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跑步是人类重要的健身方式之一,也是最易实现的。大量研究 甲 跑步对身体是有益的,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发病 乙 。适当且适度的慢跑可以丙 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可以放松心情,促进大脑的 丁 。跑步也要讲究科学,下面几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正确的跑姿:跑步看似简单,有些人跑的很轻松、舒缓;而有些人跑的很笨拙、吃力,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跑步的姿势不同。以放松的身姿开始跑步,下颌微收,眼睛平视前下方10米左右的距离,整个身体保持正直且微微前倾,从而产生向前的推力。运用正确的摆臂幅度,如下图所示。蹬地助推身体向前,以脚后跟和脚中部并滚动脚掌落地,脚落地时要轻而有弹性。

正确的呼吸:呼吸节奏与步伐密切配合,如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或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宜用腹式呼吸,口与鼻协同配合,保持呼吸均匀一致。

轻松的装备:一双轻薄且鞋底柔软富于弹性、舒适、拥有良好散热性能的跑鞋跑起来会更轻松。着装应选择轻便、透气,不粘身、不摩擦皮肤的速干涤纶或特种涤纶的材质运动服。

理想的体重和体脂比例:较低的体重和体脂比例、纤细修长的四肢是长跑的先天优势。适当地减轻体重和体脂比例将有助于提高跑速,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目前认为男性长跑的最佳体脂比接近7.3%,女性约为12.4%。

随着近年全民马拉松如火如荼地进行,无形中给跑步一族注入了更多活力。对于公众来说,马拉松已经远不止是一项运动,而逐渐成为一种争相追逐的时尚。但需要注意的是,马拉松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对于平时没有大量练习基础的“裸跑”者,如果疏忽大意很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马拉松长跑全程长达42.195公里,如何才能安全、轻松、快速地跑完马拉松成为很多业余选手的目标。

运动能力改善的关键是适应,只有从反复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才能够逐步提高自己奔跑的能力。进行长距离的训练是适应马拉松的关键,也是跑快的基础。如果从没有跑过马拉松赛,可以先考虑从10公里开始,建议用12到14个周的时间来训练,循序渐进,每周安排3至4次的跑步。

配速是英文pace的音译,表示通过单位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的计算是跑1000米需要多少时间。而合理的配速通俗地说就是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跑步节奏。最适合的速度是由自己的身体条件决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业余选手跑马拉松,寻求挑战是好的,但还是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一般可以通过5公里或者10公里的测试,根据自身身体的反应来找到适合的速度。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3小时40分,你的身体必须适应平均每千米用时5分14秒。平时训练时,尤其是长距离跑时,要以配速为准,让身体适应这个速度下的能量供应,适应身体的疲劳程度。

马拉松运动中,要求运动员具有坚强毅力和优良的耐力素质。机体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以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供能,但由于糖原储备有限,必须动员部分脂肪分解,如果脂肪越早供能,越有利于后半程保持肌糖原含量,维持相对高的跑速。一般耐力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在同样的强度下对脂肪的氧化利用率也越高,这样机体就会节省肌糖原的消耗,有助于延缓糖原的耗竭及预防低血糖。这也就是说,认清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运动时积极调整能源物质利用,从而最大化分配体能,合理完成比赛时供能。

充足的糖原储备和良好的水、电解质平衡是马拉松跑的物质基础。赛前维持肝糖原的理想状态,平静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选择含糖类丰富的水果。赛中合理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的运动饮料、能量补剂等也有助于维持糖的供能,从而改善运动能力,进而跑的更快。

诚然,竞技体育,都会或多或少地给身体带来一些影响,何况马拉松这项极限挑战运动。但是,只要坚持合理的训练和充分的准备,调整好身体机能,完全可以抵御有可能带来的损害。而在此过程中,收获的身心方面的各项成长,将是今后生活中个人的宝贵财富。

(取材于石乃飞的文章《晒跑族:你真的跑对了么?》)

材料二

据数据统计,跑步者最常发生运动伤害的部位是背部和膝盖。背部疼痛一般来自腰椎下半部和尾骨,因为背部缺乏弹性。尤其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在城市坚硬的路面上跑步,或者在崎岖的山道跑步,都有可能引起背部受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疼痛是由腿部或下肢麻木引起,需要立即终止运动并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一旦形成病理,将难以治疗。膝盖受伤也大致如此。膝盖受伤后,关节内部就会开始肿胀或卡住。如果这种伤势在短期内快速成型,则需尽快去医院诊断。

人体站立时,膝盖与脚部的关系较为紧密,髋关节与脚部的关系则较为疏松。启跑时,四头肌群收缩,髌骨向侧面移动,在股骨沟内变形。对非专业的大众跑者而言,用于对抗拉力的股内侧肌并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很容易受伤。通常,大腿下部外侧疼痛有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失去弹性的结缔组织与髂胫束摩擦。如果疼痛不明显,可以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起到缓解效果。这类疼痛便是俗称的运动结膜炎。另外,足弓较低的跑者在跑步过程中会持续利用双脚特定部位的骨骼接触地面,极为严重者会反复拉扯周围韧带,这种情况下脚会持续的剧烈疼痛。切记,任何运动损伤都不要自行轻易诊断。

必须承认,无所谓胜利和失败,坚持的跑者给人们在精神上的冲击力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感受上的升华。盖博塞拉西曾说:“没有跑步,没有生活”。全世界的人都能从这句话感受到跑步带来的乐趣。换上短裤和跑鞋,挑选一条小径,找到以同样热情享受生命的运动同伴吧。

(取材于中国科普网《跑步可能会带来哪些伤害?》)

【小题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   概率   提高   思想
B.表现   风险   增进   思维
C.表明   风险   提高   思维
D.表现   概率   增进   思想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跑步过程中向前和向后的摆臂幅度应该分别以胸线和腰线为基准较为合适。
B.对大多数人而言,提高奔跑能力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改变体重和体脂比例来实现。
C.你的半程马拉松计划2小时跑完,那么身体需承受的配速约为每千米6分10秒。
D.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同等强度下,脂肪的氧化利用率和机体肌糖原消耗成正比。
【小题3】根据材料,下列对业余马拉松选手训练时的建议,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多进行短跑训练,提高奔跑能力。
B.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配速。
C.了解并掌握运动时能量代谢特点。
D.合理补充含碳水化合物运动饮料。
【小题4】根据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足弓较低的人在跑步中都会利用双脚特定部位骨骼持续接触地面,引发脚剧烈疼痛。
B.膝盖受伤后,如果短期内形成了关节内部肿胀或者卡住,这种情况不用去医院诊断。
C.腿下部外侧疼痛可能是由髂胫束摩擦所致,不严重时可通过增加鞋子的缓冲来缓解。
D.只要坚持到达终点的跑者一定令人尊敬,因为他们彰显竞技精神,带给人们内心震撼。
【小题5】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分条指出老曹在跑步训练中的误区,并阐明理由。
为了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老曹计划每周跑步。他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跑步的相关知识,并购买了一双硬底板鞋。在第一次训练中,老曹要求自己必须在4小时内在普通人行道上跑完20公里路程。起初他跑得很顺利,但不久开始感到疲乏,于是补充了一些运动型饮料。在最终接近终点时,老曹突然感到腿很麻,他判断没有大问题,凭借着过人的毅力,最终坚持跑到了终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9:4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认为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如果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本文所诠释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所传达的理念相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惟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也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情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小题1】选出对画线句“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过去不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发生。
B.过去不短缺淡水,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C.淡水过去不能再生,不等于将来不能再生。
D.淡水的大多用途过去不能替代,不等于将来不能替代。
【小题2】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的玉米地
⑴十月的玉米,熟了。
⑵这情景,如诗如画,几米阳光潋滟在玉米地里,那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国度。这个世界,是秋歌的演奏,玉米叶儿在歌声中轻轻舞动小手,顺着节拍,光影流转,上演一场精美绝伦的华尔兹。
⑶十月的玉米香,近了。
⑷玉米香,弥漫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里,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肆无忌惮地传播着,沁人心脾,甚至让人的嗅觉里也残留着那种淡淡的香味。乡亲们的眸子里充溢的都是金黄的玉米粒。他们小心地把玉米写成一首小诗,然后牢记在心里。阵阵玉米香化成了千年老白干,让乡亲们醉得酥麻、舒畅。
⑸月光下的玉米地,很美。
⑹一轮明月在浅蓝的天幕上和整个玉米地对望,那天地间垂撒着的清辉,托寄着月儿的一片深情。壮硕的玉米棒子在朦胧的月色下闪烁着梦幻的光芒,并且这些光芒“哗哗哗”地连成一片,蔓延到天边,与月对饮,共赋秋韵。
⑺看,月色里,一位中年农妇远远地从田埂上走来了。她依旧顶着白天戴的那顶草帽,盘起的发髻藏在草帽里面,但偶尔还是有几根不安分的头发调皮地探出头来,看看那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岁月的痕迹已在她原本乌黑的头发上洒下了一把白色的盐花——几根白发飘散,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清晰。她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埂边的玉米棒子,棒子上长出的“胡须”轻轻挠着她的手,可她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早就不能察觉到那微妙的感觉了。
⑻黄灿灿的玉米粒十分饱满,一粒挨着一粒,一排靠着一排,像一群渴望回家的孩子,迫不及待,焦躁不安。她轻轻地摩挲着玉米杆、玉米叶、玉米棒、玉米粒,像摩挲着自己的儿女。她温柔的目光掠过玉米地,玉米们就像感受到了母亲的注视,要瞬间就投入她的怀抱。
⑼这时,几只觅食的夜鸟盘旋在空中,它们的影子投在玉米地里,也投影到了她的心头。
⑽这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⑾在母亲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收获的场景:人们背着背篓,戴着草帽,哼着歌谣,猫腰钻进玉米地,霎时便没了踪影,只能听见那独属收获的天籁之音。那里,农人用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收获劳作。晶莹的汗水滴入土壤,但它们绘画出来年的甘霖,滋养着玉米新苗。这,就是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⑿这样的劳作是辛苦的。一天下来,母亲的手上总会添几个新的水泡,肩上总会多几道印痕。可是在母亲的心里,她认为这才是农民,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她的生活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她的劳作方式,“挥汗成雨”则是她最本真的表达。
⒀母亲又想起多年前的一天,玉米地依旧是现在的玉米地。听说连绵的秋雨即将抵达,我们全家人都动起来了。于是,一场抢收玉米的战斗拉开了帷幕。一排排玉米棒子齐刷刷地倒下,笑吟吟地躺在了背篓里。十月,“晒秋老虎”的太阳烘烤着我们,但汗涔涔的皮肤上却可以辨清我们的一张张笑脸。终于,在秋雨到来之前,我们抢收完毕,坐在自家的吊脚楼上,望着那濛濛雨幕,心里乐开了花。
⒁四季的变换赋予了土地最为神奇的色彩,而秋日虫鸣则是母亲心中不变的风物,是最动听的乡村音符。
⒂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过饥饿了。但许多年前那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她从来就不曾忘记。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啊!缺米少粮的生活,一对儿女被饿得很瘦很瘦。最令人心痛的,是冰雹过后的五亩五分玉米地就只有几株残苗了。看到这些,母亲不知道背着孩子和丈夫哭过多少次。听到孩子叫“饿了”,却难为“无米之炊”,那种心情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农民的泪水,只能为土地而流。泪流过后,生活还得继续。田里的苗没有了,但还得想着法子种,因为总有收获的那天!
⒃现在,深秋的风吹得玉米左摇右摆,玉米棒你碰我我碰你地发出“沙沙”声,好像在同母亲对话,诉说着心里的秘密。母亲在这里安静地站着,她深深地陶醉了。饥饿的日子已经远走,但母亲的心底里一直有一种东西像玉米一样藏在那里,这些心底里的玉米还会时常被母亲翻出来小心翼翼地晾晒。
⒄夜被月色笼罩着,渐渐地深得不见底了。母亲回过神来,慢慢走向了回家的路。母亲轻轻走过,只见她的身后——一朗清辉,一腔柔润,一片收获,一地深情。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和烘托等,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使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B.文中的母亲勤劳、质朴,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母亲的高贵品质。
C.“藏在母亲心中的图画” 指的是一幅秋天收获的场景,它是农人的一种期盼,也是农人的一种古老而又虔诚的劳作方式。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灵活而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生活,抒写了对母亲的深切情怀。
E. 本文的结尾是一个玉米地的特写镜头,母亲、月夜与玉米地融合在一起,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文章开头有关玉米成熟、玉米清香以及月夜玉米地等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
【小题3】本文⒂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4】作者在文中综合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举例并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简单点说,就是处处可游的“大旅游”。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全域的图景日渐清晰。“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径。选择“旅游+”,使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医药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带来各种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较好满足了游客知识获得、文化感知、休闲娱乐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旅游+”的产业融合,将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带动其他产业提供了动能,为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

当然,转向全域旅游,不能误认为是处处建景点、处处建宾馆饭店、处处建游乐设施、处处建旅游综合体,盲目开发只会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景点景区,而是要搞得更好,更加科学、更显品质、更有特色。“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每一位游客都希望有个诗意的出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全域发力,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幸福和有尊严,旅游产业才更有生命力。

(摘自商旸《旅游升级需要“全域”发力》,《人民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二



(数据: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做出部署,就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意义等,新华社记者22日采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

李金早表示,随着旅游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旅游业综合管理滞后、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创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李金早说,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新提升。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有利于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旅游业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摘自齐中熙、叶吴鸣《推动全城旅游进一步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3月23日)

材料四

网络订票遭遇捆绑,网络订房被无故取消,网络订车被中途倒客……这些都是消费者选择线上旅游产品时会遇到的不合理待遇。近年来,线上旅游因便捷快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也因为经营主体复杂、维权追溯渠道不畅成为旅游乱象集中的重灾区。

5月下旬,按照云南省进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的有关决策部署,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工商部门重拳出击,紧盯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低价游、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刷单炒信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摘自朱丹《云南:全面规范线上旅游》,《云南日报》2018年6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旅游行业必须转型升级,处处可游的全域旅游则是其发展的方向,但是全域旅游不等同于全域范围内处处建景点、宾馆和游乐设施。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07~2016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一直在增长,并且增幅喜人,2008年以后年份的同比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08~2016年我国在线度假旅游规模逐年上升,但此后在线旅游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弱,游客将会远离在线旅游。
D.根据对李金早的采访,可知当前旅游消费不断升级,而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相对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旅游的美好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坚持“旅游+”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有利于增加旅游综合消费,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这样旅游业可以由门票经济向其他产业转型。
B.“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这是古人表达游览的乐趣,如今转向全域旅游,游客面对美景,有个诗意的出行,也会感到快乐。
C.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也是对全域旅游的正式官方定位,有助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D.线上旅游虽给我们的旅游带来一些便捷,但也可能遇到一些不合理待遇,云南省相关部门针对线上旅游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
【小题3】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小题。
材料一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插云霄。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87岁的程不时是特意来见证这一时刻的。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则亲历了这一梦想步履蹒跚的曲折历程,也因此透彻地理解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程不时:外国人曾经说中国,你中国是一只鹰,但是没有给你翅膀,你没有这种大的民用机。
1951年,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了他的航天事业。后来,他成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之后,我国的“初教6”和“强5”等机种,也是在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师时完成研制与定型工作的。
1970年8月,囯家先后从各地调集了3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开始研制运十大飞机,当时只有41岁的程不时担任副总设计师。
在运十之前,中国设计的只是10吨量级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飞机,而运十设定的技术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栽人100到120名。摆在程不时和研发团队面前的,不仅有技术难点,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
当时,甚至连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中,程不时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
1980年9月26日,经过十年的研制,运十开始了首次试飞。
数据记录,运十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运十还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并往送七次向拉萨运送救灾物资。虽然在飞行中,运十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在七次飞抵拉萨这个短暂的辉煌之后,运十的试飞因后续资金戛然而止。
程不时:当时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就是中国哪怕是简陋的条件,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另外一条思路,是中国发展航空必须要有拐杖,拐杖指要外国人来辅佐,没有拐杖不行,这就是他们的话。
2007年3月,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并在第二年成立专门的商业飞机设计公司,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大飞机之缘得以重续。47年,改变了程不时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扮航空报国的情怀。
程不时:这是很大的历史转折,它不是一架飞机的试飞的问题,而是民族转了一个大弯以后,回到康庄大道上来,继续向前走将是一大片新的形势。
(摘自央视新闻《程不时:大飞机之梦》2017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叶伟在洛杉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C919机身线条流畅,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飞机设计研制中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如超临界机翼、新材料应用等。叶伟指出,有人说,这款大飞机中国主要是造了个壳子,这是一种误解。总体集成正是大飞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作为航空制造业的一大难点,集成技术的突破正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
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等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等,可谓遍布全球,叶伟说,“从这一角度看,为各国供应商创造价值、为全球人民创造福祉的C919.正承载着全世界的骄傲和希望。”
(摘自南方网《C919中国只“造了个壳子”?中国商飞这样回应》2017年5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5月8日新媒体专电据统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客机,5月5日成功首次试飞后,截至目前,其市场订单已达到570架。根据预测,未来20年仅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干线客机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摘自新华网《大飞机C919已获570架订单撬动国内9000亿市场蛋糕》2017年5月8日)
【小题1】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多次引用程不时所说的话,强调了大飞机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一再表明要发展大飞机, 自主研制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B.总体集成是大飞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有人认为C919这款大飞机中国主要是造了个壳子,这是一种
误解。
C.运十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七次飞抵拉萨,圆满完成试飞,但因缺乏后续资金,最终运十下马, 没有投入量产。
D.程不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航天事业,担任过多种机型的设计师。能于耄耋之年见证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意义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从运十到C919.中国自主研制民用大飞机的梦想和行动从未停止,经几代人努力,终获成功。
B.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材料一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材料二阐明国产化与国际合作,材料三阐述了现状和发展的前景。
C.C919市场前景广阔,未来20年需要生产5952架C919来满足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价值近9000亿元。
D.材料二中,C919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据此可以判断C919同运十一样,都属于完全国产化的大飞机。
E. 中国大飞机研制过程中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如技术的难点,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办公环境的艰苦等。
【小题3】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