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脱贫攻坚,精准为要。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材料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

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材料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B.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C.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D.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B.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C.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
D.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9:4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论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文俊:在数学世界立起两座丰碑

苗若玖 高小山

    2017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与世长辞,享年98岁。这位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用一生时间在数学世界立起了两座丰碑: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
1949年秋天,在到法国学习将近两年之后,昊文俊从法德边境上的斯特拉斯堡来到首都巴黎,开始了跟随法国数学大师亨利·嘉当学习的日子。此后的两年里,他在法国完成了一场拓扑学的“革命”,也成了这个学科的世界级名人。
示性类是拓扑学中最基本的整体不变量。20世纪50年代前后,示性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吴文俊给出了示性类之间的关系与计算方法,将示性类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让示性类可以计算,就相当于把拓扑和代数结合起来,开辟了拓扑学通向应用的道路。这项成就不仅震动了法国,也震动了世界拓扑学界。
1956年,已经学成归国的吴文俊又提出了吴示嵌类,发展了统一的嵌入理论。他凭借在示性类与示嵌类的研究,与华罗庚和钱学森共同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年,时年仅38岁的吴文俊,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时,他已经是全球数学界公认的拓扑学大家。
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毅然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向,进入与拓扑学完全不搭界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对于数学家来说,这样的改变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人的创新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削弱,步入中老年的数学家很难在陌生的领域取得建树。
使吴文俊改变学术方向的,或许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带来的触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使用的竟然是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给出的“割圆术”。他认为,中国传统教学的思想方法,是“以算为主,以术为法”,并不特别强调证明;这与欧洲的教学体系,比如古希腊《几何原本》先给出公理再做逻辑证明的思路,是两种彼此平行的教学思想。
他进一步推想,中国古代数学实际上是一种“机械化的数学”,从汉至宋元,已经积累了大量针对不同数学问题的“构造性算法”,有一些甚至带有现代计算机程序的特征。虽然此前从来接触过计算机编程,但他还是迅速确定了未来的努力目标,那就是用中国传统数学的思维方式,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几何定理的证明,迈出“数学机械化”的第一步。
于是,年近花甲的吴文俊一头扎进计算机房,学习算法语言,编制算法程序。惊人的勤奋最终有所收获。20世纪90年代,吴文俊在“数学机械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高度评价。2000年,他凭借在这个新领域中的成果,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吴文俊看来,“数学机械化”在21世纪的价值会越来越明显,因为将逻辑推理、公式推导、方程求解、定理证明等大部分数学工作交给计算机后,人们就可以把宝贵的脑力劳动用在不能或一时不能机械化的部分,去更高效地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思考。这种新的可能性,是古代中国人留给现代社会的一笔财富。
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吴文俊用一部分奖金设立了“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用以探讨古代东西方之间数学、天文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以便让更多的科学家能够从科学
史中获得研究的灵感。在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今天,这项多年前的安排正越来
越显现出它的前瞻性。

   (选自2017年第7期《知识就是力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示性类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时候,吴文俊所给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与计算方法,使拓扑学由理论走向应用。
B.吴文俊年轻有为,38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著名的拓扑学大家。
C.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虽然属于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有着相似性,吴文俊这才在接近花甲之年时改变了研究方向。
D.吴文俊认为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与欧洲的数学思想,一个不特别强调证明,一个强调证明,但它们彼此平行、互不矛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吴文俊在法国的留学期间,就成了拓扑学的世界级名人,震动了世界拓扑学界。
B.吴文俊归国后,凭借所提出的嵌人理论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C.年近花甲的吴文俊凭借自己的勇气、勤奋,毅然进入陌生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
D.数学机械化的价值体现在把数学工作交给计算机,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科学创新。
E.多年前吴文俊设立“吴文俊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目的之一就是配合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小题3】吴文俊在数学世界立起两座丰碑,请从主观方面概括分析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 “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等。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 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 不显单调,有韵味。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既具有客观物的具体可感性,又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
B.从古至今,诗人们大都喜欢选取“云”作为诗歌意象,这与“云”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
C.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云”抒发丰富的情感,如单的赞美、孤寂的心情、美好的理想等。
D.徐志摩借助“云”表现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云”是他笔下钟爱的意象,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意象的可感性入手,进面阐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象的本质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爱美、自由三个层次,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的特征。
C.文章用艾青诗歌中太阳意象与徐志摩诗句中云意象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D.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写到“云”的相关诗句,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B.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既是他对传统诗词中“云”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
C.云具有的轻柔、飘动特点,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
D.从《偶然》《康桥西野暮色》到《再别康桥》,云是诗中重要的意象,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

同类题4

材料三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颠覆”:“颠”字可以写成“巅”。
B.材料二的“福祉”:“祉”读作zhǐ,和“福”字同义。
C.材料二的“肺结核”:“肺”字一共八画。
D.材料三的“衍生”:“衍”是会意字,从“氵”从“行”。
【小题2】下列三则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华彩乐章”:最精彩的技术
B.材料二的“用户黏性”:用户的忠诚度
C.材料三的“鱼缸生活”: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D.材料三的“数据鸿沟”:掌控数据能力的巨大差距
【小题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
C.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
【小题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与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懂(méng) 忸怩 帐蓬   然而止(jiá)
B.磨(zhuó) 慰(jì)  窸窣   离群索居
C.耄耋(mào dié) 邀(yīng) 安详   无可辩驳
D.心(qián) 包(zā) 笼罩    屏气静神
【小题2】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标题
事迹概括
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
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小题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