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享受“孤独”

王海斌

早年时,总惧怕“孤独”,因它与“寂寞”总是在没有来由和毫无征兆之际,将我们团团包围,那种裹袭周身的压抑令人窒息,另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情绪笼罩,总是将“孤独感”活脱脱演绎成了“世界无情抛弃你”的一出悲剧。

年岁逐增,方才知晓“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才觉活出了真我,才觉自由之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其实,在古代文人的人生境遇中,“孤独”一直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东晋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已然将“孤独”之境描摹得十分具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乡野闲趣;这种“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达观豁朗;这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乐道安贫,已然被此四句诗述尽。“孤独”在陶潜的笔下,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而有时,“孤独”在多数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往今来的众多“夜不成寐”者用他们自己的遭遇在诠释不同的孤独境况。王粲夜不成寐,登楼四望,生发“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活化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真实状态,这是种愁苦的孤独;阮籍夜不成寐,起坐弹琴,感慨“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难以名状的苦闷,这是种难言的孤独;柳三变夜不成寐,起身重睡,无奈呼喊“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将搅乱心绪夜半无眠的别离相思之苦竟刻画得如此微妙,这是种思念的孤独;而东坡夜不成寐,拉上好友,在月夜游走,记下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境,竟将这两位“闲人”乐出了一番生活的禅趣,这便是种难得的孤独了。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秋士易感”,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欧阳公的《秋声赋》更首屈一指,那数百年前的某个秋夜,欧阳公秉烛夜读,偶闻秋声,状写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抒发秋声悲戚人事忧劳。万物秋声,纯属自然之境况;人生悲慨,全然俗世之纷争。欧阳公那“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天问至今无人作答,“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依旧,虫鸣四野,此情此境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柳河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陶庵“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古至今,《江雪》《湖心亭看雪》一直是评论家笔下的评述“孤独”的经典佳作。且不谈作者本人的人世历程,单是两文的构图用语也极传神地诠释了中国画中白描留白的极致。江天纯色的雪后,万籁俱寂,四下无声,江边惟有垂纶者,是实是虚?是作者是隐者?皆无定论,然“千万孤独”的境界读者皆有共鸣,空灵岑寂的广袤天地间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朦胧美感让人动容,亦令人心醉;大雪三日时节,独往湖心亭看雪,见湖中竟有对饮者,同饮三大白,酒毕席散,惟剩舟子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谓“痴”?“痴”不就是一种寻觅孤独的执念么?比寻觅孤独更意外的是什么,是一种“桃李春风一杯酒”的喜悦,是一种“莫愁前路无知己”的企盼,更是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述及此境,蓦然察觉孤独者们竟都是眼眸能说话,颦笑满深情者。

孤独之状的体味不可操之过急,它需要智者的指引但更需自我的顿悟,因为人生最终都会在害怕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然后学会坚守孤独,最后学会享受孤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你听,诗佛摩诘已在用他最深情的方式在与我们共品“孤独”了。

选自《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读贾平凹<生命是孤独的旅程>》,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在陶渊明笔下 “成了一种独到之境,成了一种后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B.“孤独”在文人笔下,就显得凄苦而引人自怜,清雅而令人追思。古人的孤独失眠虽万千不一,但触及朴素的情感心弦之时竟都成了一种文艺的雅趣。
C.萧瑟的秋季时节曾促成无数的悲秋佳作,秋景“也算是对人世沉浮诗人本身的一种无言的宽慰了。”
D.很多时候,“孤独”是一种境界,无人叨扰的寂静中,我们活出了真我,发觉自由的真谛。于是,我们又慢慢地开始学会“享受孤独”,升华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小题2】画线句“冬雪常与‘孤独’演绎传奇佳话”,为什么?请简析。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题“享受孤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3:1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地支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沐浴)、悬艾、缠五色丝、挂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五灵之一的龙,是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它种类繁多,含义广。
B.在古代,龙与国家政治有关联,它的出现,彰显了上天对统治者管理好了国家的满意和鼓励。
C.过端午节是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而划龙舟就是为了祈求神佑。
D.龙的文化属性是动物中最复杂的,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两个角度阐述龙对国家、百姓的祥瑞意义,然后再补充龙的其他属性。
B.文章从多角度以大量的例子说明普通百姓渴盼龙给他们带来吉祥。
C.在古代,皇家龙舟的制作是极为奢华的,文章列举了李嵩、张建封的作品为证。
D.龙性是复杂多样的,文章最后以一系列的短句加以举例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龙,所以最喜欢龙年二月初二出生的孩子。
B.“不举五月子”,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
C.龙凤呈祥和“麟凤五灵”都是龙在古人心中有着吉祥之意的体现。
D.吉祥如意、包容大度、奉献精神、昂扬奋进、不容侵犯是龙文化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不少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逛菜市场时,往往还没想好买什么,就先随手扯个塑料袋备着。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兴起,塑料餐具、塑料盒等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也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制品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依然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白色污染”危害巨大。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1/10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还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因此,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也应看到,与预期相比,“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在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商家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限塑令”也不断遭遇新难题。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价格高,要么不实用。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全面“禁塑”。事实上,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主体多,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相关机构应肩负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一方面与时俱进完善“限塑令”,对不同领域塑料制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辅以配套细则,将外卖、快递等行业纳入“限塑令”范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让“限塑令”落到实处。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引导外卖、快递等行业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包装。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今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此为契机,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我们就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行“限塑令”11年以来,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执行效果,但也遭遇到不少新难题。
B.塑料制品循环利用率低,降解难度大,日常使用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C.我国施行“限塑令”,希望通过价格杠杆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环境的友好。
D.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已有突破,但相关产品与传统塑料袋有差距,难以完全替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B.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塑。
C.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由2008年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
D.缺乏合适的替代品,执法难度大、成本高是“限塑令”成效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如何防治“白色污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拆还是不拆?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是常见做法,而伴随着反思和乡村价值的再认识,这个问題有了新答案。比如河南孟州的产业聚集区,没有拆掉莫沟这个城中村,而是引入乡建设计团队进行修复,在重塑村庄面貌的同时,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这样的案例启示我们,城市化并不是“毁村”运动。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人口激增,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一补偿一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据了解,近10年我国有 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80到100个村庄在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 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妁潜力和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尹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正因如此,河南莫沟把 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更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 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和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整体规划,不仅让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发展的城市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价值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年生活更美好”目标 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沈慎《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做法将会被乡建设计团队修复箪塑村庄面貌的做法取代。
B.中国城市化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一系列的问题。
C.近十年,我国已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村庄消失的平均值将不断增加。
D.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以拆字当头,这不利于我们的城市保持长期发展的潜力和提高建设质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推平村庄建设城市的常见做法,结合河南孟州的经验提出了观点。
B.文章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规划、乡村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C.文章的第三段提到了河南盂州的经验,意在强调城乡一体多元互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D.文章的最后一段指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我们对乡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仍然无法改变城市建设与乡村争夺土地资源的局面。
B.安徽徽州对于乡村古宅从“破坏”变成“守护”,是因为当地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再发现。
C.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D.如果能够将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就有可能避免强拆文化乡村事件的发生。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的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小题1】(小题1)这篇访谈的提问方式与众不同,试作分析并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提问方式的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3】(小题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4分)
【小题4】(小题4)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假如历史的时间向度可以转换为空间存在的话,那么商周之交和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是处在同一个历史空间里。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由于在时间上的漫长,在书写上的重重叠叠,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而像一座由冗长的唠唠叨叨编织成的言语迷宫。无论是本国的阅读者还是来自西方的研究者,迷失在这座迷宫里的人物之众多,与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相得益彰。对于本国的史家来说,孔子像一堵墙。司马迁也罢,司马光也罢,史家们大都被孔子的史见和孔子删定的经典挡在历史真相之墙外。
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最大盲点,在于把专制读成中国历史的传统,把孔子读成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好像中国是个天然的专制国家,仿佛中国文化与生俱来就是从孔子开始的。当人们强调所谓中国的国情时,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专制在中国是天经地义。而所谓的新儒家的理直气壮,又在于标榜只有孔儒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传承。哪怕新儒家承认专制的政治制度需要变革,也要坚持与专制政治相应的专制伦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君不见,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城里,所竖立的象征性雕像,都是孔夫子而不是老子或者其他圣贤。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的专制迷宫里流连忘返,已经成了一种古怪的学术乐趣和奇特的心理情结。以至于有人只好把中国文化比作一个大染缸,掉进去就变色。换句话说,一走进中国历史,一头扎进中国文化,就会在人为的迷宫里迷失。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忒修斯是依靠了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线团,走出了迷宫。走出中国历史或者中国文化的迷宫,也有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线。这根线就近而言,是从《红楼梦》到王国维再到陈寅恪那个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就远而及,可以从《红楼梦》上溯到禅宗兴起之后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然后还可以从魏晋风度、汉末党锢精神上溯到《道德经》的自然无为哲学、《山海经》的自由人格风貌以及《尚书》记载中残留着的民主政治传统等等组成的文化景观。这是中国历史依稀可辨的一脉文化香火,凭借这脉香火的微光,烛照出专制不是中国的国情,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始源和象征。
(选自李劼《中国文化冷风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时空,复杂也简单。复杂是因为,厚厚的二十四史一辈子都读不完。
B.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就好比一个圆周的起点和终点一样,两者正好相交。
C.中国历史不像美国历史那么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而像一座由冗长的文字编织成的言语迷宫。
D.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司马迁、司马光都像一堵墙,史家们大都被他们挡在了历史真相之墙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一个圆周作比,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相同的;第二段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通过前四段的详细论证,作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不可陷入固有的迷宫去谈中国历史。
C.因为孔子不是中国文化的首席代表,中国文化也不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美国竖立孔子雕像是不正确的。
D.本文观点新颖,论证严谨,从中国的历史时空开始展开论证,层层递进,结尾点明主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走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宫,作者认为要寻找中国文化香火的微光,抓住绵绵不断的人文精神承传。
B.从《尚书》到《山海经》再到《道德经》,从汉末党锢精神到魏晋风度,这是一个非常谨严细微又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之根脉。
C.中国曾出现过有本国特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文化景观中也有自由人格和民主政治的元素。
D.中国历史的起点其实并非专制,而是后人误入了歧途。顺着历史依稀可辨的文化香火可断定,专制非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