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念的增强不仅反映了40年来中国法治发展的巨大进步,也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支撑。同时也应看到,在法治观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由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别,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也高低不等,不同社会成员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遵守法律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在参与网络表达、开展网络监督、使用网络服务等方面,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深浅不一的“数字鸿沟”。二是体现不够充分。一些群众不能理性看待权利、义务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当遇到利益冲突时,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张,责任意识淡薄,甚至做出某些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同样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这就需要深入培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法治观念,提高广大民众尊重遵守规则、依法行使权利、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上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先后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路,让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加强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的平等保障,促进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拓展公民参与空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治理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不少城市在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社会治理创新。这带来的不仅是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也给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更多空间。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基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程度,让人们在更切实、更充分、更有效的法治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
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直接、充分、有效的法治教育。截至2018年9月,我国共建立法治教育基地3.2万多个,96.5%以上的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等内容,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培育青少年人权和法治观念。应进一步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措施,着力使每个人都形成内在自觉的、浓厚的法律意识,成为法律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和贡献者。
(摘编自马长山《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受益者和贡献者》,《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40年来,人民的法治观念增强了,这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支撑。 |
B.法治观念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够均衡、体现不够充分等问题,法治中国建设面临挑战。 |
C.让人们共享改革和法治建设成果,将有助于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的平等保障。 |
D.社会治理智慧化程度越高,基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程度越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就会越强。 |
A.文章第一段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应深入培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法治观念的论点。 |
B.文章二至四段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开展全民法治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培育法治观念的途径。 |
C.文章第四段举了在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的例子,表明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已采取了一些措施。 |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非常严密,充分证明了论点,说服力非常强。 |
A.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的高低不等。 |
B.当遇到利益冲突时,如果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张,责任意识淡薄,就会做出某些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 |
C.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会使服务便捷、高效、精准,也会使公民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更多。 |
D.只要更加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措施,人人都会成为法律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