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我们的文学写作是“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的。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
显然,无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需解决这样迫切的一个问题: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
接续本土文学传统需要“反求诸己”,重新扎根。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双线发展模式似乎出现了倾斜和偏失。本土化一维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流行的文学批评话语,基本上于欧美国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失语的原因在于失根,即失落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根。因而,要彻底医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失语症,就要首先反求诸己、重新扎根,必须强调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化,即从追踪西方转向回归传统,从搬用西方文论话语转向传统文论话语。
(摘编自李健军《中国文学不能失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面临着文化冲突,特别是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尤为突出。 |
B.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水平下降,没有经典,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 |
C.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
D.面对文学写作“非本土化”和理论失语的困境,需延续中国文学传统,建立文化自信。 |
A.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文学存在中西、新旧的冲突,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
B.文章重视事实论证,以文学上的趋西去中说明中国文学写作的非中国化特点。 |
C.文章以方东树的批评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国对传统文论和批评失去自信。 |
D.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和事实,最后提出解决方法,论证思路层次清晰。 |
A.只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就能建构融新旧、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
B.要想治愈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问题,就一定要回归传统,扎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
C.如果学者能够重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将有望重建中国文学的自信。 |
D.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独特格调,充满诗性,文采外烁,我们应以中为主,兼融西方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