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出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葛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如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合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9 08: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姑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男人看着电视,女人磕着瓜子。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擎好吧,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①主贵:河南方言,大意为娇贵,贵重。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文中谢二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地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二孩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C.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是个谨慎的官员。
D.大家认为谢二孩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小题3】【小题4】小说画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的做法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登义:与天知己 其乐无穷(节选)

刘文嘉

1975年5月4日,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在珠峰滑坠牺牲,其他队员也因为天气恶劣、粮草断绝,不得不在5月9日下撤。

登山队下撤后,大气科学组负责人高登义深深反思:极地预报难,失误时有发生,必须更加严谨地为继续登顶做好预报。他开始静下心来分析高空风历史资料,和拉萨局老气象员研讨,每天在绒布河谷施放6次——8次无线电探空气球。终于,他发现5月25日——29日还有一次小风好天,可以登顶!

1975年5月27日下午,中国登山队一行九人终于成功登上了珠峰,并精确测量出珠峰的实际高度——8848.13米。中国登山队竖立在珠峰顶端的“觇标”(用来测高的标尺)被后来的国际登山者视作珠峰的精神象征。

十年的登峰历程让高登义总结了无数规律,也产生了一个巨大困惑。在多次登峰过程中,每当到达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时,风速和风力就变得诡谲多变,开始是八九级,几小时后又变成三四级,令人诧异。1980年4月,高登义带队在珠峰西侧海拔5700米处建立气象观测站,发现了大风的玄机——每当高空盛行西南风时,珠峰北坡上空7000米至10000米高空就处于背风波动区域,气流上下运动剧烈。高登义将气流运动的产生原因和精确数字 公布在关国第二届山地气象会议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1988年岁尾,中国第6次南极考察队挥戈南下,准备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49岁的高登义负责此次科考的天气预报工作。

刚过南半球西风带,“极地号”就被坚硬的南极冰撞了一个大洞,不久又被普利兹湾的“冰坝”困住,在浮冰围困中,船上116 条汉子度过了 1989 年的元旦。1月14 日,晴空万里、气温回升,“极地号”前方的浮冰纷纷破裂。机会来了。船长亲自操舵,“极地号”小心翼翼地沿着冰山间的狭窄水道滑行。曲折蛇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离岸四百米处,一时间,全船上下热血沸腾、欢呼雀跃。船停下后,高登义观察四周,发现“极地号”左前方有冰川运动的痕迹。登山怕遭遇雪崩、行船怕邂逅冰川,高登义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副:“此处万勿抛锚!”

真被高登义说中了。是日晚,还没等测量水深的小艇回来,大冰崩爆发了,巨大的冰山翻滚着呼啸而来!

“触手可及。”高登义描述当时的冰山,“我赶快抓紧时间拍照。”居然还在拍照。

“您不怕么?”“怕呀,可是怎么办?这个景象太珍贵了。” 高登义所拍照片是这场冰崩唯一的画面记录。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混杂着冰雪的水柱如同核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巨大骇人。 船长迅速命令起锚、将船倒退行驶,找准位置从两座大冰山的挤压中退了出来。第二天下午,苏联南极站通过高频电话转告科考队:“晚十点起,有西风;夜里十二点起。有两米的涨潮;还有更大的冰崩。”船长急了,一指高登义:“你是专家,你说还有没有 冰崩!”高登义也急了:“我说没有!”

真就没有。全船平安地度过了一个晚上,一场虚惊。冰崩不再发生了,船却被冰山和浮冰继续围困。这次,不仅船长,科考队总指挥陈德鸿也来求助高登义:“周围浮冰能开么?”

高登义沉思了一下,“能。”“大概多久?”“至少一个星期。”一周之后,浮冰裂缝了。队员们开始突围、登陆、建站。记者问高登义,就那么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直觉么?

老科学家哈哈一笑,不是,是碰巧。我说一个星期,是为了稳定军心,在最坏的情况没出现前,人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极端困难时期,领导者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啊。

总是这么镇定。对自然和自身都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会历练出这种镇定。恰如知名戏剧家金乃千教授送给高登义的贺寿诗:“耿耿赤心情不断,脉脉衷肠意更浓。南极圈里知天命,任尔唤雨与呼风。”

相关链接:

①高登义,著名大气物理学家,1939 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1966 年、1968 年与 1975 年,先后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摘自“百度百科”)

②“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刘文嘉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75年5月初,由于极地天气预报失误,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其他队员也被迫下撤。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登义经过静心研究和严谨探测,终于准确预报了适宜登顶的好天气。
C.珠峰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风速和风力变得诡谲多变,这是国际登山者的共同困惑,高登义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D.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船被撞破、被浮冰围困、遭遇大冰崩等考验。
E.高登义断言不会再有冰崩以及浮冰会在一周后散开,其实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是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稳定军心。
(2)从材料看,高登义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3)作者曾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高登义的成长节奏。
(4)这篇传记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镇江。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三座山各有特色:北固英挺昂藏,雄峙岸边,气势凛然;金山胜在绮丽诡奇,山上的江天古寺,恍如幻化而成,只消看它一眼,便会马上被它吸引到白蛇故事里去;焦山则以端庄俊秀见长,据说这是东汉末年隐士焦光的隐居处,江边芦花正茂,似觉烟霭迷离,远远看去,江水泱泱,焦山在芦丛里穆然而立,超绝极了!

这几座山,古迹随处皆是,但是赝品和牵强附会之说也多,亦是一趣。北固山甘露寺有一块大石头,上刻“狠石”二字。传说当年曹操领大军直下江南之际,诸葛亮曾与孙权骑在这石上,共议拒曹之计。其实,这石头是后人安上去的,陆游在《入蜀记》中已指出过这“狠石”是件赝品。又据说金山的中冷泉,泉水既甘且洌,被认为是“天下第一泉”。有人把这泉水说得神乎其神,说饮过之后,“胸腋间皆有仙气”。如今金山江天寺里有一口井,并旁有一块刻着“天下第一泉”的碑石,人们说这就是中冷泉了。其实真正的中冷泉在金山西南边的野外。又是赝品!

知道了这许多赝品和胡诌,访古寻幽的心情就大减了。真正使我心旷神怡的,还是那美不胜收的如画江山。在山上,在江边,目睹如此宏伟瑰丽的大地,气象万千的河川,心中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禁不住又一次沸腾起来。

但是,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在焦山定慧寺山门的一堵石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碑石。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

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据那个狂妄至极的著名刽子手——英寇头子宾汉后来说,他们在镇江之役中遇到了“出乎意外”的坚决抵抗。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曾经十分轻松愉快地追述这样一段插曲:“这次协议期间,我们的军营中曾发生一些小声音。中国人变得格外地害怕。三四个受惊的不同颜色的‘顶戴们’摇着白旗,声嘶力竭地喊:和平!和平!和平!”这段文字,显然溶进了宾汉大佐的笑意。那是嘲弄的笑,讥诮的笑。在这部刽子手的供状中,到处都流露出占有的欲望与掠夺的豪情。当然,那些“顶戴们”对此是不知也不以为羞耻的。

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们都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大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近代史回顾”几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小题2】“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中的“感慨”具体有哪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本篇散文在取材运笔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B.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情节和文本,分析主要的波折及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村的雨

贺振钟

①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②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③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④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⑤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小题2】第二自然说,村庄是“隐藏”的,请结合上下文,概括村庄是通过哪些方式隐藏的,并说明隐藏了哪些内容?
【小题3】文中反复提到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中只有最后一段写到雨,而大部分内容却是写古村的环境和生活,作者为何以“古村的雨”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