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人工智能,大致说,是由一套经验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等)和传感执行系统组合起来的复杂运行体。这里的“人工”,是指它由人类构思和制造,具有与人类相同的从经验中学习,并在生产生活中行动的特征。如消防机器人,它是由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能够从以往的消防经验数据里掌握基本的做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的运转,完成和人类消防员一样的救火工作。“智能”一说,则是它具有大大超过人类的“学习”能力,以及人所不及的执行能力,如执行的精确性、没有心理干扰、不知疲倦等。通俗讲,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在确定的领域内,一定优于人类。

(摘编自陈彩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比例分布

(摘编自尹航《ZDC人工智能报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了吗》,中关村在线2017年7月25日)

材料三:

我个人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种是传统上“黑箱操作”、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行业,比如股票投资、保险业等,另外一种是那些非常机械,重复性劳动较多的行业。未来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

但如果有人因此就认为人类行将灭亡,人工智能行将统治人类,那我只能说他们是科幻小说看得太多了。

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变得和人一样,具备自主意识而且能够独立思考?乐观者认为,20年之后人工智能就可能会独立思考;悲观者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有自我意识。我的观点是,既然我们对此难以形成定论,还不如先关注眼前已经发生和确定将要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和确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已经代替人类从事了很多工作。而未来10-15年,人类一半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正如杰瑞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所说的,人类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失业潮。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序二》)

材料四:

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学术领域发展迅速。在学术期刊及专业会议发表论文的总数方面,呈现快选接近美国的趋势;在2016之后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中国的中、低等引用率的论文的发表总数,在最近几年高度接近美国的总数。但在最具原创性最具影响力的极高引用率和高引用率的论文方面,中国虽有大的进步,但与美国的差距仍然相当显著。

在人工智能的学术人才方面,除了有特大影响的人才外,中国发表有影响(即被引用的)论文作者人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但特大影响(特高引用率)作者的人数显著少于美国。据领英人才数据库,中国的AI人才总数为5万,这一数字在美国为83万。

报告指出,在产业领域里,中国活跃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整体在最近20余年里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16年超过400家,达到顶峰。这一数字在2012年之前多于美国,但在2012年以后被美国反超。美国在2016年之后快速上升,于2018年超过600家,而中国则在2018年下降至不足200家。

(摘编《2018中国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发布》,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3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创投所占的比例看,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是目前整个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被资本市场看好的两大领域。
B.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两大领域目前占比已经超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创投总量的50%,由此可见,这两个领域可能竞争也最激烈。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领域的投入低于其他领域,尤其是芯片领域,占比只有1%,发展严重落后,应引起关注。
D.从教育、医疗、安防、金融四大传统领域人工智能在整个行业创投所占比例看,其中金融领域的工作将最快被人工智能替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由人类构思和制造,但无论其完全学习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均已超越人类,是人类的能力所不能企及的。
B.对人类行将灭亡,担忧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没有必要,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未来还将发挥更大作用。
C.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以及芯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的技术产业。
D.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在专业论文发表、人才队伍规模以及产业领域发展等方面开始接近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人工智能大国。
【小题3】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发展有何作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1 09:4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逃跑计划
岳明洁
季军刚参加完公务员考试,就被教学处高主任请到了办公室,他心头小鹿乱撞,以为自己定的逃跑计划,刚一迈腿就被人发现了。可他惴惴地一推门,却看到了主任阳光灿烂的脸。原来二年级三班的班主任曹老师,脚扭伤了,主任让他代替管班两个月。季军刚从虚拟的恐怖想象中如蒙大赦,立马就答应了主任。
但很快季军就发现自己是上了贼船,班主任工作太让人烦躁了,以前上完两节课就走人,现在每天心操得稀碎不说,只要他一出屋,教室马上就能变成一个大蛤蟆坑!还没过一周,他已经吃了一盒喉宝了!这还不算,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女生,动不动就跑来告状,有些事儿小得连鸡毛蒜皮都算不上,有一次那个小班长李依然,竟然差点儿追他进了男厕所,为这事儿,组里的女同事们笑了他好几天。
季军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国考能通过,能让他逃离火坑的计划早日成功。
跟这些叽叽喳喳的鸟雀们生活了两周之后,季军有些适应了这世界上最小级别的主任的生活,娃们有时也挺仁义的,不说别的,那天他嗓子吼到嘶哑,桌上就多了不少学生“行贿”的礼品,有一盒王子涵给他的草珊瑚含片,有一小把儿李红红拿来的康乃馨,还有小胖子朱旭给他画了一张漫画像,画上的他叉着腰,拧着眉,瞪着眼,这就是他最近的常态吧,朱旭在纸的底端歪歪扭扭写了“我的季老师”几个字,这个“我的”让他有些小感动。不过,李依然带给他一个高级保温杯,他没收,那么小的小手,捧着一个那么大的金灿灿的杯子,他莫名地觉得没法接过来,倒是王鹏小脏手里的从他爷爷那儿偷出来的两颗胖大海,他马上就微笑着收下了。
生活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季军刚摸清了班里的情况,高主任就又找上门来了,原来是教研室在他们学校组织观摩课,主任想让他承担一节,还说机会难得,利于他业务成长。季军一贯厌恶这些表演作秀的课,但主任送他好机会的盛情难却,他只得领命,上作文指导课——书写文明校园。虽说季军不喜出头露面,孩子们倒是踊跃给力,尤其是曹老师培养的班长李依然,似乎比他还有些经验,谁负责发卷子,谁负责搬凳子,她全安排好了,一副领导派头。她还提出,上次曹老师上公开课,还提前指定了几个同学上课回答问题,建议季老师领着演练一下,季军挥了挥手说:“咱不演练了,到时你们积极回答问题就行。”
观摩课按时举行,季军有些小紧张,不过准备还算充分,板书、提问、启发,小家伙们思维活跃地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讨论还挺热烈,快要下课了,季军偷瞄了一眼听课的老师们,大家都微微颔首呢,胜利在望了,他正暗自高兴,忽然李依然高举小手,请求发言:
“老师,王鹏上课偷吃蛋糕,这是校园不文明现象。”
“老师我没吃,我只是拿出来看了一下。”
“他打开盒子了,我也看见了。”朱旭嚷着作证。
“可我没吃,就是没吃!”王鹏的脸红到了脖子根,显得很委屈。
这意外的插曲让季军有些不知所措,台下一双双眼睛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王鹏!”随着他的喊声,角落里的王鹏站了起来,这是个智商不高、学习极差的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就没有什么人愿接近他,是只形单影只的丑小鸭,自从季军收了他的胖大海,他似乎脸上多了些笑容,可现在,他木然呆滞地站在那里。季军努力微笑着问王鹏:“怎么回事儿呀?”王鹏从抽斗里拿出了一小块儿盒装蛋糕,怯怯地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下课请您吃我的生日蛋糕。”他涨红着小脸,目不转睛地盯着季军。季军忽然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他忙接过蛋糕盒,拉着他的手说:“真的吗?那老师祝你生日快乐!”他轻轻地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身边的几个小家伙也跟着唱起来,最后全班同学都唱了起来,李依然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也跟着唱了起来。王鹏的脸颊上流下了欢乐的泪水,他仰着脸儿,欢笑着,下课铃声响起来,班里意外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季军有些眩晕,像坐在一只起伏着欢乐波涛的小船上……
季军打定了主意,取消了他的逃跑计划。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教师季军制定了计划欲脱离教师岗位,但在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中他逐渐爱上教师职业,并下决心放弃了逃跑计划。
B.小班长李依然身上带着成人世界熏染的世俗气息,如给老师送较高级的礼物,上公开课建议老师提前演练作秀等等。
C.作品选材真实,情节自然,教学处高主任用一种智慧的方式,留住了想要离开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读来颇令人欣慰。
D.小说结尾部分大家齐唱生日歌的场景,营造了温暖的感人气氛,不仅在场的人受到了触动,主题也得以进一步升华。
【小题2】小说在刻画季军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逃跑计划”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D.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的地理环境和服务设施,都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小题3】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书

佚名

著名作家吕西安•朱塞朗拉开抽屉。从一大叠手稿、文件和书信下面,奥德特露出她那张漂亮的小脸,情意绵绵地冲他微笑……半年来,他几乎完全拜倒在她的脚下。可是突然间,年轻的作家不得不赶紧把照片藏好,因为,他的妻子索兰格悄悄地走进了书房。

“我打扰你了吗?”

“怎么会呢?”吕西安言不由衷,“我正写到长篇小说的一个精彩段落,就写不下去了。”

“什么情节?”妻子问。

“女主人公由于丈夫负心,感到非常绝望,想去自杀。但在此之前,她想给他写一封遗书。这封遗书我写了3稿,都感到不满意。也许,只有女性的感受才能把这个段落写得感人肺腑。”

“要是我能确信你真的不会笑话我,”她说,“那我就试着帮助你写这封信。”

“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

“说不定我还有其他一些优点你不了解呢。”妻子的回答有些叫人捉摸不透。

吕西安站起来,向门口走去。

“你这是要上哪里去?”妻子问。

“我出去走走。”

索兰格垂下头。奥德特的模样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她取过一张纸,开始写道:“亲爱的:“我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向你诀别。

“刚才,当你离开我,同往常一样,去见你女朋友的时候,你没有注意我目光里的痛楚,也没有发现我的手在颤抖……

“上帝保佑……因为,当时你要是问我,也许我就无力保守自己的秘密,就会向你坦白我内心的绝望。这种绝望使我越来越觉得再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今晚你回来时,用不着再为你迟迟不归编造什么借口了。我已经不在这里,不会再用令你心烦的问题折磨你。

“不过,请你不必过于自责。因为,那还有什么用呢?!你已经像个男子汉一样,按照你那男子汉的恶习,生活过了。归根结底,我的过错比你要大,因为我没有能够获得忍气吞声的能力,而这种忍气吞声曾使多少被抛弃的妻子穷愁潦倒,或者光彩照人!

“亲爱的,读完这封信后,请你到我们的卧室去,你将看见我躺在床上,但这将是第一次在你走近我时,我的眼睛不会睁开。

“啊!我多么希望死不要让我的容貌变样,以免在你的记忆里留下丑陋的形象!

“死的决心我早就下了。我在卫生间的小橱里藏了一个小瓶,现在你将在床边发现它……”

正在这时,书房门突然被打开了。吕西安•朱塞朗出现在门口。

“你想想看,我竟然忘了带钥匙!”他有些烦躁地说。然后,他走近写字台。

“你在那里做什么,索兰格?”他问妻子。年轻的女人把自己写的信藏在身后。

“没,没做什么……”

“你说谎!”吕西安一把抓过信。

“请求你,别读它!挺可笑的,只不过是个草稿……明天我再帮你写一封更好的!”吕西安皱起眉头,一脸紧张的表情,逐字逐句地读这几行绝望的文字。末了,他压低嗓门问:“这,这……你,你写的?”

“是的。”

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

索兰格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当丈夫把她扶起来时,她发现吕西安的手里拿着一个带红色标签的小瓶。

“索兰格!你说话呀!回答我!……这封信……”妻子点了点头。

“索兰格,你写的都是真话?……要不是我偶然返回来……”妻子深深地叹了口气,又点了点头。吕西安跪在她的面前。而索兰格只是轻声地说道:“也许,你还得重新把它加工一番……信写得不美,也没有文学味……可是你看,这是真实的感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是在作品人物之间的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平实而又精彩。
B.“你……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你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刻画了吕西安对妻子索兰格漠不关心的形象。
C.小说构思巧妙,将文学作品的情节与现实事件连接在一起,以遗书为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索兰格的心路历程。
D.“吕西安迈开腿,几步冲到书房门口,跑进卫生间,慌慌张张地打开小橱”反映了吕西安改过自新的决心。
【小题2】小说中的索兰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安排纯属多余,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棵有梦想的树

蒋 曼

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它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

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那颗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它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

起风了,种子们跃跃欲试,乘着风的翅膀启程。老树大声地祝福:“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种子们兴高采烈地出发了,跟着风,纷纷扬扬。

它们穿过云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它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土地,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我们没法永远流浪。”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它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热闹而团结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

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

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不过是睡了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它走不动了。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头上冒出了芽苞,鼓鼓胀胀的芽苞。种子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棵小小的树。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

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不能变成翅膀。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

那颗想看遍世界上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那棵树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树叶发出巨浪的咆哮。那棵树,长出海的颜色,海的模样。风又来了,风说,树呀,你的声音就像大海。风走过很多地方,风看过大海,可树留不住风。树又一次想到了鸟儿。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

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乌,迁徙的乌,飞走的鸟,死去的乌。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起远方的故事。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

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每一片蓝色的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一座高山之上,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未来的远方,这些都是时光中的远方。”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它早已实现了梦想。

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头鸟找到大树并与之交谈是一处别具匠心的情节设计,“主人公”正是受到白头鸟的启发,明白了存在的价值,变得坦然而欣慰。
B.在寻梦过程中,两批种子分别留在了山坡上和田野里,风也停了,但“主人公”依然不愿停留,突出其不忘初心、坚定梦想的性格。
C.这篇小说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借一棵有梦想的树的成长历程来阐明人生的哲理,形象生动饱满,说理直白清晰,语言朴实自然。
D.小说通过叙述种子追求梦想的经历告诫世人:在生命的历程中,只要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欢乐、对社会有所贡献,人生同样精彩。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小题3】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在创作方面的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二字师”杨杏佛

赵象辉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的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着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

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

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

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紧紧围绕“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一句选择材料,通过概述杨杏佛的工作变化来表现其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B.从杨杏佛发现发言积极的学生到关心、指导青年人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杨杏佛是一位关爱学生、学术至上的老师,体现出他对学生真正的、无私的爱。
C.“五卅惨案”对曹立瀛的影响很大,从此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毕竟他很年轻,在关键的时候通过求教老师,毅然参加了北伐,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D.文章语言平实,主要围绕杨杏佛引导曹立瀛的人生方向行文,通过曹立瀛的变化来衬托杨杏佛指导的重要性,两个重要情节都围绕题目中的“二字师”表述。
E. 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曹立瀛听到杨杏佛被枪杀的悲伤之情,其中“扼腕”表示伤痛至深,“据说”表明这件事情没有经过作者的证实,体现了文章的严谨性。
【小题2】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
【小题4】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