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
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小题2】简要概括小说中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
【小题3】【小题4】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2)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
【小题7】【小题8】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08: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 。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就失去了价值准则。新发展理念的各个要素,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能否创新,关键在人。过去主要靠拼投入、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势在必行。实现创新,就要从注意物质资本转向重人力资本,从注重物的因素转向注重人的因素,通过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因素、激发人的活力,实现发展的动力转换。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健康的发展必然是协调发展。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协调,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固然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但更深层次的协调是利益协调。如果不能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就很难跨越。突出公平正义,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向。

绿色发展主要是针对生态危机提出来的。生态危机,不仅指生态本身的危机,更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生态危机不解决,不要说经济持续发展,就连的生存都会面临巨大威胁。解除生态危机、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实现一场“人的革命”。人因自然而生,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开放发展;不是一般的开放,而是深度开放。开放发展理念并不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更重要的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来的。坚持开放发展,有利于互利共赢,增进人类福祉。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享发展的理念是直接体现了人的价值指向,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基本理想。让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得到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多方面的发展,这是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摘编自丰子义《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人学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民获得全面发展,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
B.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由物转向人,转换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创新的前提。
C.绿色发展,就是针对生态危机而言,消除生存威胁,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D.深度开放的目的在于互利共赢,增进人类福祉,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新发展理念,选文先总体阐明其价值取向,再对各要素一一加以阐述。
B.选文阐述新发展理念,立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
C.作者对五个要素的阐述,紧扣观点,突出其人的价值取向,论证严密、有力。
D.选文阐述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但从内容上说,五方面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B.我国如果能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那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成问题了。
C.中华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主张,说明我国具备促进绿色发展的文化根基。
D.如果我国能坚持实践亲发展理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应该能逐步实现。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笔“秦坑儒谷”
从维熙
①古长安今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帝王的都城。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在全国都市中可谓无与伦比。因而任何一个光临这座古都的游客,都会陷于中国古老文化辉煌的包围之中。
②1979年我初次到秦川之地,急于去看看秦代千名儒生的殉难之地,然无踪可循。我却没有过度失望,因为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这次再访秦川大地时,友人的提议燃起了我的寻梦欲求,我立刻随他奔往两千多年前葬埋众多儒生的历史遗址。
③汽车下了公路,拐上了乡间土路,身后是古城西安,迎面是绵长的骊山山脉,两旁的村野除了绿色之外,就是清一色的土黄:黄色的村落,黄色的围墙,黄色的土屋。在绿与黄的上空,有一丛丛的银色光斑,那是秦川大地上满山遍野的泡桐树,在暮春时日绽放出来的白色花朵。我想,我没有带来一束悼念亡者的花,权且把这些天地间的白花,当成我祭奠蒙难冤魂的硕大花环吧!
④汽车拐进一个叫洪庆堡的村庄,我们步行走到了村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田边缘上竖着的一块黑碑,由于碑身上遮满黄尘,我俯身于石碑前仔细看了一会儿,才看出碑身上的刻字:“坑儒遗址”。跟着友人沿麦田间的一条田埂小路,继续向东行约百余米,另一块高大黑色石碑耸立于麦田中间,上刻“秦坑儒谷”四个大字。
⑤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斜阳把一抹橘黄色的光亮涂染在石碑上。我走到高大挺拔的石碑之前,久久地凝视着它,似想从它的肖像中,让时光倒流回归到远古;但是任凭我怎么臆想,只有眼前那只形若乌龟驮着石碑的赑屃。在传说中赑屃是龙的儿子之一,头似被什么利器砸断了,因而它只能用残缺不全的身子,驮着那高大沉重的石碑了
⑥碑身后面,树碑人留下长长的碑文,碑文上如是描述焚书坑儒谷的悲楚:传云,诸生阴魂不散,天阴雨湿,鬼声凄厉。村人称之为鬼沟。我就此询问麦田中的一位老农,他说他没有听到过鬼哭狼嚎,说这是后人为众多书生冤屈之死,“吃柳条拉柳筐——满肚子瞎编”出来的鬼怪故事。但他后来的一番话,则让我吃了一惊:“这儿虽然没有闹过鬼,但对后世影响可大着哩!村里的大人不让孩子上学,说是学问多了,会变成这儿的鬼。”这位老人,还将其说延伸到了今昔:“前些年中国不是也发生过啥‘文革’,挨整的就是一些学问篓子,俺这儿八百里秦川,死的也多是有知识的人!”笔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个农村老汉,会对我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面对鬼谷周围的山,面对鬼谷上空的云,面对“秦坑儒谷”的高大石碑,我失语地站在那儿
⑦临走前,我向老农表示了真挚的谢意之后,匆匆用数码相机,录下“秦坑儒谷”石碑上的碑文,并百感交集地向石碑弯腰鞠了一个大躬。这既是我对远古含冤而死儒生们的心祭,又是表达我对立碑人的诚挚敬意。
⑧在归途上,我想得很多很多。据碑文叙述,此碑立于1994年,由陕西省教育学院图书馆馆长撰文,富年县石刻艺术馆完成了此碑的刻字。我虽无法得知其全部运作是属于政府行为抑或是民间行为,但从中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在张扬可贵的人文良心。也许考古工作者的双眼,只是盯紧皇陵皇室的开掘,因而秦“焚书坑儒”谷,一度成了被遗忘了的历史角落;但在今天,有良知的文化人把它摆到了中国历史的图案之中,供后人反思其味。笔者认知,开掘皇陵皇室中的金银文物,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固然也很重要,但帝王留下的罪恶,也不容淡化。因为从大秦到明代的“火烧功臣楼”和方孝孺灭门十族——直到中国的“文革”,这些历史所反映的教训,似乎更值得考古工作者去开掘。
⑨这就是“秦坑儒谷”,给后来人留下的一个民主建政的话题。
【注】 赑屃(bìxì):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小题1】初次探访无踪可循时,作者提到“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你理解此处“劣根性”的内涵吗?请加以说明。
【小题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的写作特点,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在听到老汉一番话后,作者“失语地站在那儿”。试分析作者“失语”的原因。
【小题4】文章结束时,作者认为人们在积极开掘皇陵文物的同时,对帝王留下的罪恶有淡化的倾向。纵观全文,谈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历史,感悟历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香何来

张玮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増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増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カ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笕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小题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分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増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B.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C.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虑。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文化垃圾严重地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儿层含义。
【小题3】作者认为,从屏幕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机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 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 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 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 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 --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 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9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 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凜冽,如刀,从平原那 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 在镇上,开一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勇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盟又送了五規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桃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澈 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条 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颇,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 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纪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媒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昆四点|终于到了 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 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板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 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 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   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
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髙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 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 鸡蛋,踏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⑪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 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鐘。远处,是枯瘦的 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甶杨树。火车过掉树,过新余, 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 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⑫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睑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 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小题2】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的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3名。否则即便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仅为0.57人,农村为0.47人,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医生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缺陷。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生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l%,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儿科医生叫苦不迭。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调研: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你所想不到的几个数据》)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体制,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现状的改 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C.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达到70%,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小题3】材料中说“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材料看,目前可以开出哪些“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