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的二手消费

①一个好的学者做研究时,往往应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与题项相涉的重要研究材料,可惜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文学者都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读者阅读时,应当抛开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这些知识的二手贩子,直接阅读原著,以求直达原作者的心灵和思想的中心,以求更好地靠近那些伟大的魂灵,但是我们时代的绝大多数读者没能做到。毕竟,这已不是书籍的时代了,正经的学问也逐渐变得边缘化了。于是,人们不需要变成知识分子,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蜕变成“知道分子”。

②我们身处媒体的时代,有了太多的娱人娱己的方式,不再像18、19世纪书籍时代的读者一样,只能在书山跋涉中去寻求快乐的指引和心灵的成长。现今的读者更易受传媒的影响而阅读。媒体是这个时代的王者,它凭借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原本是生活中非常私人的事,但是像央视“百家讲坛”却试图说服一般的读者:你应当阅读于丹、易中天、袁腾飞等人的书。于是,没“读”过的人会少了许多谈资,在一个群体之中,他渐渐会觉得自己变成了时代的新文盲。终于,在畅销书这一个舞台,来来回回,粉墨登场了许多二手贩子

③像今年非常红火的梁文道就是一例。梁文道的书在大陆火起来也仅仅是2009年的事。作为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他开讲“开卷八分钟”一栏,给观众介绍书籍。那些介绍书籍的讲稿,最终汇编成册。今年梁氏的书卖得很火,出书的风头甚盛,四本书换了三个出版社。第五本书《梁文道:我读》在年关将至时,又换上了上海三联书店于2010年1月出版。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历来以质量著称,但是自从中华书局为于丹出书以来,其他出版商也同样为生存而降格以求。不知2010年上海三联出版的这本《梁文道:我读》算不算得上是一种降格呢?

④但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毕竞都市生活节奏非常之快,人人时间有限,而出版业的繁荣又使读者误以为偏偏书籍又那么多,如何读得完呢?何况,知识本身就是无涯无际的。从这两点出发,书评家有了它的存在位置,梁文道的存在位置也正在于此。“道长”要做这个读书的群氓时代的引导者,普渡一般的读者,所以《梁文道:我读》的好处在于为一般的读者作一导引,如何读好一本本“流行书籍”。试看《我读》中所选的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热门书,涉及人物和书籍有:王小波和《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被消费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和《切·格瓦拉之死》,2009年凭《小团圆》借尸还魂的张爱玲,作品被误读为青春小说的村上春树和随笔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言辞激进者陈丹青,于丹和讲《论语》的杂书,畅销的《沉思录》和《道德情操论》等,几乎已将最近几年的文化热点一网打尽。出版者的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精明之极,所以《梁文道:我读》也必将畅销一时。读者也可借此获得多点谈资。

⑤本书首篇开宗明义,即问:“为什么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文中,除有主张扩张阅读面之外,观点大有为自身开脱之嫌,即虽然是将知识二手倒卖,但是这本书还是有可读之处的。“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论语译注》,当然是读《于丹<论语>心得》。”同样的逻辑,倘若读者不能一上来就读《__________》,当然是读《__________》。然而,这种逻辑的不足之处在于,此书所介绍的书,几乎都是畅销书,虽触及了今日的文化热点,但是读者难免会被牵着鼻子走,不读其他更为“正经”的书。那么,那些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经典,肯定是没有时间再读了。

⑥我们翻开《梁文道:我读》,大半观点仍不外是拾人牙慧。这样的书,会让一般的读者自以为自己读完这些书,懂得了不少知识,殊不知这样的盲从,本身也就很说明那些没有主见的读者,仅是新时代的“文盲”而已。冷饭炒过几次;味道再好,也是有限。何况,既是冷饭,又是他人嚼过的,营养如何,想想更是可知。当然,精明的读者并不需要他人的介绍,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和辩别能力。至于一般的读者,大概翻读一遍,即可抛开。

(《中国图书评论》2010.4,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二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与“知道分子”意思相近和相对的短语各一个,填入下面的空格。
意思相近的短语:
意思相对的短语: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意,填写第⑤段的空白处,将句子补充完整。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引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做研究一样,都应该抛开他人的评论,直接阅读原著。
B.第①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只有在“书籍的时代”,“正经的学问”才能成为主流,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无奈与失望。
C.第②段的画线句形象地说明了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许多书评人批评家、专业学者的书籍走上了畅销之路。在结构上本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第④段作者运用“繁笔" ,不厌其烦地罗列了《梁文道:我读》中介绍的作者和书籍,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本书还有可取之处。
【小题5】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联系全文,概述“阅读的二手消费”产生的原因。
【小题7】本文属于“书评类”文章,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过资中筠的《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请谈谈两篇的“同”与“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6 05:49: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魂

袁良才

民国二十六年冬,芜湖沦陷。

太平郑氏在长街经营和茂顺茶庄已十余年了,因茶叶品质优良,色相完美,价格公道,且主人郑爽诚实守信,生意在同行业中一路领先。

日军进占芜城,到处血雨腥风,满目疮痍。和茂顺的买卖自然一落千丈,但郑爽还是苦苦撑持着,只是没了闲时画上几笔的雅趣,他企望嗜茶如命的老主顾们在艰难岁月里还能喝上一口好茶,给生活留点想头。

这天,乌云密布,满楼狂风。顷刻间,大雨如注,不知是风吹雨还是雨夹着风,一浪一浪地卷进门可罗雀的茶庄。郑爽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枯寂如古僧,独自坐在店堂里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边翻阅茶圣陆羽的《茶经》,边不时地品上一口浓酽的香茶——太平猴魁。

不知过了多久,郑爽听到店外的麻石街道上响起皮靴敲地的刺耳的锐响,接着他又感到眼前的光线更加晦暗了,抬眼处,店门口傲然站立着几个戎装整齐的日本军人。郑爽不惊不慌,冷眼视之,然后依旧观书品茶,如无所见。

为首的日酋走上前来,战靴踩痛了郑爽的耳膜,他手里的《茶经》被蛮横地夺了下来,啪地摔在桌上。

郑桑,我的,田中少佐!听说贵店太平猴魁,大大的好!我今日特来买茶。请多关照!

汉奸翻译官附和道,田中少佐酷爱茶道,圣战前也是一个茶叶商人,故此前来以茶会友!

郑爽面无表情地朗声回答,以茶会友?何须兵戎相见?恕敝号茶叶不能卖与你们!

田中少佐气得仁丹胡抖个不停,为什么?

郑爽轻蔑地笑了笑,将军别忘了,我经营的乃是太平猴魁!你们占我河山,杀我同胞,中华不复太平,处处战火焦土,你还配喝茶之极品太平猴魁吗?

一名日军刷地抽出东洋刀,你的,死啦死啦的有!

郑爽仰脸大笑起来,反唇相稽,难道这就是你们所谓的以茶会友,日中亲善吗?!

田中少佐用手势制止了手下,换了一副笑脸说,约西!郑桑,恕在下无礼。我的,改日再来叨扰!

黄梅雨绵绵不绝,一如郑爽的心绪。店里的生意几近断绝了,他已差人将妻儿老小送回太平猴坑老家了,那里是新四军的防区。他知道,该来的就要来了。

店堂里又晦暗了一下,郑爽放下《茶经》,作起身相迎状。

来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但一撮仁丹胡煞是刺目。

郑桑客气了!田中少佐径自在八仙桌旁另一边太师椅上坐下,并摘下礼帽。

郑爽微微一笑道,将军此来真是轻车简从,诚心可鉴啊!

田中少佐哈哈大笑道,我们本是同道中人,以茶会友,自当儒雅有礼。

郑爽点了点头,既然将军是以同道身份诚心而来,在下必当奉若知己。我们还是先听茶,再品茶吧!

大大的好!田中少佐似乎对郑爽前后态度的转变颇感满意。

《茶经》云,南方有嘉木,即茶树也。太平猴魁产于终年云遮雾绕之高山,鲜叶集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品质极佳,加之邑人王公魁成独创猴魁茶制作工艺,从而金相玉质,秀外慧中,舒两刀一枪之形,泛鹅黄翠绿之色,吐兰麝馥郁之香,蕴醇厚绵长之味,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恰是实至名归啊!

郑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田中少佐听得一惊一乍,如醉如痴。

终于,听得郑爽发话,将军,下面我们可以品茶了。田中大喜。

只见郑爽从卧房里捧出两个早放好茶叶的玻璃茶杯,置于八仙桌上,然后以沸水冲泡之,但见杯中茶叶根根直立,舒展成朵,色泽悦目,暗香浮动,整个店堂仿佛霎时浸泡到山野的春光里。

将军请用茶!太平猴魁将把您带到妙不可言的极乐世界里。

田中少佐金鱼眼骨碌碌转着,一欠身,说,你的,先用。

郑爽哈哈大笑起来,将军的武士道精神哪去了?何以这般杯弓蛇影?

田中少佐脸上红一阵、紫一阵、白一阵,见郑爽连喝几口茶水,浑然无碍,这才同郑爽交换了茶杯,慢条斯理地啜饮起来。

田中少佐一副极受用的模样,伸出大拇指,迭声称赞,朋友,大大的!贵国茶仙卢仝《七碗茶歌》,尽得其妙啊!日本茶道亦由此而来。

郑爽陪田中把盏品茗。田中突然问,郑爽,猴魁茶现在可以卖给皇军了吧?金票大大的有!

郑爽摇手道,将军,好事不在忙中起,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说过,先听茶后品茶,同理,先懂茶后卖茶。这是我郑氏祖上定下的规矩!

田中少佐强压心头不快,到底没有发作,金鱼眼满是狐疑地问,郑桑,你的认为我还不懂茶道?

郑爽猛地一掼八仙桌角的那本线装书,正色道,早着呢!不能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茶经》,焉能侈谈懂茶?!

田中少佐大冬天竟额头冒出汗来,双手接过《茶经》,郑桑,这本奇书我的寻觅多年,今日才有幸睹其真容。三日后,请郑爽考我!

几天后,一队荷枪实弹的日军团团围住了和茂顺茶庄。

汉奸翻译官叫嚣道,姓郑的良心大大地坏了!在书页翻口暗暗涂了氰化钾,田中太君已魂归东瀛了!

待日本人冲进店堂,只见郑爽气定神闲地俯身八仙桌旁,头戴瓜皮帽,身着青布长衫,正在画一幅墨梅图,题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把东洋刀刺进了郑爽的胸膛,霎时间万千红梅怒放……

八仙桌角放着一铁盒猴魁,下面压着一纸信笺,漂亮的蝇头小楷:送田中的母亲品尝。她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

《太平县志》载:邑人郑爽巧与日寇周旋,赢得宝贵时间,将库存数千斤太平猴魁茶秘密运往岩寺新四军军部,杀己身以成大义,毁家业而纾国难。先人郑爽的遗训被制成牌匾,悬挂在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和茂顺分店里。云:太平猴魁有茶魂,善恶忠奸辨分明。精忠报国何惧死,诚实守信莫乱真。天生尤物净似禅,种茶即种菩提心。勿以怨怼玷美誉,冰清玉洁冠群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关于“雨”的场景描写,都是为了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舞台”,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并为故事发展做铺垫而着笔。
B.“光线更加脚暗了”“店堂里又的暗了一下”,“暗”一词出现两次,既指来人挡住了视线,也暗示郑爽心情微妙的变化。
C.篇末郑爽气定神闲地画墨梅图,题《梅花》诗,通过神态、动作的刻画,展示郑爽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
D.最后田中太君因翻看涂了氰化钾的《茶经》后死去,情节发生了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展现郑爽的智慧与谋略。
【小题2】请结合文本探究文中反复出现《茶经》的用意。
【小题3】小说为何在结局之后加上一段《太平县志》的相关记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素。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地质遗产工作组,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工作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建立了完整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目的是将一些集稀有、珍贵、观赏价值并具重大科学价值为一体的地质遗产建成地质公园。既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场所,又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为促进地方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作用。除了用于科研和对大众的教育外,地质公园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用来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展与其专业主题有关的新经济活动。随着世界地质遗产保护,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必将极大推动世界各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系统性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完整、详实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保护区的建设刚起步,现有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和工程建设使得许多地质遗迹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并呈上升趋势;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保持优美的地质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这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的珍贵自然遗产将得以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这一人类的瑰宝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向岚《地质遗迹:人类社会的瑰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会直接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
B.发达国家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很重视,并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欠发达地区则恰恰相反。
C.我国的地质遗迹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D.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是最佳选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质遗迹的形成谈起,指出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在论述地质遗迹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怎样保护地质遗迹方面展开的。
C.文章把一些国家和我国保护地质遗迹的做法作对比,以引起读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D.对于地质遗迹,文章论述顺序是由国外到国内,再展望未来,逐层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各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B.如果世界各地区都能够很好地保护地质遗迹,那么人类可能会长久享用这一瑰宝。
C.我国高度重视保护地质遗迹,且地质遗迹保护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
D.目前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还比较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仅如此,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状态、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和数字媒体交互快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加快作品的推陈出新,这势必需要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缩短创作周期。
其次,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艺术家来承担不同,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却职业艺术家,更多的是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平等性、开放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民众,既可以轻易地借助微艺术形式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实现自我的艺术审美表达;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为民众关于自我生活故事、情感经验等的艺术化表达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些许别样的底层视角和新颖的技术手法,有利于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
再次,创作上的微观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所差异。作为微文化的主体力量与微艺术创作的生力军,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一方面,他们可以摆脱专业艺术创作的诸多条框与教条的束缚,无须顾及所谓的创作忌讳,纯粹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和已有的艺术认知出发“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另一方面,平等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为其从事艺术创作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通道,借助网络他们可以轻松收集诸种创作素材,自如地将艺术灵感转化为带有鲜明自我印记的艺术作品。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使他们的微艺术作品视角颇为独特,主题也异常丰富,往往与现实生活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摘编自李雷《时代语境下的全民艺术审美》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勃兴”的条件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文化逻辑。
B.“微时代”的数字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
C.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使人们学习相关艺术知识和方法变得简便易行。
D.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并流行。
【小题2】下列有关“微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微艺术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处处彰显出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不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史诗巨作。
B.微艺术创作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但主要是由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微艺术转变为艺术创作者。
C.微艺术创作有助于打破以往艺术审美的精英化垄断,使精英与草根双方在文艺创作层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
D.微艺术的主题内容与风格特点往往与传统艺术形态有差异,使得青年草根群体往往拥有专门艺术从业者所不具备的巨大自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门艺术从业者由于不具备巨大的自由度,艺术创作的条框较多,其作品视角不够独特, 主题不够丰富,与现实生活的切合度不高。
B.在微时代,人们审美感知方式被改变和重塑,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流程与秩序被颠覆,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也愈来愈高。
C.微艺术若想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最大的投资收益,创作者们必须不断如快作品的推陈出新,需要缩短创作周期,尽量减少创作投入成本。
D.一种新型的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的审美文化逻辑,正不断生成和塑造着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喝晃汤

江岸

无论如何,大过年的,总得让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一家人总得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

可是,有一年,快过年了,周全明还没有想好,怎样弄到过年要吃的那几斤猪肉。

大概有十多年了吧,他家过年就没有杀过年猪。黄泥湾这十几户人家,虽然不是家家户户每年都杀年猪,但多数家庭隔个三年两载也要杀一头。整个湾子十多年没杀过年猪的,只有周全明一家。他上有偏瘫老娘,下有六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仅凭他和老婆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粮食都不够吃,还能吃猪肉?如果不是生产队照顾缺粮户,允许他家向集体借粮,他家每年都会饿半年肚皮的。

好在黄泥湾有一个老辈子传下来的好习惯,没有杀年猪的人家,可以向杀年猪的人家赊一块肉来吃,等到自己家杀年猪了,再还上就是了。每一年,周全明点头哈腰地从别人手里接过称好的猪肉,满面笑容地说,今年吃你家的,明年吃我家的。这句话,被他重复说了十多年,但是他家的猪肉什么时候能吃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他再开口赊肉的时候,要么热脸贴了人家凉屁股,人家干脆不理睬他,要么他赊五斤,人家只肯给三斤,而且还是猪后裆处的囊囊膪。

周全明几乎欠了整个湾子所有人家的猪肉,今年找谁借呢?找谁借,都难以启齿。

他到姐姐家串门,他姐不忍心,悄悄塞给他五元钱,对他说,你到公社食品站去买几斤猪肉,给孩子们过年吃吧。

周全明攥紧五元钱,手心里汗津津的,走到食品站的时候,竟将一张钞票都捂湿了。食品站却排着一个长龙似的买肉的队伍,他只好站在队尾,焦急地看着案板上的半扇猪肉被一点点肢解,一点点被人买走。

突然,一个年轻人径直走到肉案前,也不言语,卖肉的赵师傅却挥刀砍下一大块好肉,递给年轻人。

我们排半天队了,凭什么他不排队?

还讲不讲先来后到……

人群里响起纷乱的抗议声。

赵师傅叭一声把刀砍在肉案上,双手往腰间围裙上一叉,傲慢地说,他是我儿子。谁喊我一声爹,我也给他砍一块肉!

大家顿时沉默下来。

周全明慢慢走到肉案前,对着赵师傅清晰地喊了一声,爹!

赵师傅愣了,所有等待买肉的人都愣了。

周全明不由分说,从肉案上拔起刀,三刀五刀下去,砍下一大块好肉,拎起来,大步流星地走了。

分田到户那一年,周全明家田地分得多,打下的粮食堆积如山。他家不仅能吃饱饭了,而且过年要杀年猪了!

黄泥湾人把猪血叫做猪晃子,杀了年猪,往往要开一两桌席面,把每家家长请来坐席,俗称喝晃汤,席上的主菜就是猪肉、猪肠、猪心肺、猪血放在一起的乱炖,就是晃汤。另外还要给每家每户送一海碗炖好的晃汤。这种杂烩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而叫晃汤,可能和猪血最廉价有关。这应该是一个乡间的谦词。

周全明家终于杀了年猪,也请来了众乡邻喝晃汤。全湾子的狗都挤了进来,在桌子底下打架,争啃人们丢下的骨头。

酒至半酣,有人笑道,老周,你家的猪拱进萝卜地里了吗?

还有一个更促狭的人,竟然抱起自己家的狗,对着席面说,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桌子上还有什么?够不够人吃的?你们还想抢?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周全明的脸立马红到了耳根。他讪笑着,吱吱唔唔地说,俺家该大伙儿十多年的肉账呢,还清以后,一头猪就剩下头蹄和下水了。明年一定让大家吃个痛快,保证一块萝卜不兑,全炖好肉。

你还让我们等到明年?我看见你家厨房里还挂着一块好肉呢,怎么不炖上?肯定是留到过年自己吃吧!有人不依不饶。

周全明解释道;这块肉,是留下来还给公社食品站卖肉的赵师傅的。

赵师傅已经退休了。当周全明敲开他家大门时,他问,你找谁?有事吗?

周全明毕恭毕敬地说,我就找您,今天专门过来还几年前借您的猪肉。说着,双手递过猪肉,深深躹了一躬,转身走了。

赵师傅接过沉甸甸的猪肉,死活想不起来周全明是谁,更想不起来自己何时借给他这么一大块猪肉。

(选自《2017中国年度作品微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高兴兴吃上一顿猪肉”“热热闹闹包一次饺子”,表现了人们对过年的美好期盼,但“无论如何”“总得”道出了贫苦人家的生活艰辛。
B.众乡亲到周全明家喝晃汤,却不满汤里肉少菜多,这表明尽管周全明还清肉帐,还请乡邻喝了“晃汤”,但大家依然瞧不起他。
C.小说通过周全明家过年时前后不同光景的对比,写出了分田到户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改善了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
D.小说结尾“沉甸甸的肉”照应了前文“砍下一大块好肉”,此时“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猪肉,更是周全明的一份感恩之情。
【小题2】“喝晃汤”的情节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出现,作者却以此为题,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原因
A.
【小题3】江岸的乡土系列小说极具“黄泥湾”风情,其魅力得益于叙写感人的细节和融入民俗、民风。本文是如何呈现这些“魅力”的,请结合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