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最初源于社会中的“公众协作消费”现象。该现象与传统上通过拥有对物的所有权来使用物并取得相关收益不同,其本质在于通过对闲置资源的二次分配起到对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这一现象逐渐发展为一种大规模的商业实践,并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从其运作机制来看,如今的共享经济包括三方市场主体,即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中介方。供给方通过提供服务或让渡物品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报酬;需求方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享受服务或使用物品;中介方即平台则通过振合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并完成交易来获得相应的资金收入。

目前,共享经济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一般而言,用户在平台注册提交自身信息是为了获取有效服务。然而,受利益所驱,会出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滥用用户信息来操纵用户选择或泄露用户信息而侵犯其隐私权属的情形,从而使用户目的被背离、利益遭受损害。

(摘编自郑佳《共享经济的自治与规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30日)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认为共享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好处、符合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占86.7% ;无所谓并认为与个人没有多大关系的占10.5% ;不支持并认为不符合农村发展方向的占2.8% ;了解并认为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占10.1%。

共享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降低了农民的参与意识,缺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农民组织化的积极 性仍不高,农业方式仍表现为种地分散和经营细碎;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偏低,县、乡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农民也依旧不愿意学习,甚至抱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农村金融实际供给明显不足造成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没有市场竞争力;农村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农民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等。

(摘编自梁信志《发展共享经济,促推乡村振兴》,《河南日报》2019年2月13日)

材料三:

2018年是共享经济监管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行政、法律、技术等监管手 段多管齐下,规范发展成为各方共识。随着2018年各项整治行动和监管措施的延续,以 及《电子商务法》的正式实施,共享经济领域仍将延续强监管态势。同时,监管创新也面 临新挑战:长效化监管机制建设任重道远,共享经济企业属地化管理与平台跨地域经营的 矛盾更加突出,过于严格的准入许可导致大量的共享服务提供者不合法不合规,不利于激 发市场活力。

未来三年,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稳就业和促消费方 面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共享经济也将成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要场景,人工智能也将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決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关欣《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就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参考报》2019年3月4日)

材料四: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提出,共享经济是全球新业态、新模式创生的前沿领域,围绕共享经济开展持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和增速均实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共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与往年相比,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呈现两大发展亮点。一是制造业产能共享加速发展,成为共享经济领城中最活跃的类型,表明共享经济的发展逐渐从生活领域向产业领域延伸,从简单的模式创新迈向更高层次的要素配置、技术协同和产能最大化利用。二是共享经济“稳就业”

的潜力得到更大释放。在社会群体生活方式曰益多元的情况下,共享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正在成为“稳就业”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共享经济发展前景乐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一种全球化、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供需双方通过中介信息平台对闲置 资源的所有权进行转让,从而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
B.用户的平台信息一旦被滥用或泄漏,其财产权益就有可能遭受损害,因此而引发的信用风险便会对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C.材料二调查数据表明,农民对共享经济整体上持乐观态度,大多数农民认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适合农村发展。
D.共享经济和人工智能互促互动,共享经济发展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共享经济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平台中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效能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使共享经济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B.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推广不畅、金融资本供给欠缺、信息化平 台建设落后等,都是制约共享经济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C.《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将推动共享经济领域延续强监管态势,会直接导致大量共享服务提供者不再合法合规,对激发市场活力产生消极影响。
D.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制造业产能共享的发展活力已超过生活 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未来我们需要在哪两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保障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 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04:1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腊梅
王祥夫
北方没有梅花,要看梅花只好到公园或去面对让龚自珍生气的梅桩盆景,盆景梅花毕竟是盆景,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反过来说一句,真不知孤芳自赏的是人还是梅?梅花的香,细究起来,之所以让人觉着特别的香,问题在于这时候除了梅花确实还没有其他的花,既无花,何谈香哉?所以梅的香是只此一家。梅花中,我最喜欢的是白梅,当然最好是绿萼,开起来让人觉着有无限的春意在里边。朱砂梅固然好,但是太热闹,太热闹的东西我总是不太喜欢,但想起《红楼梦》中宝琴抱的那一大枝红梅,却又让人觉着好,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王安石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的就是白梅,而字面上没一个白字,真是妙哉。梅与雪一色,浑然难辨,当然只能靠香气来感觉梅在雪中的傲然存在。传说中袁中郎儿歌《雪》的那首诗我也喜欢:一片两片三四片,四片五片六七片,七片八片十来片,飞入梅花都不见。也只能是写白梅。多么好的境界,那该是多么密急的雪,直飞到一大片的白梅里去。
身在北方,看雪的机会太多,但看梅就只能对着盆梅想象江南的香雪海。今年去了一趟南京,是专门去看梅,却上了新闻媒体的当,电视画面上的梅已经是开得纷纷扬扬,但现实中的梅花却还没怎么开,要说开也只是星星点点,无论红梅还是白梅都还是满树满枝的花骨朵,倒是腊梅正开得好,腊梅真是香,离老远就能让人闻到,远远的,远远的就香过来。北方没有腊梅,远远地闻过香后,然后过去细看,却让人吃一惊。腊梅当然是黄的,颜色像是有几分透明,像是受了冻。让人吃惊的是腊梅的花瓣是十多瓣儿,分两三层,花瓣儿是尖锐的三角。这忽然让我想到了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当初看这幅画,心里还觉得十分不解,萱草和腊梅在一起开花可以让人理解,艺术既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徽宗笔下的腊梅怎么会是那么多瓣儿,重瓣儿梅可以多瓣儿,重重叠叠十多层都可以,但梅花的花瓣儿怎么会是尖锐的三角?当时还觉得是徽宗的笔误。殊不知却是自己的不对。艺术家的徽宗向来是重写生也提倡写生,关于孔雀升阶先举哪条腿已成艺坛佳话。看了南京的腊梅才知道徽宗的创作态度真是极其严谨。艺术从来都离不了想象,但从来都不能只靠想象来完成。
我很喜欢作家汪曾祺的那篇写他故乡花木的随笔,他说他的故乡有一树老腊梅,年年腊梅要开花的时候他会爬到树上去摘一些下来,给家中的女眷戴。而且说到腊梅中的“狗心梅”和“檀心梅”,我在南京看到的腊梅花便是檀心梅,花心着深紫色。当时摘了满把放在衣服口袋里,到第二天还在香。从南京到扬州,瘦西湖两边的腊梅也黄黄的刚刚正开,远远的香气拂然而至,让人顾不得和年轻的船娘说话。
看了腊梅,想想自己最初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时对徽宗的不满,真是让人惭愧,艺术要的是认真,做人做事也要的是认真,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最好要亲自看看才好,“艺术”二字首先是要从眼上过然后再从心上来,做人做事也如此,先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这倒是去南京看梅花最大的收获。至于满坑满谷的梅花的那种气势倒在其次了。几百株几千株的梅花一齐开放如雪如海,当然让人感动,但要领略梅之真韵,还要一株一枝一朵地细细看来,不细看,只远远一望,岂能知道腊梅为何物,这样看,恐怕是到死不知腊梅。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上)〕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王安石的诗与袁中郎的儿歌,写出了作者心中对白梅的喜爱,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作者介绍宋徽宗的《腊梅山禽》图,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艺术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的观点。
C.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腊梅为切入点,着眼于艺术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原则,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特性。
D.文章以议论为主,兼顾记叙、描写和抒情;语言质朴,意味隽永,如开头写道“一个人面对一盆梅花,不知是人在那里孤芳自赏还是梅在孤芳自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红梅要衬着白雪才好看,但白梅亦要雪来衬着才更妙”?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题名“说腊梅”,为何在第一段花了很多笔墨写白梅呢?请你从文章构思和主旨两方面来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解语花

刘正权

开了药,出了药店,顾卫东忍俊不禁,到底笑出了声。

是苦笑,他自己知道。

仕途不畅也就罢了,居然尿路也不畅,这热闹凑的。店里老中医告诉他,小使刺痛是尿路结石造成的。

病休只是一个借口,又一次跟局长位置擦肩而过,顾卫东忽然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念头。

带着老中医开的药,顾卫东开始了自己的南山之行。

从广义的文化上来说,有菊花的地方,都是南山。

一般中药熬起来麻烦,这个老中医很善解人意,给顾卫东开了一味半点都不麻烦的中药,马先蒿20克,研末,每服6克,开水送服,每日2次。

顾卫东喝茶,都比这个讲究。

他在办公室和家里,都有置办一套茶具。

顾卫东爱茶,跟小时见过一个茶查有关,老式的,上面写着五个字:心也可以清。

这五个字,怎么排列读,都带着禅意,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

说白了,顾卫东好的不是茶,是茶衍生出的文化。

顾卫东天生不适合当官,局长帽子没落在他头上,是明智的,他太清高。

水至清则无鱼。

组织部长很含蓄告诉他,在官场就得按照官场的套路来,顾卫东回了一句,水可以干,但不能浑。

那就清清白白做学问吧,组织部长说。

他的副局长,就是靠做学问上来的。

我们不差一个正处的局长,我们缺一个做学问的顾先生。这是组织部长跟他喝醉酒后掏心窝子说的话。

顾卫东是土壤学专家,偶尔也关注一下植物。

马先蒿是没被顾卫东关注过的植物,因为自己的病,顾卫东在喝了一服药后百度了下,马先蒿居然有多个品种,什么奥氏马先蒿,多齿马先蒿,纤茎马先蒿,等等,不一而足,分布地也广。

顾卫东是有心人,那些图片虽只扫了一下,就入眼入心了。

怎么说自己尿路都指望人家在不遗余力做着疏通呢。

顾卫东要看的菊花,是野菊,那种星星点点遍地金黄在山野肆意开放的。城币里的菊花成,顾卫东是不屑的,人工培育的东西,过于精致,精致得都失去花之所以为花的乐趣。如同官场,会给你套上一个模子,想跳出那个禁锢,很难。

缘于此,顾卫东的身影就出现在一个不知名的山中,山不是很大,都没好意思有正式名字,顾卫东叫它南山,是恰好它就在顾卫东居住城市的南边。

在一片冷杉树下,顾卫东意外发现一种花,开得像出浴的美人,出浴的美人身上无处不是风景,这种花也是,感觉就是为花而生似的,从底部依次往上开,芝麻开花是节节高,这花不是,它越往上,花蕾越小,中间一柱高擎,挂满花朵。

顾卫东精神没来由为之一振。

这花一定有什么讲究,同茶一样。

顾卫东忍不住低下身子,仔细琢磨起来。

知道这花名字吗?一个声音在顾卫东身后响起来。

顾卫东担头,很意外,竟然是那个老中医,带着一柄锄头。

不知道,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这是吃了果子忘了树,老中医笑。

马先蒿?顾卫东心里一激灵。

嗯,不过这是马先蒿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叫扭盔马先蒿!老中医点明说。

扭盔马先蒿,这名字有什么高意?顾卫东一怔。

喏,富意应该在这,老中医指着马先高的花蕊示意顾卫东看。

花蕊呈逆时针盘旋而起,顾卫东明白了,难怪叫扭盔,那些花像扭着的头盔。

我倒觉得啊,它担转的是人体的机能,马先蒿常用于风湿节疼痛,尿路结石,小便不利,妇女白带,大风癞疾,疥疮等病。

老中医娓娓道来,顾卫东心里却是有如醍醐灌顶。

扭盔,扭亏,顾卫东在心里默念数遍,忽然笑了,关得如同眼前的扭盔马先蒿一样,阳光,亮丽,清新。

花都晓得扭转逆势向上生长,何况万物之灵的人。

难怪看到这花的第一眼,顾卫东会没来由地精神一振。

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花为谁解语啊。老中医一脸郑重,马先蒿的使命不单是让人欣赏把玩,更是要与世人解除苦痛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顾卫东的视角,运用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山中冷杉树下开得明丽、清新的扭盔马先蒿花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对“解语花”的喜爱。
B.小说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接着叙述顾卫东仕途不畅后开始的探寻之旅,这样写使小说具有古典的诗意,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事,主要叙述了顾卫东官场失意后找老中医看病而得以深入认识“解语花”的经过,旨在表达作者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批判。
D.小说中设置了“南山”“野菊”,刻着“心也可以清”字样的老式茶壶等意象,它们在叙事中具有凝聚意义与精神的功能,暗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题2】小说塑造的顾卫东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6年抗争也包含在了“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14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E.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和日本国内一些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都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定位于1931年。
【小题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有哪些重大意义?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许洁

①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②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③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 “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元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元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夫”。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 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④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⑤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情境”,就是指用求真与审美两种心态去认知经典,并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
B.“博与精”,指的是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所蕴含的道理,一种“大方无隅”和精益求精的境界。
C.“渐与顿”。孔子授学以“时习之”与神秀作的偈语都是“渐悟”,而禅宗六祖的顿 悟是在“渐悟”之上的精神超越。
D.“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与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的求“失”并不契合,因为老子的话或许被林语堂歪曲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节提出观点:我们读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B.第②和第③节,从学术关系方面来考察学术情境,主要运用了引证和对比论证。
C.第④节,作者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来谈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
D.第⑤节,作者阐述了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仅用了例证。
【小题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述学术情境与艺术情境的异同点。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信息与世界的新主人

胡 泳

①从全球看,越越多的信息以越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人们不仅强烈要求接入互联网,而且也渴求随着上网而获得未经阻碍和不加过滤的信息。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

②如果你仔细观察国际生活的真正运转,你会发现这个舞台的主角已然发生变换。有哪些新的演员在登台亮相,试图把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呢?今天我们评选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的五十人,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们当然可以和董事长和CEO们搏斗,然而,他们(  )战胜的是人们对自由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追求。他们(  )一时能够阻挡住信息的洪流,但从长远看,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原因很简单:你(  )控制你给予人们的,但你无法控制人们主动寻求的。

⑨当然,公民社会也不是万能的。维基解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的日子,而维基解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虽说,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使其具有变成不负责任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解密本的宗旨。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的前提上: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无论国家、跨国公司还是好斗的无政府主义者,皆如此。

【小题1】“信息渴望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②段提及“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的用意。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难以可以可能B.难以可能可以
C.可能难以可以D.可以可能难以
【小题4】阿桑奇等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新主人的根本原因是( )
A.他们登台亮相并具有将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的愿望。
B.他们披露的大量信息令众多的政府遭受重创并最终失败。
C.他们能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D.他们拥有新的、开放的传播架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渴求。
【小题5】阅读第③—⑥段,筛选重要信息,给“维基解密”下定义。字数在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