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
文学是灯
铁凝
①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
②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 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
④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读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他谈到要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三个方面的特质,那就是:神圣,安全,繁忙。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如亚当·斯密所倡导的那样。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在阅读中国和外国文学名著并不能公开的背景下,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陆续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普宁、契诃夫、福楼拜、雨果、歌德、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梅里美、司汤达、卡夫卡、萨特、伯尔、海明威、厄普代克、川端康成等人品貌各异的著作。虽然那时我从未去过他们的国度,但我必须说,他们用文学的光亮烛照着我的心,也照耀出我生活中那么多丰富而微妙的颜色——有光才有颜色。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浸润着我的情感。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⑤如上所述,我青少年时期的文学营养,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若用吃东西来作比喻,不是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而是这儿有什么你就吃什么。用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话:“端给你的是啤酒,你就不要在杯子里找咖啡。”他以此言来形容他所处的时代。但那时的我,毕竟还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地在“杯子”之外找到了一些“咖啡”——一些可以被称作经典的文学。它们外表破旧地来到我的眼前,我怀着对“偷来的东西”的兴奋之情持续着混乱的阅读。但时至今日,阅读早就自由,当代东西方名著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
【小题1】第③段中“打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2分)
【小题2】文章开头写看了朝鲜电影后没完没了地模仿接头暗号,作用是     。(2分)
【小题3】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旁征博引,论证了文学是灯这一中心论点。
B.作者说笑得最美的是婴宁,是因为婴宁敢于打破传统规矩。
C.文章抒情、议论、记叙融为一炉,主要表现了自己敢于冒险的精神。
D.今天是一个阅读自由的时代,然而文学仍被各种信息挤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落。
E.我对文学基本持一种乐观的认识,是因为所有好的文学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的内心。
【小题5】作者认为“文学是灯”,原因有:     ( 3分)
【小题6】请你选择一部(篇)高中课内的文学名著谈谈文学对自己人生的积极影响。(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那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来往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了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和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代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从没有幻想过今天的互联网帮助人们飞越了时空。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的家庭只能提供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青少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的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性腺,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中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
朱瑾洁
今天,刘副教授很高兴,高兴的由头是今年学校实行重大改革,副教授可以招考博士研究生。已副教授多年的他可以带博士研究生,这是刘副教授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
然而,刘副教授高兴之余多少还有点儿苦恼,苦恼的根源就是虽然能带博士生了,可毕竟自己早年是工农兵大学生,在英语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文凭上仍留有博士生的空白。这也是他多年的遗憾。
今年能带博士生了,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况且,如果早考上博士生,刘副教授的称谓老早就去掉“副”了。所以,刘副教授在高兴之余,心中立马就草拟好了今年的两点打算:一是向学校学部委申请招考博士研究生;二是报考本系博士研究生。
因为有了招考博士生的打算,刘副教授就给他的硕士生王威打了电话,关切地问他毕业后的打算,最后还提醒王威别忘了报考他的博士生。刘副教授对他的这个学生很欣赏。
挂了电话没有半小时,王威就来到刘副教授家,刘副教授见爱徒前来,高兴地说:“王威,打算好了报考我的博士生?”王威有点胆怯地看了老师一眼,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打算考了。”刘副教授睁大眼睛急问道:“为啥?”因为他太了解他这个学生了,没有特殊情况,他不会拒绝他这个老师的意见的。王威说:“前几天,我回了趟家,自留田里的小麦旱得很厉害,地面上的麦叶都枯死了。”刘副教授说:“这我知道,电视不整天放嘛。可这和你报考牛头不对马嘴啊。”王威说:“能对上。麦子枯旱死,家里就拿不出供我上学的钱了,从小学到现在,我已上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我都是伸手要钱,家里攒的钱都供我上学了,可俺娘的慢性心脏病已经拖了多年……”王威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看着爱徒十分忧伤地在抽泣,刘副教授心里也不是滋味,就关心地对王威说:“老师理解,也能体谅你的难处,不过,你还是考虑考虑,毕竟考上博士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台阶,没有这个,你想向更高层次发展谈何容易。”沉思了一会,王威抬头看了看刘副教授说:“老师,我想报考咱校的聘师考试,成为您的同事,为您分担一些教务。”见王威意志有点儿坚决,刘副教授有些生气了,就说:“你不要急于下决定,还是考虑考虑吧。”王威说:“行,老师,过几天我给您回话。”
很多天过去了,离规定报考博士生期限还有最后一天,刘副教授没有等到王威任何只言片语的回话。不能再等了,再等自己的报考时间也耽误了。到了离报考截止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刘副教授来到学校的报名点,毅然决然地在报考博士生考试的花名册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刘副教授写完自己的名字后,还有点挂心学生王威,便把花名册从头至尾滤了一遍,没有王威的名字,不放心,又从尾到头细看了一下,还是没有,教授知道,到这个时间段说什么也晚了,内心深处很替王威惋惜。
过了三个月,学校聘请教师的考试开考了。在刘副教授监考的教室里,王威认真地答着试卷。刘副教授几次从王威身旁走过,用眼睛的余光扫描试卷,发现王威答的试题没有错的。三天后,王威如愿成为母校的一名正式教师,成为老师刘副教授的新同事。
又过了一个月,博士生考试如期进行,在新教师王威监考的教室里,刘副教授认真地答着试卷。虽然王威怕影响老师的发挥而不敢走到老师的身旁,可从老师淡然自若的答题神情看,老师一定答得不错。果然,一个月后,刘副教授如愿通过笔试进入了面试。
又过了一个月,刘副教授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他系招考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不过,刘副教授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出了点小麻烦。因为现阶段他这个系能带博士生的只有刘副教授,而刘副教授是他这个系考上的唯一博士生,这就出现了自己教自己的尴尬。不过,再难的事也难不倒具有教授级别的校领导们。通过调阅王威的硕士论文和有关科研成果,校领导们一致认为王威的科研成果已居世界前沿水准,一致同意推荐王威作为学校破格提拔副教授的唯一人选,并特事特办,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向学校学部委推荐。不到一天,王威破格提拔为学校副教授的批文就下来了。
按照学校今年重大改革的规定,王威成了他老师刘副教授的博导。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而且吸人眼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去思考错位的对象、错位的原因等,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B.本文详写了王威与刘副教授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威贫寒的出身,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等美德。
C.本文擅长心理描写,如刘福教授“心里不免生出愧疚和些许不安”,他愧疚和不安的是自己是工农兵大学生,不懂英语,实力不够。
D.因没有博士文凭而得不到晋升的刘副教授,只好把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只重文凭制度的不合理。
【小题2】前四个自然段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整体上看,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老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连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外国诗里很高兴地遇到故知,就会更加喜欢阅读本国的诗歌。
B.读外国诗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回到本国诗里寻找此种感觉。
C.中外诗歌相似的元素很多,外国诗了解越多,对本国诗感受越深。
D.中外诗歌相同的地方很多,读外国诗的最终日的还是回归本国诗。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与外国诗都是诗,好比不同国家的人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B.中国诗与外国诗相互交融,将两者完全割裂开的做法是错误的。
C.文中举了“哈巴狗”的例子,是批判持中西本位文化观点的人。
D.西方诗人如果想对本国诗有更深刻的领会,非研究中国诗不可。
【小题3】对文中作者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和外国诗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B.持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思想的人谈中国诗的特色,我们不可轻信。
C.中国诗是零碎而薄弱的,如果将之放到外国就会发展得明朗而圆满。
D.研读外国诗,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本国诗,正如出门旅行还是要回家。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文静安”的建设首先需要摆脱“集体失忆”现象。当人们向前走的时候,很容易遗忘在自己身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高楼大厦也挡住了人们回眸的目光。历史和文化传统不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淡出了他们的记忆。

②这种“集体失忆”现象的根源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而是现代化进程本身。正如西方人的谚语所说的:“伟大和贻害是孪生子。”现代化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但也蕴含着不少消极因素,它追求标准化、一体化、高效化和机械化,试图抹去历史上一切与此格格不入的遗迹。作为现代化生活典范的办公室白领,他们大多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理解为幸福的生活,也许他们应该去读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个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突然成了一只大甲虫,由于他不再对家里有用,家里的人都开始冷落他,最后他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如果他们有意做这样的阅读,就会明白,现代化也使他们失去了不少东西。为什么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会出现“浪漫派”的思潮?实际上,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怀旧正是观代人对自己在现代化进程失去的东西,尤其是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温情的人际关系的缅怀和追忆。正是在这种缅怀和追忆中,生命的创伤得以抚平,精神的惆怅得以舒展。

③静安区作为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拥有自己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努力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正是“人文静安”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④闻名遐迩的静安寺自宋代得名以来,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位于美丽园附近的圆明讲堂建于1934年;位于陕西北路的基督教教堂——怀恩堂建于1940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这些宗教遗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⑤从外滩到静安寺的这段地方解放前被称为“十里洋场”,静安寺作为十里洋场的“终点”,也拥有旧上海最繁荣的商业街。亨生的西服、蓝棠和博步的皮鞋、凯司令的粟子蛋糕,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依然栩栩如生。作为“十里洋场”的载体,南京路建于1 865年,而南京西路的路名也源于静安寺。因此,完全可以在静安寺路段的某处勒碑来说明这段商业史。

⑥1954年,在冒险家哈同的爱俪园废墟上建起了中苏友好大厦,直到1984年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地处南京西路1025弄、建成于1932年的静安别墅,位于南京西路1537弄的金域别墅,由四明银行出资建于1922年和1928年的四明村,还有愚谷村、延年坊,以及位于陕西南路延安中路的马勒别墅等,这些富于时代特征的建筑群落,以其多姿多彩、迥然各异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⑦静安还有不少著名的文化艺术场所,位于南京路江宁路口、建于1941年的美琪大戏院被誉为“亚洲第一”大戏院;而闻名中外的百乐门舞厅则建于1932年,同时可供千人起舞,是旧上海著名的娱乐与交际场所,1954年被改名为红都大戏院,2003年经修缮后重新恢复了百乐门舞厅的名字。此外,陕西路的平安电影院,尤其是常熟路附近的小剧场,上演各种实验性的话剧场所成了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艺术圣地”。

⑧此外,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曾居住在静安别墅;而视公寓为“逃世圣地”的张爱玲曾经两次入住常德公寓;徐志摩和陆小曼则把他们新婚后的家安顿在四明村。这些文化名人故居无一不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游人青睐的观光地。

⑨这里做的只是一个粗浅的梳理,即便如此,静安区仍拥有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珍惜守护并发掘这份珍贵的遗产,并不意味着用无批判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也并不只是为了寄托怀旧的情绪;而是通过历史的比较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文精神这个传统,并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于人情味。

⑩对于“人文静安”的建设有一些具体的建议:第一,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做好静安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调研工作,做到对自己的“家产”心中有数,从而制定总体上的发展规划。第二,有的历史遗迹已经湮没,无法再复原,可以在近处设石碑记录之;至于名人故居,也可以像国外一样,委托其亲属或私人进行维修、管理并供游人参观。总之,管理形式应该不拘一格。第三,……

(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静安区在“人文静安”的建设上一定能取得更多的成绩,成为中外游人最喜爱的地方。

(节选自俞吾金《守护历史遗产,弘扬人文情怀》,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第①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为
【小题2】第②段引用的西谚“伟人和贻害是孪生子”,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3】作者认为,办公室白领应该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因为
A.《变形记》有助于读者了解欧洲启蒙运动之后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原因。
B.《变形记》有助于读者欣赏现代派文学荒诞变形、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风格。
C.《变形记》有助于读者理解维系现代社会的根本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
D.《变形记》有助于读者认识现代社会人的孤独恐惧、人性丧失、亲情淡薄的一面。
【小题4】从文中看,静安区丰富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要点可归纳为   
【小题5】第⑨段总结上文,其用意是    
【小题6】根据文意,合理推断第⑩段中关于“人文静安”建设的第三条具体建议。