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

富丽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是“冰”的早期写法。水凝结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冬”的季节特征。再往后发展,楷书字形“冬”下面的两个点儿就是由“冰”演化而来的。

“冬”的字形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变且有趣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得不说,它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随着它作为拟声词表示击鼓或敲门等声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现在的“冬”基本上只保留了“冬季”这样一个单纯的含义。不过,从我国古代诗文来看,人们对冬季的认识和看法却并不单一,因而有了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称说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个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全称“三冬”。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称。例如杜甫曾在《遣兴五首》中用“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冬日里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称。唐代王维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诗中所写“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在积雪覆盖的冬日远山中,看到了润泽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三冬”“清冬”还能让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义上的关联的话,那么,“北陆”一词就不那么直观了。“北陆”原本指的是太阳在冬天的方位,后来被用来代指冬天。例如唐代王季则《鱼上冰》:“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冬寒将尽,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机。除此之外,冬天还有九冬、玄序、岁余等诸多别称。

通过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认识中,冬季的严寒固然使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国广为人知。诗人以季节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莱一千多年,唐代吕温就曾在《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一诗中写道:“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体悟出来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唯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选自《月读》2017年第11期)

附录:
“冬”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冬 简化字: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冬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入手引出“冬”最初意义的话题,既婉转又紧扣标题。
B.作者两次引用《老子》中的相同句子,是为说明“冬”由最初意义到今义的变化。
C.作者善用联想手法,由“冬”的最初意义想到“十、廿、卅”等字,增强文化色彩。
D.文章引述雪莱和吕温诗句为“说‘冬’”话题的结语,有暗示、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2】“冬”最初的意思和它后来的意思,二者间的相似性特点是什么?“冬”字意义演变过程属于汉字六书的哪一种?请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小题3】请根据文意说明,“冬”的字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多变且有趣的”?”“冬”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章多处引述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请分类概括他们各自对“冬”的感受。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3 09:4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光其人
周有光的一生,遭到了时代的剧烈冲击,转机与厄运相伴而来。
古城常州的青果巷,承载了周有光的童年时光,他的父亲在常州女子中学里当教员,后来自己办国学馆。有趣的是,家人没有送周有光进私塾,也没有逼迫周有光从小读很多书,理由是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且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需要倾全家之力呵护。
六岁时,周有光进了一所新办的小学。十岁时,周有光举家移居到苏州,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州人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观念。“外国的新思想、新生活都是从上海传到苏州,再传到常州。一个地方差那么一点点,思想不一样。”他日后感慨。
小学毕业后,周有光回到了常州,进入常州中学。中学毕业后,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学术基础,也切身体会到了欧美的先进制度。在走入校门前,他不会穿西装,拍报名照片时闹出了把领带、领结一起系上的笑话。西方大学注重通识教育,大学二年级才分文理科,他主要学国际贸易方向的经济学。周有光在友人、媒体、公众面前娓娓而道大学期间获得的种种方法论和经验时,百年后的国人很难不产生惊讶、羡慕的表情。
1925年的五卅运动,使得很多参与其中的中国学生和老师为了表态而离开圣约翰大学,周有光也在其中。新办的光华大学收容了周有光,他在这里读了两年,毕业后去杭州教书,同时参加银行的工作。在杭州的岁月里,他参与了汉语拉丁化运动,更重要的,他和张允和从爱情开始发酵到水到渠成结婚。他们在婚后就去日本,周有光想跟着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但河上肇很快被捕,周有光失去了学业目标。后因妻子怀孕,他们在日本只住了两年就回到国内,时值中日战争阴云密布,难以预料的命运在等待着这位学识与眼光兼备的青年。
1937年8月13日,被誉为“血肉磨坊”的淞沪会战爆发。正在做银行工作的周有光,跟随中央政府迁移到重庆。在大后方的陪都,他经历了物质的贫瘠,以及日本飞机对重庆的反复轰炸。
抗战胜利后,国府派周有光去美国学习如何办银行。他将工作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美国图书馆的服务之好。美国生活不仅让他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也体会到了社会管理的很多细节。
内战即将结束,自认患有“左倾幼稚病”的周有光在建设国家、照顾老母的焦虑下急忙回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同时从事银行工作,但赶上了经济结构推倒重来的时代,最直接的遭遇是薪水骤降。社会主义市场替代资本主义市场,周有光一眼就看出苏联的银行制度落后还不如中国民国时期。此后,深谙西方经济学的周有光,面对正在全国推行的苏联经济学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荒谬。
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是受到苏联的倾力支持,原则方案是在海参崴开会通过。有了这段经历,政府很容易想到这位有经验者。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研究语文。就这样,他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一个业余研究语言者,变成了大陆的“汉语拼音之父”。他的上级领导是胡愈之,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由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个人花了3年完成。
“文革”来了,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和一群同事被下放到宁夏的五七干校。一到这荒凉之地,大家被逼着宣誓,此生在此扎根,永不回北京。林彪出事后,他们还是被送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周有光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这一段时间,家门内的生活终于恢复了正常,他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看书写文章。动荡过去后,周有光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除了他在文字学、文字史上的研究学术成果外,还将许多零碎材料写成通俗易懂的文章。
经历了波折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多次剧变,周有光在晚年开始思考专业外的政治、历史、文化问题。尤其是1988年12月,他离休了,当有了大把闲暇可以挥霍在读书写字上,周有光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2008年,李怀宇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出版,把这位关心时事、批判现实的百岁老人带到了普通读者面前。从此,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老人的年岁是个奇迹,能在如此高年龄的时候还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闻听者很难不会拍案叫绝。
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小时没进私塾,也没有读很多书,一是因为周有光是唯一的男孩子,担心早读书对身体不好,一是家人的开明,没有逼迫他。
B.无论是圣约翰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是美国学习的切身体会,都对周有光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于多年以后还念念不忘。
C.年轻时的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和杭州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所以后来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时被调进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D.百岁之后的周有光还能关注新闻、反思现实政治、倡导民主道路,而且多家出版社来找他出书,出一本火一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A.十岁时,周有光随家人一起来到苏州,让他强烈感受到苏州人的新思想、新生活,从而产生了“大学不行,一定要留学”的想法。
B.周有光在经过严格、艰难的连续六天考试,终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章记叙这一件事是为了体现了周有光过人的天赋。
C.周有光去日本学习本想跟随左翼经济学家河上肇,河上肇的被捕使得他失学,加上妻子怀孕了,所以他在日本住了两年就回到国内。
D.内战即将结束,周有光回到上海,他一边教书,一边从事银行工作,却遭遇经济结构重建,薪水反而骤降。
E. “文革”开始后,周有光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林彪出事后,周有光是被送回了北京,继续潜心于他的文字改革研究工作。
【小题3】根据全文,归纳周有光人生中经历了哪些重大转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舞火龙
陈立仁
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蟒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于是居民们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捕,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的人不计其数。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前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人们在锣鼓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
戚海大顿时神色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
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一百多年了,虽说是民间的玩意儿,也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戚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
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鸣,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在大街小巷前行。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火龙翻滚得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是“火龙滚沙”,一会儿是“飞虬朝日”,一会儿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了,响起阵阵喝彩声,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紧握着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让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让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抗战时期的一个中秋节前,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社门前,突然冲进去,火龙爆炸,摧毁了这家汉奸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奸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撤离时,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被特务杀害了。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再看到舞火龙,遗憾哪……”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握着吴老板的手,摇了又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的建议虽然是“二龙头”戚海大首先提出来的,但对舞火龙这件事他没有“大龙头”卞家明想得深远,说明两人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B.“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子孙后代有个念想。”卞家明这样说的言外之意很明白,那就是今后是不会再有人舞火龙了。
C.小说对八月十五晚上舞火龙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细致、精彩和生动,广场上观众的热烈反应更使舞火龙的热闹气氛达到高潮。
D.赞助商吴老板对卞家明说的一番话语重心长,饱含情感,表现了他对舞火龙这一民俗活动的热爱和希望将其传承下去的决心。
【小题2】小说第二段详细插叙了民间传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描写的“中秋舞火龙”民俗活动具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现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经营,希望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四: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需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四则材料不同,有报纸,有网站,语言风格不完全一致,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四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