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蘑菇石

方欣来

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

这山叫梵净山。从字面上解:梵者,妙也;净者,不着一丝尘埃。不知这场域是不是南海观音参禅修炼的地方。但隐隐觉得,但凡得道的菩萨,往往会把一座大山乃至几个山脉作为他傲功课的场所,远比文人结庐的草堂大了去。

而我一眼看了上了蘑菇石,尽管只是山中的一个微点。说是蘑菇,其实是由两块石头垒成的。远看,像长在悬崖上的黑蘑菇,走近了,才看清上边的大而厚实,挂在半空,像悬浮着的物体。下面的呈长方柱状,脚大、腰细,有着女人的姿态。两者相叠,更像一个顶着帽子的人在走动。想必,它是一路穿过山谷,蹚过溪涧,沿着一个个石级走来的吧。然后身子一矮,向大山作顶礼膜拜,这个样子,虔诚得化入了心魂。想象中,它一定把许多云雾和风抛在身后。

风,是树木和石头的敌人。越往高处走,树木一棵棵矮下去,到最后仅剩下一些矮小的灌木、野藤和为数不多的芭茅。不需多想,这场风与植被的搏斗中,树注定是失败的一方。老早,古人便察觉了其中的秘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而,平日里我也学会了世俗的一面——出门观天色,进门看颜色。料想,变幻莫测的天色和人的一张脸上肯定暗藏着不可知的风,风向、风势、风的劲道,全得用心把握。于是,很多不同的场合,我努力克制自己,尽量把声音压得很低,与不同身份的人保持一团和气,大概,这就叫作俗世中的芸芸众生吧。沿着时间的路径往上走,风愈大,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在飞舞,不厌其烦打磨着石头,使得这蘑菇石更显苍老,连苔藓也躲进石块的缝里,失去发展的信心。这是个典型的当风口,一个唿哨,便将豁口里的风、云层之下的风、树梢上的风、阳光照亮的风,还有瀑布倾泻而下的风,一齐唤过来,在这里交集、整合,形成一支风的队伍。一下子,吹乱了我的头发、衣服以及平静的心绪。风,以大写意的方式在我身上涂抹,以至我的脸上、脖颈、耳朵和手脚全是风的纹路与色泽,似乎我也成了风的一部分。而身边的石头直愣愣地叫风雕刻成了一尊石像,或一个缩小了的梵净山。但我分明看见石头上凸显着一棱一棱的刻痕,犹如岁月的纹路,那么斩截,沉着得像一条条铁线小篆。恍惚中,给我们不少“沧海桑田”的感觉。

不言而喻,石头是一座山的心。它把自己拔得那么高,置身于巨大的险境中。下面是万丈深渊,稍不留神,会粉身碎骨。哪怕我侧着身子偷偷瞟上一眼,也吓得头皮发麻,倒抽一口冷气。朝上走呢,除了一条狭窄的连扶手都是铁链串成的石板小路,仍是绝壁。似乎,整个山头成了摄人心魂的惊叹号。阳光正好,一个接一个的人踩着石板在向上移,似有一股力量牵引着,仿佛“人往高处走”成了人世间的铁律。假若以时间为参照系,不难发现,向上移动的何止身体,还有人心。然而,立着的蘑菇石却在时间里纹丝不动,即便挪动一寸也没有,自始至终以安静的状态坚守着宁静的内心。那种静,不温不火、不激不厉,一如入定的高僧,好像在它眼里,尘里尘外的一切都看淡了。怪不得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与朱元思书》里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由此可见,这不是一种姿态,而是通达了悟,总以为,绝顶之处有着诱人的景致。这山望了那山高已不是一勺谚语,仿佛在说,人的一生就是无休止的瞭望和攀爬,否则,成了无心无肝的石头。小时候,我母亲见我每次做数学计算题出错时,便骂我是石头做的脑袋,呆死了。此刻,我站在石头旁四下一望,无论哪个方向,山依然是山,雾仍然是雾,树木还是树木,日头也在一天天东起西落。有别的是,时间在悄然流逝,生命在不断更选。

时间像个魔术师,总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给不少事物蒙上一层缥缈的面纱,让你生出许多好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解释“梵净山”的名字,借助“参禅修炼”等字眼,为后文蘑菇石的出现营造了一种不凡的神圣氛围。
B.文中第三段对蘑菇石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并在想象中将蘑菇石拟人化,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蘑菇石在梵净山上的形态。
C.“‘人往高处走’成了人世间的铁律”,写出了人在生活中不断向上攀登的状态,赞扬了人们永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
D.文章边叙边议,借写蘑菇石来阐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考,散发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小题2】第4段画线处引用古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文章开篇说“直到山腰上的蘑菇石进入我的视野,才看出一座山的味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味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1:0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溯源

有一种蛙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解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了鲑鱼的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盛,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③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渍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融浩阔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吸咽,不能自己。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归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折转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执香的季节,老祖文,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此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小题1】文章用鲑鱼溯源开头,这样写好怎样的好处?人类的“回溯”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不同?
【小题2】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小题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完全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地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达里诺尔的车辙
刘斌立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湖,名字叫达里诺尔。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他的故乡,就在中国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有美丽的达里诺尔湖。
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桑贝德的小城,我的父亲在他20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并认识了我的母亲。离我们家大概5公里远就有一片名叫苏必利尔的大湖,父亲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这里也有与达里诺尔一样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我知道终于可以与父亲一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几乎是驱车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向了北方的草原。我知道不管是我还是父亲,都迫不及待。
当路边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小沙丘和一簇簇的灌木植被丛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离草原不远了。
“父亲,这就是这些年新闻上在说的草原沙化吧?”我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父亲说道。
父亲回给我的是他惯常的微笑和沉默。
我看了一眼导航,我们的车正在穿行浑善达克沙地。穿过这片正在沙漠化的地方,我们将进入锡林郭勒草原。而达里诺尔就在草原深处。
前方的道口,终于出现了一块指示牌,“达里诺尔”就在东行50公里的地方。
我猛地一踩油门,开始加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慨,我竟然忍不住悄悄淌下了眼泪。我不敢转头去看父亲,我更无法知道他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是怎样的心境。
达里诺尔就在眼前,已经水天一色。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黄昏,正是那个被父亲回忆了无数次的黄昏。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我惊呼着抱起父亲,奔向湖边的一座小丘。
我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晚霞洗礼。湖面上的点点涟漪悄悄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那是天鹅!”我小声惊呼着,生怕打扰了那些精灵。
“父亲,那是你说过的天鹅,达里诺尔真的是天鹅湖!”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
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
“父亲,您不用担心了,您看达里诺尔还是那么地美,这里的水、天空、黄昏,都如您跟我说的一样。我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您一样热爱这片湖泊。我想我可以如您的愿了。”
我抱起父亲的骨灰盒,慢慢走向湖边。
可远处的一声口哨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我看见一人一骑飞驰而来。
“你要做什么?”马上的那个蒙古族青年诧异地看着我。
“我们不允许靠近湖水,更不能往湖水里倒东西。”他看着我怀抱着的盒子,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他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故乡。他想落叶归根。”
蒙古族青年拉着缰绳,在我面前辗转、犹豫着。
“希望长生天庇佑草原,让达里诺尔收留我父亲吧。”我用我父亲曾经祈愿的语言,向他诚恳地请求。
他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柔软和敬畏。他点了一下头,掉转马头而去。
如海一般辽阔的达里诺尔,在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声中,接纳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最好的归宿,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开车离开湖区。我尽量沿着那条我来时的车辙行驶。希望明年春天,达里诺尔湖畔的这条被我碾压的车辙就会被新的生命覆盖。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
我想,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也应该告诉我的孩子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选择在桑贝德城定居,并且离城不远处的苏必利尔湖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与达里诺尔湖的相同,可以缓解他的思乡之苦。
B.作者在文章中是一步步揭开父亲已经去世的谜底的,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
C.描写蒙古族青年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作用较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对故土和自然热爱与守护的一种传承。
D.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父亲的骨灰从遥远的国外回到故乡的故事,表达游子对故土和自然的赤诚之心。
【小题2】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
【小题3】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已逝,江湖已远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是海宁名门望族,家风儒厚,以文起家,重气节有侠气。金庸自幼喜欢读书,读遍了查氏宗族的藏书,尤其喜爱历史。金庸自学能力很强,他还精通英语、日语和法语。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办报、写小说的基础。可是金庸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中学时,金庸因为写文章嘲讽训导主任被开除。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又因投诉校内党员而被退学。后赴上海入东吴大学学院学习国际法,但毕业时正逢内战,没有拿到毕业证。2005年,他以81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2010年,86岁的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纪录。

健笔直言,报业巨子

1946年秋,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大公报》。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让金庸得到历练,“武功”精进。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他被派往香港。随着内地“大跃进”运动开始,虚、假、大、空的信息充斥着港版《大公报》。金庸知道这些都是假的。1957年冬,他毅然决定离开《大公报》:“我离开那里,是因为不能发表反对错误路线的意见,这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1959年,35岁的金庸与人共同创办《明报》,他说:“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給读者。”“明”取“明辨是非”之意,确定了鲜明的立场:“不左不右,绝对中立。”

《明报》刚出版的时候,销量并不大,为了增加销量,他开始以“金庸”为笔名连载武侠小说,这一招获得成功。1988年《明报》日销量已达11万份,1989年达18万份。30多年间,金庸将《明报》办成了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金庸辞世,《明报》发文悼念:“如非当年先生不怕艰辛,殚精竭虑,以一支健笔打出名堂,无以臻此。”

侠之大者,家国情怀

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金庸宣布就此封笔。金庸用他所写小说中的14部小说名字的第一个字写就一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小说里,还体现在现实中。

早在14岁那年,金庸亲眼见证国家凋零,民不聊生,就立志成为一个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官。然而命运多舛,金庸未能实现梦想,而做了一名记者。可他依然心系祖国,几十年来无不想着为国家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遗留下一批飞机在港。当时香港还是英国人的地盘,国民党方面又发动关系游说英国人把飞机移交给台湾。这时候,金庸挺身而出,靠着自己在香港新闻界的名声为新中国仗义执言,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社论为***说话,援引国际法侃侃而谈,最终为大陆争得了这批飞机。

1972年,美国单方面将琉球群岛及钓鱼岛划归日本,引起台湾、香港两地“保钓运动”,震惊中外。关心祖国命运的金庸,发表多篇社论抨击美日无耻行径,维护祖国对钓鱼岛不可争议的主权。

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对他的武侠小说赞不绝口。金庸曾对朋友说:“几十年了,我最佩服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邓小平对金庸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那就是中国准备收复香港,并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金庸很激动,连忙回应:“这方针政策好,香港人和国际友人都能接受。”回到香港后,金庸逢人便说内地好,还在《明报》大力宣传香港回归祖国、“恢复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繁荣”的方针,唤起民众共同关心香港回归祖国的大事。后来撒切尔夫人曾单独会见金庸,希望他为英国说话,反对香港回归。金庸果断拒绝了,并坚定表示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时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为多么精彩。他以如椽之笔,书家国情怀,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享誉海内外华人社会。金庸先生情系中华,爱国爱港,支持国家改革开放,拥护“一国两制”方针,热忱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为设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贡献了政治智慧。金庸先生赤子丹心,侠肝义胆,其文采风范永为世人景仰。

(选材综合“百度百科”等资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人物传记选取了传主的典型事例,始终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组织内容,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传主的经历和精神品格。
B.虽然金庸的求学之路很坎坷,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甚至在86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纪录。
C.人们对金庸的了解大多是对他文笔创造的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武侠世界的了解,而很少了解他铁肩担道义的一面。
D.1957年,金庸从《大公报》辞职,是因为有感《大公报》“直笔敢言、骨气凛冽”风格的失落,不能讲真话违反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小题2】下列对传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是因为他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小说中熔铸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精神。
B.邓小平接见金庸,对他的武侠小说赞不绝口。金庸深受感动,他曾表示,几十年来最佩服邓小平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他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C.1972年,金庸封笔之时,用自己14部小说名字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知金庸一生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
D.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都会见了金庸,希望他发声,金庸态度鲜明,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站在中国政府一边。
【小题3】据悉金庸先生入围“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金庸先生令人感动的优秀品格。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传奇童星——秀兰·邓波儿
秀兰·邓波儿的一生堪称传奇,是一个多年不老的神话。因为她,才使儿童演员真正成为明星,受到众人的关注。无论男女老少,不论国籍语言,他们爱她,爱她蜷曲的头发、甜甜的小酒窝、亮晶晶的大眼睛、欢快的歌舞。她像天使一样给人们带来了欢笑,驱散了人们心中的忧愁,让人感受到世间最真最纯最美的东西。
1928年4月23日,邓波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邓波儿之所以能成为明星,她的母亲功不可没,因为年轻时曾向往银幕生活未能如愿,她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培养女儿上。婴儿时的邓波儿就已经显露出天使般的甜美模样,并且遗传了父母的才华,不但有着出色的嗓音,而且表现出惊人的动作协调性。母亲喜欢跳舞,就教她跳舞,3岁时,还安排她进入米格林幼儿舞蹈学校接受训练,这是好莱坞星探经常出入的地方。4岁时,她被导演看中,拍摄了系列片《小听差》。5岁的她签约了世纪福克斯公司。6岁时,她因在《起立欢呼》中出色的歌舞表演崭露头角。仅在这一年,她就为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10余部影片,其中《亮眼睛》一片使秀兰·邓波儿一跃成为众人皆知的小明星,她的歌声也家喻户晓。1935年2月,年仅7岁的秀兰·邓波儿接过奥斯卡特别金像奖。并成为有史以来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孩子。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邓波儿也许是最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成名过早是要付出代价的。成年以后,邓波儿回忆起她的童年时曾说,我只过了两年懒惰的婴儿生活,以后就一直在工作了。6岁那年我就不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了,那天,妈妈带我到一家百货商店去看圣诞老人,可圣诞老人却让我给他签名。小小年纪的她,每天必须工作5个小时,周末通常在8个小时以上,此外还要每天跟私人老师学习3个小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银幕上的小天使除了小小年纪就创造了演艺事业的辉煌之外,在成年之后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华彩篇章。
20世纪60年代起,秀兰·邓波儿开始活跃在美国的政治舞台。1969年,尼克松任命她为第24届联合国大会代表。1974年福特总统当政期间,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加纳女大使,两年后又担任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对于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此要职的女性,福特总统的评价是“一流”。
70年代,邓波儿患上了乳腺癌,她勇敢面对,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乳腺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还是一种难防难治的疾病,特别是要切除乳房,这是令很多女患者最不能接受的。但是邓波儿不仅做了手术,还在电视节目中向公众袒露了病史,她成为第一个勇于公开病情并倡议防治乳腺癌的名人。当人们问她如何与乳腺癌作斗争时,她答道:如果什么也不做,情况只能变得更坏,我相信上帝和我的医生。对患有同样疾病的妇女,她的忠告是:不要害怕,不要坐在家里等,要去医院积极治疗。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使她战胜了病魔,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很多患乳腺癌的妇女也转变了看法,不再羞于谈及病情,也不再不敢接受手术治疗了。
2006年1月29日晚,第12届美国演员公会奖在洛杉矶圣殿礼堂揭晓,秀兰·邓波儿被美国演员公会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她在演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在人道主义事业方面作出的贡献。美国演员工会主席梅莉莎·吉伯特在致辞中说,我想不出有谁比秀兰·邓波儿更适合接受今年的终身成就奖了。她对美国娱乐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她对全世界的贡献更是鼓舞人心。她的生活是如此不平凡,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作为一个演员而家喻户晓。此后她又作为一名外交官为***对她做出了极高评价。D.文章说成名太早是要付出代价的。邓波儿的代价就是减少了童年的天真与快乐,也因为劳累过度而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她中年患上乳腺癌。E.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正面描写表现了传主成名的过程,侧面描写多是借助他人评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小题2】(小题2)邓波儿在演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在作者笔下,邓波儿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小题4)邓波儿被誉为传奇人物,她的传奇之处有哪些?她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