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的需求主要是靠双手来满足的。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都是由双手来体现的。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便油然而生,无论是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还是乡野村夫手中带着泥土与青草芳香的民间艺术。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和封闭的状态中生活,这就使得手工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这样我们才会看到各个民族和地域彼此迥然殊别的房舍、小吃、独具匠心的手工制品及其风情特异的乡土艺术。在这中间,中华的手工可谓冠盖全球。其原因,一是历史久远,传承未断;二是民族众多,地域多样;三是文明灿烂,人文深厚。在九州大地上,不管你怎样见多识广,但在田野里跑一跑,准会发现从未见过的美妙之极的东西,其中手工的智巧一准令你称奇。
精湛的民间手工全都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便可能中断。这就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面对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古蜀人用什幺利器可以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施用何种技术才能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其缘故,便是这些标志着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人类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手工是不同地域的聪明才智的各自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性的载体。因此,抢救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同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小题1】下列对手工的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精雕细刻的民间艺术都体现着手工创造者的审美理想。
B.手工传承的中断使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无法复制。
C.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
D.由于交通不便与生活封闭,手工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
【小题2】“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下列表述,作为划线部分内容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口诀上。
B.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
C.从人类文明的传承来看,手工的文明都是记忆性的。
D.与工业技术不同的是,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靠双手来完成的。
B.手工见证了不同地域的智慧,承载着民族与地域的精神。
C.在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缤纷的手工正在悄然成批死亡。
D.无论是放弃手工还是记忆手工,都是人类文明的需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7 08: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快递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才成立首 家快递——中国邮政 EMS,标志着我国快递业的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和当前“一 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我国快递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取得长足发展,服务质量显著 提高。现在以顺丰和“四通一达”(圆通、申通、中通、汇通、韵达)为代表的民营快递 快速崛起。同时,由电子商务兴起的京东物流,阿里巴巴的菜鸟物流信息平台均显现不 可小觑的发展态势以及行业地位。但目前快递“分拣——配送——交货”的运行模式也 存在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且时常会造成快递延误和物品受 损、客户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现象发生。
(摘编自肖彤等《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材料二:

2016 年快递业务量突破 300 亿件快递业务量(亿件)增速
(资料于《2017 年中国快递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快递行业“群雄争霸”,近乎惨烈的竞争迫使各个快递企业,尤其是快递小哥对用户不敢有丝毫怠慢,即便有客户不近情理地要求快递员将垃圾带下楼,快递小哥也不敢有半句怨言,之所以对客户如此“憋屈”,就是担心一旦拒绝客户要求而被找理由投诉或给“差评”,快递员很可能真就“吃不了兜着走”,企业对快递员如此严格甚至“高压”的管理态度,尽管体现出对客户的尊重,彰显出一定的管理理念的进步,但在某些个案中,不仅侵犯快递小哥的人格尊严,更有失法律和道义上的公平。
(摘编自朱永华《谁让犯错的快递员毫无尊严》)
材料四: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 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 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近年来电商发展如火如荼,连带快递业得以保持年均 50%左右的增速发展,在 2015 年,以顺丰、“通达系”为代表的快递企业纷纷提出多元发展目标,并不断推出仓配一体服务、仓网协同运作服务、夜间服务、针对不同行业的物流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
从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的角度来看,交易的对象是物流服务,这里的物流服务包括收件、分拣、运输和派件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需要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实现业务流程的协同,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目前网络上销售的产品品类繁多,体积、重量、保存方式等各种情况均有差异,由于各个快递企业的实力不同,配送时间、配送网络等有较大差异,顾客满意度也有很大不同。
由于电子商务物流要求的环节多,技术含量高,因此,交易信息或知识的可编码程度低。为此,中国邮政、顺丰快递、“四通一达”等实力较强的快递物流企业大多和电商企业合 作,组成关系型的产业链模式。还有一些电商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采用了自建 物流和收购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产业的纵向一体化。
(摘编自《中国电子商务快递行业上下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行业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以顺丰和“四通一达”为代表 的民营快递发展迅猛。
B.某些客户对快递小哥缺乏应有的尊重,快递小哥也只能忍气吞声,虽然有企业管理方 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快递小哥自身的原因。
C.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带动下,快递产业增速发展,许多快递企业提出多元发展目标,并 不断推出多种增值服务。
D.在物流服务中,收件、分拣、运输和派件等环节都容易出现问题,需要电商企业和快 递企业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中快递业务量和增速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到 2006~2016 年 11 年间我国 快递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B.2006~2010 年这 5 年间,我国快递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总体平稳、不断攀升的态 势,而 2011 年有了突破性的提升。
C.2011 年以后,我国快递业发展迅猛,每一年的业务量都有较大的增加,尤其是电商介 入后,增速也不断地攀升。
D.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保障客户权益又能维护快递小哥的人格尊严,是 快递企业亟须研究的问题。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电子商务企业在与快递企业的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说明其 解决的途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

①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②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③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④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⑤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⑥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⑦今人欣赏、赞颂松、竹、梅,固然也重风骨,但却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再如歌曲《红梅赞》,现代京剧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名曲。传统文化的表达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作为一种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格精神象征,它既能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也能表达中国文化。
B.“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以物喻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辞手法决定了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这一传统。
C.欣赏松的岁寒后凋、竹的宁折不弯、梅的玉洁冰清等内在品格,有利于中国古人养成一股“浩然之气”。
D.从现代意义角度看,松、竹、梅所体现的风骨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也能多表现为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林逋的典故,是为了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自然人格化的传统”。
B.中国古代曾用松、竹、梅所具有的内在风骨品评人物、鉴赏书画,后来这种风骨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
C.文章用陈毅的诗、陶铸的散文、歌曲《红梅赞》等例子,论证了“松、竹、梅被赋予了现代新意义”这一观点。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论证了松、竹、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喜爱松、竹、梅,本不在于对其外在形象的观赏,而是在于对其内在品格的欣赏。
B.古人概括提炼的松、竹、梅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传达的人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C.个体的人格和群体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骨所具有的古代文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文明的创新性。
D.为使传统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在今天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有必要对意象进行新的革命精神的阐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能客观地叙述故事,展现人物形象。
C.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D.小说以外公的叹息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小题2】请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对塑造人物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也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后世出土的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秦人的这种动物情结,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C.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D.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D.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的文字瓦当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就能表达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普遍愿望。
B.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C.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借助这部“百科全书”的“画像”窥见汉代生活的一些状况。
D.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同类题5

阅读下文

江湖苏轼

在历史长长的小巷里,有一个人总会让我们为之倾倒。他总是站在千年外的月光下,峨冠博带,长须飘飘,脸上挂着一副顽皮的笑,看着我们,让我们自惭形秽,自觉污浊不堪;让我们在岁月的驿路上奔波得精疲力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照着他想想: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才能称之为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 

翻开《苏东坡文集》,你的眼中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影子。这个古代的读书人,他正手执锄头,躬耕于东坡,生活很苦,却回过头告诉你“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在世俗的人们赏菊时,他竟吃菊,吃了还夸能长寿,这可真让当时朝廷的某些人大失所望。 

在宋朝的文人中,只有他永远属于江湖,一如他文中的鹤,潇洒地展展翅,从宫廷里飞出,飞望“西山之阙”,与白云相逐,与江湖为伴,率性而行,自由自在,永远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活在诗词歌赋之中,活在民间传说里,千余年了,苦则苦矣,却风流,潇洒。 

他少年得志,名士风流,很有一些同年和诗酒唱和的朋友,再加上他的名头,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稍作暗示,就会重新回到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避免漂泊之苦。可他不,他爱看云起云涌,爱看沧海落日,爱风餐露宿。至于那个汴梁,让给那些争名夺利客,让他们去争好了。而他,属于江湖。 

其实,应该说,是江湖属于他。他可能不知道,历史早已安排好了苏州、杭州、赤壁,在等着他,等着他的到来,大笔一挥,江海生色。 

于是,他耸耸肩,抖落了身上所有的光环,包括身份、地位和自己的翰林锦袍,一身轻松,走向江湖。从此,朝廷上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词臣,历史上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文学大师。 

他是一位文人,他更是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他把自己淡定之后的心情告诉我们,同时,也点化着我们。 

面对世俗的成功失败,他竹杖芒鞋,轻轻一笑,道“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瘴疠之地,他吟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让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想起这话,总会粲然一笑,烦恼顿失。 

  亲人相别,骨肉分离,是人生最悲戚的事,江淹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但在那个遥远的夜里,最重感情的诗人却说出了那句极具哲理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既然这是常识,我们就应该看开些,互相保重才是啊。 
  至于功名,诗人看得更淡,“是身如虚空,谁受毁与誉”,面对荣辱名利的苏东坡,此时一如一轮皓月,冰清玉洁,通体透明:潇洒如春风花雨,青天白云;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 
  这就是苏东坡,中国人的苏东坡。
【小题1】结合苏轼的思想情怀来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称为“人”?

【小题2】(1)怎样理解文中“江湖”一词的含义?  
(2)作者说“他属于江湖”,又说“江湖属于他”。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小题3】文中说“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这就是苏东坡,中国人的苏东坡。”结合文意,“文人苏轼”和“中国人的苏东坡”各强调什么?

【小题4】将“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