拍土家人的跳丧,去感受一下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出的激情。

华林的心里就像黑房间被人拨了下开关,突然明亮了起来。

   第二天,华林带着他的数码相机,来到了清江边。

一大清早,晨雾下的清江朦胧不清得很。但彼岸的山影,此岸的石壁,江上的水汽,草上的露珠,很是让华林陶醉。更兼四周空无一人,鸟飞过去翅膀扇动的声音都有呼啦啦的意味,天地间恍若只有华林一个。华林一下子就找到了盘古的感觉。

头天刚下过大雨,对岸的山梁便绿得出水,披在山上的天空也跟洗过一样了。华林有些兴奋。他在石上跳上跳下,寻找各种角度。一直拍到雾散云开,整个清江都袒露在他的面前。

清江敞开的样子,比它朦胧着更加漂亮。华林在这份敞开中看到了清江的细节。石头是静的,但流水让它有了动感。水是透明的,但山色将它染出颜色。华林读的是中文系。华林想,清江不是诗,诗朦胧着更有味道;清江是小说,小说靠清晰生动的细节才好看。若沿着清江由头走到尾,一部曲折有致血肉鲜明的长篇小说就出来了。

华林拍着想着,就有些累。他看到江边有块平整的石头,于是坐过去休息。石头比床更大,华林索性躺了下来。清澈的清江水便喧闹着从他头顶流过去,声音在空旷的山间,有如絮语有如低吟。这时候华林觉得像是他在家的时候,清早躺在床上,听早起买菜的婆婆嫂子们相互搭腔问候一样,很亲切,很温和。

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

(节选自《春天来自昙华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主人公华林正处于事业的瓶颈时期的苦闷和彷徨,表明艺术工作者在增强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更要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B.华林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都感到窒息。这是因为别人的作品比他的好。他找到了艺术上的差距之后,就到小教堂去寻找灵感。
C.吴老师建议华林去拍土家人的跳丧,感受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的激情。但第二天华林在清江边享受了一番美景,这比看到土家人的跳丧更有吸引力。
D.小说的最后写道,“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表明华林已经从阴影当中走出来了,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艺术的启示,变得自信起来。
【小题2】简要分析小说中嘉诺撒小教堂和清江这两处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题3】小说题为“风景在哪里”,华林找到了他的风景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网络时代,“字库”的外延逐渐扩大,从专指为印刷排版等制备存贮的成套实体字符,扩展到代表一组特定字符的集合。字库建设也随之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各式各样的网络字体成为便于社会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社会对网络字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互联网搜索“字库”,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硬笔和软笔手书字体跃入眼帘。随意点进一个字库网站,可供下载的免费或付费字体便达上千种,还有相关“手写字体入门课”等等。如此多的字体,特别是手书字体纷纷“入库”,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手书字体中不乏具有一定书法审美价值的字体,然而也有一些字体设计者为使字体具备“入库”的特殊风格,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既不符合书法用笔规范,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如果任由这种“带病”的手书字体格式化、体系化、批量化,为大众所下载、运用和传播,不仅会拉低大众审美水平,更易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汉字书体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标准与价值。篆书,是先民想象力和现实的生动结合;隶书,是笔画化现代汉字的起点;草书,是汉字书写向纯艺术迈进的产物;楷书,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标志;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史上风格独特的书法,如东晋王羲之的行草,潇洒飘逸,是“魏晋风度、品藻万物”的美学体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是唐朝正大气象的法度显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追求抒发胸中意气;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书法注重形质妍美。因此,人们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书体和书风的演变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凭空产生。

早期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除了宋体、楷体、魏碑等印刷体、美术体之外,还有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瘦金体由宋徽宗创作,劲健灵动、独具意趣;启功体由启功先生创作,典雅秀丽、书卷气浓;舒同体由舒同先生创作,以颜真卿、何绍基的楷书为主,字成团形,厚重活泼。这些为大众所喜爱的手书字体,无不具备舒展大方、简洁流畅、轻松自然、雅俗共赏等特质。最重要的是,这些字体都不是随手写就、凭空臆造的,而是在遵循书法艺术演进规律、继承前人书法传统基础上,适时创新而来。以其为基础,亦可源源不断衍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字体。这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写照,也是网络手书字体设计应牢牢把握的发展方向。

为何“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方面,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为求名利,默许丑陋的字体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以为拿起毛笔便可成为书法家,以为只要“龙飞凤舞”就能在网络字库里“开山立派”。这些都助长了手书字体创作随意、以丑为美的不正之风。

未来,欲杜绝“带病”字体扰乱字库的现象,还字库一片净土,应由权威机构进一步制定字体入库标准,以提升社会规范化用字水平;倡导“百花齐放”,鼓励推出一批既符合规范又兼具审美价值的新字体,以满足社会需求;弘扬“正大气象”,以体现字体设计的时代特色,培育大众的汉字审美素养。

(摘编自刘寿堂《还字库一片净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字库建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由实体完全转移到了虚体,网络字体成为方便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
B.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才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
C.互联网“字库”字体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和手书字体等。
D.手书字体,必然拉低大众审美水平,还会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字库”的发展谈起,切入了“带病”手书字体的话题,然后依次展开,深入分析。
B.手书字体的出现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文章对其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兼顾历史与现实,旁征博引,从发展角度论证了“字库”需要净化的观点。
D.最后两段,揭示“带病”手书字体被大量使用的根源并对未来美好前景进行了构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依据一定标准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体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价值。
B.宋体、楷体、魏碑、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等都是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被网络“字库”广泛使用,是书法家们与时俱进、及时适应了网络需求的结果。
D.“带病”的手书字体仍然被大量使用,一是受字体设计者自身缺乏书法修养的影响,二是与某些缺乏责任感的字库网站不无关系。

同类题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煞风 一往情 倚老卖
翁敏华
文题由一种文字游戏构成,叫“成语缩脚”,本文的主人公曾经用来写过信,全信就像一篇密电码,署名即是“大煞风 一往情”,把“缩”进的“脚”拖出来就是“景深”二字。我在这里要记的,是“景深老”,一位多才多趣的老先生———赵景深。
初仰先生,即在袅袅的昆曲声中。那天上海昆曲研习社恢复曲会,假座我校东部礼堂。人说前排就座的满头白发的老先生,就是“赵老”———噢,一位面目和善的好先生。赵老是昆曲研习社社长,讲了一番话,接着就带头唱起了曲子,记得唱的是“窦娥冤”里“斩娥”的【端正好】带过【滚绣球】曲。这是正旦扮演的窦娥唱的著名曲子,甭说大学教材,就是中学语文书里也选有,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旦角的唱段,赵景深先生反串,这在“四人帮”被打倒没几年、拨乱反正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个中深意。
就这样,得以步入赵老的家———位于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后头的弄堂里,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导师第一次带我去,还是参加昆曲社的活动。如同一般上海弄堂房子一样,赵府也从后门进出。后门上装有门铃(当时很少见),摁铃,三楼窗户便出现赵家保姆的脸,见是认识的人,她就会放下一只竹篮子来,篮底中央躺着一把钥匙,由你自己开门。后来这空中竹篮晃悠晃悠的场景,整整演绎了两年多———导师去世后,赵先生收我为“私淑弟子”,让我每个周六上他家听课半天,这场景,距今已有三十年,每每想起还令人感念不已:所谓师生,不正是老师交把“钥匙”给你,由你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步入艺术的殿堂么?
正是在赵府,得以拜见蒋星煜、胡忌先生,得以领略华文漪的妩媚、岳美缇的清雅,还有刘异龙的滑稽突梯。在赵老八十岁的生日家宴上,他夫妇演唱了《长生殿·小宴》,令人推想二位年轻时的风采———好一对夫唱妇随的昆曲伉俪!
回忆赵老的文章何其多也,书也出了不止一本。但是我还有两件印象特别深的往事,欲记在这里。
其一,在课上,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说到了《琵琶记》,说到1957年那次在北京召开的《琵琶记》学术研讨会,赵老说:“其实我那次是揣了两篇论文去的,一篇肯定,”他右手往右边口袋里比划比划,“一篇否定,”他左手又在 左边口袋里比划了一下,“到北京去轧苗头,再决定抛出哪一篇去。”当即有人打岔。让我吃惊的是先生的坦白。先生难道不知道这是“墙头草两边倒”么?就这么随随便便地透露给他众多的弟子们了。
后来,多次想起,慢慢地,我想明白了。五七年是个什么样的年份?若是谁,为了一部《琵琶记》,被打成右派,值么?“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我心说:先生真是个明白人呐,南方式的智慧。知识人性格也五花八门,不会只有梁漱溟一种。
其二,有一天课后,赵老收到一封信,拆开看,笑了,再看,笑得更厉害了,直至笑到捂住眼睛、趴在桌上、流出眼泪。笑得我们也好奇起来,纷纷凑近看信。信是扬州师院任半塘先生寄来的,没有多少文字,却在正中画了一把破刀,毛笔画的,犬牙似的刀刃,沾着血(红墨水),刀下则滴滴答答血迹斑斑,边上一行直排的字:“赵景深借刀杀人!”原来是,报刊上有人发表文章驳斥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里的观点,任先生误以为是赵门弟子所为,故打上门来讨伐。赵门弟子见状,一个个义愤填膺,张三这个角度,李四那条线索,已经在分工如何反击了。赵先生去卫生间擦了眼泪,步履蹒跚哆哆嗦嗦地回座,听说后忙制止:“介好白相一桩事体,一当真就勿好白相了。”他用沪语说。
这就是赵景深。三十年代当编辑,向老舍约稿,信笺中央大大地写个“赵”字,用红笔画一个圈儿:“老赵被围,速发救兵”,老舍一看,立即寄来稿件和回信,在赵景深原画上添一支破围的红缨枪:“元帅休慌,末将来也!”那天看见任先生的信,赵老一定是想起了当年的这桩逸事,故而笑得这样一发不可收。我真后悔没像记者那样追根问底,不知道赵先生最终是怎么回这封信的,不然,又可增添一桩直如老舍回信赵景深这样的文坛佳话。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大煞风”景的事,但赵老始终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对事业,对学生,对朋友同行。
【注】四人帮:指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结成的反革命帮派。轧苗头:遇事通过察言观色来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介白好相:上海方言,“这么好玩”的意思。,勿好白相:不好玩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提到“钥匙”一词,前者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钥匙“,指开锁的工具。后者则是“钥匙”的比喻义,指有效的方法,窍门。
B.文中写到赵景深先生参加《琵琶记》学术研讨会时,准备了意见完全相反的两篇论文,主要用意是表现赵老除用心研习昆曲外,也有着南方式的狡猾,遇事能灵活应变。
C.文章标题新颖,含义深刻。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暗含了文章传主的姓名,并且文章结尾的点题,使标题含义又更深刻。
D.赵景深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趣的老先生。赵老既研习过昆曲也当过编辑,但文章重点谈的是赵老先生的人格魅力,对事业,对学生,对朋友同行的“一往情深”。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A.“成语缩脚”是一种文字游戏,会玩这类游戏的人都是多才多趣的人,本文作者和赵景深先生都是玩此类游戏的高手。
B.“我感受到了个中深意”一句中的“个中深意”指赵景深先生借窦娥唱的曲子表达对“四人帮”颠倒黑白的愤怒控诉,抒发对国家拨乱反正的喜悦心情。
C.赵景深先生收到扬州师院任半塘先生寄来的讨伐信后笑出了眼泪,,原因是他觉得任先生跟自己一样都是很懂幽默的人。
D.赵景深先生当编辑很另类,总是以漫画形式向人约稿,比如他向老舍先生约稿时就在信笺中央大大地写个“赵”字,用红笔画一个圈儿,表示“老赵被围,速发救兵”的意思。
E. 文章选取赵景深先生的生活点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令人在会心一笑之中领会主人公的学识与人品。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对文章中“大煞风  一往情”的理解?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证了“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艺术意象”。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注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了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