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经过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进化与发展而凝聚起来的艺术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刺绣的图案慢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示出了深犀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征。
我国的民间刺绣来自于社会群众之间,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非常浓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不同民族祈福求祥的信息。民间刺绣图案象征符号把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体现出民间艺人在图案构思中自然与直接的纯朴观念与愿望。比如最为常见的“鲤鱼跳龙门”,在作品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鲤鱼在激流中跃起,跳向龙门,表达出前途无量、步步高升的祝福。
民间刺绣图案除了部分文字之外,大多数的图案内容都是我国民间传统中的吉祥物,吉祥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比直接的话言表达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动物作为民间刺绣图案中的象征符号之一,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比如蝙蝠,作为民间吉祥物的一种,它所表达出的是“蝠”与福、富的谐音,因此,蝙蝠通常象征着福气与富贵,使用蝙蝠这种象征符号通常所表达的是福到吉祥、富贵满堂的寓意。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与神话中的动物,比如龙。龙在民间是种神圣的灵物,县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能力,被视为吉祥之物,龙的传人就是非常有特色的象征符号。人们非常喜欢龙的象征符号,望子成龙寓意为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栋梁人才。
在民间刺绣图案中的植物象征符号主要包括花草类与树木类,一种或者多种植物相搭配组合,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寓意的象征符号。人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观察与了解,熟悉并总结出植物的特点与性情,在观赏的同时,还根据植物的属性或者同音、谐音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象征符号。比如梅、兰、竹、菊通常被寓为四君子,这四种植物传递着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坚贞高雅的内涵。在河南豫西一带的民间刺绣中,常常能见到绣葫芦的纹样。民间刺绣选用“葫芦”作刺绣纹饰,重要的原因是“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取其“福”和“禄”的谐音,使葫芦扩大了吉祥观念的内涵。
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还有人物故事,把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作为传递信息的象征符号,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另外还有些建筑图饰,比如楼台亭阁等,与动物、植物搭配形成复合图案,象征着如意、平安、吉祥等美好祝福。

   (选自赵蕾《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经过不断进化和发展,各个地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固定不变的风格。
B. 民间刺绣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图案构思中祈福求样的朴素愿望。
C. 民间刺绣图案既有文字又有吉祥物,在表情达意方面,寓意深厚的吉祥物胜过文字。
D. 每种动物符号都能够体现出文化内涵,每种动物都是民间刺绣图案中的吉祥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了我国民间刺绣悠久的历史和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接着举例论证,形象地阐释了民间刺绣图案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特性。
B. 第二段交代了民间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第三、四、五段分别从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解说。
C. 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深入阐述了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意义、深厚意蕴,论点明晰,论据翔实。
D. 文章在论证时有详有略,详细论述了动物、植物象征符号的内涵,对于人物故事和建筑装饰这两种象征符号只是简单介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鲤鱼跳龙门”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前途命运的深深祝福,希望自己或家人能够步步高升,改变命运。
B. “蝠”与福、富谐音,“葫芦”与“福禄”二字谐音,表达的都是吉祥富贵的含义,“蝠”与“葫芦”的内涵完全一致。
C. 人们根据植物的属性来表达出吉祥祝福的内涵,比如牡丹代表富贵,蝴蝶代表比翼双飞。
D. 神话传说也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嫦娥奔月》就表达了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她在缝补的同时,总不忘记,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把当做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单,只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作为“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寄托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小题2】“小小的针线笸箩”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小题3】“绣朵花当补丁”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伴地莲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_____________。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己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

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小题1】在第③中,划横线的语句应依次填入的句子为___________(请依次写入下面几个分句的相应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被季节洗蚀了色彩 ②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 ③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
【小题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请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
B.“二十多年前的事”,而细节记忆竟然如此清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C.第⑨段中“那晚雪地里……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D.本文结尾宕开一笔,议论时弊,揭示生活的艰辛与生长的不易,发人深省。
E.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②段对伴地莲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小题4】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请为“伴地莲”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60字)
【小题5】文章以“那一束伴地莲”为题,请结合全文,试分析“伴地莲”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同类题3

材料三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颠覆”:“颠”字可以写成“巅”。
B.材料二的“福祉”:“祉”读作zhǐ,和“福”字同义。
C.材料二的“肺结核”:“肺”字一共八画。
D.材料三的“衍生”:“衍”是会意字,从“氵”从“行”。
【小题2】下列三则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华彩乐章”:最精彩的技术
B.材料二的“用户黏性”:用户的忠诚度
C.材料三的“鱼缸生活”: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D.材料三的“数据鸿沟”:掌控数据能力的巨大差距
【小题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
C.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
【小题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 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一定向柳青老人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走路的速度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此永远结束。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泪花。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路遥自传》)

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广州之行,让路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作了准备。
B.路遥写作前专程祭拜柳青,在柳青墓前放声痛哭,这是向前辈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C.路遥认为作家应该突破自我,不停地战胜自我;在精神姿态,创作风格上都应当有所创新,突破前人。
D.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当这位“精神硬汉”发现青春不在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路遥注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对胡编乱造,表明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文中说:“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表明没有柳青就没有当今的路遥。
C.路遥把自己沉浸在创作中,与人物对话,创作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D.路遥的作品关注中国底层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对中国农民倾注了无限情感。
【小题3】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最后,路遥高声朗读,眼里充满了泪花。从选文内容和材料看,路遥的眼泪里饱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天地之春
母亲走了,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什么时候走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凌晨四点还给她喂过水,七点钟给她换尿片时,我以为她老人家正在熟睡,没敢惊扰她,只是把她臀部轻轻抬起,身上还是暖和的,然后我就做早餐去了。父亲给她洗脸时,发现有点不对头,急急忙忙跑出房间,对我说:你娘是不是走了?我说:怎么会呢?她在睡觉。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心里有点疙瘩,因为当时换尿片时,她的手凉凉的。我赶忙跑进房间,一边喊娘一边试她的气息,气息是真的没有了。但是我还是不相信,一遍又一遍的喊娘,她嘴角都没有动一下,眼睛紧闭着。我不敢确定,待请来我的医生大哥后,方确认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母亲真的走了,她没有告诉我时间,也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一句话,走得很安静,走得很安然。
我看着躺在床上的母亲,她没有痛苦的表情,和熟睡一般。我轻轻地走到她床边,一边摸她尚有余温的身子,一边为她轻轻地盖好被子,生怕她给冷着了。我多么希望母亲能动一动,然后睁开眼,看我一眼,我再看她一眼。但一切都是徒劳,我知道我的母亲真的走了。
我的母亲就这样走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我很平静,冷静的思考如何料理她的后事。
我找来了救护车,一路扶着用棉被裹着母亲尸首的担架,从恩施出发,把她送回了她天天口中念叨着的“我要回家”的二百公里开外的老家。
大夜那天,随着道士先生一遍又一遍催人泪下的唱词,我的两个姐姐哭得死去活来,我的大哥也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我的二哥强忍住眼眶边的泪水,我的弟弟抽泣着。而我,出奇的冷静,我不时地摸摸我母亲的棺材,不时的看看我母亲的遗像,棺材冰冷冰冷的,点在棺材一头一尾的油灯发出昏黄的光,只有母亲的遗像显得那么安详而慈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母亲正静静的看着我,四目相对,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我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下葬时,我的弟兄姊妹哭声震天,好像要极力唤醒我死去的母亲,或许想把这种悲恸带到遥远的天国,让我的母亲听到。而我,做着我该做的事,我使力的铲着泥土,一铲一铲的送到我母亲的坟上,我想把我母亲的坟堆得高高大大的漂漂亮亮的,然后我去烧香磕头,我想让那带有浓浓冥钱味的风带走我对母亲浓浓的哀思。做完这一切,我又觉得我安然了,平静了,我连一滴眼泪都没有。
母亲终于走了,带着她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走了,带着她那一副蹒跚的腿走了,带着她那只能挪动半边的身子走了,带着她一生八十四年的沧桑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是满满的潸然泪下的回忆。
我是去年腊月初七把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的。自从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长期吃苦的准备,我想尽办法让她老人家吃好穿好睡好,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唠唠家常。有好心人提醒我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你要做好思想准备哦。我想,我一定能够做到。
我为我母亲亲自做饭,饭做得软软的,温温的,然后一口一口的喂下去。
我为我母亲换尿片,尿片是我爱人买回来的护理垫,一买就是两件。我每天几乎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她换一次,很多时候,我都是趁着课间急急忙忙赶回家换尿片的。
我帮我母亲解大手。母亲便秘,非常痛苦,每次我都是用手去抠,每当我抠出一颗颗钢珠似的硬硬的粒团时,我就觉得母亲一定是一次次的轻松。
我为我母亲洗澡,每隔两三天就洗一次。每次洗澡时,我都事先把水温调好,把座椅摆好,然后回到母亲的房间把空调温度调好,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我就抱着我的母亲,快速的来到洗手间,从头到脚给她细细的洗一遍。一边洗一边和她嘻嘻哈哈的说着话,引得她老人家咯咯直笑。母亲的头发是一根一根的银丝,我就想着她年轻时候的一头青发;母亲的奶干瘪瘪的,我就想着是我吸干了她的乳汁;母亲的背枯瘦得只剩下一张皮,我就想着我小时候她背我的情形;母亲的眼睛深深的窈陷下去,我就想着我每次上学时她凝望我的眼神。想着想着,我就笑了,我觉得我是那样的幸福。
我就这样幸福着,感动着,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母亲有时候也“不听话”。母亲“不听话”时,我就哭了。
我哭过两次。
一次是我下班回家,看到母亲正拿着一张一张的尿片在玩,我一把扯过这一张一张充满尿臭味的尿片,装进垃圾袋里,我提醒着母亲,我大吼着母亲,她用茫然的眼睛望着我,似笑又似无奈。当我把垃圾袋放在门外处时,我哭了,我知道母亲在一天天走向无知和衰亡。
还有一次,也是母亲的“不听话”。那天早晨起来,父亲正与母亲大声说着什么,我推开门,走到母亲床边,询问根由。母亲说她要下来走走,我知道这是绝对不行的,她已瘫痪几年了,但父亲禁不住母亲近乎命令式的央求,把护理床的扶手放下了。父亲回到了客厅,我去做饭。过了一会儿,父亲又在大声喊我,我跑进房间一看,我的天啊,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仔细一看,母亲的右半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我当时大发雷霆,直骂她怎么这样不听话,我生气的不抱她上床,父亲使出浑身的气力才把她挪上了床。骂归骂,我还是请来了医生,为她买来了药,一边给她擦药一边继续“教育”她提醒她,看着母亲身上的伤,我知道母亲是痛苦的,我就想痛在我身上就好了。这都怪我一时疏忽大意啊,要是我极力阻拦父亲,也许没有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想着想着,我的眼眶就湿润了,我跑到洗手间,放声大哭。哭完我也就释然了,我知道母亲一天坐牢似的生活确实难受极了,她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的,都是可以理解的,做得不好的,是我。
母亲真的走了,母亲留给我的满是回忆,满是思考,满是留恋,又满是坦然。
母亲好像又还没走,时时有她的笑容,处处有她的身影。恍然间,我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开门给她去换尿片,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住过的房间看她是不是端端正正的坐着或躺着,睡觉前我还要推开门,看她是否睡着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现在,母亲真的睡着了。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我还有我高龄的父亲。
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
愿我的母亲在天国安宁!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现实---回忆---现实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有叙述,有描写,感情真挚。
B.文章写母亲大夜那天兄弟姐姐的哭声和泪水,是为了渲染气氛,反衬“我”的冷静,一滴眼泪都没有。
C.文中写“我哭过两次”。之所以哭,是因为“我”体会到服侍母亲太艰辛了,有一种巨大的压力,“我”感到深深的无助。
D.“有一条路,我要执着的走下去”。这一条路指尽孝之路,体现了作者在侍亲之路上的义无反顾。
【小题2】划线段落在文中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走了,为什么“我”一滴眼泪都没有?请结合原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