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耳朵碰来的密祉

伍佰下

①从来不擅长写游记。说实在的,每到有风景的一地,就像被蒙着花手绢随意牵走的牛一样,别人拿出来的风景,只能依稀看见花手绢上那几片图案,盲目地走,看的基本上是一个概念。低头吃草,难得嚼出点草药香,已是自得其乐了。

②可是从大理回来,有一阵子感觉异样。都市里的天,怎么蓝也透着一股灰。在酒吧里劲爆的电声点燃着啤酒的香味,怎么就有那么一股子心事重重、风尘浓浓的燥戾。有那么几天,但凡一个人上完洗手间,关水龙头照镜的那一分钟里,嘴边滑出的总是一排简单到极致的乐音。后来,翻到手机相册,我明白了,我是在心里纠缠上了一个地方。

③嘴边溜出的是《小河淌水》。心里念念的是一个叫密祉的地方。

其实,就去了一下午,晒了一身臭汗,听了一肚子歌,傍晚太阳还旺着的时候,坐小板凳露天吃了几碗豆腐。在云之南。

⑤密祉在弥渡,弥渡是大理州下一个县。密祉这个地方,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风景。山远着,不高;亚溪河淌着,不宽;田矮矮矬矬,躬身打理作物的大嫂半天也不给外来人一个眼色。它怡然自得着,简素平常。可从进入古镇的那一刻起,我不得不为它竖起耳朵。

⑥密祉的特别之处,在于响动。这些响动,与音乐有关。

⑦一下大巴,几百人正耍花灯,老老小小,龙到狮子,蚌壳精到俏艄公,背着西洋娃娃的婆娘到吹着旱烟的阿公,穿梭轮转,全在民歌的节奏里。花灯之乡的欢舞人群手法老到,很快就把我绕进去了。

⑧在背娃大婶的队伍里,圈子中央是一对中年叔婶,手上拿着盆钵和棒槌,唱、舞、打击中,还要眉来眼去地表现出双人造型。这造型是扭、跨、拗、弯,表演得实在是土。可是,我发现这一对老演员,对眼对得出火花。背娃婆姨们边配合着,边用欣羡甚至是崇拜的眼光看着这对主角。“他们年轻轻的已经在一起唱歌跳舞,”有个婆姨看我入迷,漏了一句。音乐已歇,他俩一时收不住,还在扭和唱,打击出的“嘭嘭”声,激得我心脏扑扑地跳。我听说这里的不少镇民是舞花灯的职业艺人,靠着表演吃一辈子饭。可这一对敲打舞动得忘我,始信密祉人职业了一辈子,还是会往心里折腾花灯。那是把自己身体弄热,精神气弄热,实实在在享受快乐的生命典仪。我的视线一度错乱,眼前身形臃肿的女主角,胡子拉碴的男主角,跳着跳着,双双变成了婀娜与俊朗,仿若他们的几十年前。“跳死灯场不算死,不会玩灯枉一生”。烈日微风,乐舞不休,我痴痴而得意地穿越着,看破了一对男女,从青春走到中老年的秘密。

⑨随大部队过掉那一片片金黄植物覆盖的田野,就是八百米文盛古街。午后静静。一条宽街,好多明清院落,竟是真正老建筑的底子,凭风吹雨打,原样上没做什么装饰,散散淡淡地,在这密祉的乡间活着。推开任何一扇吱呀叫着的门,我看到升着炊烟的人家,开着电视的住家,奶奶膝上坐着孙儿,哼着小调在乘凉,看到外客没有提防,咧嘴笑,眼神纯澈大方。我的脚步轻轻,有时稍微跨进一下民宅的门,就提醒着自己加快退出,别打扰了这恬静一片,还有那催眠的歌谣。

⑩就在这古街的一条横巷子里,有一个院落不能不去。还没到门口,就飘过来《小河淌水》。嗓音土而亮,尤其高音处,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像一位密祉姑娘在大江边对着月亮放肆地唱,唱得电视上任何版本都没得比。

⑪我是到了《小河淌水》整理创作者尹宜公的家里。

⑫老人7年前已不在,院落随便进,两个天井,挂满了玉米和辣椒,各处房间被拾掇成了史料展厅,木梯嘎吱嘎吱,午后斜阳从木窗懒洋洋地射进照片上,照片泛了黄,照片上当年的高大后生尹宜公更显俊俏。

⑬这一曲《小河淌水》也怪,并不是诞生在密祉这片远离尘嚣之地,而是降生在云南大学围墙后门的一个小土楼里正负责地下党宣传歌唱活动的年轻后生尹宜公的身上。1947年那个春夜,他被南风合唱团一位同事一曲无字的“啊——”给镇住了。不知道那个曲调在尹宜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反正,他走神了。他的神思回到了密祉,这一座“不弹弦子不上路,不唱山歌不出门”的故乡。我相信他感性的回忆——那一晚,那似曾相识的曲调,勾出了他的乡愁。乡愁是什么?是在这个充满了歌乐和对歌的村子里,村头那汩汩清流被一弯春月淡定地照见,是整宿整宿对歌到唱破嗓子的那一层酣畅,也是心中秘而不宣的恋人那一双明媚的眸子……反正尹宜公是听见了,也看见了,于是,他在日后捕捉到了这小溪一样奔、羊肠道一样绕的旋律。

⑭我还没有从沉迷中走出,已被拉到了老街的南头。那就该是尹宜公魂牵梦绕的“小河淌水”源头。夕阳照着一弯浅浅流经的溪水,碎银般亮得睁不开眼睛,溪水旁的多处树荫里,溪水上的凤凰桥头,白蔟衣衫的女子随意开口清唱。从《放羊调》到《月亮出来亮汪汪》,当然有最令人柔肠百结的《小河淌水》。忽然听到一个高逸的男声响起,我有点恍惚,似乎她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唱着歌的青年在游走,他高大俊逸,他头顶上的那片月光朦胧婉转……错乱中醒悟,其实是身边四川日报的前辈扯起的男高音,接住了《小河淌水》的下半段。我满脸羞愧。我扯不上那么高的声音,背不熟其实十分喜欢的歌词。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尹宜公为什么在云大一曲成名的不是斗志昂扬的歌——他的耳朵不会撒谎,云大跟密祉相去好远,越是斗志激扬中的沉静刹那,也许,越是离这一刻恬静悠闲着的密祉更近。本来,这里就是可以安心歌唱,安放心灵的所在。

⑮人心是要有故乡的。忽然,好多种女声、男声错杂起来。有尖着嗓子轻轻地放出高音,也有放肆地扯开本嗓,有密祉歌手,当地婆嫂,也有同行的写作者们。这歌声后来就没有停过。一直到晚些时候,古乡公所的露天晚饭,我们蹲坐在矮桌前,吃各种与当地一绝——臭豆腐有关的小吃。直到一口热烫香辣的豆腐突袭,我突然有了那一淌水滚落到胃里的舒畅感。此时歌声未尽,脸上烫烫的。尽管没有尹宜公的春风明月,秋日夕阳逼得我浑身是汗,同伴们疯疯地扯开嗓子吼起这支歌,我的饭碗和酒碗里,依然明月照人。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第⑧段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描写,表现了舞蹈者的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概括)
【小题4】对文章写《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南风合唱团同事吟唱的无字曲触发了尹宜公内心的乡愁,给予了他创作的灵魂。
B.这段插叙是作者走访尹宜公故居时产生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无比的崇敬。
C.《小河淌水》的创作经过表明革命者内心不仅有昂扬斗志,也有温柔缠绵的乡愁。
D.尹宜公在创作《小河淌水》时采用奔放婉转的旋律,表现出了故乡特有的情韵。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密祉是“耳朵碰来”的?
【小题6】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02: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决定了主体音乐,那就是:农村乡土音乐。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音乐的律动与大自然同和。劳动的节奏、节律成为音乐节拍、节奏的起源,劳动协调、组织、交流的声音成为音乐的旋律的源头。城市的小调于农村城镇,这就是真实。
艺术不能不起源于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劳动(动作──律动),“真”对生存劳动是必需的,而虚伪对生存劳动是无用的。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日升起作、日落歇息,对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倾诉和宣泄。
“真”──真诚的实践行为。是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真”,才能劳而有获。
“善”──协作为善。是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范式以及社会形式。
“美”──真善的必然。是在真善行为的有效结构程序的发现及后果的享受的体验的一种升华。
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也正如一个地域、一个地区的民族生活(包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对别的民族来说则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应该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应是一致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音乐艺术的真善美的欣赏交流提供基础;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应是不同的,这才能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丰富的音乐艺术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提供可能。
民族音乐进入全球性时代,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造成的。生产、消费、交往是全球性的大趋势,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局部性的存在方式终将被历史性的、国际性的、全球性的、跨民族的工业──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取代。各民族的音乐事实上已经被投入了这个时代并将受到审视,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
【小题1】下列对音乐与真善美关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音乐起源于真诚的实践行为,这种音乐是对“真”的一种反映。
B.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是对真实的大自然感受后的必然的倾诉。
C.表现劳动的组织、交流、协作的音乐,就是对“善”的一种表现。
D.音乐之美于真善,是对劳动成果发现与享受的体验的升华。
【小题2】第6段“各民族音乐之美的本质都有一个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指的是
A.艺术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质”──本质──人性美的一致性
C.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形”──现象──特色美的差异性
D.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及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小题3】关于民族音乐,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音乐于劳动,城市的小调于农村城镇。真实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B.时代正在迅速改变着民族和人类的传统的艺术生活方式,民族音乐也将迅速地消亡。
C.民族音乐具有真善美的同一性,因而使不同民族互相欣赏、互相借鉴成为可能。
D.民族音乐的地域性表现为,它反映出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稳定而延续的生活。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进步,民族音乐也进入全球性时代。各民族的音乐将更加开放,频繁地交流,并将重新审视时代。
B.音乐的产生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的主体音乐是农村乡土音乐,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是农业经济决定了的。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也必须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就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样。
D.能够在各民族音乐之间进行个性美的交流、相互补充、共同繁荣,这是艺术的差异性提供的可能性。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品味文章的习惯/三岛由纪夫

(1)泉镜花说,他从来未曾糟蹋过任何有字的纸张,哪怕是一小张剪报;如今大众传播泛滥的时代,若还要这么字字珍惜,那可会累垮自己。周刊的宿命是读完就扔,在通勤电车驶过三、四站的时间里,一页页翻完之后就被留在行李架上,这是必然的趋势。我曾在国外的候机室里,看见有人将大开本的《Life》放在座椅上,上前去提醒对方有东西掉了的时候,反而还被告知说,那本杂志是丢掉不要的。像《LIfe》那种铜版纸印刷精美的杂志,若在日本的话还是比较受到珍惜,在美国就只是一般的周刊,终究落入看完就丢的命运。

(2)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吧!往昔人们说“小说欣赏”的时候,主要的意思乃是欣赏“文章”;现今读小说,就仿佛开车到郊外去踏青一样,而沿路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或是小河边钓鱼的小孩等等,往往无心理会,即使看见了也只是在眼前一闪即逝。

(3)从前人们是一步一脚印去读完一本书的。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样的节奏可算是天经地义。走路的时候通常会有许多事物吸引住你的视线,因为走路本身很单调,欣赏映入眼帘的每一件事物能增添走路的快乐。我要在这本《文章读本》里向各位大力呼吁:请在作品里慢慢走。________。从前的人们十分享受这片织锦的花样,小说家则因人们欣赏其织锦的美而得到喜悦。

(4)到了现今,人们都说他们享受的不是文章而是故事了,如今已经绝少听见人们赞美某个人的文章好,倒常听人说谁的小说有意思。然而,文章毕竟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仍然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岂能无视他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岂能忽略它的音色?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容我再重复一次,有很长一段时间,庶民大众欣赏文章的习惯方式,是透过耳朵来品味的,而贵族则是以眼睛来品味文章。不管用眼睛还是耳朵,日本古典文学当中值得品味欣赏的文章多如牛毛,被冠上“美文”之称的只是一部分翘楚,他仅仅是为供人欣赏之用,内容如何是其次,就像外观精致的日本料理一样。

(5)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食物是否赏心悦目已经不再重要,但持平而论,最上等的文章应该要嚼之有味而后富于营养的,不是吗?文章的滋味由水到酒,层次不一;又如同豆皮和牛排,种类各异,究竟何者才算上乘?我不敢妄下断论,只是文章的滋味有的清楚明了,有些则需要有充分锻炼过的味觉才品尝得出来。西洋人即便精通日文也未必能理解森鸥外和志贺直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清淡如水。水的滋味得要千帆过尽才能领略,然而醇酒和威士忌——例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也同样令人流连啊!

(6)徒有空泛修饰的文章现今都不以为美,另一方面,像公家机关的公文,那样制式的文章也不算好文章。即便有那种不假修饰、又不落制式窠臼的文章,要会品味的话,也需要读者的品位有所进步才能欣赏;可是偏偏这种文章的味道总在细微之处,这就让一般民众的喜好,与之前提到的“精读读者”的喜好越来越疏远。在这里就不提是谁了,但我经常在大众为之着迷、甚至痴狂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其实相当糟糕的烂文章。相比之下,在江户时代,为近松和西鹤喝彩的民众还更懂得品味。虽然从文章的平均审美标准来看的话,近松门左卫门的文章过于雕琢,现在看来已变得老气乏味,可是在这样的文章仍受到喜爱的时代,他们从品味文章当中所得到的快乐,想必是无比丰盛的。

【小题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3段中加点词“织锦”的恰当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那些投射在你眼底的围篱、远山、鲜花绽放的峭壁,都不只是沿途的景色,更是以一个个词汇编织出来的。
②在小说中驱车疾驶的时候,他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
③虽然快跑看完十本书的时间,用慢行的话可能只读得了一本,
④若是慢慢走,你会发现那是一张语言编成的织锦,
⑤可是借着慢行,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读十本还得不到的丰富收获。
A.②③④①⑤B.②③⑤①④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②④①
【小题4】依据文本,判断下面对“小说”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今人们读小说更关注小说有没有意思,说明人们对小说的阅读不够专业和理性。
B.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离开语言,小说就什么也不是。
C.现代人读小说应该像到郊外踏青,沿路风景都无需理会,只需理解小说主题就行。
D.文章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故小说的干预功能不重要。
【小题5】第6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说明读者品位的提高对于品味文章的重要意义。
【小题6】根据文意,第5段划线句中“森鸥外和志贺直哉”似可替换成“王维和陶渊明”,“谷崎润一郎”也可替换成“杜甫”,请你以三个诗人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抱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报道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越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叙

看越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我,一切都起始于乡村,起始于乡村戏班。

小时候,住上林村,长大是一件特别漫长的事。一年365天,几乎长得不能再长。冬日降临村庄,伙伴们除了靠墙晒日头外,就是拾柴火点燃取暖(俗称烧火坛)。到了傍晚,有时,烤着烤着,远远的远处会有锣钹琴箫的声音传过来。而这时,村里人会三三两两地往有锣钹琴箫声的方向走去。

来的是越剧戏班。村里人是喜欢越剧的。“看戏呀!看戏!”“看戏去!”“看戏去!”边走边呼喊,村路上的人就多起来。

这看戏,看的是越剧。每年漫长的冬春两季,白溪乡下的村里人都闲得很。这个时候,戏班来了,这些戏班有两种叫法,“农村剧团”,农闲时节长期周转于各个村庄,戏班的演出范围从没离开过农村。另一种叫法,“路头班”,更早的时候,戏班来之前,村里人会在路边搭好简陋的戏台。所谓的戏台,就是把稻田收获时打稻谷用的巨大的稻桶翻转过来,倒扣地上,两个倒扣的大稻桶并排放着,上面再铺上木板。戏班来了,就在上面演戏,会踩得稻桶上的木板咚咚地响。这个时候的戏班开演,往往连演好几天。最常唱的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盘夫索夫》《红楼梦》。也有人把越剧叫做“绍兴戏”,可能戏班来自绍兴,唱的也是绍兴话的原因吧。

村里人把越剧戏班演员叫“做戏人”。谁家姑娘好看,漂亮,就有人会说,好看得像“做戏人”一样。伙伴们喜欢看演员化妆,看化妆只看往脸上一遍又一遍地揸胭脂,揸口红,描眉。当一个活生生的“做戏人”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如此惊讶!好看极了!

大人们与戏班的人讲话时我们能听懂一部分,白溪方言,属台州话,竖起耳朵,还能听得懂一些戏班里的人说的绍兴话。

但是,演员一到戏台上,一开始唱戏,我们孩子们就全听不懂了。我们只看演员的碎步,①但越剧基本都没有武戏,就是台上软软地唱,软软地唱。人物在其上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不厌其烦地走。有时,我们偶尔回头时会奇怪地发现大人们泪流满面。那是唱到一出戏的最悲的戏段了。

我们熟知的人物是从连环画里看来的,有包公,有关公,刘备,吕布,许诸,这些人物越剧里基本没有。越剧里的人物我们都很陌生。慢慢地,我们知道了梁山伯祝英台,知道了何文秀,知道了白娘子许仙与小青以及法海。同龄的女孩们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有时,我们站在旷野上,远远地看着远方的戏台,看着戏台上的演员来来去去,这么远,根本听不到唱腔,当然,即使听到了我们也听不懂。而同龄的女孩们,这时已经能够咿咿呀呀地开始唱越剧了。我们听到女孩们唱得最多的是“相公”“官人”“娘子”的词汇。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一概听不懂

每当一个戏班演完了连续几天的戏,收拾好行头的戏班班头与演员一样地疲惫不堪。村里人看着他们中的男人担着戏笼,女人们跟在他们后面远去的身影,都是不说话,要是说话,也简单得很,说,这戏班再来时要明年了吧。现在想起,他们的脸上显出的表情是突然的落寞与空茫。当我们来来去去走过曾经倒扣稻桶搭的戏台而如今早已拆掉了戏台移走了稻桶的空地时,都要多看上几眼。②仿佛那里还有戏班的遗落之物,还会有越剧唱腔突然软软地唱起。

后来为了能够听越剧而努力去听懂绍兴话,再对照台词,那是许多年后的事了。期间,我离开老家许多年,去一个深山县份泰顺县。我在林场劳动,晒太阳,听收音机,收音机里却从来没有越剧的唱腔传出。谁都知道,那时唯有八个样板戏,这八个,是京剧与舞剧,唯独没有越剧。

而后,在我当兵的日子里,1979年,戏剧电影《红楼梦》在我所在的部队放映。那时电影很少,能有《红楼梦》电影看,是一次精神大餐。所有的人带小凳子坐在操场上看,没有一人中途离开。而更多的人根本听不懂越剧,但是一个也没离开。之后,有人说,越剧是上海的剧种。浙江兵听了很生气,说,明明是浙江绍兴的,怎么会成了上海的呢。人家回话说,不是上海越剧团演的吗?我说,即使是上海越剧团演的,但越剧就是浙江绍兴的,而且是绍兴嵊县的。那段日子,部队里的浙江兵,开始抄越剧《红楼梦》曲谱,时不时响起“百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时不时响起“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

我是当然不喜欢男兵们唱这些越剧唱词。我更喜欢电影里的唱腔,王文娟,徐玉兰。喜欢《红楼梦》剧照,从《大众电影》上撕下来贴在宿舍的墙上。京剧是男扮女妆,越剧正好相反,是女扮男妆。总觉得男扮女别扭,女扮男却接受得很自然,这也许与从小听越剧有关。女子越剧使人迷醉,真正是吐气如兰,有时从收音机里传来,绕着武器回旋,在冰冷的坚硬的武器上滑过:

“紫鹃:如片片蝴蝶火中化。

贾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贾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唱腔,台词,在瓦解着我们的内心。我经常在握着枪的时候听越剧。冰冷的自动步枪,三发紫铜子弹,蛰伏的暴力,传达着强硬的时代元素。但是,当收音机偶尔播出越剧唱腔,人心就会柔软。有一次,我在擦枪,把包着油布条的铁通条插入枪膛,我盲目地抽插着枪膛内的通条,此时越剧传过来,又是《红楼梦》!令一个当兵的男人想流泪。有时,在军营的深夜,把收音机的音量旋钮转到最小,深夜广播里会传过来一段越剧唱腔,它在后来出现的邓丽君之前,成为我们最喜欢的以倾听代替倾诉的一种方式。

流行歌曲来了。邓丽君。刘文正。龙飘飘。徐小凤。更多的年轻人改听了流行歌曲。但是,每当传来越剧唱腔,儿时的记忆刹时涌了过来。有次回乡,老家的祠堂里做戏,看戏的年轻人极少,中年人与老人们坐满了祠堂。这是县越剧团的正规演出,有台词,打字幕,演员一板一式都按设计好的套路来演。我想起早年的“路头班”,没有固定的台词,领班班头也是戏班的导演,开演前招集演员来说戏,把故事讲一遍,然后分配好人物角色,把各个方面角色的要求说清楚,然后就上场开演。台词由演员随机即兴而唱,主胡伴奏跟着演员的唱腔走,其余的乐器跟着主胡走。我也许更喜欢早年那样自由状态的“农村剧团”,演出中的演员,有时紧张,有时沮丧,有时出错,时不时偷偷地吐一下舌头,或偶尔做一个鬼脸。③但一开唱,还是好听的越剧,软软的,柔柔的,徐急轻重都很舒服。

一直知道嵊县,后来则是嵊州,但从不知施家岙。

每个越剧团都会有嵊县人。她的唱腔,她的说话,影响着整个剧团里的人们。而越剧的源头的源头在施家岙。

在施家岙,听村剧团唱《盘夫索夫》:

“官人你若有千斤担,为妻分挑五百斤。

我问君你有何疑难的事啊,你快把真情说我听!”

在这一个越剧源头的村庄里,听经典越剧选段,一颗俗心被还原,还原到年少时,还原到乡村的戏曲之夜。而中国最动听的戏剧——越剧,则被还原在嵊州施家岙。在施家岙良臣公祠,我听到了施家岙戏班的唱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唱《盘夫索夫》选段。虽然只唱了短短的时间,但是它却让我的记忆平静,印象深刻,还原到乡村质朴的一刻。

(本文有删改)

注《盘夫索夫》:越剧《十美图》中的一折,讲述了严兰贞和曾荣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正义同家仇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题1】文章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其背后“我”的心绪有何不同?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我们听不懂”越剧。
【小题3】请结合具体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划波浪线“唱腔,台词,在瓦解着我们的内心”这句话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