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D.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2)请紧扣“飞”字,赏析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2 09:2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见阅读者和朗读者

徐迅雷

人类的阅读,才应该是真正的“天保九如”: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

2017年2月18日晚,央视节目《朗读者》首播,让电视的“文化之火”又火上一把。这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的文化综艺节目,得到了观众、网友的大赞。曾几何时,电视普遍被认为是“缺少文化”、忙于“娱乐至死”的,收视率最高的似乎都是那些明星跑来跑去唱来唱去游来玩去的节目。然而,一段时间来,像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读信的《见字如面》这类文化节目开始受到注目。前者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后者“用书信打开历史”。做了22年电视的董卿,下决心做了这档“真正自己喜爱的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好。让人立刻想起德国作家哈德•施林可的小说《朗读者》。以及后来改变的电影《生死朗读》。《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由衷感慨:“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以电视节目的表现形态看,“朗读者”形象更丰富,观众遇见“朗读者”显然比遇见“阅读者”来得带劲。董卿和她的班子把《朗读者》制作得高大上,突出朗读者本身的故事性,一下子就把节目变得好看了,于是不再是曲高和寡,而变成了雅俗共赏。

朗读本身就是艺术,如果朗读的内容是真正好的艺术作品,那么,观众听众就沐浴在双重艺术的熏陶中了。此前,网络上的“为你读诗”公众号大受网友欢迎,今年正月初一我就聆听汤唯为我们读了顾城的短诗,那真是美好的新年礼物。诗文是《朗读者》节目中所读的主要内容,正如董卿自己所说的,她期待通过节目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一种最温柔的记忆。当然,朗读本身的时间占比编少,这在我看来是一个缺点,今后可以调整、增加。

在《朗读者》中,我们遇见了朗读者濮存昕、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他们的朗读,普通话标准不标准、专业不专业、有没有口音,此则里得不十分重要了:我们遇见了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许老先生讲话中气十足,他可是真正的大咖,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曾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我们也遇见了普通人、四川成都“鲜花山谷”的浪漫夫妇周小林殷洁。这就是“星素结合”的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遇见我的渐江丽水老乡——无国界医生蒋励,这位当年的“美女学霸”,从丽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医学部本硕博连读,后入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2013年奔赴阿富汗,成为战火中的天使——援外的无国界医生,后来又去了巴基斯坦;曾经“聆听真炮声”的她,在央视偌大的演播厅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反战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

在朗读对象中,我们“遇见”了汤显祖、莎士比亚,“遇见”了翻译家朱生豪,“遇见”了作家老舍、刘瑜,内容侧重情感类,所以董卿给节目定位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从情感、人生、体验,走向文学,这应该是电视节目适合的切入口。濮存昕现场朗读老舍的《宗月大师》,这是感恩之文、情怀之文,选得好。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而被手术治好的濮存昕,是结合自己的感恩情愫所选的。《宗月大师》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没有宗月大师也就没有后来大师作家老舍。“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地为难。”有一天,还不是宗月大师的刘大叔来了,“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

与老舍的穷出身不一样,来自上海的董卿,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种,父母曾经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1994年,她从浙江电视台开启主持生涯。学生时代,董卿原本就是个爱阅读的学霸;现如今,她通常每天都保证一个小时阅读时间。“加入我今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她深有感触地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繁忙如董卿都能做到时时开卷,我们可不能只遇见“开卷考试”。

如今《朗读者》节目组制作了“朗读亭”,比普通电话亭稍大,里面有专业的景象、录音设备,让普通百姓参与朗读,镜头可能会被节目采用。朗读亭之前到过北京和广州,分别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广州的省立中山图书馆站过台。近日朗读亭来到了杭州接头,把杭州好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串了起来:塘栖古镇、天子岭环保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浙江图书馆。参与者踊跃,进进出出人头涌动——杭州毕竟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汤唯在大年初一所读的顾城的短诗,最能描绘《朗读者》节目的艺文之光了:“光知道我们的生命里/排列着细小的鱼籽/光让鱼籽苏醒而有呼吸/呼吸编织成新鲜的红草/红草一委婉就有了全部章节/这时柔软的天空下/不用眼睛就能看见一切”。

看见,是阅读:听见,是朗读——都是美好的事物。全社会的文化革新精进,只能一点一滴做。文教、文化、文明,都离不开一点一滴的根部滴灌。

(注)①“天保九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子,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这是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小题1】指出文中首段将阅读比作“天保九如”的作用。
【小题2】结合加点词,联系语境,说说以下句子和题目的含义。
(1)繁忙如董卿都能做到时时开卷,我们可不能只遇见“开卷考试”。
(2)遇见阅读者和朗读者
【小题3】央视节目《朗读者》为什么深受观众喜欢?请你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010。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 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 “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S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1)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0.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 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 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 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 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 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能仅仅发布信息。
B.《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兼顾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S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小题3】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意的横峰
徐可
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②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③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④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⑤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⑥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
⑦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
(选自201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横峰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引得宋代诗人王观、苏轼对她情有独钟,留下千古名句大加赞赏。
B.横峰的地名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鲜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C.葛源村是横峰最有文化品味的村落,那樟树下石凳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的年轻女子令作者莫名地感动。
D.本文采用游记笔法,移步换景,点面结合,饱含情素,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横峰美丽如诗的乡村风光。
【小题2】作者为什么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归纳理由。
【小题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而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衹。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这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特别是今天看来,这一特色更为明白。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面关于饕餮形象在青铜器中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大多借助饕餮形象来炫耀暴力和武功,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进行歌颂和夸扬。
B.古人为了借狞厉可畏的神秘力量来威吓、压制、践踏异氏族和部落,便创造出代表威惧恐吓的饕餮等狞厉形象。
C.饕餮形象既有积淀着历史力量的崇高的美,又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被不同时期的人们欣赏、喜爱。
D.饕餐形象蕴涵某种宗教神秘力量,是原始崇拜的具有保护意义的神祗的化身,具有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它的产生和古代战争密切相关。
B.饕餮形象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对异氏族、部落是恐吓的符号:另一方面是保护的神衹,对本氏族、部落具有保护的神力。
C.中国的青铜饕餐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这些粗野甚至狞厉可怖的事物,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积淀着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
D.饕餮纹饰的崇高之美体现在,它不仅代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也是人类祖先自身光荣与骄傲形象的化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艺术和希腊悲剧虽然都给人以恐怖效果,但是同时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都赋予人们美的感受。
B.由于受早期宗法制的直接影响,饕餮形象有着某种原始、天真、拙朴的美,体现出一种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
C.后世的狰狞形象没有了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显得空虚可笑,缺乏美感。
D.只有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宗教观念已经淡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喜爱饕餮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